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丝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苔丝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苔丝读后感 篇1
这是一本催人泪下的英文小说,从来没有一本外国小说像英国十九世纪作家托马斯﹒哈代书写的《苔丝》这本书一样,能让我第一次阅读就完整的读完全书,并且在最终一章,看到苔丝走向绞刑架之后升起黑旗的时候,竟然让我忍不住地掩面流涕。以至于以往在大学时期整整一个月的时间里手不释卷地反复研读这本书的中文版,由于太喜欢这本书,尝试读完了《苔丝》英文版,最终它成为了我学习英式英语的典范学习教材,时至今日,我还一向反复聆听小说英文版《苔丝》。
苔丝在五月节舞会上系着的红色发带,还在美丽的布莱克摩尔谷熠熠闪光,五月节的舞会上她静静地看着自我钟情的男孩挑选了其他的姑娘作为舞伴,这是一次缘分的错失。在德伯家的农场她遭受阿莱克的欺凌之后,一个人静静地离开。在奶牛厂里她静静地爱着安琪儿,又静静地等待安琪儿回来。就连她的挣扎与反抗,都是那么沉默,悄无声息。
她出身于德伯维尔家族,有着纯正的贵族血统,又生在淳朴的乡村之中,这一切造就了她的纯洁和质朴的优雅。哈代赋予了她至真至美的个性,她是大自然的女儿。她的生命就如同一棵傲立的小树,虽然有寒冬落叶,但等到春暖时,又是枝叶喧闹。苔丝自始至终都是纯洁完美的,一如她的外表。女人珍视美丽,而美丽给女人带来的,却往往不是幸运。世人也珍爱美丽,可是却没有人真正明白怎样去爱,然而被生活所迫,苔丝被阿莱克无情地玷污了。
苔丝走出阴影之后,重新生活,并遇到了相爱的安琪儿,他们幸福的恋爱并最终结成伉俪。可是安琪儿因为理解不了苔丝的过去,痛苦地离开了苔丝,孤身一人前往巴西。安琪儿走后,阿莱克又找到苔丝,再次提出豢养她,这是出于占有的欲望还是内心对苔丝的爱恋呢?在苔丝已经窘迫得走投无路的时候,他是落井下石,也是拉了一把苔丝,给了苔丝一家一条生路。阿莱克是精神上的虐待者,她是把苔丝推向深渊的直接凶手。
安琪儿,有着良好教育的正人君子,与苔丝深深相爱,他的爱的确比阿莱克高尚的多,可是他的所做作为,对于苔丝的毁灭,却有着比阿莱克更甚的推动作用。怎样能够忽略哈代对苔丝与安琪儿恋爱的浪漫描述呢?在涨了水的河道上,安琪儿一步一步慢慢把苔丝抱过河去的情景,让细心阅读的读者怦然心动,那种青涩与纯洁,是那样的自然。安琪儿对苔丝的爱,是君子之爱,他爱的是苔丝的内心,苔丝内心的纯洁和忧郁的结合,正是吸引安琪儿之处,这种内心的场域,是阿莱克这样的浅薄之人所永远无法到达的,这样的区别,也正是苔丝深爱安琪儿却从不对阿莱克施舍一点温柔的原因。然而,这个能触及最深刻感情的.男子,却因为严重的感情上的洁癖和传统观念的束缚,把自我的爱人按压在没有空气的深水之境。
可怜的苔丝,父母因为生活的重压,能够把自我作为交换物质的筹码;垂涎于自我美貌的阿莱克,也能够轻而易举地伤害苔丝的身体,但苔丝圣母般的灵魂仿佛有着天生的自我净化功能,她没有在这些苦难面前低头。但安琪儿,不是苔丝灵魂的伴侣吗?为什么还难以包容一颗被伤害过摧残过的心灵?在我看来,安琪儿就是苔丝毁灭的最大推手了。可怜的苔丝,为爱而生存,因爱而毁灭。苔丝的爱,源于对父亲、对母亲、对妹妹、对弟弟,更大的伤害也来自于她对爱人的爱,小说将苔丝最终被警察抓捕的场景安排在英国著名的景点——巨石阵,她像祭坛的祭牲一样,为爱牺牲了自我,包括自我的生命。
哈代的女性主义情结,在他的笔下,苔丝的几个女性工友,玛丽安、伊兹和莱蒂身上都闪烁着人性的光辉。她们都深爱着完美的男子安琪儿,也从来对此毫不掩饰,当她们明白唯一有幸得到安琪儿的仅有苔丝一人时,她们不但没有丝毫的嫉妒,反而深深地祝福苔丝。当安琪儿出走,苔丝被阿莱克纠缠,她们化名写信,请求安琪儿快快回到苔丝身边。哈代完全把她们神圣化了。哈代的这种笔触,让我不禁想到曹雪芹:女儿是水做的,干干净净,男人和时代,用他们的肮脏玷污了这圣洁。整篇书中,毁掉苔丝一生的是三个男人——她爱慕虚荣的父亲、假称她表哥的阿莱克、与她结婚的克莱尔,最终把苔丝推向死亡深渊的确实与她结婚,号称最爱她的安琪儿(即angel),在英语一词中,angel是天使的意思,可是正是苔丝挚爱的安琪儿最终把苔丝推向了死亡的深渊,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整篇小说除了苔丝少女时期五月节、苔丝走出阴影之后到奶牛场工作这两段篇章充满阳光和欢快的气氛之外,杯具气息笼罩全文。每当人物即将发生杯具时,托马斯哈代在小说中的自然环境和宗教色彩也相应变得异常凝重,主人翁苔丝的杯具色彩异常浓重,小说场景甚至将苔丝最终逃亡的被捕点设置在英国著名的巨石阵放祭牲的石头上,这在阅读过程中仔细品读,更能理解《苔丝》小说中的意境。
托马斯.哈代,“一个耸立在维多利亚时代和新时代交界线上的忧郁形象”,是英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有着悲天悯人的文豪气质,他借苔丝之口,表达了对幻灭的热烈迎接。《苔丝》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托马斯.哈代个人生活经历和思想状态。
我深深地喜欢《苔丝》这本书,它教会了我如何去爱自我的爱人,如何去保护我所爱的人。我阅读这本书已经十七年了,未来还将继续阅读。
苔丝读后感 篇2
你愿意为自己所爱的人付出一切么?或许你会毫不迟疑的说:“会”。那么你愿意包容你所爱的人的过去么?也许你会忧郁,那么先不要急着回答,推荐先看看《苔丝》!
《德伯家的苔丝》被称为英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瑰宝,出版于十九世纪末,作者是英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一个耸立在维多利亚时代和新时代交界线上的忧郁形象”,托马斯.哈代。
《苔丝》写的就是社会如何把一个纯洁、质朴、正直、刻苦、聪明、美丽的农村姑娘逼得走投无路,最后杀人的故事。她以不同的艺术形象成就了一个杯具,老长老长的故事也因为这个杯具的成功成为了很老很老的人们心中的疼痛。它的情节用此刻的观点看似乎有点老套,但却深刻反映了古老的宗法制农村在资本主义势力侵蚀下瓦解的杯具。苔丝的失贞主要是亚雷.德伯的职责,她第二次落入亚雷.德伯之手是她的父母、安机.克莱和亚雷.德伯共同的职责,而她最后杀死亚雷.德伯则是一位受尽欺凌的弱者的最后反抗。在苔丝身上,我们自始至终看到的是她纯洁本性对逼迫她的力量的苦苦挣扎。
如果说卡门的美在于野性叛逆,简爱的美在于倔强顽强,那么苔丝的美必须在于纯净自然,她是大自然的女儿。她的纯洁就像蓝天一样,虽然偶而会被乌云遮住,但是当乌云散去,世界上最纯净透明的依然是蓝天。
作为女人,她有迷人的外表。漂亮的脸蛋,和恰到好处的身材。哈代给这个美人加了点色,那就是着重去写了她的唇,她唇上的曲线。说那是任何男人都会为之神魂颠倒。红丽娇艳,如花沾露的唇,本身就是情种,再加之细致分明,乖巧柔美的线条,在顾盼流转间,不动人也难。
苔丝是坚强的,乐观的,她的命运却不可逆转。即使再多给苔丝几次选取,我相信她最终仍然会走老路,除非安玑克莱没有抛弃她远走他乡。关于社会的`杯具,家庭的杯具,人性的杯具已有很多定论,令我感到叹息的只有苔丝和克莱的感情杯具。两个人吃尽了苦头,绕了一大圈又回到了原点,只是物是人非,苔丝选取了死亡来成全他们完美的感情。终究到底是一场空。对于苔丝来说,她承受的苦难远大于克莱,她内心的彷徨无助克莱永远体会不到,如若不是苔丝的善良痴心,不计一切的去爱克莱,他们早已成为陌路人了。受尽苦难的苔丝实际什么都没有得到,受尽了侮辱,却只想到要成全克莱的高尚纯洁,最后只能把克莱拜托给自己的妹妹。在这场感情当中,克莱是完全的操控着,最后的大赢家,苔丝是完全的牺牲者,纯粹的奉献自我至死方休。克莱表现出来的虽然看上去是维护心中那份对感情的信念,实际暴露出来的是那份冷酷与自私!他爱的仅仅是自己虚构的一个形象,并非活生生的苔丝。如果不是在异国他乡遭受病痛的折磨事业的失败我相信他不会还记得有个苔丝在泥沼里苦等着他前去营救。
感情的发生,谁能说清楚孰真孰假?天时地利人和都要到位,一点点细小的差错就能导致去安排的否定。即使最终结为伉俪,也无从分辨感情是否真的发生过。她那么爱安琪儿,不仅仅是他的容貌,不仅仅是他的琴声,不仅仅是他能给她带来的一切,甚至包括失去的,甚至为他所受的痛苦,她都能承受。她记得他说的每一句话,她学唱他喜欢的歌,连他的那些理论,那些她自己还似懂非懂的理论,她都牢记着,奉若神明。
他成了她的呼吸,她的生命。当安机问伊兹,那个以前爱他的姑娘,能否像苔丝那样爱他时,伊兹几乎脱口而出,她不能,因为苔丝的爱是无法比的,她能够为他而死的。在别人眼里,都能看出苔丝,如此厚重的爱。可见这爱的程度了。
安机正是因为苔丝独具特色的纯净才爱上她并向她求婚。但是当苔丝向她所爱的人坦白她那受伤的过去时,克莱尔犹豫了,对爱人的不理解和对感情的不坚定让她最终选取了离开。苔丝心碎了,当她帮她的伤口留意翼翼的展此刻所爱的人的面前时,她期望的是理解,是原谅。但是爱人却狠心的在弱小的苔丝的伤口上洒了一把盐。
苔丝的爱,不仅仅表此刻欢愉时,全身心的投入。更在于,当她明明白,安琪儿抛弃她,在她痛苦万分,而安琪儿梦游时,抱着她走时,她本能够叫醒他,唤回他的爱心,取得召他回头的可能时,她也在为他醒来着想,怕他醒来懊悔,而放下。
虽然之后克莱尔意识到自己的偏见和狭隘,他的心仿佛看见天上有一颗名叫“苔丝”的星星对他说:“亲爱的,此刻你原谅我了么?”
很美的感觉。但是,这终究是一个杯具,仿佛许多的感情都是如此。为什么不能够抗拒,抗拒那虚伪的道德!离别,等待,彷徨,后悔……虽然苔丝和克莱尔最后度过了五天完美的时光,但是,为爱复仇的苔丝结局依然悲惨。
爱是伟大的,是无私的。如果你深爱一个人,就就应理解她的过去,因为过去也是她的一部分,是她心灵的一部分。如果你不能理解她的过去,就永远无法走进她的内心,她那颗深爱你的心。情到深处是理解,爱到深处是包容,因为爱,能够让我们的心像蓝天大海一样宽广,一样无私。因为爱的温度能溶化一切。因为,爱是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理由。
苔丝读后感 篇3
苔丝,这个会让人心口发疼的名字已经深深刻在文学的里程碑上,她美丽、善良、纯朴、勤劳、容忍,但是在这出命运的悲剧里,她的坚强和自尊最为夺目。在男权中心的社会里,她是弱者;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她是底层;在不可控制的命运中,她成了玩偶。
为了穷困的,苔丝放下自尊,去富有的本家德伯家帮工,却没料到这正是她厄运的开端,那位自以为是的花花公子亚雷毁了她的一生。在那个分外注重道德的时代,失贞的女子背负的压力是现代人所不能理解的,跨不过自己心里的坎,还得忍受旁人的指点和唾弃。亚雷是苔丝命运悲剧的直接导火线,美丽的弱女子沦为富家少爷的附属品,这反映了当时社会可悲的现实,等级和财富的差异却让这扭曲的现实成了理所当然。作为底层的劳动者,她必须要忍受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这不仅仅是苔丝个人的悲剧,更是当时社会的整个农民阶级的悲剧,在繁华的维多利亚时代,资本主义侵袭到农村并毒化了社会气氛。之后孩子的夭折又给苔丝多添了一笔伤痛,如花的年纪,就尝过了如此的苦涩和难堪,这种悲惨的境况,是命运的无端捉弄,还是这个社会的逼迫?
经历了那么多坎坷,远离家园来到牧场,找到新工作的苔丝以为生活开始慢慢眷顾她了,这里有着唱歌跳舞的少女,白色的长裙,五颜六色的鲜花,没有了拿含着恶意的眼光看她的人,一切都是崭新的,牧师的儿子——安玑与她相恋了,甚至决定与她,她是那么快乐,对未来也有了期待,她的希望和日光一样耀眼,驱散了往常的阴霾。但是未知的命运就是擅长捉弄人,它热衷于把人捧上天堂,然后再给予重重的一击。
安玑似乎是一个不错的男子,他是知识分子,受过现代哲学思想的教育,把求知的自由看得比物质重要,有着先进独立的思想,同时也是一名宗教的反叛者,蔑视社会的习俗礼法,他对苔丝又是如此深情。但是剥去面纱,他却成为苔丝悲剧人生的重要原因,因为他虽然有着新思想但是却无法谅解心爱的人的过去,想要冲破旧秩序旧观念,却把自己陷在伪道德的泥潭里。当苔丝这个善良的女子,坦白自己的`过往和不堪时,他没有选择包容而是开始叱骂和逃避,在他不断地徘徊走动的时候,他的软弱和虚伪就彻底暴露了,不留情面地斥责苔丝是一个不懂事的乡下女人,可见安玑骨子里还是习俗成见的奴隶。在恶棍面前,苔丝可以直接反抗,但是面对伪善的君子,她却盲目地敞开了心扉,最后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被深深刺伤,鲜血淋漓,最终也无法复原。
毫无疑问,苔丝又一次成了命运的牺牲品。抛下她远走的安玑让她的生活陷入了绝境,希望彻底破灭。无奈的她回到改恶从善的亚雷身边,成了笼里的金丝鸟。如果一切如此发展下去,她的一生或许也不算最糟糕,但是命运的爪子又开始发痒,又想要捉弄人了。安玑在历经人事变迁之后,谅解了苔丝的苦衷,看清了自己的感情,于是他回来了。但是正如《半生缘》中的一句经典台词所说:一切都回不去了。苔丝冷漠地拒绝自己所爱的人之后,她的内心煎熬到了极点,命运的嘲弄彻底让她崩溃了。终于,她亲手杀了那个让她的人生走上悲剧轨道并一路黑暗下去的罪魁祸首——亚雷。这是她最为动人的时刻,也是最让人心疼的时刻。一个弱者,历经那么多年,吃尽生活的苦,一次次陷入绝望,现在她终于为自己的不公平奋起了,总算为自己讨了个公道。但是让人心疼的是,命运把她逼到了绝境,报复成功的同时也彻底毁灭了自己。
苔丝和安玑的逃亡并没能持续多久,悲剧的人生总要有个尽头的,或近或远。在荒原之上,初醒的苔丝总算解脱了,她不用再承受命运无情的玩弄,或许那短短的一觉是她这辈子最安逸的时光,没有心理负担,没有道德的束缚,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一个鲜活的人。苔丝的美丽在她拼尽所有之后戛然而止,她的坚强和自尊是她活下去的支撑,挥霍完毕,也就无所眷恋了。
《苔丝》是一部伟大的命运悲剧,悲剧就是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苔丝的真和善在伪和恶的打击中轰然倒塌。这是命运的必然走向,同时也是这个社会压迫的结果。哈代通过杰出的景物描写、心理描写和结构安排,使这部小说充分体现了他悲观的宿命论,全篇是一场美好人生步步破碎的悲壮景观。
苔丝就仿似纯洁无暇的昙花,干净透明,而命运酝酿了最浓的黑夜,她就在此中毅然绽放,无可挽回地凋谢。惋惜哀叹终究留不住那种美好,苔丝这个动人丰满的女子就这样深深地烙印在了心底,每每品味,就会有刺痛以及钦佩。
苔丝读后感 篇4
闲居无事,重温了一些经典名著,以后会试着写写书评,谈谈读后的感受。今天先来说说《德伯家的苔丝》。
《苔丝》描绘了一个纯洁女人的悲剧性毁灭,写的是社会如何把一个纯洁、质朴、正直、美丽的姑娘逼得走投无路,终于杀人的故事。它是哈代最优秀的长篇小说,也是一部震撼人心的悲剧作品。
苔丝出生于黑原谷一个贫苦的小贩家庭,醉鬼父亲懒散无能、虚荣愚昧,母亲浅薄庸俗、不谙世事,六个弟弟妹妹,最大的不过十二岁半,最小的则刚满一周岁。他们的一切:欢乐、健康、必需品、甚至生命都完全取决于两个成年的德伯的判断能力。遗憾的是,两个家长选择的却是一条通往苦难、灾祸、饥饿、屈辱和死亡的人生之路。
自尊的苔丝,为了拯救陷在生活泥淖中的父母,在母亲的安排下,扮了一回可怜的穷亲戚,到猎苑的德伯家做了养鸡女工,踏上了她短促一生的灾难之旅。在那儿,她受到了冒牌本家Alec的玷污,失去了所谓贞节。可她一旦明白自己的处境后就毅然离开,没有按母亲希望的'那样屈从社会压力,和有钱的Alec结婚,顺理成章地做一个有钱人家的夫人。
美丽的黑原谷却给不了这个美丽的黑原谷女孩想要的平静和安宁。为了生活,也为了忘记过去,苔丝第二次离开了家,到较远的英仑谷的奶牛场当了一名挤奶工人。上帝并不总是严厉的,在这里,苔丝邂逅了帅气而体贴的拉着竖琴的Angle,开始了她一生中最初也是最后的一次甜蜜恋情,度过了几个月的美好时光。
只可惜最灿烂的花未必会结出最丰硕的果。短暂的欢乐之后,纯朴的苔丝一心想要坦白,以为Angle会和自己原谅Angle的年少轻狂一样原谅自己的过往。可是一意摒俗的Angle,却理性地用他曾经厌弃的社会道德来重估这个无辜的女孩,新婚之夜决裂后远走巴西,沓然而去,留下苔丝这个孤苦无助的女子,饱尝俗世的因果。
命运没有逆转,却用无情的现实把苔丝推进了更加痛苦的深渊。Angle音讯全无,苔丝最终在无望的等待中绝望了。上帝继续和这个可怜的女人开着玩笑,苔丝的母亲病了,天天做着复兴梦的父亲却在醉梦中先去见了祖先,农场主藉此收回了房屋和土地,一大家子人失去了最后的凭依。拒绝了Alec求婚的善良的苔丝为了一家人的生存,只有接受来自视若仇敌的Alec的帮助,做了Alec的情人。
我倒希望故事在这里打住,虽然滥俗,单就苔丝而言,好歹也可算是个归宿。毕竟她还只是一个刚刚二十出头的女子,有权享受一些世俗的欢乐。可是托马斯·哈代这位批判现实主义的大师,却用更尖锐的笔触,让Angle从巴西回来,重温昔日鸳梦。在精神上已经死去的苔丝在现实中又活了回来,在极度的愤怒中杀死了Alec,和Angle在逃亡途中被警察抓住,判了绞刑,走上生命的祭坛。
隔了一百多年的距离回视,悲惨的苔丝理应幸福。无论如何,我们不可能要求一个十七岁的女孩子强大到足以抗拒世间所有的邪恶,也不可能不像苔丝那样去追求一份“把激情本身当作恋爱的目的”的纯洁爱情,更何况还有意中人Angle的主动痴情!我倒觉得Alec虽然风流,但还是给了苔丝家人许多实质性的帮助,罪不至死。倒是苔丝苦恋着的Angle,除了给过她几个月短暂的爱情,更多的是无望的等待和迫人的痛苦,极少负过身为男人和丈夫的责任,最后还成了苔丝杀人的直接诱因,导致对他迷恋至深的苔丝杀身成仁。
被迫在自称撒旦的Alec和号称天使的Angle中周旋的苔丝,注定追求不到她想要的不含丝毫杂质的爱情。伪善的Alec一直就不是苔丝喜欢的人,可苔丝苦恋的Angle也只是一个失败了的资产阶级的反叛者,始终没有跳出他所反抗的旧的道德藩篱和摆脱他所鄙视的阶级偏见的束缚。苔丝看重的比自己生命还要重要的爱情,只不过是无望世界里的一抹五彩幻影。在现实的世界里,出身于不受欢迎的家庭里的苔丝要想嫁得好需要成熟的机谋和心智,可是苔丝的爱情梦太过高贵,成不了溺水之人的救命稻草,而只能谱就苔丝灰暗世界中一首凄楚的挽歌。只是苔丝对爱情的坚贞和执着,留给后世人一份永远的感动。
其实,对苔丝这样被侮辱与被损害的人来说,“人生便是一场受人欺凌的含辛茹苦的过程,全然没有道理可言。”一生追求真和善的苔丝,无时不遭到伪和恶的打击。短短二十多个春秋的生命,无时不是用欢乐包围着痛苦,用痛苦紧裹着欢乐。美丽灼人的苔丝,只为着一份朴实的爱情,却被虚伪的道德,窒人的习俗扼杀了年轻的生命。或许哈代就是希望通过美的被毁灭,在世人对苔丝的同情和怜悯中,为苔丝们做一方眠床,让她们安睡!
花儿一样的苔丝,莫奈何瑟缩在风前,一任狂风和暴雨吹打,蹉跎完季节的荣华,寂寞地凋零了。唯愿后世的苔丝们,能恒久绽放最纯美的笑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