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生六记》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浮生六记》读后感(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浮生六记》读后感 篇1
林语堂曾说:“陈韵(游羽注:作者沉复之妻)是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生活中,陈韵也是最可爱的。她天生有智慧,性情洒脱,是文人理想的妻子。那个时候,我想起了陈云这个名字。后来翻看《世界文学》,发现其中有《浮生六回》入传世书集,不由得想读一读。读《浮生六回》最大的收获就是享受闲暇的乐趣。古人云“人无质不可闲”,《浮生六回》更是在闲中情色。
书中记录了作者一生经历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散发着感性的文字,让我仿佛置身于当时的社会,可以领略世间万物。沉福德一直盯着他的妻子芸娘,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她的聪慧、博大、泼辣、痴情,令读者“读后如痴如醉”。就是看“一身素”是怎样的飘逸飘逸,从口述到朗诵是怎样的灵动,是怎样的缠绵缠绵,太湖的眼神是怎样的豪迈。与红楼梦大观园中的众女相比,云娘比黛玉柔美,比宝钗优雅,比探春体贴,比湘云豪放,比妙玉更有人情味。比起现在的时髦女郎,云子多了一份内涵,多了一份优雅和内敛。没想到,这样一位美丽的女子,却悲痛地永远逝去了,还流下了两行痛苦的泪水。
“凡事喜欢有自己的主见,懒得跟从别人的是非”,“不想贪肉户口的嚼子”,生活从容,沉三白就该如此一个很随意的`人。卷四郎游记快,与四海好友游遍天下名胜,山水惬意。文笔婉转悠然,尽在字里行间。仔细阅读后,人们会暂时忘记世界的纷繁复杂。至于爱妻云娘,沉三白写得不多,即使浪迹天涯,流连烟花巷,心中的牵挂似乎也是不经意的。卷二:闲情逸致,卷四:游记游记,写情写景,看似淡泊云娘,却处处流露出朴实真情。于是,云娘的君修映会,知书达理,温婉可人,在沉三白寥寥几笔墨中,轻轻点出,就这样不经意间丰满生动:故乡,云娘相伴,一起品兰,一起栽菊,一起戏石,设登景赏月;会友,“云画簪卖酒”,巧置梅盒;一片荷叶插心取香……点点滴滴,白白诉说,令人羡慕又感慨,求而不得的感觉,真是令人羡慕!
《浮生六记》读后感 篇2
沈复的《浮生六记》中,有一位极为重要的人物妻子芸娘。芸娘被称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漫游在《浮生六记》的时空中,不知不觉地被芸娘那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所打动。
她很聪明。她听一遍《琵琶行》便会背,还靠着《琵琶行》学习识字。她通晓诗词,写出过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的极妙句子,还能与丈夫评古论今。她不痴迷金银珠宝,唯有的首饰也送给别人,却极其痴迷于收集破书残画。书中写有芸于破笥烂卷中,偶获片纸可观者,如得异宝,旧邻冯妪每收乱卷卖之,将纸片奉为珍宝,多奇怪啊!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年代,痴迷于谈经论典的陈芸,可是个不折不扣的异类。可是,她就像自己最欣赏的诗人李白一样,豪放洒脱,不顾流言蜚语,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
她十分的洒脱。一日,她想与丈夫同行前往,可惜不能轻易出门,怎么办呢?沈复出了个馊主意:冠我冠,衣我衣,亦化女为男之法也。在沈复的.一再请求下,陈芸女扮男装开开心心地出去玩了一趟。又有一次,陈芸想跟沈复一起去太湖游玩,正当沈复一时找不到借口应付父母而为难时,陈芸便主动说,只要告诉公婆自己回娘家即可。这次,他们与一位志趣相投的女孩素云泛舟太湖,共度过了美好的时光。在提倡女子足不出户的年代,打破封建礼教,需要多少的勇气!
她特别的善良。年纪尚小,便靠着自己的双手养活家人,甚至为自己的弟弟付学费。而后当沈复来拜访时,她还偷偷地为他藏了一碗粥。为了给得病的沈复祈福,陈芸还吃了几年素。情深义重都不能形容她了。婚后,她事上以敬,处下以和,井井然未尝稍失,对所有人都和和气气的,而且夫妻之间经常使用岂敢得罪等此,相敬如宾。在游戈园的时候,她甚至因为王二娘摘了一些野花而心疼。这是何等的善良。甚至,丈夫随口说的要纳妾,还被她挂在心上。最后,也因此事,她与公婆关系不和,间接导致自己的早逝。她很温柔,体贴地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唯独忘了心疼自己。
虽然,她可能不受当时所处的大家庭的待见,可是,这怎能掩盖她身上的光芒呢?沈复的笔让她彻彻底底地在读者眼前生活,使我们看见了她的聪明、洒脱、善良。照着自己喜欢的方法,在沉沉浮浮之时仍能努力漂向美好,这样子的人,何尝不可爱呢?
什么样的人生,才是美好的人生?
《浮生六记》读后感 篇3
前些日子上古文课,老师偶然提及《浮生六记》,讲到文章是如何的生动有趣,笔触是怎样的细腻独到,顿时心向往之。于是,立即去拜读了一番。《浮生六记》是一本追怀往事的书。文章写得坦率真实。不论是哪一章,都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而且作者的思想史很自由的,尤其是文章第一章就写夫妇生活的《闺房记乐》,而且写得那么大胆自然。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
首先从书的题目来看《浮生六记》大概是去了李白“事如春梦了无痕”的意思吧。然而只要是用敏感的心灵细细体味,再久远的'事情也会依稀重现。大概人生总是不得完美。借生命的重温可以获得些许暖意。清乾隆年间,一位不那么有名的书生沈复,用简约的俊逸的文字,回忆自己的纯真少年和忧患中年,记录那段时光里所经历的闺房之乐,坎坷之愁,闲情之趣,浪游之侠。处处流露不随人是非的浪漫情怀和独特的审美眼光。
读了这本书,不得不羡慕其中的女主人公,芸娘。沈复得双眼始终瞄向自己的妻子芸娘,这位中国文学史上最可爱的女人。她的聪慧,襟怀,气概和痴情,不得不让读者“阅而心醉”。是看“一身素淡”何其娴雅,口授成诵,何其颖慧,顾盼神飞,何其缠绵,太湖纵目何其豪迈。与红楼梦大观园中的女儿相比,芸娘比黛玉柔和,比宝钗淡雅,比探春体贴,比湘云豪爽,比妙玉多一份人间烟火。于当今的时尚女郎相比,芸自是多了一份内涵,淡雅,一份矜持。却不料这样一位佳人中道凄然长逝,空流下两行痛泪。“父亲的理想女人是,《浮生六记》的芸娘。他爱她能与沈复促膝谈诗爱她的憨性,爱她的爱美。(林太乙(林语堂之女))
读完《浮生六记》,最大的感触就是,休闲,一点也不觉得累人,伤神。每每独到其中的一些片段还会于坐着产生共鸣。例如“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这是多么的会享受生活,多么惬意的比喻呀。还有其中关于插花的想法,让人不觉赞叹。总之《浮生六记》是以篇笔致生动,细腻,简约的美文。其中还印着姑苏古城的文化底蕴,透着江南才子的精神气质,裹着追忆往事的神秘面纱,是的语言精致自然。正如俞平伯先生所言《浮生六记》俨然一块纯美水晶。 《浮生六记》的确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文字也不生涩,简单,阅读起来也很有趣。
《浮生六记》读后感 篇4
《浮生六记》是流传百年的经典文学名作《浮生六记》,畅销300多万册,作者沈复,写于嘉庆年间,从古至今,火爆中外。
1935年林语堂把《浮生六记》译为英文版本,在美国的出版社受到欢迎,浮生六记因此走出了国门。
林语堂称芸娘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最可爱的女人,认为书中写出了古今中外文学中最温柔细腻闺房之乐的记载。
林语堂对于书中所书写的充满个性才情和闲情逸趣的生活态度大嘉赞赏,他赞美这对夫妇爱美爱真的精神和那中国文化当中最具特色的知足常乐、恬淡自适的天性。
本书辞藻华丽,铺陈讲究,既有对仗又有比喻,既有白描,又有对话,既有景又有情,又有人,这才是真正的文学。
文学对内心、对精神以及对我们人文素养的陶冶,是需要日复一日的去慢慢熏陶的,熏陶这个词非常有趣,首先它要熏,就像是熏香一样,不能立竿见影,如果香气太浓太盛,会觉得呛鼻子,香味过浓会变成臭,所有的熏香之香都是淡淡的味道,似有似无微微的香味充斥整个房间,慢慢的你就能够辨别出香和臭来,这叫熏,熏就是淡淡的,慢慢来。
陶冶,“陶”首先它代表着一种情绪,就是一种快乐的情绪,乐淘淘,如果你在读文学的时候你是急躁的,你是急着捞干货的,而不是能沉下心来领略文学之美,领略文学的内涵的,那么其实你就不会是快乐的,我们都知道急躁焦虑绝对不是快乐的,但是怎么才能快乐地领略到文学之美呢?就是你的心得安静下来,而且绝对不可以太功利。
凝神静息,把心放下来,安安静静的沉浸到文字当中,一天一天地读,慢慢的细细的品味,看一看这些文字带给你什么样的思考和感受,这其实是比任何的干货都最为宝贵的。
什么是文学?我们把它拆解开来,就是文字的学问,文学是经过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锤炼,没有经历过时光的文字,不能叫文学,这是其一,其二文学都是出自大家之手,因为这些大师大家,他们的人或者作品也已经穿越了几千年,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才称得上文学。
哲学家周国平老师,作家冯骥才,还有作家梁晓声的作品也都经历了几十年时光的考验。
好的.文字才能称谓文学,因为好的文字,它的铺陈非常的讲究,古人在写文章时,一个词一个句子是反复斟酌的。
芸娘最可贵之处,是她风雅感性之后的缄默沉静;芸娘极其本分,只要跟心爱的人在一起,布衣菜饭都快乐;芸娘安贫乐道,只要和丈夫在一起,哪怕一辈子不曾远游,两个人只是吟诗作画,日子就已经非常的美好了。
书中多次提到沈复经常相约朋友到家中喝酒,芸娘自始至终都没有一丝抱怨和不满,由此可见芸娘真不是一般的女子,同时也可看出古代的文人,他们从生活当中汲取灵感,都是喝一点小酒,然后诗性酒性画性大发,你也可以说他们就是这样消磨时间的,但其实就是在小醉微醺的状态之下,他们才能写出千古名篇。
芸娘之所以选择嫁于沈复,就是因为沈复的才情、沈复的雅趣深深吸引着她,她当初认定的就是这个人身上的这个品质,结婚之后不管生活多么地艰苦,她的初心没有变过,所以她宁可卖了自己的钗子,也要保住丈夫的趣味。
爱就是保持初心,爱就是爱他本来的样子。沈复也不是一个只靠相貌去衡量女人的男子,这才是高级人类。
沈复想找的是知音,他看中的是芸娘的精神追求,他看重的是一个女子的精神素质。
《浮生六记》其实是一本让我们学会经营亲密关系、经营夫妻关系的一本好书,不管你听多少经营婚姻关系的课,不管你买过多少婚姻关系的知识付费,都不如读一本《浮生六记》,这仅是我个人观点。
这是在晚清时期一个非常罕见的婚姻,他们两个人在婚姻之前就已经有真正的爱情,芸娘作为那个时代的女性,能够大胆追求爱情。
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行的,如果你真心实意地爱你的丈夫,婆媳关系不会太差。
没有行动力的爱情也不是爱情,怕人笑话的不叫爱,过于注重结果的不叫爱,真正的爱情一定是双向奔赴的。
所谓婚后大胆做自己,不是让你不顾及另一半的感受。
芸娘是一个温柔,但并不是一个温顺之人,他并不是什么都顺从自己的先生,女子才是一个家庭当中的掌舵人。
一个女人决定了整个家庭的素质,一个女人也决定了整个家庭的氛围,如果妻子是一个爱抱怨、情绪状态非常糟糕的,跟家人之间说话完全不管不顾的,情绪起伏不定,一会儿高兴一会儿又不高兴,或者嘴巴是非常刻薄的,你是刀子嘴你可未必是豆腐心。
我们无法想象一个人外表对家人是放肆狂浪的,我们能说她是爱家人的吗?我们能说她把爱都放在心里了?只是她嘴上说不出来,所以她嘴上、她外表放肆狂浪,不是这样的,你外表的放肆狂浪就代表着你对家里人的不尊重。
芸娘说的两句话令我印象深刻,第1句是讲道理,以父母为例,我们难道可以对父母内心恭敬,外表却表现得放肆狂妄吗?
第2句话在表达情绪,在表达不满,而且再告诉老公说你以后不可以这样对我,这其实就是在表达愤怒。
芸娘表达愤怒,没有任何攻击,她把心理学运用得如此通透,因为她确实是一个内心有自我,有边界,而且在心里非常在意自己伴侣的感受,非常在意这段关系,懂得用心去经营亲密关系的女子。
就像心理学上说的,好老公是夸出来的,有没有及时地跟老公表达说:“老公,这方面你真厉害,老公你真棒,老公,我发现你有这个优点,老公跟你在一起可真幸福……”,你这样表达过吗?
所有的人际关系都是互动的结果,一定是你做了什么,或者是你没做什么,你们的关系才成了今天的样子,如果你想让他做什么,你得先做呀。
沈复和芸娘的爱情故事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因为从古到今,爱的真蒂是相同的。
没有哪一本书教给女人从女孩子如何成长为一个女子,从来没有一本书教给我们如何好好的做一名在时光里盛开的女子,好好地发挥我们的女性优势,让我们跟男性好好地学会合作,而不是机关算尽,用权谋,用心计去捆绑他。
虽然你是女性,你也一样有求知欲,你也一样有冒险精神,你也一样可以有自主意识,你也一样可以有创造生活的能力、欲望以及权利,不是只有男人,只有老公才可以做呀,这叫拿回生活的主动权。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有爱做饭的人,她的喜悦和满足都是来自于把饭菜端上桌的时候,家人吃到这个饭菜时,那种内心的满足感带来的喜悦之情,这就是爱。
《浮生六记》这本书之所以如此有名,之所以从近代一直到现代流传至今,它的真谛就在于,原来幸福的生活跟物质并没有绝对的联系。
这本书教会我们,对待生活用心才是最要紧的,对人、对这世间的万事万物,内心有爱,其实是比手里有钱更重要。
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没钱的时候感叹自己,我之所以不幸福,是没人喜欢,没人待见自己,之所以日子天天过得懊恼至极,原因就是因为没钱,那这样的人即便将来有钱也不会幸福的,因为他永远都不明白,钱只是这人世间的途径,只是这人世间的手段,钱不是目的,目的是幸福。
不是你有钱了,你就会富养自己富养生活了,而是你先学会了富养,你才能越来越有钱,爱只会靠近不缺爱的人,钱只会靠近内心富足的人。
生活的精致,不在钱多钱少,作为女性,你的婚姻生活没过好,第一:你可能缺了作为一个女性对生活的那份主动和责任感;第二:你的爱里可能缺少了对丈夫真诚的爱,多了挑剔的爱(当然前提是他得值得,人品周正,内心纯良。同时也是一个积极勤奋的人,又懂得珍惜伴侣,这就够了呀!)
为什么我们没有向芸娘这样把日子过成诗呢?
第一,我们在婚姻当中托付心态是不是太严重了?我们有没有主动去创造生活?主动地让自己精致起来?有没有把生活过好的责任承担起来?
第二,我们对家里这个其实人品还蛮不错的男人,对于平常的每一天有没有爱?
第1个原因是,这个女子其实在嫁给这个男人之前,想的不是你是什么样的人,我要如何爱你,而是你的这个优点能给我带来什么好处,所以从婚姻的角度来说,实用主义的考量更多,爱的成分比较少。
第2个原因,两个人之间爱的部分又没有能够发展起来,当这个女人结婚之后,发现婚姻远比自己想象的更加现实之后,开始产生了比较的心理,她的托付心态就更严重了,我把我的人生托付给你,你要为我负责呀,我的婚姻过得好不好全取决于老公,取决于我嫁了一个什么样的男人。
书中的芸娘是一个多么勤劳的女子,多么有担当的女子,她从来都是主动创造的人,沈复只有两个优点,懂得珍惜,会心疼人,他也没有给芸娘带来别的什么,他们的日子能过得这么美,是芸娘主动创造的结果。
我们可以说像芸娘这样的女子,这才是真正的女“强”人,只要她嫁的老公人品不差,内心纯良,刚刚好又能跟她趣味相投,她都能把日子过成诗。
《浮生六记》这本书其实更多的是告诉我们,生活的精致,不在钱多钱少,而在于是不是足够用心。
爱情是发生在当时当下当刻的情感,爱是恒久忍耐,爱情除非长成了爱,不然爱情是会消退的。
你要明白四点
第一;认清婚姻生活的现实
第二;明白婚姻中的责任
第三;要向芸娘学习
第四;对于这本书,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芸娘、沈复的有些地方要选择性学习,对于这本书也要选择性地吸收,我们要有自己的思想。
《浮生六记》读后感 篇5
读完沈复的《浮生六记》,想着还是通过文字记录一下读完的感受;不过我读的是译文,文言文的话可能读起来就更为艰难了。
全书共六记,分别为:闺房记乐、闲情记趣、坎坷记愁、浪游记快、中山记历、养生记道。好像后两记已经亡佚了,只读了前四记。《闺房记乐》描写了作者与爱妻陈芸之间的缠绵缱绻,《闲情记趣》记载了作者生活中的爱好雅趣;《坎坷记愁》则描写了作者与芸悲凄曲折、痛断人肠的人生经历;《浪游记快》描写了作者游赏名山大川的豪兴与雅意。
读闺房记乐,能够感受到作者和妻子芸生活中的一种闲适契合,两人是夫妻更是知己,相濡以沫,彼此陪伴;也难怪林语堂曾称“芸,我想,是中国文学上最可爱的女人",并时时向朋友感慨:“沈三白之妻芸娘,乃是人间最理想的女人,能以此姝为妻,真是三生有幸呢。”
芸天资聪颖,颇具才情,识山川之美,知诗歌之妙;日常生活颇懂优雅之趣,往往匠心独具,瞬间即化腐朽成神奇矣。入俗而脱俗,这就是芸的魅力之所在。她活泼率真、痴心纯情,如芙蓉映水、弱柳扶风,总是那般怡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美好的形象,却被屡屡摧残,先被小人所暗算,后被公婆所驱赶,再为浮妓所欺骗,母死弟亡、恶疾缠身,最后困顿而死。书读至此,不能不令人掩卷长叹,痛佳人香魂消散。
年少相见,沈复便对母亲说若娶妻非芸姐不可;婚后相处,两人情深义重,芸打理好家中一切事宜,还主动为丈夫纳妾,这一点其实对我来说并不能理解,不明白夫妻恩爱为什么要让他人介入呢?可能这也是芸深爱丈夫的体现吧,我们终究也不能拿后世的思想来对前人的行为进行评判。
而在《坎坷记愁》里讲述了他们家庭的一步步没落,还多次寄居于友人家中;当沈复没落时还是有很多友人接济的,这与他平时为人慷慨也是有很大关系。沈复一生坎坷不顺,生平也没有太大作为,后期妻子长子均离世,孤身一人四处游荡飘离;我觉得他这一生最幸运的便是娶了芸为妻,与芸一起过了二十多年的恩爱日子。
其他的'像《浪游记趣》一类的没有太大兴趣,主要是沈复和友人一起游览各地的事情;读完全书没有太多深刻的印象,主要原因在于自己学识太过浅薄,即使是译文很多句子也是不大明白的;其中沈复和他妻子芸的一些生活趣事记忆更为深刻些,我可能对这种倾向于故事的情节更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