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心得体会 > 正文

《伤仲永》读书心得

2025/07/04心得体会

微文呈现整理的《伤仲永》读书心得(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伤仲永》读书心得 篇1

《伤仲永》是我国古代文学家王安石所写的一篇文章,阅读了《伤仲永》这个故事后,给了我很深的触动。

《伤仲永》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一个名字叫做方仲永的小男孩。他是一个神通,方仲永到了五岁还没有进学就能够写出好诗。然而,他的父亲却利用方仲永的这种天赋去获取利益,而不是让他读书深造。王安石几年之后回到家乡再见到方仲永,就发现方仲永所写出来的诗已经无法与从前的名声相提并论了。七年之后,王安石再见到他,发现方仲永的才能已经消失,和普通人并没有什么差别了。

从《伤仲永》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具有先天天赋聪明的人虽然比普通人比起来才能要优秀得多,但是若是没有经过后天的继续学习,进行受教育,即使天赋再好,也有可能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方仲永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现实社会中,其实也存在很多像“方仲永”一样的人,小的时候表现得十分聪慧,但若是因此而骄傲自满,不努力学习的.话,即使多么聪明也最终会“泯然众人矣”。

走进历史长河,我们不难发现,那些取得伟大成就的伟人无一不是热爱读书、勤奋刻苦的典范。爱迪生曾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由此可见,一个天资聪慧的人需要勤奋学习才有可能取得成功,才不会落得跟方仲永一样的结局。

方仲永的故事确实令人惋惜与悲叹,而我们更加应该以此为教训,努力学习,汲取知识,把自己的人生刻画得更加精彩。

《伤仲永》读书心得 篇2

《伤仲永》是我前几天学的课文,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伤仲永》是北宋时的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写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写的是一个方仲永的神童,5岁时就能随口作诗,后来因为不学习,最后成了普通人的故事。

我读了这篇课文,忽然想起了前几年网上广为传播的一些十几岁就考上大学的神童,现在已经默默无闻了。他们可能觉得自己是神童就不好好学习了。这些事使我感到了努力学习的重要性,天资再好的人,不努力学习,那还是不能成才;天资再差的人,只要好好学习,也能成才。天资的好坏只是一个次要的条件,学习的努力程度才是主要的。先天条件的好坏,不能阻止你成为一个伟大的.或有能力的人,只要你后天努力学习,你就能成功。

如果伤仲永努力学习了的话,那么北宋的史书上一定会有一个叫伤仲永的贤臣,或文学家,或科学家。而他却被父亲拉来拉去四周拜访邻居,荒废了学业,成了个普通人,消失在人山人海中。

父母啊!让你孩子学习吧!这样他们才能成大器呀!

有天资的人啊,努力学习吧!否则你也会成了个普通人,毫无踪迹。没天资的人啊,更努力的学习吧!竟然你已经是个普通人,跟有天资的人相比落下一大块了,如果你不学习,不仅追不上他们,你自己不就比普通人更差了吗?

《伤仲永》读书心得 篇3

读了《伤仲永》子后,我感触很深。这让我知道了生而知者之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们的才能虽有差别,但主要来自于勤奋学习。《伤仲永》一文给我的启示是: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但如果不努力学习,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就。

仲永的故事是这样的:并非书香子弟的方仲永5岁时便能“指物作诗,立就”,并“自为其名”,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因而扬名邑中。到了十二三岁,才气渐减,“令作诗,不能称前之所闻。”到了成年,竟“泯然众人矣”。

一个天资聪颖的神童,因为被唯利是图的父亲每天带着四处走访,而不让他学习,使得“神童”竟沦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庸人”!这能不叫人扼腕叹惜吗?神童泯然众人,责任在于他父亲,原因是“不使学”。像方仲永这样的天才,由于后天没有好好学习,尚且要成为普通的`人,那么,那些本来就普普通通的人,如果不学习,岂不是连一个普通的庸人还不如吗?

所以说,才能来自于勤奋学习!“神童”由于后天不好好学习而沦为“庸人”的,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而本来不是“神童”、“天才”,但由于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却大有人在。

神童,但他终身勤奋学习,终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爱因斯坦不是神童,大学考了两次才被录取,毕业后到一家专利局当了7年职员,他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学习和工作,终于奠定了相对论的基础。

上如此,在文学艺术上也是如此。不论是谁只要付出和他们同样艰辛的努力,都能取得这样或那样的成就。作家狄更斯、巴尔扎克等人的成功,同样深刻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才能来自勤奋学习。

《伤仲永》读书心得 篇4

一个月之前有幸听到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程翔老师上了一堂《伤仲永》。这是一堂观摩课,令人意外的是没有花架子,没有令人望之兴叹的所谓创新设计,有的是令人感动的朴实、踏实。正如程翔老师自己所说,听了他的课,人人都学得来,这正是他所想要的目的。

读、解、悟——三个非常简单的环节,其实我们很多老师平时上文言文就是这样上的,没有什么高深的技巧。但是反思自己平时的教学,却很难做到程翔老师的耐心、细心及对学生的关爱。

第一个环节“读”,自由读、指名读、检测读、齐读……读的方式多样,反反复复,检测一次不够,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再检测第二次、第三次……直到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学生真正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才罢。这里“读”(包括听)的次数,竟达八次之多。自己平时就缺乏这样的耐心。除非早读安排了学生朗读,不然在新授课上几乎没有这样充分地让学生读过。

自由读、指名读、展示读、齐读,对于稍微简单的文章,基本上四次就过了。因为齐读的时候,学生基本上能达标(正确、流利地朗读)。其实这样整体的检测是不准确的`,其中大有南郭先生存在。基础差的学生在第一步就无法达标,后面的环节,他就更加无法跟上老师的节奏,于是经常处于似懂非懂的浑浑噩噩状态。长此以往,信心渐渐丧失,学习的'乐趣及成就感渐渐消失殆尽,这样差生就只能更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