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三国》有感

2025/07/07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读《三国》有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读《三国》有感 篇1

暑假里我读了《三国演义》一书,使我受益匪浅。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统治集团政治、军事斗争为主要描写内容。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三国演义》刻画了许多人物形象,其中有人称奸雄的曹操,庸主刘禅,气量狭隘的周瑜,忠厚的鲁肃,勇猛的张飞,重义的关羽,纳贤的刘备等等,这些人物给了我很深的教育。

在《三国演义》中,我最欣赏的就是曹操了。曹操在《三国演义》中被称为奸雄。虽然作者罗贯中有着“拥刘反曹”的写作倾向,他被写成奸诈之人,但是他的军事才能仍然在小说中彰显。他在东征西战中,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大片土地,连少数民族都臣服于他,他是三国君主中最有才干的,魏国也是三国中最强盛的,是他奠定了魏国的基础。。

曹操求贤若渴是最令人欣赏的地方。曹操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据封建德行和门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标准,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于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贤令》。曹操在令中一开始就总结历史经验,认为自古以来的开国皇帝和中兴之君,没有一个不是得到贤才和他共同来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贤才,又往往不出里巷,这绝不是机遇,而是当政的人求访得来的。有鉴于此,曹操立足现实,指出现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贤最迫切的时刻。他希望左右的人不要考虑出身,帮他把那些出身贫贱而被埋没的贤才发现和推举出来,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后来,曹操于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两道《求贤令》,反复强调他在用人上"唯才是举"的方针。他要求各级地方官吏在选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责备,即使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也受有关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经过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当时各地投奔到曹操门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将如云,谋臣如雨的盛况。而且对于有才干的人曹操还能做到不计前嫌,比如贾诩追随张绣时,用计杀曹操,若非典韦死拒寨门,曹操早就被杀了,而曹操对这样的仇人,非但不杀,反而予以重用,因为曹操知道贾诩是非常难得的人才。

曹操的成功不仅因为他的杰出才能和善于招揽人才,还在于他有着豁达的胸襟和广阔的胸怀。在赤壁的惨败之后,曹操并未一筹莫展,而是笑着说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据",并且华容道上三次大笑展现出他对待挫折的乐观态度。曹操同时也是个很有文学情趣的人,喜欢作文赋诗,即使大战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许多诗作都是乐府中的名篇。他和他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并称“三曹”。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各具其态,有长有短。总的来说,读过这本书之后我大开眼界,曹操给了我很深的感受,他很值得我学习。

读《三国》有感 篇2

在这个炎炎夏日,我读了一本非常有意义的书,它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小说,那就是“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

这本书描写了汉末、三国时期复杂的军事和政治战争,以及给人名的苦难,再现了这一历史风貌。在这个故事中还有很多英雄人物,列如:“五虎将”: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他们为蜀汉立下了赫赫功劳、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奸雄”曹操、“小霸王”孙策。等上百位英雄人物,令世人赞叹,人物刻画栩栩如生。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人当然是那“常山赵子龙”(即赵云)是也!只见他在《长坂坡》这场战役中,斩杀敌将五十多人,砍断帅旗十多面,在完全可以投降的情况下,还忠心于刘备,他的威风令世人赞叹,吓得曹军抱头鼠窜

在《三国演义》,我认为刻画的最好的是关羽,他的英雄事迹可多了!他的忠义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之一,就拿《白马坡》、《千里走单骑》来说吧!自从关羽暂时投降曹操以后,曹操对他十分好,甚至连赤兔马也送给了关羽,可是,关羽天天想着大哥——刘备。报答曹操,关羽打败了袁绍,最后又千里走单骑,离开了曹操,还把所有的赏赐留在了住宅里令曹操和其他武将惊奇不已,曹操还送了关羽一件战袍。可是,关羽却把新的战袍穿在里面,把旧的战袍穿在外面,曹操一问,才知道,旧战袍是刘备送的。

关羽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忠义思想。他的忠义刚好和中华文化相吻合,这也是《三国演义》流传至今的主要原因。

读《三国》有感 篇3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话说东汉末年,宦官专权,政治黑暗,人民痛苦不堪。为了维持正义,使老百姓尽早摆脱这种水深火热的生活,各地区纷纷组织起义。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支完全由农民所组成的起义军就是由张角所率领的黄巾军。张角自称天公将军,他的两个弟弟张宝和张梁则自称地公将军和人公将军.他们打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这支由农民自发组织的起义军虽然获得了一些小的胜利,但由于是各自分散作战,没有统一力量,再加上张角已死,最后还是被一些地方的势力集团所击败,从而导致了起义军的最后灭亡。但它动摇了东汉集团的统治,也为其它起义军打响了一炮。

在这之后,主要有曹操、孙权、刘备、袁绍、张锈、马腾、公孙瓒、刘表和刘璋等主要势力。经过了地方势力与地方势力的吞并和统一,终于形成了魏(曹操)蜀(刘备)吴(孙权)三足鼎立的局面。其中曹操与袁绍所打的官渡之战堪称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曹操当时兵力远不及袁绍,只有7万大军能与袁绍作战,而袁绍却有70万大军。俗话说得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曹操正是利用袁绍的弱点来掩饰自己的弱点。而袁绍身边本来都是文臣武将,但他却一意孤行,不听许多良言,终究酿成大错—他失去了许多文臣武将,更不幸的是,原来在他身边的这些人都投靠了曹操。曹操也正是采纳了袁绍旧部谋士许攸的建议才打败了袁绍,从而统治了整个北方。

曹操乃一代枭雄。他的优点便是爱广交天下豪杰,这也成为他日后为何有如此多的谋士和大将的缘故了。但他有着一个致命的弱点—多疑,这个弱点常常被诸葛亮和周瑜所利用。在火烧赤壁逃到华容道上便可以体现出来。还有,一个侍卫过来给曹操盖被子,曹操竟然杀了这个侍卫,醒来后只好以是梦中杀人为借口下了台阶,并厚葬了这个侍卫。

相比之下,孙刘两家虽然没有曹操那种富裕和奢华的生活条件,但同样为我们演义了一出非常精彩的大戏。

蜀国当时的地理位置要比吴国差,北方有曹操的阻挡,东面又是自己的盟国,南方又有南蛮的搔扰,可以说整个国家都被包围成一小块了。但毕竟刘备有一位智谋超人的军师—诸葛亮,才得以使这个国家有继续发展下去的余地。

人人都说诸葛亮好,说他如何得尽忠,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想着国家的安危……

总之,历史上是批评者少,赞扬者多。当然我不是说我反对这些赞扬,因为他的优点太多了,在此不免也对这位“智圣”提一些意见:

一、刘备在临死前曾千叮咛万嘱咐地跟诸葛亮说千万不要重用马谡,他只不过是“纸上谈兵”而已,但诸葛亮还是派他守街亭,结果马谡还是不听诸葛亮之言,结果只能让诸葛亮迫不得已使用“空城计”来赶走魏军。如果万一司马懿用一队小人马去打探虚实,诸葛亮岂不是“一世英名,毁于一旦”?

二、诸葛亮没有把该用的人用到该用的地方上去。

1、明知道像马谡这类人只适合用于一起研究军事、讨论问题,却把他也作为一位将领来看,害得连自己也只能自贬三级来重新树立威信。

2、其实像魏延这样的人很会带兵打仗,但诸葛亮对其一直存有戒心,因为“观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所以不会让他打一些大仗,或许真像他说的,若丞相听我一句话,早就攻破长安了。但我想你一个诸葛亮智力还会笔他差吗?魏延想要做什么,诸葛亮还会不知道?

我料魏延就算有这颗心,也没这个胆。所以我认为在用人这一点上还不是很恰当,很合理。

在诸葛亮死后,就没有什么可拿地出手的大将了。真可谓“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我想这也是诸葛亮死后遗憾之所在吧。虽然姜维也是有能力,但他在很多方面都不及诸葛亮,只落了个尽心而已。而刘禅和孙皓真可以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只不过刘禅是到了“乐不思蜀”罢了。

最终,以司马政权的胜利而结束了这场历时70年(从公元190年算起,到公元280年结束)的天下大乱。真可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眼前飞扬着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湮没了黄尘古道,荒芜了烽火边城。岁月啊,你带不走那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兴亡谁人定啊,盛衰岂无凭啊。一页风云散啊,变幻了时空。聚散皆是缘啊,离合总关情啊。担当了身前事啊,何计身后评啊。长江有意化作泪,长江有情起歌声。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

历史永远不会退色,他时刻警戒着人们。以史为诫,做个智者吧!

读《三国》有感 篇4

刘备快老了,可仍是一事无成,他想找个人来辅助他。刘备四处寻找,徐庶慕名而来,找到刘备。在徐庶的帮助下,刘备打了不少胜仗,刘备夸徐庶很有策略,徐庶却说:“主公,您每次都夸我,但是我并不是很好,我只是一只乌鸦,您一定要找凤凰——诸葛亮。”刘备听后非常高兴,让徐庶带路到了诸葛亮的家。诸葛亮为了试探刘备,故意让童子说他不在家。刘备不死心,一定要请到孔明先生,第二次是寒冬,天气很冷,刘备一行人为了表达诚意,下马步行。到了孔明家,童子又说孔明不在家,关羽、张飞都不耐烦了。第三次去孔明家,诸葛亮假装午睡,让刘备等了两个时辰。诸葛亮见刘备诚心诚意,便随他出山。

刘备真是胸怀大志而又忧国忧民,为了找到一个好军师,三顾茅庐,诚心诚意,不惜一切代价。寒冬时,天气很冷,手都被冻得通红,还请诸葛亮出山。我被刘备这种不屈不挠、不达到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感动了。我不禁想起了一年级的一件事情:一天,我放学回到家,妹妹让我帮她搭积木,我答应了一声,然后飞快地写完作业。我高高兴兴的跑到积木旁,开始搭一个木头高楼。在快要搭好的时候,一阵风吹来,把我辛辛苦苦快要做好的大楼吹倒了。我很生气,狠狠踢了积木一脚,回房间了。我想起这件事很惭愧,自己没有想刘备那样坚持不懈的做事,下次我做事一定不会放弃。

人生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会有坎坷和挫折。只要我们能克服困难,迎难而上,一定会一帆风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