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管鲍之交读后感

2025/07/15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管鲍之交读后感(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管鲍之交读后感 篇1

春秋时期的鲍叔牙与管仲是好朋友,他们合伙做生意,鲍叔牙出三分之二的本钱,赚了钱却只要三分之一。家人表示不满,鲍叔牙却说:“管仲家里穷嘛!”后来,管仲当了大官,带兵打仗,每次打败仗时总是先逃走。人们讥笑管仲胆小如鼠,鲍叔牙却说:“管仲家中有老母要照顾,并非他怕死。”管仲和鲍叔牙分别是齐王的两个儿子纠和小白的老师。后来兄弟为争夺王位互相残杀,纠被杀,小白即位,鲍叔牙立刻向齐王小白推荐管仲:“管仲是一位有才干的人,请大王聘请他做宰相。”齐王说:“你是我的老师,我愿拜你为相。”鲍叔牙语气坚定地说:“多谢大王的信任。大王如果要干一番大事业,管仲绝对是个可用之才。”齐王在管仲的辅佐下,国力强盛,当上了盟主。

《管鲍之交》告诉我们朋友间的深厚友谊,同时道出宽容的智慧:宽容能化害为利,化敌为友,能使对方吸取教训,感化一切心灵的坚冰。宽容能助人交到更多的朋友。

生活中,我有个能言善辩的朋友,但她爱表现,自己的聪明常常不用在学习上,学习成绩平平。我虽不擅长说话,却善于学习,成绩优异。我们都是性格开朗的女孩,对彼此的优缺点都了如指掌,又特别谈得来,于是,我们成了好朋友。我们常在一起玩,我就跟她学说话,因为我说话总喜欢重复。每当我说话重复时,她不但不嘲笑我,而且总是给我热情的鼓励,耐心地帮我纠正。我们一起朗读我们喜欢的文字,一起阅读课外书,一起谈论书中的人物与观点,时间长了,我的表达能力提高了,上课回答问题、组织讨论不再着急,于是重复的毛病也就越来越少犯了,我很开心,她比我还开心。她更是常常鼓励我每参加活动都要多要积极发言。我的语言越来越流畅了,我打心眼里深深地感谢她。

在我努力学习的'同时,我把我的学习心得都毫无保留地教给了她,她不再总想着玩,把心思放在了学习上。本来就聪明的她,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我们俩无话不谈,无事不说。我们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去学习,就这样我们取长补短,互帮互助,我们的学习不断进步。每当我们受到老师的表扬时,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笑着跟对方说:“谢谢你!有你这个朋友真好!”

我们一定要学习鲍叔牙,有一颗宽容的心,珍惜朋友之间的友谊。

管鲍之交读后感 篇2

今天我读了《管鲍之交》这个故事,故事讲的是管仲和鲍叔牙是一对好朋友。鲍叔牙是齐国的贵族,而管仲家境贫寒,生活很窘迫。两人尽管身份有悬殊,但鲍叔牙仍然欣赏管仲,还在经济上帮助管仲。在事业上也是尽心尽力的.帮助他,最后,管仲成为了我国历史上的政治家。面对全国的赞誉,管仲自己感慨万分地说:“我能有今天,全都因为我的知心朋友鲍叔牙帮助。我们合伙做生意,分利是我总是多拿一点,鲍叔牙认为是我家穷,不认为我是贪财。我曾替他出主意,结果反而让他在生意上蒙受损失,而他觉得那是条件不成熟,并不是我愚笨。我三次做官三次被撤职,他觉得是机遇不好,而不认为是我无能。在战斗中我曾三次逃脱,他认为是我老母亲需要赡养,从不认为这是懦弱。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牙!”

人们在谈及管鲍之交时,无不把更多的钦佩倾注在鲍叔牙对朋友赤诚无私的友情上。

读了这个故事,我的感受是:我要学习鲍叔牙对管仲的真诚、宽容与信任,还有他那宽阔的胸襟,来对待身边的家人和朋友。

管鲍之交读后感 篇3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管仲和鲍叔牙之间的故事,我想很多人都听说过,鲍叔牙认为管仲是难得的人才,向齐桓王推荐管仲为“相”,但管仲临死前没有推荐鲍叔牙,而推荐了隰(xí)朋为丞相,并要大王远离易牙,说易牙是一个小人,不值得信赖。其后一段是这样讲的:

易牙得知了管仲的话气坏了,马上找到了鲍叔牙说:“老将军,谁不知道管仲是您推荐的啊!可是管仲却忘恩负义,国君让您做相,他却说了您一大堆坏话。推荐了隰朋,我真替您打抱不平!”易牙满以为鲍叔牙听后会恨死管仲,谁知鲍叔牙反倒哈哈大笑起来,竖起大拇指说:“管仲忠于国家,不讲私人之情。这正是我推荐他的原因啊!隰朋要强我很多。”易牙碰了一鼻子灰,只得灰溜溜地走了。

这一段显现出易牙不允许别人说自己的缺点,是一个心胸非常狭窄的`人,他不思己过,而是想借鲍叔牙害管仲,更加显现出易牙做事不光明磊落,是一个心怀诡计的卑鄙小人,令鲍叔牙都不齿,后来鲍叔牙叫齐王将易牙赶出了齐国,这就是令人不齿的卑鄙小人的下场。

鲍叔牙听说管仲说自己的缺点,他没有生气,而是认真听取了管仲的意见,后来也做了宰相,这显现出鲍叔牙是一个能听取别人的建议,并能及时改正错误的人。鲍叔牙了解管仲的品性,也知道易牙是个心怀叵测的小人, 当易牙说管仲坏话时,他明辨是非,因此没有听易牙的鬼话,这还说明鲍叔牙与管仲是互相信任的好朋友。他们都以国家为重推举人才, 心怀坦白,这就是被后人世代传颂的“管鲍之交”。故事中这一段最令我感动,让我体会到什么样的朋友才是最可贵的,什么样的人是最令人鄙视的。

我觉得鲍叔牙比管仲还要伟大,他是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的人,因为没有鲍叔牙就没有管仲,没有管仲就没有齐国的强大,鲍叔牙才是管仲的真正朋友!我要向鲍叔牙学习,当别人说了我缺点时,不管说的对或不对,首先我态度要谦虚,并认真谦虚地表示感谢,感谢别人对我的关心和指导,然后反省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是否有不对的地方,最后对以前做的好的对的要坚持和保持,原来错的地方虚心改正。如果因为别人说的不对而打别人,那不是就跟易牙一样了吗?我可不想成为易牙那样的人!

管鲍之交读后感 篇4

我很喜欢《管鲍之交》这个成语故事,反复读了几遍,比较喜欢管仲说的一句话:“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管仲和鲍叔牙都非常有才华,但我更喜欢鲍叔牙!

我喜欢鲍叔牙,钦佩他有那么宽广的胸怀。看过历史书的同学应该了解,鲍叔牙是公子小白的师傅,而管仲则是公子纠的.师傅。公子小白和公子纠争夺王位,差点丢掉性命,比较终是小白当上国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而此时,鲍叔牙为了更好的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霸主,为了强大齐国,却极力介绍管仲当宰相,自己心甘情愿做管仲的副手,丝毫不计较名利。相比于赵高、秦桧、和珅那些只为一己私利,不顾国家大局的朝臣来说,鲍叔牙的一心为公尤为可贵。

我喜欢鲍叔牙,他全心全意维护朋友,这深深打动了我。他是那么信任朋友,一心为对方着想。比如有时候管仲积极出谋划策,出的主意没有见效,鲍叔牙就会说:“不是主意不好,而是时机不利而已”;又比如打仗进攻的时候,管仲在比较后面,撤退的时候管仲又在比较前面,别人就嘲笑他是胆小鬼,而鲍叔牙则说:“管仲家上有老下有小,家中又只有他一个劳力,得留住他奉养母亲啊!”这样的例子很多很多,鲍叔牙总会时时站在好朋友管仲的角度,一心为他考虑,这是多么难得,多么真挚的友情啊!

管仲是多么的幸福,拥有鲍叔牙这样真正的朋友。我也希望交到像鲍叔牙一样的朋友,当然我也会像他一样真诚地去对待朋友,拥有自己的“管鲍之交”。

管鲍之交读后感 篇5

最近听到,有人把友谊分了好几类,有利益之友、情感之友、志趣之友等等。确实,世上的工友、学友、战友、狱友、旅友……数不胜数。而“管鲍之交”,真的可以说是千古少有。

“管鲍之交”是春秋时候有名的故事,一直也是后世所称道的友谊的典范。本来,友谊是个人之间的私事。但管鲍两人的友谊之所以如此受关注,被广为流传,其实,关键在于管仲协助齐桓公“九合诸侯”,在春秋时代首开了霸业之先。而帮助管仲实现这一理想的,正是鲍叔牙。假如管鲍二人始终是一介平民,管仲也没有后来的丰功伟绩,那他们的友谊再深厚,也不过是“布衣之交”,只是凡间小事一桩,早被几千年的历史风云所湮灭了。

“管鲍之交”的故事,在当时就已经被人们称颂了。特别是当管仲功成名就以后,向人们述说当年与鲍叔的交往,慨叹道:“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司马迁写道:“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多,就是夸赞。人们赞扬鲍叔,主要是他知管仲之才可为国用,因而在与其交往中,经商分利而亏己、朋友被囚不死节而耻己、甘让相位以身下之而屈己。这“亏己”、“耻己”、“屈己”三条,的确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

先说“亏己”。管仲的祖上曾是贵族,但到管仲时已经破落。管仲便在谋生的道路上历尽了坎坷和磨难。那段著名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就是孟子从管仲等人的经历中总结出来的结论。管仲为了生存,做过“圉人”,就是养马的人;当过成阳地方的“狗盗”;还被编入军旅吃过军粮;后来又和鲍叔一起做生意。他做生意没有本钱,分利时却又多拿,甚至帮鲍叔出主意办事情,往往又把事情搞砸,使鲍叔更陷于窘困。但鲍叔呢,不认为他多分利是贪心,知他为养老母;不认为把某一件事情搞砸就是愚蠢,而是时机不利。鲍叔的宽容的确让人感动。

再说“耻己”。管仲当兵打仗时,就曾一再退缩不前,几次被宦使又几次遭辞退,最严重的是,他辅佐的公子纠死的时候,同时跟从的召忽,便按当时士人名节的行为规范自杀了。而召忽和管仲同为好友,召忽死节,管仲却偷生,岂不为时人所羞?更严重的,管仲不但不为公子纠死节,反而改事政敌齐桓公,这在当时绝非“小节”,连孔子都和学生几次讨论过这件事。孔子认为:“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在《孔子家语?致思》中,孔子按照儒家的行为规范,更加详细地进行了解释:“事所射之君,通于变也。不死子纠,量轻重也。夫子纠未成君,管仲未成臣。管仲仁才度义,管仲不死束缚而立功名,未可非也。召忽虽死,过于取仁,未足多也。”面对这样一个所谓“大节有亏”的朋友,鲍叔自有自己的理解:管仲临阵退缩,是顾及老母,被人辞退是因“不遭时”,而改事齐桓公不死公子纠,是管仲为社稷而不为一君的思想体现。

最后说说“屈己”。管仲辅佐公子纠,在与鲍叔辅佐的公子小白争夺君位的过程中,一箭射中小白衣带“中钩”,小白佯装中箭死去,方得即君位,是为桓公。桓公让鲍叔做齐国的.宰相,不料鲍叔却极力推荐管仲:“若必治国家者,则其管夷吾乎!臣之所不若夷吾者五:宽惠柔民,弗若也;治国家不失其柄,弗若也;忠信可结于百姓,弗若也;制礼义可法于四方,弗若也;执枹鼓立于军门,使百姓皆加勇焉,弗若也。”说服桓公后,又亲自为使,从鲁国救回了管仲,然后把相位让给了他,自己甘居于管仲之下。《史记.管晏列传》记载:“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到管仲病重时,齐桓公曾问相于病榻前,问鲍叔可否接替相位,管仲说:“不可。鲍叔牙为人刚愎而上悍,刚则犯民以暴,愎则不得民心,悍则下不为用,其心不惧,非霸者之佐也。”管仲并未按世俗友谊的标准投桃报李,举鲍叔来接替自己。据说鲍叔闻听此信,反高兴地对人说:管仲荐人无私,能从国家利益考虑,这正是我当初推举他的原因啊!

由此可见,管鲍二人的友谊,实在是为公不为私。正如他们另一个朋友所说:“吾三人者之于齐国也,譬之犹鼎之有足也,去一焉,则必不立矣。”正是从国家利益出发,召忽殉节作死臣,而让管仲做生臣,去建功立业;正是从国家利益出发,鲍叔让出相位甘居其下;同样也是从国家利益出发,管仲并不推荐鲍叔接替自己以延续齐国的霸业。可见,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毫无目的的友谊是不存在的,各式友谊,有它各自的需要。这需要,或是情感上的,或是物质上的,或是其他什么方面的需要,但总不能说你什么都没想,就与人为友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