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的演讲稿
微文呈现整理的幸福的演讲稿(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幸福的演讲稿 篇1
“Success→Happiness”对于社会上大部分人来说就像黑板上的公式。然而,只要取得成功就一定会感到幸福吗?不一定。如果成功不能让我们感到幸福,那到底什么能使我们感到幸福呢?本文是被誉为“哈佛最受欢迎导师”沙哈尔在北大的演讲实录,在演讲中他提出了让我们感到更加幸福的五个方法,简单有效,特选登于此与读者共享。
非常高兴今天下午能够到这里来演讲,人们都把哈佛大学称为北美的北大。对于我来说,在刚刚享受了美食之后,在这个时候向大家做一些演讲,实在是一大挑战。比起站在这儿,如果能美美地睡上一觉,是我更需要的东西。如果你们睡着了,我不会过去把你们叫醒,因为睡觉也是幸福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我之所以会开设这门心理学课程,是因为曾经的我感觉自己非常的不幸福。实际上,我最开始在哈佛大学攻读的是计算机课程。当我到大学二年级的时候,虽然念书念得不错,体育方面也很好,社交方面也没有问题,但是我发现我一点儿都不幸福。我觉得这简直是没有道理,因为从我周围的环境以及外部的因素来看,我应该是幸福的,但是我的内心并不这样认为。所以有一天早上醒来之后,我见了我的导师,跟他说我要换专业,然后我从计算机专业换到哲学及心理学专业。我的导师问我为什么,我回答他,因为我要了解两个问题:第一,为什么我感觉不幸福;第二,我如何才能变得更加幸福。为了这一点,我暂时放弃了在哈佛大学的课程,前往剑桥大学学习教育课程,然后回到了哈佛大学攻读博士。
成功与幸福之间的关系
我们今天要了解一下,在过去20年中,积极心理学这个领域内的发展以及一些成果。不过我只能做一些简略的介绍,因为如果一直讲下去,可能今天半夜也讲不完。
首先一个问题是成功与幸福之间的关系。之前大家都会认为,成功与幸福之间的关系是,你只要能够取得成功就一定会感到幸福。比如我们进了好的大学,找到理想的工作,挣到很高的薪水等等,我们一直都是在这种模式下被教育成长的。不过从我自身的经历以及科学研究表明,这样的关系实际上是完全错误的。这方面有很多的研究,但是我今天想谈一下我在哈佛大学上课时的一些经历。
每年3月份的时候,我会向我的学生提问:如果你认为你在4月2号这一天会感到很幸福或者特别幸福的话就请举手。我为什么会选择4月2号这一天呢?因为4月2号是学生接到录取通知的日子,他们会知道自己有没有被新的学校录取。所以想一下,坐在我这个课堂上的学生,在4月2号有可能会接到哈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所以呢,我就选择了这一天。当时我班上有将近1000名学生,他们全都举起了手。
那么我的下一个问题是,如果你觉得你一生剩下的时光都会感到很幸福的话,你们就别把手放下来。几乎所有人仍然是举着手的,他们认为4月2号这一天感到幸福,因为接到哈佛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所以他们的余生都会感到很幸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呢?是因为这些学生他们都是在这样一个模式下被教育长大的——只要你进入了像哈佛这样一流的大学,那么你就会受到同学的敬仰、老师的尊重,会找到很好的工作,因此你这一生都会很幸福。所以所有的人都继续举着他们的手,认为他们一辈子都会幸福下去。我接下来一个问题是,如果你们此时此刻感到幸福,不用感到非常幸福,或者特别幸福,只要是感到幸福就好,你们就继续举着手。几乎所有的人都把手放下了。
哈佛每年大约有80%的学生都会受到这种抑郁的困扰。这倒不是很严重的抑郁,只是觉得自己有一些无助的抑郁。对于他们其中的一些人来说,以及对于社会上大部分人来说,“Success→Happiness”就像黑板上的公式。当他们发现这些公式其实不成立之后,失望就会带来这种抑郁。公式到底成立不成立呢?其实,如果是把这个公式反向来看,“Happiness→Success”就是完全成立的——幸福可以引导我们走向成功。
要幸福,首先要接受不幸福
如果成功不能让我们感到幸福,到底是什么能使我们感到幸福呢?在我们进行下一步的讨论以及提问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非常重要的几点,才能够让我们内心感到幸福。首先我们要重新接受自己作为人类个体的一个事实,我们要知道人类的个体不仅感受幸福,也会感受痛苦、哀伤、忧愁等等各种不良的情绪。
当我第一次在哈佛大学开设积极心理学课程的时候,在课程的第一天有个学生和我共进了午餐。他并不是我班上的学生,但他的一个室友选修了我这门课程。他一坐下来就跟我说,既然你现在开始教这门课程了,所以你要格外当心。我问他为什么,他说如果我发现你有一点点不开心、不幸福的话,我就会跟我的室友告密。所以,我在第二天上课时,跟学生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认为这个世界上最不可能的一件事情就是,我会一直感到幸福,而你们在学习结束后也会一直都情绪高涨。
世界上不会经历忧伤、哀愁、嫉妒、失望、焦虑等等不良情绪的,只有两种人:第一类是精神病患者,第二类就是死人。
所以如果你确实经历了这种痛苦的情绪的话,我是非常为你们感到高兴的,这至少说明:第一,你不是精神病人,第二,你不是死人。我在现代社会中的很多国家,包括中国和美国在内,看到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普通人不允许自己经历这种本来很本源的情感,或者我们经历这种情感的时候会感到非常不舒服。所以,当我们允许自己去全新地接受这种痛苦情绪的时候,如果我们能够坦诚地把它写下来,或者向我们的家人、朋友、治疗师等把这些情绪说出来,让自己能够全面接受这些情绪的话,就是非常好的一个方式。
痛苦的情绪就像弹簧一样,遇强则强。所以想要获得幸福的最基本的一个公式,听上去是自相矛盾的,首先就是要接受不幸福。
坚持锻炼与懂得感恩胜过灵丹妙药
我要谈的第二点就是身体上的锻炼。定期的体育运动对于心理上的健康的作用和最强效的心理治疗药物的效力是一样的。每周3次,每次30分钟定期的锻炼,可以排出我们大脑中的有害的化学物质,作用相当于抗抑郁和抗焦虑的药物。可以是散步、慢跑、游泳、打篮球或者是跳舞,不妨大家一起去跳个广场舞。
定期锻炼还可以增强我们的注意力、创造力,可以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以及有利于自信心的提升。哈佛大学等著名大学的.心理学家,他们把定期的心理锻炼称为心理治疗上的灵丹妙药。一周3次,每次30分钟,这样的体育锻炼足够了。
第三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要有感恩的心。
多项研究表明,把你很感激的一些事情写下来,不管是大事或者小事,把它们写下来,这样会让你感到更幸福,身体也会更健康。每天或者每周花一两分钟,把自己心存感激的事情都认真地记下来,时间不会花很多,但是能产生的改变却是非常大的。
大约在几个月前,我的同事们刚刚发表了一个研究,这个研究表明,要对未来表示感恩。研究参与者们在每天早晨起来的时候,写下一天当中他们期待发生的三件事情——可以是和朋友共进午餐,或者是期待学校中的一堂课程,或者仅仅是下午能够睡个好觉。不管是什么,大事小事都可以,至少写下三件。定期做这件事情的人们,焦虑会减少很多。因此,对我们的生活表示感恩,不管是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还是我们期待发生的事情,都会让我们感到更加幸福。
不过很不幸的是,我们现在总是认为我们生活中出现的一切事情都是理所当然的。
要认为我们自己很幸福
除了上面所说的三点之外,我还要强调的第四点就是,要认为我们自己很幸福。
有研究学者对我们外在的身体行为进行了研究。他让研究参与者从两种方式中任选一种,一种是很放松的、充满能量的姿态,一种是紧张的、低能量的姿态,每个姿态保持两分钟。仅仅是这两分钟不同的姿态,就会对研究参与者产生非常大的影响。采取低能量姿态的人在两分钟之后,他们的皮质醇水平会上升25%,而采用这种高能量姿态的人皮质醇水平会下降15%。大家都知道,有一种非常强力的药物,它的作用就是降低人体内的皮质醇水平,而仅仅是两分钟时间的高能量姿态,就能够达到这样的作用。另外,雄激素水平在低能量姿态人群中会下降10%,在高能量姿态人群中水平会上升20%。
同时,不同的走路姿态也会导致人的幸福感的极大不同,像刚才这种雄纠纠气昂昂的走路姿态和蔫头耷脑的走路姿态导致的结果就是完全不同的。有时你只要做出这样一个积极的动作,就可以提升自己的动机水平,让自己振奋起来。
还有一个经典的研究,给你一支笔,让你把笔叼在嘴里,想想没有胳膊的人应该怎样写字。其中一组是把笔头朝下叼在嘴里,另外一组就是把笔横着叼在嘴里。在研究参与者头上放置的测试脑电波水平的电机表明,那些把笔头朝下叼着笔的人会感觉不太开心,而横着叼笔的人会感觉到更加开心,原因在于横着叼笔的人的嘴型看上去像微笑一样,即便他们没有真正微笑,也会让他们感到很开心。所以有的时候(当然不是一直),我们也可以假装自己很幸福,很开心。
第五点,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一定要珍视与爱的人和爱我们的人一起共处的时光。和亲朋好友相处的时光一定要珍视,这与能够挣到多少钱,有多么出名,多么成功丝毫没有关系。
最后总结一下,让我们更加幸福的五个方法其实非常简单:首先是接受我们作为人类有痛苦情绪;第二是定期参加体育锻炼;第三是要有感恩的心,对我们获得的和将要获得的持有感恩的心;第四点,有时可以假装自己很幸福;第五,和你爱的人,和亲朋好友多多相处,并珍视这样的时光。
幸福的演讲稿 篇2
什么是幸福?幸福是什么?
也许对于很多人来说幸福就是事业上取得了成功、有了足够的钱、有房有车还有一个美好的家庭。但是,对我来说幸福很简单。父母的一句关切的话,老师的一个肯定的眼神,朋友的一声亲切问候,甚至陌生人的一个微笑,对我来说都是莫大的幸福。
当然不同的人对幸福有不同的解说,但我想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幸福的实质即没有痛苦的时刻。那怎样才能让自己过得幸福呀?我认为“三心”是必不可少的,感恩之心、积极向上之心、平和之心。
为什么要感恩?我们得到了什么恩赐吗?我们取得了很好的成就吗?我们该感恩于谁?很多时候我们都有诸如此类的疑惑,只是因为我们时常把自己的眼光锁定在那一点瑕疵上,而忽视了一大片美好的风光,正如那句名言所说:“有人追求的.幸福是别人眼中的幸福,而忽略自己已有的幸福。为此付出了很大甚至惨痛的代价。”
所以每次自己心理不平衡时,请想想那些双目失明,双耳失聪,缺胳膊断腿的,终身只能以轮椅为伴的人,多想想那些贫远山区的孩子,当我们还躺在温暖被窝里时,他们早已起床,背着一个比自己身体比例还大的背篓,要不山上捡柴,要不下地割草,一日三餐都不能解决,更不用说上学了,完全没有那个机会。相比之下,我们是多么的幸运,上天真的很眷顾我们了。
所以我们要明白,我们今天相对较好的处境都是上天、国家、父母、他人给予我们的恩惠,我们应该也必须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感谢我们的恩人。
那怎么来感谢他们呀?其实感恩不一定非要给某某人什么东西之类的,我认为最重要的,也是最起码的是我们要好好珍惜他们给我们的恩惠,我们必须好好生活下去,积极乐观的生活下去,我想这应该是我们对他们最好的感恩也是最大的欣慰。所以我们一定要有一颗积极向上之心。
那怎么才算有一颗积极向上之心呀?我认为首先我们应对自己的人生有一个大致的规划,给自己制定一个实际而又长远的目标,并在不同的时期制定出具体的短期目标,人有目标才有方向,有方向才能向上。
再有一点也是很重要的一点,我们必须对生活充满信心,每次早上起床时记得给自己说三句话:我很幸福;一切都是那么好;加油!我们在平时要做到多给人以微笑,也多给自己微笑,即使哭了也要笑着哭!
随着我们不断地成长,经历的事多了,我们会慢慢发现现实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美好,因为时常都有打击我们积极性的挫折与失败,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一颗平和的心。
我一直相信这样的一句话“有付出不一定有收获,没有付出肯定没有收获”这句话也许有人不会赞同,但是它却一次次在我身上重演并得到验证。因此,我时常对自己说也对别人讲:“请不要太看重结果,而应更多的去体味过程,只要我们过程把握好了,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结果怎样就没那么重要了”所以每当我遇到挫折遭遇失败时,我就对自己说,这样的结果的出现一定是有原因的,也许是我哪些方面还做得不够好,或者说,上天对我这样的安排,肯定是有他的用意的,他肯定是想让我再提升一下自己某方面的能力,等等诸如阿Q同志自我安慰的话,似乎有点可笑,不过我想如果当阿Q真能让自己没有麻烦与痛苦,我干嘛不当阿Q呀!
我们要有一颗平和之心,就应该学会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看问题,要知道现在不管你取得了多大的成功,遭到了多大的打击,终究都会变成历史,当你再过二三十年回想这些时你会觉得这一切都是那样的自然,心里不会再有当年的激动悲奋,而更多的是平和的接受。
既然这样,所以我建议我们大家不要对他人对自己、对学习、对工作过于苛刻,我们要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平和地去面对人世,平和地面对自己的人生,平和地面对每一次成功、每一次失败,静下心来好好的干好一件事,让自己变得轻松自然,你会觉得一切都是那样的美好,自己是那样的幸福。
幸福的演讲稿 篇3
福是一杯浓烈的酒,幸福是一杯芬芳的茶,幸福是两情相许,心心相印。追求理想的人,幸福是实现理想。幸福之于莘莘学子,就是考上名牌大学;幸福之于科学家就是科研成果之问世;幸福之于农民就是多打粮食。
人人都在追求幸福,又似乎都在经历不幸。越来越多的人发现,即使拥有更多的物质与金钱,并不能保证因此获得更多的幸福。近几年,我们经常听到一个词“幸福指数”。经济在快速增长,幸福也跟着在增长吗?
长期以来,人们总希望能够找到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关于什么是幸福的问题,从古到今,人们一直争论不休。
我想:做为一介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最大之幸福莫过于桃李满天下,为社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备,素质高,能力强的顶尖人才。教师的幸福也称教育幸福。教师的幸福有其自身的特点:精神性、关系性、集体性、无限性。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将“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与“父母俱存、兄弟无故”的天伦之乐、“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的德性生活之乐相并列,而称之谓“三乐”,明显含有对教育劳动的精神审美意蕴。教师只有摆脱了职业感的束缚,不把教当成谋生的手段,而是出乎自己的需要,像孟子那样以得天下英才而教之为乐,那么他才能在教的活动中自由地、有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全部才能和力量,达到‘孔颜乐处’的境界。”
幸福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精神品位和德性。但是创造幸福的能力却不仅取决于精神品位和德性,它还要求创造或实现幸福的其他条件,幸福能力就是主体实现目的和自由所需的主观条件。
1、教师应当具有良好的知识结构。
包括本体性知识、背景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三类。本体性知识是指教师所教科目的学科专业知识。背景性知识实际上是教师应有的综合性的文化涵养。条件性知识是指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包括对教学过程规律性的.认识,对教育对象的了解等等。教师的知识不仅是“心理学化”了的学科知识,而且必须是“文化化”、“生活化”的知识。没有对学生及其学习机制的切实了解,没有民族和世界文化的整体支撑,不能将学术语言生活化,一个教师即便能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他也是一个枯燥乏味、没有成效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学生听其课味同嚼蜡,躲其课不以为害,评其课嗤之以鼻”。失败的教师当然是不能收获教育幸福的。
2、教师必须具有高超的教育能力。
这里的教育能力是教育劳动的实践能力。韩进之教授认为包括教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育观察能力,注意分配能力,思维的系统性、逻辑性和创造性、教育想象能力和教育机智。林崇德教授概括为“教师的自我监控能力”,包括对教育活动的计划安排,对这一活动的监察、评价、反馈,以及对教育过程的调节和校正能力。林崇德教授还认为,“优秀教师=教育过程+反思”。我们知道,教育活动的特点是一种心心相印的主体际性的交流活动。教育过程中充满变数。因此教育不仅是一个严谨的知识授受过程,也是一个充满灵活性、创造性的艺术过程。没有包括自我监控能力在内的实际工作能力的教师就不会收获教育的成功,更不会体验教育幸福。
3、教师还应当具有审美的素养。
幸福能力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一种对主体自由的审美能力。幸福感就是一种生活的美感。因此缺乏美感的人也一定缺乏幸福感。要收获教育幸福,教师既要有较高的精神境界,创造性的教育能力,还应当具有对教育活动过程以及教、学双方的审美能力。这一审美能力既是乐教、乐学的中介环节,也是激发进一步创造性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当自觉掌握教育的审美评价尺度,学会以审美的心态看教育、看学生、看自己。审美是发现幸福、创造幸福的重要法宝。这一点,正是作者本人近年来不断呼吁建立教育活动第三标准的重要原因。
幸福需要靠似乎与幸福无关的能力去获得,这是一个悖论。但是这正是幸福和幸福能力的辩证法。教师的幸福实现与否取决于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在多大程度上成为一个真正大写和全面发展的人。
其实一个人想要生活得更好,只要获得几种能力就行,教师也不例外:一是自然能力,二是技术能力,三是知识能力,四是与社会和人打交道的能力,五是人的生理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幸福的演讲稿 篇4
生命者如冬柏之俊秀。正因为生命无价,人们才给无私奉献、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一个响亮的名字——生命卫士。我们的工作是敬业与奉献、从容与幸福的联系!敬业是奉献的思想基础,奉献是敬业的目标所在,从容是幸福的决定因素,我们要幸福的奉献,从容的工作,因为这不仅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态度,更是一种境界。而对于一个医院来说,同样需要的是医务工作者的脚踏实地,真抓实干,需要的是敬业与奉献。
一、强化细节管理
我们要强化细节管理,在医院原有制度的基础上针对每个科室自身的特点,以及在工作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制度,从而以满足不同患者、以及不同任务的需要。
强化细节管理理念,充分认识对强化细节的重要性,要做好宣传和培训工作,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培训,从细节入手,落实制度,安排措施,并在监督检查和技术操作上强化细节管理,完善各种相关制度,从而改造医务人员的不良行为,提高整体素质。
二、加强医患沟通
良好的医患关系是提高质量的关键。医生的语言、仪表、行为给患者及家属留下的第一印象,关系到患者在院治疗的心理环境,因此我们在为患者服务中必须注意与患者沟通,以利于改善患者情绪,使患者充分相信我们,提高患者对医疗护理的依从性,提高工作的可信度,使医疗护理达到预期目的。
加强医患的良好关系,需要医患双方共同建立和维护,在沟通中我们要注意自己的细节语言,注重小节,从点滴做起,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注意说话时的语音,做到换位思考,并在交谈时要时刻注意用词,“隔行如隔山”,我们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患者听明白清楚,这样我们就能做到有质量的沟通,从而满足患者的需求。
三、强化服务理念
服务是患者满意的心理需求,是实现患者康复目的的途径和基础。我们要通过服务设施、服务方式、服务态度来不断提升医院的服务质量。在工作中,使用文明的语言、温和的方式、和蔼的态度,不断实现与患者零距离的接触,让患者在心理上有一种接受良好服务的满足感,这就是服务过程中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是优质服务的基本保证。
细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能力,端正服务态度这是服务的外在形象,良好的服务形象对患者的康复是强有力的“催化剂”。“动之以情,感知以理”,患者在康复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无微不至的关怀,更需要的是精神上的感触。我们只有在服务的过程中倾心倾力,牢记“宁可自己麻烦千万遍,不让病人一事为难”的原则,采取一切有利措施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真正做到住院有人接,看病有人送,检查有人带,出院有人陪。
四、提高人员素质
(一)加强自身素质锻炼,增进患者的信任感。为了更好地塑造和加强医患关系,我们不仅要注重仪表形象、职业道德的培养以及基本知识的学习,满足多元化知识结构的需要,还要加强自身业务技能的训练,提高业务素质。优秀的'品德加上精湛的技术才能适应医患沟通的要求,满足病人需要,改善医患关系。
(二)要善于了解患者及家属的心理特点与需求,提高服务质量。我们不能局限于单纯的治疗,而更应关注生理、病理、心理、社会等综合因素,实行整体服务,有针对性地制定科学、规范、合理的计划,从而更好地搞好工作。
五、和谐医患关系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牢固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我们要树立患者至上、质量第一的服务理念,增强服务意识,转变服务态度,把爱心、责任心真正融入日常护理工作中,关心体贴病人,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做病人的贴心人,强化服务理念,优化人性化服务,做到“以患者为中心”,“以流程为导向”,不断进行硬件建设,建立现代化、人性化的服务流程,用心关爱呵护病人。真正做到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千方百计解决病人的困难。
(二)相互尊重。医患之间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医生应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工作中要善于观察患者的性格和心理,以尊敬、宽容、友爱的积极态度对待患者,患者才能放心的把心底的隐私及治疗中的特殊要求告诉护士,配合工作,提高医疗护理的效果。
(三)良好的技术是维系医患关系的纽带。良好的技术是建立医患关系的基础,是维系和谐医患关系的纽带。医生由于专业技术不过硬出现的差错、失误,是患者对医生难以建立起信任的主要原因。技术不过硬,难以让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娴熟的技术是取得患者信任、建立和维持良好护患关系的重要环节。
六、注重廉洁行医
“立医先立德,为医先为人”,在行医过程中,我们理应与廉洁、正直、守德为友,理应与守规、守纪、守法为盟;坚持“不以职谋私”的态度,遵循“大医精诚,救死扶伤”的理念,加强学习,认真对待每件事,务求尽善尽美。我们要有克己为人、情系群众、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以病人呼声为第一信号,病人需要为第一选择,病人满意为第一标准。在工作中,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树立精神信仰,保持从容与清白。这样我们就可以使自己的行为不至于受人牵制,我们就可以保持无私的品格,我们就真正对得起白衣天使的称号。
白求恩精神,南丁格尔的足迹,需要我们一如既往忠诚于自己的事业,忠诚于自己的声誉,继续发扬至真、至美、至善这人间最宝贵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