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乱世中的美神》读后感

2025/07/03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乱世中的美神》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乱世中的美神》读后感 篇1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在温州破败的随园里,我遇见了你——那亡国的“北人”。雨点点滴霖霪,落在宋朝的土地上,也拍打着你的心扉。你望向那门前的芭蕉树,“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可你又能被谁所依恋,所庇护呢?国已不国,家已不家,你背着沉重的十字架,在“不肯过江东”的项羽自刎处吟唱,在“气压江城十四州”的八咏楼上呐喊。国愁、家愁、情愁,还有学术之愁,这么多愁,如同你的名字一般——“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都折射在你那黄花般瘦弱的身子上。数载哀欢,颠沛流亡,你是怎样忍受那跨越千年的孤独的?我好奇,到底是什么能让你坚信“风休住,蓬舟吹去三山去”呢?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在黄花开遍的中秋佳节,我遇见了那副铮铮铁骨。那时的你虽然发出“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的呐喊,但你并不放弃内心的的忧国之思。生于多事之秋,你始终积极参与家事国事天下事,桩桩关心,次次出力。“秋风秋雨秋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安庆起义是一场狂风骤雨,泥泞了中国前进的步伐,命运将你卷席进这场旋涡,可你竟用生命换取了革命形式的风平浪静!听,是《满江红》在二十世纪皇权旁落的清朝回响。身处那个人人自保的社会潮流,你为何要奔赴革命呢?我好奇,是什么让你坚守内心的一泓清泉而不为世俗所玷污的呢?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在那个简陋的实验室,我遇见了你——屠呦呦。正值文革乱世,“5·23项目”破土而出,你临危受命,逆流而上,四处走访老中医。“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诗经小雅》中的“呦呦”,历尽千年岁月,嵌进你的雅名,冥冥之中预示着你与青蒿终尽一生的缘分。最终你在《肘后备急方中》意识到,青蒿或许就是治疗疟疾的良药。你奋不顾身,力排众议,最终的成功,让更多的生命得到了最美好的延续,也让呦呦的鹿鸣声吟唱着生命的光辉。勇立潮头,以身试药,我好奇,到底是什么能让你有这样的勇气去这样抉择?

我思索着,思索着,到底是什么能打破时空的阻隔,给灵魂注入最珍贵的养料?直到我再次读到舒婷的那首小诗: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

哦!我终于明白了,你们用看似柔弱的脊梁,无私地撑起了中国的脊梁,而撑起这脊梁的,是一份对人民的关怀,是一份对社会的责任,是一份对大义的坚守!透过乱世风雨,我看见了那个寻觅救民之路的美神身影。

《乱世中的美神》读后感 篇2

那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用狄更斯的文字来评价北宋其实也不为过。经历过”清明上河图“式的繁弦急管,遭遇了金兵铁蹄的摧残。易安,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里寻寻觅觅,独自咀嚼自己的愁情。

作者将易安的人生分为四个阶段。少女闺中时情窦初开,春心萌动,便就有了一番”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顾盼生姿;嫁为人妇时,情深意切,难舍难分,便就有了”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魂牵梦萦;中年逃难时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便就有了”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哀怨愁肠;暮年独守空院,学无所传,便就有了”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黯然神伤。

易安一生坎坷,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下顽强生存。当时不允许一个有文化的女人处于社会思想的制高点,所以李清照被史书记载”不守晚节。“但是我想,也正是这些,这些家破人亡,山河破碎,铸就了一个李清照。倘若没有一丝苦,易安永远就生活在蜜罐里,那么也许她只会写一些女儿家谈情说爱的词了。如今捧起易安的词静静含英咀华,会读出一个王朝的动荡,一个家族的盛衰,还有一位才华绝世的女词人的喜与愁。

在我看来,易安许没有西施貂蝉沉鱼落雁的容颜,没有木兰骁勇善战的本领,没有吕后武帝的强势霸气。但易安,在中华三千年中,没有任何女人的才华是比得上的,没有她恣意的文笔,没有她审视天下的胸襟,没有她的凄凉,没有她的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易安居士李清照。这个名字照亮了千年前北宋的夜空,与岳飞陆游比肩,与星辰日月争辉,她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

易安,这个乱世中的美神,沉睡在千年前动荡的北宋,却在后世千千万万文人墨客心底暗自发芽。

《乱世中的美神》读后感 篇3

上初中时,语文课前有推荐名家名篇的环节,当时有位同学在课前推荐李清照。在她的眼里,李清照是一个值得佩服,但命运坎坷的女子。她的词和整个人都流露出一种凄婉的特质。之后我一直很想了解这位女词人,但一直没有时间。

今天的阅读课上,品读了《李清照——乱世中的美神》这篇文章。我认识了不一样的李清照。我知道了一个待字闺中的少女。她天真无邪,秀发香腮,面如花玉,情窦初开,春心萌动。她出自于书香门第,自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训练。现虽无李清照的相貌传下来,但我己然看到一个清新脱俗的少女在一笔一划地写着小词。

李清照拥有堪称完美的爱情,却无完整的婚姻。他——赵明诚受到了上天的眷顾,他有一个日日思念他的妻子。门当户对的爱情开出了美丽的花。他俩切磋诗意,却让赵明诚自叹不如。李清照的前期作品以欢乐和思念为主。

赵宋王朝在公元1127年匆匆南逃,金兵的祸乱殃及举国上下。南渡第二年,赵明诚所守的城发生叛乱,令人不齿的是,他并没有身先士卒指挥戡乱,而是偷用绳子缒城逃走。李清照为夫君所羞耻,在乌江前吟下千古绝唱。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随后,李清照的悲惨信命运开始了。夫君赵明诚在1129年急病而亡。她再婚又离婚。遭受了心灵上的巨大打击,甚至被人称为“不终晚节”。她追随帝君流浪,流浪中的颠沛她独自承受。她的孤独超越时空,让人怜惜。李清照甚至找不到继承人。“才藻非女子事也”痛击了她的心灵。

她虽是女子,却有报国志,她书写了不知道多少诗词有关报国。而她的愁更是通过一首《声声慢》喷薄而出。她是悲剧的,仅因为她是一个生在封建时代的女人,她处在社会的底层,却又处在社会思想不通的制高点。

她是平凡的,孤独的。 她的欢乐集中在前半生,她带着愁度过了后半生,而她却也永远是那屹立在乱世中的美神。

《乱世中的美神》读后感 篇4

星期日,正午十二点,我读了一篇梁衡先生写得《乱世中的美神》,泪水滴滴而落,为文中主人公李清照的悲惨人生、为她超越时空的心境,还有那“怎一个愁字了得。”

1084年也就是宋神元丰七年,李清照出生于一个官宦人家。文中说:“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一个在朝庭地位不小的官,既是学者又是文学家,还是苏东坡的学生。母亲也是名门闺秀,善文学。这样的出生,使她感知生活,体验美感,视界开阔,气质高贵。”这样的家庭及李清照后来诗词所流露的神韵,足可以使她享受美、驾驭美,一边创作,一边评判他人,研究文艺理论。

是啊,李清照有才又有情,她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大气如虹。在封建宋朝,李清照有了最幸福的婚约,她和赵明诚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真是天赐良缘,百里挑一了。在这里,李清照有太多太多的欢乐与幸福。只是后来,1129年赵明诚急病而亡。清照如风中的芦荡,摇摇欲坠,开始了她后半生深深的愁。

李清照的磨难是有目共睹的,她在经历了再婚又离婚,身心颠沛流离,四处逃亡,还要忍受超越时空的孤独,甚至身负枷锁,锒铛入狱。身心受到了严重的摧残,而且已步入晚年了。她在呕心沥血编写《金石录》时,竟被他人,视为异类!象陆游这样热血的爱国诗人,也认为“才藻非女子事”,李清照还有什么话可说呢?她只好一人咀嚼自己的凄凉以及深深的愁。然,李清照她自己知道从夏商到宋,女人有才藻、有著作的廖若晨星,而词艺绝高的也只有她一人呀。

然而天公不作美,让李清照身处宋朝,在那种时时逃亡、混乱的年代,像李清照这样的人真正是多余的呀,她又怎能不愁呢?而且她,家愁、国愁、情愁、学业之愁事事愁,又有谁能真正理解她的心呢?“才藻非女子事”这是人们对她的评价,她既如此,怎能不愁呢。于是她吟出了她一生苦难荟萃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啊,你的寻寻觅觅,你的痛苦凄惨悲剧如今都已清白了。秋风黄花啊,一眨眼,都随你去了罢,你的一生,坎坷多端,奇!洒洒滴滴,愁!你像祥林嫂又似秋瑾,只是比她们更忧怨、更传奇!你真乃乱世中的美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