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百科 > 经典方案 > 正文

医院感染管理方案

2025/07/01经典方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医院感染管理方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医院感染管理方案 篇1

一、监测目的

1、监测ICU患者医院感染率。

2、发现医院感染流行和暴发。

3、减少导管留置和器械相关感染的发生。

4、评价控制效果。

二、器械相关感染定义

1、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前48小时内使用过呼吸机,有全身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和体征并有胸部X线及实验室检查依据,或临床医生诊断的肺部感染。

2、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感染前48小时内使用过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有感染的临床表现(如发热、寒战和(或)低血压等),血培养至少获得1个阳性的结果,导管半定量细菌培养阳性(>15CFU/导管尖段5CM)或导管定量培养阳性(>103CFU/导管段),并且与外周静脉血中分离出的病原菌种类和抗菌谱相同,除血管内导管外,无其他明确的血液感染源。

3、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近期内留置导尿管史(通常为7天内),有或无泌尿道感染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尿培养革兰阳性球菌数≥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数≥105CFU/ML。

三、监测方法和内容

1、监测对象:被监测的病人必须是入住ICU48小时后进行观察、诊断和治疗的病人。与ICU感染率计算有关的感染必须是发生在ICU,即病人住进ICU的时间≥48小时,患者转出ICU到其他病房后48小时以内发生的感染仍属于ICU感染。该感染日期为转出ICU的日期,记录转出当月感染数。

2、监测部位:监测的重点部位是由侵袭性操作所引起的响应的泌尿道感染、血液感染和下呼吸道感染。

3、调查登记方法:

ICU医生每天对已住进ICU和此期间新进入ICU的所有患者进行调查,观察每个患者医院感染发生情况,有医院感染者由医生填写“ICU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对疑似医院感染难以确诊者,应通知医院感染管理科。

ICU日志填写:由ICU护士填写ICU患者日志,每日8AM或每夜12时填写,避免遗漏。每日登记进入ICU新住进患者数;每日住进ICU患者数;使用呼吸机、中心静脉插管、尿道插管患者数,上月末日住ICU患者数;上月末日住ICU患者数指上月最后一日末移除ICU的患者数。新住进患者数是指当日新住进ICU的患者人数;住在患者数指当日住在ICU的患者人数,包括新住进和已住进ICU的患者人数;中心静脉插管患者数、导尿管插管患者数和使用呼吸机患者数指当日使用该器械的患者数。

四、资料分析

ICU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监测主要是分析医院感染发病率及各类危险因素如留置导尿管、动静脉插管、使用呼吸机等相关的医院感染的发病率。计算指标及方法为:

1、感染率及调整感染率的计算

感染率的表达方式2种,即病例(例次)感染率及患者日感染率。病例(例次)感染率=医院感染患者人数(感染例次数)同期住在ICU的患者总数×100%

患者日(例次)感染率=医院感染患者人数(感染例次数)同期住在ICU的`患者总数×1000‰

平均病情严重程度(分)=每周根据临床病情分类标准评定的患者总分值每周参加评定的ICU患者总数患者日(例次)感染率平均病情严重程度

调整日(例次)医院感染率=

2、器械相关感染率的计算呼吸机相关肺炎感染率=使用呼吸机患者中肺炎人数同期患者使用呼吸机患者日数×1000‰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中心静脉插管患者中血流感染人数同期患者中心静脉插管日数×1000‰

导尿管相关泌尿道感染率=

3、器械使用率的计算呼吸机使用率=

尿道插管患者中泌尿道感染人数同期患者尿管插管日数×1000‰

使用呼吸机日数患者住院日数

中心静脉导管使用率=

使用中心静脉导管日数患者住院日数

导尿管使用率=

使用导尿管日数患者住院日数

五、“临床病情等级”评定

每月分4次(每周一次),对当时住在ICU的病人按“ICU监测病人临床病情分类标准值”进行病情评定。在每次评定后记录各等级(A、B、C、D及E级)的病人数。在评定时按当时病人的病情进行评定,与过去的情况以及将来要出现的情况无关。有相同诊断的病人,可能不属于同一临床分类级别。为了方便定为每周进行评定。

六、监测资料的总结报告及反馈

在计算出各种医院感染发病率后,应及时进行汇总分析,及时向ICU反馈,

并向医院领导和相关部门汇报,根据监测结果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医院感染的暴发。

根据ICU病人日志形成“ICU月总结”,它可提供处在某种危险因素(及ICU)的人群资料,在计算各种率时使用。包括:

“本月1日ICU病人数”指监测本月的第一天已住在ICU病人数,即上月末转出ICU的病人数。

“本月新住进病人数”指在本月新住进ICU的病人数。

“本月ICU病人天数”指本月住在ICU的病人住在ICU总天数。“本月留置导尿管病人天数”、“本月动静脉插管病人天数”和“使用呼吸机病人天数”指本月应用该器械的病人住ICU天数。

“临床病情等级”评定,每月分4次(每周一次),对当时住在ICU的病人按“ICU监测病人临床病情分类标准值”进行病情评定。在每次评定后记录各等级(A、B、C、D及E级)的病人数。在评定时按当时病人的病情进行评定,与过去的情况以及将来要出现的情况无关。有相同诊断的病人,可能不属于同一临床分类级别。并非所有的病人均受到评定,为了方便每月定位4周。

医院感染管理方案 篇2

一、监测目的

1、监测新生儿医院感染发病率;

2、发现医院感染流行和暴发;

3、评价控制效果。

二、监测对象

监测对象为住在新生儿

三、监测指标

监测总体入住新生儿医院感染率。

四、监测方法

1、前期准备工作 监测开始前对微生物室及新生儿室、病房的主任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

2、 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对参与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掌握器械相关感染的诊断标准。

3、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 为了能保证高危新生儿医院感染调查工作顺利进行,资料准确、详尽,需要各级人员积极配合,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如下。

(1)质控医生每日观察患儿病情变化,按要求正确采集标本并及时送检。标本应在采集后1小时内送往实验室(厌氧培养要在10分钟内送检)。通知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

(2)质控护士:每日观察并登记新生儿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填写“新生儿医院感染监测表”。

(3)微生物室工作人:接收标本时应初步确认送检标本是否合格。在检测标本时应确认标本合格后才进行相应检测,严格遵守检验操作规程。

五、汇总分析

感控专职人员对数据进行整理每季度反馈,定期与科室进行交流,提出合理建议及整改措施。

医院感染管理方案 篇3

一、总 则

为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控制疫情的传播、蔓延,进一步指导医院相关科室做好人感染H7N9禽流感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降低发生人感染H7N9禽流感医院感染的风险,规范医务人员行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卫生部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防控方案(第一版)》,《人感染H7N9禽流感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结合北京市xx区医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预案。

二、组织管理

(一)组织机构

区医院在院长的统一领导下,成立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协调疫情防治工作。实行领导负责制、防控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明确任务、目标和责任。

下设医疗救治、专家会诊、消毒隔离及防护、后勤保障、信息、宣传教育、纪检督察及安全保卫9个工作组,负责全院人感染H7N9禽流感应急处置工作。

(二)具体领导小组及职责分工

1、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治工作领导小组

组 长:

成 员:

主要工作职责:负责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医疗救治工作,负责应急处置的总体管理,协助各级政府相关部门,统一领导、协调、指挥全院各相关科室及部门共同完成此项工作。

2、医疗救治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职责:负责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院前及院内具体医疗救护任务及医学观察病例的筛查与报告,负责病人的诊断、转运、隔离治疗、医院内感染控制,配合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及标本采集工作。

3、专家会诊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职 责:负责人感染H7N9禽流感患者、疑似患者的医疗救护工作,提供咨询、建议、疑难重症病例的会诊等,并负责医疗救治的技术指导。

4、消毒隔离及防护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职 责:负责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应急处置工作中传染性疾病的感染控制、消毒隔离及患者和医务人员的防护工作。

5、后勤保障组

组 长:

成 员:

职 责:负责应急医疗及后勤物资、器械、药品、食品等供应和储备工作。

6、信息组

组 长:

成 员:

职 责:负责事件应急处置工作中相关信息的收集、汇总、分析、核实及上报工作,保证院前及院内信息的有效衔接及应急处置过程中信息畅通、数据准确、上报及时。

7、后勤保障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职责:负责应急医疗及后勤物资、器械、药品、食品等供应和储备工作。

8、宣传教育组

组 长:

副组长:

成 员:

职 责:负责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相关内容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负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过程中相关人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9、纪检督察组

组 长:

成 员:

职 责:负责督促、检查领导小组部署的各项工作任务落实情况。

10、安全保卫组

组 长:

成 员:

职 责:负责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应急处置工作的秩序维护及现场保卫等工作。

三、人感染H7N9禽流感感染预防与控制

(一)发热门诊。

1.建立疑似、确诊患者隔离、转出和救治的工作流程,建筑布局和工作流程符合《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等有关要求。发热门诊出入口应备有手消毒剂等,确保手卫生符合防控要求。

2.医务人员在诊疗工作中遵循标准预防原则,接触所有患者时均戴外科口罩,严格执行手卫生等措施。接触疑似患者或确诊患者时应当戴医用防护口罩。

3.医务人员必须掌握人感染H7N9禽流感感染的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特征,对疑似或确诊患者立即采取隔离措施并及时报告。患者转出后按《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进行终末处理。

4.医务人员进入或离开发热门诊时,要按照有关要求,正确穿脱防护用品。

5.陪伴者及病情允许的患者应当戴外科口罩。

6、按要求设置留观病房,对疑似或确诊患者应当及时采取隔离措施,疑似患者和确诊患者应当分开安置;疑似患者进行单间隔离,经病原学确诊的同类型感染患者可以同室安置。

7.根据人感染H7N9禽流感的传播途径,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对疑似或确诊患者采取飞沫隔离和接触隔离等措施。具体措施包括:

(1)医务人员进入或离开隔离病房时,必须遵循《医院隔离技术规范》的有关要求,并正确穿脱防护用品。

(2)原则上患者的活动限制在隔离病房内,若确需离开隔离病房或隔离区域时,应当采取相应措施如佩戴外科口罩,防止造成交叉感染。

(3)用于疑似或确诊患者的听诊器、体温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应专人专用。非专人专用的医疗器具使用后,应当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

(4)严格探视制度,原则上不设陪护。

(二)急诊。

1.建立预检分诊制度,制定并完善重症患者的转出、救治应急预案并严格执行。

2.设置一定的隔离区域以满足疑似或确诊患者就地隔离和救治的需要。

3.医务人员必须严格遵照标准预防的原则进行个人防护和诊疗环境的管理。

4.诊疗区域应保持良好的通风并定时清洁消毒。

(三)普通病区(房)。

1.备有应急隔离室,用于疑似或确诊患者的'隔离与救治,建立相关工作制度及流程,备有充足的应对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的消毒和防护用品。

2.病区(房)内发现疑似或确诊患者,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和工作流程,对患者实施及时有效隔离和救治。

3. 疑似或确诊患者宜专人诊疗与护理,限制无关医务人员的出入,原则不探视;必要时要及时转到有隔离和救治能力的专科医院。患者转出后按《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进行终末处理。

(四)医务人员的防护。

1.医务人员应当按照标准预防的原则,根据其传播途径采取飞沫隔离和接触隔离的防护措施。

2.医务人员使用的防护用品应当符合国家有关标准。

3.每次接触患者前后应当严格遵循《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要求,及时正确进行手卫生。

4.医务人员应当根据导致感染的风险程度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戴清洁手套,脱手套后洗手。

(2)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物质喷溅时,应戴外科口罩或者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穿隔离衣。

(3)对疑似或确诊患者进行气管插管操作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穿隔离衣。

(4)外科口罩、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隔离衣等防护用品被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当及时更换。

(5)正确穿戴和脱摘防护用品,脱去手套或隔离服后立即洗手或手消毒。

(6)处理所有的锐器时应当防止被刺伤。

(7)每个患者用后的医疗器械、器具应当按照《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清洁与消毒。

(五)加强对患者的管理。

1.应当对疑似或确诊患者及时进行隔离,并按照指定路线由专人引导进入病区。

2.病情允许时,患者应当戴外科口罩;指导患者咳嗽或者打喷嚏时用卫生纸遮掩口鼻,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应当使用清洁剂洗手或者使用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3.患者出院、转院后按《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进行终末消毒。

4.患者死亡后,应当及时对尸体进行处理。处理方法为:用双层布单包裹尸体,装入双层尸体袋中,由专用车辆直接送至指定地点火化;因民族习惯和宗教信仰不能进行火化的,应当经上述处理后,按照规定深埋。

四、病例的发现、报告

(一)病例定义。

1.监测病例。同时具备以下4项条件的病例:

(1)发热(腋下体温≥38℃);

(2)具有肺炎的影像学特征;

(3)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降低或正常,或淋巴细胞分类计数减少;

(4)不能从临床或实验室角度诊断为常见病原所致肺炎。

2.人感染H7N9禽流感疑似病例与确诊病例定义参照《人感染H7N9禽流感诊疗方案》(卫发明电〔2013〕5号)。

(二)发现与报告。临床医生发现符合监测定义的病例后,须于24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他传染病”,并在备注栏中注明“人感染H7N9禽流感监测病例”。发现人感染H7N9禽流感疑似病例、确诊病例后,应当于2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报告疾病类别选择“其他传染病”,并在备注栏中注明“人感染H7N9禽流感疑似病例或者确诊病例”。

五、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采样与检测

(一)流行病学调查。

具体由xx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按照《人感染H7N9禽流感流行病学调查方案》进行调查,医院相关科室医务人员予以密切配合,重点了解病例的基本情况、临床表现、发病前7天内可疑动物(如禽类、猪等)和农贸市场的接触和暴露情况,以及发病后至隔离治疗期间接触人员情况等,必要时根据个案流行病学调查情况组织开展病例主动搜索。

(二)标本采集、保存、运送与实验室检测。

临床医生对人感染H7N9禽流感监测病例、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应当及时采集病例的相关临床样本。采集的临床标本包括病人的上呼吸道标本(包括咽拭子、鼻拭子、鼻咽抽取物、咽漱液和鼻洗液)、下呼吸道标本(如气管吸取物、肺洗液、肺组织标本)和血清标本等。尽量采集病例发病早期的呼吸道标本(尤其是下呼吸道标本)和发病7天内急性期血清以及间隔2-4周的恢复期血清。如病人死亡,应当尽可能说服家属同意尸检,及时进行尸体解剖,采集组织(如肺组织、气管、支气管组织)标本。

标本采集、保存、运送与实验室检测按照《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毒标本采集及实验室检测策略》(附件2)进行。

六、加强医务人员培训

1、密切关注国内外人感染H7N9禽流感疫情动态,做好疫情预测预警。

2、加强对医务人员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治知识的培训,要求每一位接诊医务人员都要掌握相关疾病诊疗、预防控制和流行病学调查、疫情控制处理要点等的相关知识,提高医务人员的早期发现病人的意识、预防、诊断、鉴别诊断、诊疗水平和病例报告、医院感染控制及个人防护能力。

七、医院要认真开展对防控措施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和指导。

特别加强对重点地区的督导和检查,督查应急预案制定、业务培训、疾病监测、疫情报告、传染病预检分诊及疫情现场控制等措施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玩忽职守的人员要严肃处理。

八、做好各类应急物资储备,包括防护用品、应急预防性药物、抗病毒治疗和对症治疗药品、消杀药械等物资。

九、医务人员对患者加强健康教育,宣传人感染H7N9禽流感防控知识。

十、疫情防控期间,全院工作人员服从领导,确保信息畅通,无条件服从工作调配安排,严格执行有关规章制度。

本预案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医院感染管理方案 篇4

1前期准备

1.1动员、安排:分管院长主持医院感染暴发应急处置演练动员会议,强调演练的重要性,各部门应分工协作,履行好自己的职责,确保演练的顺利进行。

1.2制定演练方案

1.2.1确定演练总指挥及参加成员。由分管院长担任总指挥,院感科主任、院感科专职人员、医务科主任、护理部主任,目标科室主任、护士长、科室院感兼职医生、院感兼职护士及科室其他人员,院内会诊专家参加演练。

1.2.2确定演练目标科室。选择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的科室进行演练,我院选择ICU作为演练的目标科室。

1.2.3确定演练时间及过程安排。包括总指挥宣布演练开始、具体演练模拟场景、各部门汇报情况、分管院长总结、感控科进行演练效果评价等环节。

1.2.4确定演练内容。模拟某科室发生某种医院感染暴发。

模拟场景:

①院感科专职人员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样、防护措施落实等。

②院感兼职医生给患者查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及手卫生。

③医务科组织院内专家会诊,对患者进行诊断与治疗。

④护理部组织ICU护士落实消毒隔离措施与感染患者的护理工作。

⑤院感兼职护士落实各项消毒隔离措施及护理。

2演练过程

2.1科内汇报:科室感控兼职医生向科室主任汇报发生疑似医院感染暴发。科室主任立即查阅几位患者病历,并查看患者,看后初步拟定治疗计划并开启医嘱床边隔离,同时通知护士站工作人员。护士站工作人员接到医嘱后立即报告护士长,护士长指示分管护理组立即做好登记及具体消毒隔离工作。放置接触隔离标示,实施区域隔离,专人护理,物品专用,诊疗操作中加强手卫生,所有废物均按感染性医疗废物处理等。

2.2疫情报告:科室主任立即电话上报感控科。

2.3应急响应:院感科主任立即赶赴目标科室,向科室主任详细了解情况。并根据病原学判断确认为医院感染暴发。确认后院感科主任立即打电话向分管院长汇报。院长指示:启动应急预案,立即通知医务科、护理部、检验科对本起事件进一步调查、处理。并做好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

2.4现场处置:各部门按分工履行各自的职责。

①院感科专职人员对科室医务人员手、病房空气及相关环境物体表面等环节进行监测采样。督导科室采取相应的医院感染控制措施,防止感染源传播和感染范围的扩大。

②检验科及时对样本进行检验。

③医务科电话调集院内专家到目标科室进行会诊,对病例进行讨论,研究治疗方案,积极救治病人。

④护理部组织科室护士落实消毒隔离措施与感染患者的护理工作。

2.5向上级报告:经过讨论,专家们达成共识,目标科室发生医院感染暴发。院感科主任立即将讨论结果向分管院长汇报。分管院长向院长汇报。院长指示:上报卫生局和疾病控制中心。

2.6汇总、汇报:各部门就演练中自己履行的职责及工作中应注意的事项进行汇总、汇报。

2.7院长总结讲话:分管院长指出,各级各类人员一定要掌握医院感染暴发处置中各自的职责及上报处置流程,工作中要切实做好多重耐药菌感染病人的隔离防护措施,最大程度的.减少和避免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发生。

2.8感控科做演练效果评价报告:指出演练中存在的问题及不足,提出改进措施,以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3留取影像资料

我们所有的工作,做后都应留有工作痕迹,而照片是最直接的资料。在整个演练过程中,应按演练的流程留取照片,并为每一幅照片配简短的文字说明,直接点明流程步骤,使大家一目了然。

4总结及心得

通过演练,将院感暴发管理相关知识与实际处理有机结合,使广大医务人员充分掌握院感暴发的概念、诊断报告流程、应急处置程序、个人防护、多重耐药菌消毒隔离措施等相关知识。进一步提高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应急处置水平和防控意识。

医院感染暴发的应急演练

为了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认识,增强其对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10月25日13:00院感科在NICU举行了医院感染暴发演练。

新生儿护士长报告:在10月18日~10月24日间有3名患儿相继出现血便。院感科接到电话后立即赶往NICU向科主任、护士长及主管医护人员了解事情经过,初步判断为一起疑似院感暴发事件,立即上报分管院长,曾春来副院长迅速赶到现场确认并启动应急预案。

院感科协同医务处、护理部、内科护士长等对本起院感事件做进一步调查(包括查找感染源、感染途径、危险因素调查等),并积极采取措施如对可疑传染源进行采样,迅速隔离病人并设专人护理,现场指导地面、空气、物表及配奶过程中每一环节的消毒隔离措施等。最后,曾春来副院长总结了演练活动并强调:演练只是一个过程,关键是要加强平时工作的落实。加强院感防控,不光是为病人的安全,也是为了医务人员自身的安全。对这次演练中发现的问题,科室要认真整改,院感科加强督导,将感控工作落到实处。

本次演练提高了医务人员对院感暴发概念、诊断报告流程、应急处置程序及消毒隔离措施的认识,增强了对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和防控意识,明确了相关科室和人员的职责和任务,协调了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同时检验了院感暴发处置流程的合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