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追求卓越读后感

2025/07/06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追求卓越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追求卓越读后感 篇1

《追求卓越》告诉我们的是:员工的热诚绝对要比譬如“今天必须说服10个人买我们的产品”这样的绝对指标来的有用。作为曾经在销售行业实习过的我对此非常认同。今年寒假我在鸿星尔克专卖店做导购员,为了完成公司安排的每月指标,我们每天要达到9000元的成交额才能交差。当时正值新任店长与旧任店长做交接工作。当时每天开会旧任店长简单说明今天要成交的金额外,还会跟我们交流一些销售经验以及工作上、生活上要注意的事情。而新任店长却不停地把焦点放在成交额有没有完成这个问题,即使我们远远完成了成交额,他也在不断提醒我们不能得意太早,因为别人已经快要追上来了。时间一久,我们导购员的积极性明显倒退了很多。面对每天的成交额都显得力不从心了。如果新任店长能明白这个道理,关心我们、鼓励我们、信任我们,我们导购员的积极性也许不会在最后关头才消退导致不能完成公司安排指标。

不可否认的,每个人都想要自己出类拔萃。在成功的组织中,这种想法更为强烈。我们一再发现,企业只要让员工对自己的命运有些许控制权,就能激发他们强大的动力,死心塌地为公司效力。有个心理学的实验足供佐证。在这项实验中,受试者须解几道谜题和做校对的工作,但是周遭环境很嘈杂:有两个人在说西班牙文,有一个人在说亚美尼亚语,还有一台油印机运作的声音,以及计算器、打字机和街上的噪音。实验人员把受试者分成两组,一组只能照吩咐解谜题和做校对;另一组则可以按按钮把噪音关掉,这是一种控制的象征。可以控制噪音开关钮的受试者,答对谜题的数目是另一组受试者的5倍,校对所发生的错误也只有另一组的几分之一而已。最重要的是“可以控制噪音开关钮的那组受试者完全没有用到这个按钮,光是知道自己有这样的控制权,就足以造成明显的`差异”。

在研究卓越企业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人在解释自己公司的特质时,经常用到故事、口号和传奇。企业更注重“软性”的东西,特别是文化。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这些故事、神话和传奇都非常重要,因为它们可以传达公司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文化的主导和连贯,对卓越企业而言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特质,这点在卓越企业之间毫无例外。文化的力量越强,越以市场为导向,公司就越不需要政策手册、组织图和详细的程序与规则。在这些公司里,员工知道在大多数情况下应该怎么做,因为公司的价值观非常明确。

虽然《追求卓越》中提及的某些企业可能已经失败了,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八条原理所具有的真正价值以及它给企业运营带来的深远影响。正如彼得斯所言:“遵循这8条原则,你会赢,肯定会赢,我永远不会这样说。我要说的是,忽视这8条原则,你会失败,肯定会失败”。

追求卓越读后感 篇2

《追求卓越》是一本充满个人感情色彩的管理书籍。托马斯彼得斯为管理设定了一个用心的目标,而非强调面临的难题。书中透过对43家卓越组织的深入分析,捕捉到那些常常为传统管理学者们所忽略,但却是企业经营最基本的要素:将注意力放到顾客的身上,对人持续地关心,勇于实验,百折不挠等。

在《追求卓越》中,托马斯彼得斯透过其“永久性革命”的'理论,向企业界阐述了如何在一个变化无常的世界中求得生存和成功的道路。他的核心理念是:企业管理根本不存在一般的模式,即使有也不是成功的标志,因为企业的成长不可能总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按照昨日已有的模式运转,那么这天则很可能要失败。当然,管理并非无理可循,它也有必须的规则与原理,但正如有人所说:管理如下棋,管理的规则和范例如棋谱,分析棋谱绝对对棋艺的精进有帮忙,但是棋谱不可能重复,一旦自己置身于问题的迷阵之中,解决的方法便没有现成的规则可循了。所以,原则自然要信守,但应用时就要随机应变,而且要使自己明白,没有任何东西是能够永恒不变的。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最好的”的管理模式,任何拘泥于书本和信条的人都是傻瓜,难免遭遇失败的命运。

是《追求卓越》一书使托马斯彼得斯从麦肯锡公司的普通职员一跃而为管理大师。《追求卓越》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本销量超过百万的商业管理书籍。许多读者赞誉有加,称之为“1982年以来美国工商管理的‘圣经’”。一时间,所有的媒体与商界人士都在谈论着这本书,这本书甚至促成了商业书籍出版业的成熟。当代管理学泰斗彼得德鲁克一语道破天机:“彼得斯著作的力量就在于他强迫你关注最基本的东西……它使管理听起来是令人难以置信地容易。你所要做的就是把这本书放回在枕头下,然后一切都会完成。”

追求卓越读后感 篇3

在这本书中,作者眼中的卓越企业的标准是指企业除了表此刻财务方面的长期优异业绩外,更重要的是具有高度的创新精神。作者还总结了每个企业就应拥有的八大基本属性,即采取行动,接近顾客,自主创新,以人为本,价值驱动,坚持本业,精兵简政,宽严并济。

在上面八条中,让我影响最深刻的便是接近顾客一条。在书中,作者认为卓越企业是最佳听众,了解市场是他们获益良多。他们真正的创新发明或灵感大多来自市场。在那里,作者为我们举了一个成功企业的例子。宝洁是率先在所有的商品包装上为消费者带给免费的电话号码的消费品公司。它在1979年的年报当中证明:该公司总共接到20万个这样的免费电话。顾客打来电话不外乎是带给新点子或投诉对产品的不满。宝洁对每个电话都予以回应,并且每个月将这些电话资料汇整起来供开会时讨论。据熟悉内情的人表示:免费电话的来电资料,是宝洁改善产品的'重要构想来源。从这个例子我们很容易看出,卓越企业的优越之处,不仅仅仅是在服务、质量、可靠度和寻找利基等方面极其重视,更是能够在与顾客的互动中,尊重顾客的要求和推荐,倾听消费者的意见,改善升级自己的产品,与消费者建立真正的合作伙伴关系。在接近顾客这一方面,我觉得我们国内企业就应加强重视。当下企业,要么是在犹如象牙塔的真空环境下开发产品,工程师他们虽然热爱科技,但是却从为观察顾客如何实际运用公司产品的状况;就是没有做到以顾客为中心,忽视顾客的要求,没有真正做到以消费者为中心去生产消费品只是单方面的追求企业利润,寻找以最少的成本赚取最大的利润的最佳途径。因此,我认为企业就应多接近消费者,要身体力行,而不是空谈。只有与消费者建立真正的合作伙伴关系,才能实现企业的更好发展。

与此同时,托马斯·彼得斯并没忘了警告人们:“任何一个人如果蠢到看见一本商业书籍就全套照搬,那他就的的确确是个白痴。”这个时代变化太迅速了,不可能仅仅依靠几条准则就获取永久的成功。彼得斯强调:“我们就应贴一个警告标签。注意!没有永恒的东西。任何东西吃得太多都会有毒。请记住:商业中所有事情都是悖论。”大师的语言风格泼辣。

《追求卓越》其实不仅仅仅是一本美国企业管理的圣经,也是一种全人类的生活价值观。

追求卓越读后感 篇4

《追求卓越》这本曾被《福布斯》被誉为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工商书籍中排名第一的名著,世界最畅销的工商管理书籍,美国优秀企业的管理圣经。这些得之不易的声誉,觉得不是偶然的,汤姆?彼得斯和罗伯特?沃特曼的《追求卓越》开启了商业管理书籍的第一次革命,真正将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密切地结合起来,成为轰动整个管理世界的经典法则。这本管理学著作涉猎的领域很广,包括制造、信息、服务、销售、交通、食品等诸多行业,其中还提及到包括大名鼎鼎的IBM、通用电气、惠普、3M、麦当劳、宝洁等。

在汤姆?彼得斯和罗伯特?沃特曼眼中,“卓越”的标准是指企业除了表现在财务方面的长期的优异业绩外,更重要的是具有高度的创新精神;他们认为尽管每个优秀企业个性不同,但拥有许多共同的品质。它虽然是一本80年代的书,但他们总结出的八大基本属性,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变更里却历久不衰,八大管理基本属性被管理人一直沿用。

其所总结出的卓越企业的八大特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看准就干,行动果断

这所谓“实践是真理的唯一标准”,优秀的企业在决策过程中可能会进行分析,但是,他们不会被那些现象所麻痹。在许多这样的公司里,标准的操作程序是:先做,再修改,然后再尝试。举个例子,一位Digital公司的高级经理人员说,“当碰到大问题时,我们就把十个资深人员抓到一间办公室里,然后关上一周。当他们提出答案后,我们马上就执行。”此外,公司非常重视实验。他们不是让250个工程师和市场人员孤立地在新产品上干上15个月,而是以5到25人为一组,在几周时间带著一些并不昂贵的样品在顾客中验证关于产品的想法。”令人惊奇的是,每个优秀的公司都有很多套实用的办法来保持企业的灵活性,防止因规模扩大而导致的不可避免的浪费。任何事情都是在实践中得到证实,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是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在反复思考,却不付之行动中。于是,回首间,发现自己已经浪费了好多大好的时光。记得曾经有过一个企业家说:“80%的大学生都有天才企业家的思维和想法,但往往却把自己的思想扼杀在萌芽中。”不要只做畅想家,要把思想付诸行动,这样才无愧于青春,无愧于生命!

2、接近顾客

其实企业和顾客是相互依存,相互信任,共同进步的一个结合体。顾客向企业不断提出自己的要求,企业则依据顾客的要求不断进行改进,使自己的产品与服务更加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如弗里托食品公司(土豆片),梅塔格家电(洗衣机)或者是塔帕韦尔公司。IBM的市场部副总经理弗朗西斯·罗杰斯说:“在许多公司,当顾客受到好的服务时,往往格外惊喜,认为这很特别。这种情况实在令人惋惜。”在优秀公司里情形却不一样,每个人都有责任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很多具有创新精神的公司总是从顾客那里得到有关产品方面的最好的想法,这是不断地、有目的地倾听的结果。

3、自主创新

自主创新,是一个企业的核心与根本。只有具有这种能力,才能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然而,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总是通过组织的力量培养领导者和创新人才,他们是所谓的“产品斗士”的培养地。不限制员工的创造力,支持有实际意义的冒险,支持员工试著去做一些事。只有在这样的氛围之内,才会更大的程度上促进企业的竞争力,发展企业。3M公司被描述成“如此执著于开发创新,以致这

个公司的氛围不像是大企业,而像个由实验室、小房间连起来的松散网状结构,上面挤满了狂热的发明家和大胆的创业家,在公司里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力”。他们不限制员工的创造力,支持有实际意义的'冒险,支持员工试著去做一些事。他们遵循弗莱彻·拜伦(FletcherByrom)的第九条诫令:“要有合理的犯错误次数。”

4、以人促产

不可否认的,每个人都想要自己出类拔萃。在成功的组织中,这种想法更为强烈。我们一再发现,企业只要让员工对自己的命运有些许控制权,就能激发他们强大的动力,死心塌地为公司效力。卓越企业的做法给员工以自由,让他们感觉到自已是被信任的,从而工作效率得以提高。譬如,有家公司的业务经理掌管100名业务人员。某晚,他们租用新泽西梅多兰兹体育馆,下班之后,业务经理麾下的业务人员从场外鱼贯走入球场,看台上的计分板逐一打出每个人的名字,公司高级主管、其他部门的员工,还有亲朋好友都在场鼓掌叫好。这家公司就是IBM,通过这样的做法不但激发人追求英雄气概满足个人想归属于某个成功团体的欲望,还满足个人自我表达的需求。我们都知道期待效应,IBM就把这项理论很好的运用到实际中去了。我认为,这样的做法能让人感到兴奋和快乐,而这两种情绪恰恰能够激发人的斗志和提高人的办事效率。这显然与“将人视为机器”的管理方式背道而驰,那种方式更为合理不言而喻。

5、亲身实践、价值驱动

IBM的托马斯·沃森说:“一个组织的基本哲学思想对组织的作用比技术资源、经济资源、组织机构、创新和抓住时机的作用更大。”企业高层领导,价值驱动也就说企业的驱动力,应该以利基为导向(利益基础)、顾客为导向。麦当劳的雷·克劳克(RayKroc)定期拜访。各连锁店,用公司一贯的标准——质量、服务、清洁和价格——来衡量各连锁店的好坏。

6、专心搞本行

也就是说要在本公司具有强势竞争力的方面大力发展,而不是所谓的“多元化”经营。就像像宝洁公司的前任执行总裁爱德华·哈尼斯说的那样:“我们公司从未离开过本行,我们尽量避免成为一个综合体。”公司的前任执行总裁爱德华·哈尼斯(EdwardG.Harne)说的那样:“我们公司从未离开过本行,我们尽量避免成为一个综合体。”不只是做企业,做任何事情都是同样的道理,记得有一句话:“成功就是朝著一个目标一直走到别人无法企及的高度。”应该也是同样的道理吧!

7、组织单纯,人事精简

优秀企业中的组织形式和系统简单明了。上层管理人员尤其地少。简单的企业组织形式不仅有助于企业的人力管理,更有助于员工对于工作的责任心。员工人数应尽量降到最低,把大部分工作外包处理,或是采取有时间限制、项目导向的工作小组等形式。优秀企业中的组织形式和系统简单明了。上层管理人员尤其地少;不到100个幕僚人员的企业经营数百亿美元的生意,这种情况经常可以见到。

8、严宽并济,张驰结合

不难发现,经营得有声有色的企业都不是集权或是分权,而是两者巧妙结合。像我们所说的,在大部分情况下,他们把权力下放到车间和产品开发部门。另一方面,对于少数他们看重的核心标准,这些公司又是极端地集权,公司高层牢牢地把握著这些权力。3M公司由于照顾到产品斗士因而组织比较混乱,然而,一个分析家指出:“对公司基本信念的信仰,他们比被极端政治派别洗过脑的狂热

分子还狂热。”在Doptal公司,这种混乱情况更明显,以致一个经理人员抱怨说:“很少有人知道他的上司是谁。”但是,外面的人很难想像,该公司上下员工一直严格地坚持著要使顾客信赖的信条。卓越企业的大多数层面都是“宽松”的,让人员享有极大的自由,自主做事。与此同时,卓越企业的少数几个关键性层面却又是高度中央集权的:以核心价值观塑造公司文化

一、两个(优先考虑的或是更多的)战略,以及少数关键性的财务指标。宽松的工作氛围,却要有严格的价值观体系。

这些基本原理的提出,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全球企业的管理和运营。直到今天,崇尚行动、贴近顾客、精兵简政、不离本行这些指导性原理,仍然是许多企业提升绩效和赢利水平的有效方法。虽然《追求卓越》中提及的某些企业可能已经失败了,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八条原理所具有的真正价值以及它给企业运营带来的深远影响。

《追求卓越》其实不仅仅是一本美国企业管理的圣经,其实也是一种全人类的生活价值观。对于我们成长中的大学生具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