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无名》的观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电影《无名》的观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电影《无名》的观后感 篇1
你开心么?你难过么?你压力大么?你生活的幸福么?车贷房贷孩子学习成绩恋人感情问题工作不顺等等等等,生活中大大小小乱七八糟的事时时刻刻牵动着你敏感脆弱的神经。
要我说,不妨在等一等,人生一路,除了生死无大事。在我们为一些事情困惑苦恼纠结烦闷的时候,可还记得距离我们不到百年的那个动荡不安、水深火热的年代。
1937年,日本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八年抗日至此展开。那时候的人们啊,每天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生怕一个不小心就看不到明天的太阳了,你觉得他们会想除了活着之外的其他事情么?会的,因为他们还有信仰!总有那么一批敢为人先的奋斗者么,在为未来而战,为人民而战,为信仰而战。举起枪扛起炮端起一切可以反抗的武器,势要把所有侵略我们的人赶出中国的国土。
可是敌人太强大,太无耻,太多,杀不完啊,怎么办?情报在这个时候就显得格外重要了,间谍特务搞起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派系互相试探互相派遣间谍安插在对方的阵营当中,谁也不知道哪个人是可信的自己人,哪个人是可恶的对方派来的'间谍。你以为的汉奸也许他是一个顶级间谍,是一个宁愿被所有人误会也要为组织取得重要情报的无名英雄。他没有马革裹尸,也没有战死沙场,但他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他的每一次试探都是生与死的考验,他的每一回传递都做好了暴露的准备,他的'名字你也许永远也不会知道,但是他是我们的无名英雄这一点毋庸置疑。
潜伏在敌方阵营的英雄们,每天看着敌人折磨诛杀自己人,心在滴血,脸上却只能微笑,有时候甚至还要跟他们一起杀,你觉得他们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是今天工作中的压力问题还是感情中的爱与不爱的问题呢?
除了生死无大事,活着就好,活着才有希望,活着才能逆风翻盘,当年日本人占领我国三分之二的领土,我们最后照样把他们打出去了,这才是逆风翻盘。
如今一点点小事就影响你的心情影响你的生活影响你的节奏,想什么呢,好好想想先辈们的苦日子吧,二万五千里长征,我们的英雄们吃树根,啃树皮,还要面对数倍敌人的追杀,他们尚且能坚定不移的走下去,我们凭什么不能。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用无与伦比的决心与坚定不移的信仰换来了我们现在这个安稳幸福的新时代,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勿忘国耻牢记历史,我们要有一颗强大的心脏,承载先辈留给我们的英雄之血和英雄之歌,积极向上努力生活,不辜负这个好时代,不辜负自己的好青春!不要让英雄的血白流,不要让时代的风白吹,现在的我们照样一腔热血,如有需要,必将为国奉献,20年的祁发宝、陈红军、陈祥榕、肖思远、王焯冉,五个十几二十岁的卫国戍边英雄们,他们告诉所有人,现在的年轻人照样可以勇冠三军。所以我们留着英雄的血,我们本身就是最棒的,不要因为一些杂七杂八的事情就怀疑自己,我们都是最棒的,不要因为任何事情影响到自己的心情,开心最重要,笑对每一天。
电影《无名》的观后感 篇2
春节期间,去看了电影《无名》和《深海》,再去看评价,发现两极分化严重,有连呼叫好的,有说看不懂的。表面上,《无名》和《深海》两者无一相同,但我却发现同一个弱点,就是故事性不足。
电影《无名》相对好一些,因为梁朝伟、周迅、黄磊都太会演戏了,他们对电影人物角色的诠释都很有层次,所以叫好的观众有一点是客观的,即表演太给分了。
电影《无名》海报,网络截图
一般来说,由人物延伸出去的剧情应该有足够多的冲突,《无名》这部片子片长128分钟,但它有多少冲突来体现其戏剧性呢?屈指可数。
于是导演想出一个“高级”的好办法,即故意错乱的时间叙事线。简单地说,这个片子一小时完全讲得下,但由于许多情节回放了两三次之多,几番操作之下,片长被撑开了一倍多。
有人解构说,这是为了呈现出电影“拼图”的高级感。
有人被这种“拼图”的高级感所感动,认为这展现了电影人的钻研精神,但我私以为这种感动有点自作多情——观众从不亏欠电影人任何东西,电影人奉献才华,我们报之以票房,这才是大家平等沟通的基础。
我一直坚信艺术包括电影,其实是需要大量练习的,通过不断冒险与试错,才能明白剔除“华丽却没用的”这条也很重要——《无名》电影完全被支离破碎的叙事节奏给搞乱了,虽然故事的“拼图”出来了,但脉络却寸断。所以电影故事不能只看形式,华而无实,形式应为内容服务。
再说电影中的.非线性叙事,这不是一个新概念。
26年前上映的《甜蜜蜜》里也用过,不过篇幅短暂。该片讲述了改革开放初期,从中国内地来香港讨生活的黎小军和李翘结识,两个孤独异乡人产生出了真爱的故事。影片结尾一个短暂的倒叙呼应开头,让人恍然大悟,原来十年前男女主角两人第一天来香港的那一天就相遇了!本片屡次被网友评为爱情经典,却从没被人奉为“高级爱情经典”。
电影《无名》中,王一博饰演的叶先生,表演整体尚可,虽然和其他老戏骨的演技比还有差距。但该片定位为“超级商业片”,要的.是市场回报,王一博充当的是电影里的流量担当,对于整部电影来说,这个优点足够突出。
然而有点别扭的是,电影《无名》在强调自己是“超级商业片”的同时,还不肯放弃文艺片的个性。编剧、导演,甚至剪辑都是程耳一人包揽,实属非常个人的操作。这样做的优势很明显,喜欢“文艺片+谍战片”这类影片的观众会很喜欢,但劣势也很明显,目标人群比较小众,不喜欢这类电影格调的人会难以接受,甚至表示看不懂。
电影看不懂不是观众的错,关键是导演打不打算让观众看懂?我有个朋友说,电影圈也要经济复苏,高喊“超级商业片”无可厚非,但一边要追求商业片的高回报,一边又给观众设置高级文艺片的门槛,是很奇怪的事。
我想说,如果“超级商业片”的目的是娱乐大众,那么就应该让离开电影院的人们带着观影的满足和精神上的共鸣离开,而不是带着所谓的“高级感”的错觉,怀着似是而非的心情离开影院。
电影《无名》的观后感 篇3
年初一去看了《无名》这部电影,冲着电影的“悬疑”两字的标签去的。再者王一博作为运动行业的头部品牌安踏的代言人,了解其业务水平,也算是观察行业的其中一环。我本人对于所谓的“流量明星”既不喜欢也不排斥。只想谈谈自己观看完电影后的观影感受,可能会涉及剧透,请谨慎观看。
首先是电影存在的几个大的无法回避的缺陷:剧情发展太好猜;作为以在豆瓣上被标签悬疑的电影(虽然我也不知道是谁打的),以及看得出电影整体的氛围都在往悬疑谍战上去营造。但可以被作为观众的我猜到剧情走向,我觉得还是挺失败的,当然可能也和观看者的阅片量有一定关系。到底是希望观众容易更容易看懂获得更好的口碑和市场反馈,还是需要观众需要反复观看反复的推敲。导演或许是想在两者之间找到一种平衡的关系吧。还有另一个原因的就是王一博长着一张帅气的正派脸出演坏人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好的`悬疑电影一般都会在电影的前段出现一些暗示,这样在结尾进行翻转时观众才会觉得合理,能够很好地给观众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而剧情铺垫不够的在结尾进行翻转时,观众只会觉得强硬或莫名其妙。《无名》给人的感觉就好是导演说王一博是好人他就是好人,剧情的翻转更像是强行塞到观众嘴里的白米饭,或许前面导演有进行暗示,我没有留意到,因为我的精力已经被导演机智的运用打乱叙事节奏来分散了。
悬疑电影不同与喜剧,角色行为和事情发展需要非常强的逻辑才能说服得了观众,角色一些突然动作没有拍出剧情就会让观众看得云里雾里,没有连锁反应的事情发生,就会给观众觉得“就这”?说白了还是缺乏信服力,个别幕戏你甚至不知道导演设置的用意,或是为了表达什么?改拍的没有拍出来,拍出来的又觉得多余。全篇没有一幕戏营造出紧张悬疑的氛围,正反派甚至看不出有正面的'冲突。能称得上高潮的部分只是两场打戏(一场是王一博以一敌多日本士兵,一场是结尾的与梁朝伟的互殴),作为悬疑电影显然是不行的。
最后电影整体的`演员的表演方式,与程耳之前导演过的《罗曼蒂克消亡史》可以是一脉相乘。角色全程都处于“端着”的状态。而且这种“端着”给人的感觉很不自然,非常刻意是装出来的。
不知道是不是学习的表演的方法不同的原因,梁朝伟似乎无法很好的融入这种表演风格,对比他自己以眼神封帝的陈永仁一角,虽然台词也很少,但在里面的表现更真实,你能感受到是角色不太喜欢说话,但是一说话就会在话中掺杂很多的语气助词。或许是出于对话过程的不自然,在角色说话的过程中设计了很多手部动作,但是呈现的效果也很僵硬,设计感也很重。
整场戏看下没有能让我更好看到王一博的发挥,有几个镜头中通过眼神的变化以及一场哭戏,只能说努力是有了,但未成大器还需要再打磨打磨。当然必不能全怪演员本人,也要归咎于导演对于角色“端着”的设计。
虽然大家都说这几年黄磊参加的综艺节目有些多,看到他容易跳戏,但至少在我看来在整部戏中他是最符合导演这角色设计的,或许也和他出身学院派的表演方式有关吧。
电影《无名》的观后感 篇4
今年第一场电影,一个人观看,在众多的春节档电影内选择了《无名》,选择看这部电影的理由很肤浅,因为有梁朝伟出演,我喜欢看他电影,大概是从看王家卫的《花样年华》开始的,心想有个老戏骨出演的电影应该不会太差。
电影讲述的是日本侵华至日本投降期间,各方力量特务之间的潜伏及周旋。电影使用了蒙太奇手法,用了大量的低角度拍摄,反复在不同的场景之间开展故事,使用相似的物品作为转场,而转场的物品承担了一定的暗喻。整部电影看下来我的感受是紧张而又刺激。将看似无关的.跳跃片段故事梳理一遍,故事完整清晰。
印象深刻的是,开篇没多久,三个亲日分子(走狗王部长,包含两个潜伏共党:何主任、叶秘书),在他们工作的监狱里走着,监狱的多个笼子里关着犬只,充斥着狗吠声。我觉得这里是有三种暗喻,首先是,狗作为“走狗”来内涵这三个亲日分子背叛祖国;其次是,狗是警觉的,为后来两人的谨慎潜伏做了铺垫;再次是,狗被关在笼子里是 困兽,也比喻后来两人出现的危机。后来三人抓捕了共党江小姐,在监狱内江小姐说想换个地方,这里的狗叫让她不舒服,我的理解是江小姐在骂他们走狗。何主任最后放走了要被枪决的江小姐,从这里已经初见端倪何先生是共党。在草原上行刑放了空枪,镜头又出现了“狗”,相比起刑场耀武扬威的警犬,转场后出现的这只狗就逊色很多:在日军轰炸后的废墟中,瘸着腿的犬只在寻找食物,雨水无情地拍打着它,在这种情境下人的温饱都成问题,它自然是没有找到食物的。它一拐一跳的走进挤满了人的防空洞内避雨,防空洞内两个士兵,一个士兵拿枪来想砸这只败犬,另一个士兵制止了他,将一块饼扔出防空洞外,犬只跑去叼起来,后被飞机投下的炸弹炸死。士兵没有保护残疾的犬只,而是去欺负它,那他们将会如何对待民众呢?
第二个暗喻,是出现在日军找水源,找到一口井并喝了里面的水,发现井水被污染无法饮用勃然大怒,将村民放到坑里用水泥活埋。之后电影出现了透过方框向外看,一只小羊在尖叫的画面。小羊代表了无法反抗的村民,及被活埋时候的'绝望。后来画面转到日军围着大锅吃羊肉,平民像羊一样任人宰割。
第三个暗喻是镜子,它多次出现,都在最为复杂的“叶秘书”这个角色的情景中。我开始一直以为叶秘书是一个坚定的走狗,直到电影最后半小时,他的身份才开始反转。人看镜子,是在审视、反思自己。当叶秘书喜爱,乔装成舞女的共党方小姐骂他走狗,让他***;在执行日军的刺杀任务之前;在最后跟日军头目摊牌自己是共党,每个关键的转折点都出现了对镜凝视的镜头。
还有一个场景的转场很妙,是一个透明带盖子的`碗里面,鲜红的酱汁泡着一些在跳的虾,这道菜是王部长的父亲做的。电影不久后出现的场景:叶秘书执行日军的刺杀任务,一个手榴弹扔出,一群人倒在血泊中,跟这碗生腌虾多像。电影还有一幕用生腌虾做转场:到了和平年代,叶秘书在一家餐室吃生腌虾,邻座(应该是王部长的父亲)说他儿子前些年在上海,现在还没有回来,生腌虾的血红色也是暗示了王部长被人杀了。
电影也用了色彩去渲染气氛,例如用黑色等深色来烘托紧张的气氛,用橙色的阳光来表达温暖和平的氛围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