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武则天》读后感

2025/07/07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武则天》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武则天》读后感 篇1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个人“鹤立鸡群”,是那样的与众不同,她就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武则天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为改变命运,她14岁进宫为才人;25岁的她,不得不到感业寺为尼;27岁,她重回后宫;31岁,她成为人人羡慕的皇后。

人生的前三十年,她在为自己的生存而奋斗,后五十年,她成为主宰他人命运的人。36岁,参政,59岁,她独揽朝政;67岁,站上权力的巅峰,成为一代女皇;82岁,退位,还被称为“则天大圣皇帝”。

她的武周王朝,上承贞观之治,下接开元盛世。死后留下无字丰碑,功与过,留给后人评说。

后世对于武则天的评价,又是那么的不同。

唐朝有名的政论家陆贽评价她:“课责既严,进退皆速,不肖者旋黜,才能者骤升,是以当代谓知人之明,累朝赖多士之用”;

明清思想家王夫之评价她“鬼神之所不容,臣民之所共怨”;

而近代,人们又把武则天和男女平等联系起来。

但是她从没反对过男性统治,也没为其他女人封过一官半职,并没有为女性争取更多平等。身为皇帝的她,最终是以皇后身份入葬。

武则天就是一个矛盾体,“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她的故事越传奇,人们想了解她的欲望越强烈。

她是如何在男性统治的世界占有一席之地,成为此后一千多年的绝响的呢?她把李唐王朝,变成武周王朝,为何李唐子孙对她尊奉有加,做到生荣死哀的呢?

拨开重重迷雾,《武则天》的作者蒙曼老师抽丝剥茧,引经据典,解读空前绝后的一代女皇,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立体武则天。

通过解读《武则天》,或许你能明白,盛世唐朝是怎样一种文化,让离经叛道的武则天成为一代皇帝;又是怎样的文化,又让她回归正统,以一个妻子的身份埋葬。

读史让人明智,通过研究武则天这样一位奇女子的伟大历史,或许能够赋予我们深刻的思考能力,以及深厚的宽容精神,帮助我们走向美好而和谐的未来。

《武则天》读后感 篇2

读完《武则天传》,我终于把我对武则天的种种”事迹“连了起来

武则天原名武媚,原是太宗的才人,但不知怎地被太子即后来的高宗看中。太宗死后,高宗把从感业寺接入后宫。武则天14岁入宫,因为太宗喜欢有才的女子,所以她在宫中读了很多史书,深知宫廷险恶。论智谋,论经验,她都比王皇后,萧淑妃强太多,因此略失小计就当上了皇后,代价是她亲手掐死了自己的小女儿。掌权后,她极力剪除异己,一切对她有威胁的人都难逃厄运,这其中不仅有皇氏宗亲(姓李的),还有武后的异母兄弟和亲姐姐,亲侄女。

高宗即位十年后,高宗身体越来越差,诸事都由武后决定,武后与高宗并称为”二圣“。

太子弘年少有为,对武后的做法经常不满,为了自己日后掌权不受威胁,武后竟毒死太子。后来的章贤太子贤(武后二子)也被她幽禁后杀掉。高宗死后,她将三儿子李哲贬为庐陵王(其实这也不能怨武后,李哲还不如不当皇上呢),流放在房州。又立四子李旦,而后代子执政。然而这还不是武后的终极目标。几年之间,武后以广开言路为借口,在全国广设检举箱,致使告密之风四起,武后也逐渐组织起了自己的间谍网络。我想,当时的阴森恐怖应该一点也不亚于法西斯统治时期,因为那个时候,人人都可以成为盖世太保。即使被告无罪,但只要武后想杀,或是和酷吏们有过节,亦或是仅仅为了制造恐怖气氛,他们都在劫难逃。在武后登基的前几年,大屠杀一拨接一拨,因唐朝几位王公大臣的一次叛乱(武后逼出来的),唐室贵族几乎被灭门。听起来真让人毛骨悚然。

然而,武则天当了皇帝之后,便立即起用了狄仁杰、姚崇等人,气象为之一新。政治清明,国家富足安定。我不禁有这样一种想法:也许,如果一个女人想成为皇帝不用如此艰难,也就无须用那么多人的的性命做通向皇帝宝座的阶梯。毕竟,武则天只是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而非一个杀人狂魔。

《武则天》读后感 篇3

武则天是一个富有传奇性和争议性的历史名人,早在20世纪80年代,电视剧《一代女皇》在台湾掀起一股热潮,那时,人们谈论的话题就是以武则天为主的,但对于她的评价,当然有的不同的见解,毕竟,那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和独一无二的具有极高的政治才能,让很多人对她的威严望而却步。

大唐贞观十二年,也就是公元638年,平林漠漠烟如织,京城长安笼罩于黄昏夜色之中。

武士彠第二女明空,行年十四岁,她奉召入宫,从此刻开始,唐朝乃至中国历史就注定被改。她,武则天,从此开始新的历程。

那时候,王室婚姻,皆娶当世勋贵名臣的子女,可以说,即使有真正的爱情,也有可能因为政治的原因被扼杀在萌芽,爱情有时候就是一种渴望。然而,武则天的父亲是靠经商致富的,是社会最下层的一介平民,很多人都瞧不起的,但是,武则天是怎么样被召进宫的呢?这是她以后有那样传奇经历的最基本的条件,否则,她也可能就是和大多数女子一样,平凡的一生也就就此了过。但命运之神还是降临在这个青春懵懂的少女身上。

武则天的父亲在大唐的太原起义中有很大的贡献。这可能也是她后来能够进入宫中接近皇帝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她的母亲杨氏是武士彠的继室两人生活很和睦,而且杨氏对于丈夫的仕途都有很大的帮助,当然,对武则天肯定也有极大的教育意义。杨氏对于女红向来不重视,却明诗习礼,阅史披图,她的这种习惯和兴趣,对武氏有很大的影响。

进宫后,她被唐太宗分为才人,取名媚娘。不久,她的人格中强硬的暴力的一面便暴露出来,最明显的是驯狮子骢事件。当时,皇帝太宗并不是很喜欢她这样性格的女子,这一点,我们从长孙皇后和徐惠妃的身上便有很好的反映,所以,知道太宗去世,她的身份地位并没有发生变化。太宗去世后,按照当时的规定,武则天被送进感业寺,为死去的皇帝祈祷。一般说来,这时候,等待她的将是无尽的日日夜夜的寂寞和孤独,最终,死于悄无声息。我们说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但对于武氏来说,机会是创造出来的。

聪明的她,早在太宗身体不行的时候就开始转移目标,太子则成为第一人选,武氏展开的是感情攻势,而且是在太宗的病榻之前。当时,社会流行一句谶言:三年之后,武氏当有天下。这险些使她丧命,幸运的是,有人当了替死鬼,她逃过一劫。

高宗李治在父亲周年的时候,去感业寺行香,两个苦苦思念的人终于见面,不就,面对种种压力,武氏再次进宫,当然,我们都知道,这离不开皇后的支持。很快,进过残酷的斗争,打破社会伦理的底线,武氏成为皇后并将儿子李弘立为太子,将外廷内宫都变成自己的势力,就连长孙无忌都没放过。

终于称帝了,这可能是武氏这辈子最骄傲的时刻吧!对于她,历史有不同的评价,死后,她还是选择以李家儿媳的身份结束自己辉煌的一生。我们可能真的很难给一个特定的词语来形容或者描述,但我们必须的承认她的才能和才华。

《武则天》读后感 篇4

历时半年的时间看完了武则天六本书籍,感慨颇多,从历史的角度来讲,武则天更多代表的是政治角色。

武则天本是唐太宗的才人,又名武媚娘,武则天的年龄、勇气、智谋、经验比王皇后,萧淑妃强太多,武则天笼络人心,小心翼翼,步步惊心的走过一步又一步,最终,用自己的心狠手辣亲手杀死自己的亲生女儿,最后当上了皇后。凡是对她有威胁的人都大开杀戒!武则天的凶狠,残忍是无人能比。常言道:虎毒不食子,武则天所做非常人所能做,所忍非常人所能忍。

但是无论过程如何,武则天在位的政绩是需要被历史认可的,打击门阀,扶植庶族,发展科举;整顿吏治;发展经济。

或许我们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便不再有所追求。但是她要追求当皇帝的梦想!武则天便要扩大外戚势力,使自己能有一个强大的“保障”。另外,唐高宗的身体也越来越虚弱,不可按时上朝、退朝。她操控为她的皇帝梦运作了一切。最终,由唐中宗李显即位,尊武则天为皇太后。可是,武则天会善罢甘休吗?当然不,武则天的一颦、一笑,都有着深刻蕴意,她会创造机会,把握机会,她的手段,快、准、狠。就这样,武则天于690年登帝,终于如愿以偿,从此,周朝取代唐朝15年。

当我读完这本书时,才明白武则天是一个怎样的人——她是一个女人,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一个叱咤风云的女皇,一个非同常人的人。她比常人多了一些沉着、冷静、坚持、凶狠、残忍、勇敢……这种有野心,有智慧、有胆量又幸运的女皇帝;历史评价她带有政治色彩,但是她还有一个身份,就是她也是一个女人,也许最初她并不想入宫,只想平平淡淡的男耕女织;也许她并不想杀人,但是为了自保;也许她只想要一份返璞归真的情感;也许她不杀死她的孩子,她和孩子未来都得死;也许在位的皇帝没能降服住她;也许她并不想当皇帝,但是只有她有这个能力让国家向前发展。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历史事件的推动总归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