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篇1
一、病害的预测预报
枸杞病害的预测预报就是预先了解枸杞病害的发生可能性,发生的轻重程度,从而决定防治的对策。枸杞各种病害预测的主要根据是:病害的生物学特性,侵染过程和侵染循环的特点,病害流行前寄主的感病情况与病源物的数量,病害发生与环境的关系,当地的气象预报等。
二、虫害的预测预报
在枸杞害虫的预测中,常常采取直接取样调查方法。其调查结果的准确程度与取样方法、取样的样本数、样本的代表性有密切的关系。
1.枸杞害虫种类调查
调查方法主要是进行田间采集调查,其次可附以诱虫灯、色板诱集和性引诱等方法。田间采集调查最好每半月进行一次,凡遇到害虫或益虫都应该采集标本,标明名称、危害虫态、捕食或寄生状态等。对于一些不知名的害虫或益虫,可以临时编号待查。通过诱集器所诱得的虫子标本要及时检查登记。这样经过两年的系统调查,就可能获得当地枸杞作物上的害虫或者益虫种类组成较完整的基本资料,为进一步研究枸杞作物上的虫情及危害状态和防治工作打下基础。
2.枸杞害虫数量调查
害虫数量调查方法一般采取取样调查的方法。影响取样调查代表性的因素主要有人为因素和调查取样技术两个方面。人为因素主要是指调查的责任心,只要责任心强就可以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影响。调查取样技术主要有取样的方式、样本数量和取样单位三项组成。
(1)昆虫分布型
枸杞生产每种害虫及其虫态,由于其生物学特性对环境条件的长期适应性,而表现出一定的分布型。最常见的有三种分布型:随机型、核心型和嵌纹型。活动力强的昆虫一般呈随机型分布,比如蚜虫、瘿螨、木虱等。活动力弱的昆虫呈核心型分布,表现在田间分布均匀,形成一个个核心集团,并从核心作放射性的蔓延。有的昆虫是从田间的杂草过渡来的,在田间呈布均匀的`疏密相间分布,称为嵌纹型分布。
(2)调查取样技术
①取样方法对于随机型昆虫分布取样方式采取五点取样法、棋盘式或对角线式的取样方法,能够获得较为准确的数据。核心型分布采用分行取样或棋盘式的取样方法,比较有代表性。嵌纹型分布的昆虫采取“Z”字形或棋盘式取样方法较为科学。
②取样单位有机枸杞病害虫调查取样单位因病虫种不同、虫态不同、生活方式不同而存在差异。因为枸杞害虫大多虫体较小、不活泼、数量多而且具有一定的群集性,如枸杞蚜虫、瘿螨及锈螨等,可以取枸杞植株的一部分(叶片、枝条、花蕾及果实)或枝条的一定长度作为取样单位。生产上对于某些病害比如枸杞根腐病及流胶病,可以取枸杞植株发病数量作为取样单位来统计。对于调查比较活泼的虫情,如枸杞红瘿蚊、枸杞木虱等昆虫,通常以时间作为调查取样的单位,即以单位时间内采集到的或目测到的昆虫的数量来表示。
(3)样本数量
在调查昆虫过程中,所取样点数量的多少叫做样本数量,一般为5、10、15或20点。以植株为单位时,一般采取50~100株。枸杞面积小、地形一致、生长整齐、四周没有特殊影响、随机分布型昆虫,取样时可以少些,反之样本数量要多些。
3.枸杞害虫田间统计分析
通过对枸杞田间害虫数量调查的数据,采用数理统计、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和时间序列分析的方法,就可将枸杞田间害虫的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进行有效的分析,绘制各种枸杞害虫在田间发生的动态曲线。依靠害虫动态曲线,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可以为有机枸杞生产病虫害发生进行有效的预测预报,使生产管理者随时了解有机枸杞基地的病虫害发生情况,提出并实施病虫害防治的最佳方案。
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篇2
一、防控目标
针对小麦条锈病、纹枯病、赤霉病、白粉病、蚜虫、吸浆虫和麦蜘蛛等“四病三虫”,重发区防控处置率达90%以上,轻发区防控处置率达70%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比例30%以上,防治效果达85%以上,总体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二、防控策略
坚持突出重点、分区治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针对“四病三虫”,采取关键措施与综合技术相结合,科学预防与应急处置相结合,当年控害与长期治理相结合,专业化防治与群众联防相结合的防控策略。
三、防控措施
(一)分区防控重点
华北、黄淮麦区以麦蚜、麦蜘蛛、吸浆虫、纹枯病、白粉病为主,兼顾条锈病和赤霉病。长江中下游麦区以赤霉病、纹枯病为主,兼顾麦蚜、麦蜘蛛。西北麦区以条锈病为主,兼顾麦蚜、麦蜘蛛和吸浆虫。西南麦区以条锈病为主,兼顾麦蚜、麦蜘蛛、赤霉病和白粉病。
(二)重大关键技术
1.小麦条锈病
切实抓好药剂处理种子,加强监测预警,做好早春发生区控点保面、春季流行区应急处置和菌源区综合治理。
西南麦区、汉水流域等小麦条锈病主要冬繁区,采取发病田块控点保面,减少外传菌源。西北冬麦区全面落实“带药侦查、打点保面”预防措施,将病情控制在萌芽状态,减轻晚熟冬麦及春麦区流行风险。
黄淮海小麦条锈病春季流行区,3月下旬-5月上旬,落实“发现一点、防治一片”预防措施,及时处置发病中心,降低病害流行风险;当田间平均病叶率达到0.5-1%时,应组织开展大面积应急处置,防止病害大面积流行。
西北和西南小麦条锈病主要越夏菌源区,采取生态治理、消灭自生麦苗、推广抗病品种、适期晚播、秋播拌种和秋苗防治等措施,降低越夏菌源量,延缓病害扩散蔓延。
防治药剂可选用烯唑醇、戊唑醇、氟环唑、菌晴唑、丙环唑等。
2.小麦赤霉病
推广种植抗(耐)性品种,在加强健身栽培的基础上,抓住抽穗至扬花关键时期实施药剂预防,遏制病害大范围流行。
病害常发区应选用穗型细长、小穗排列稀疏、抽穗扬花整齐集中、花期短、残留花药少、耐湿性强的品种。如长江流域麦区宜选用扬麦系列品种。同时,加强栽培管理,做到田间沟渠通畅,增施磷、钾肥,促进麦株健壮,增强抗病能力。
长江流域、江淮、黄淮麦区,在小麦抽穗-扬花期遇有阴雨、露水和多雾天气且持续3天以上,要全面采取预防措施,打好“保险药”。可选用氰烯菌酯、戊唑醇、咪鲜胺等喷雾,施药后3-6小时内遇雨,则应在雨后及时补喷。
3.小麦纹枯病
选用抗病、耐病品种,合理施用氮、磷、钾肥,不要偏施、过施氮肥,控制小麦过分旺长,合理密植、适期播种,防止田间郁蔽,减少病菌侵染。合理轮作,减少田间菌源积累,加强田间管理,早浇、轻浇返青水,清除田间杂草,雨后及时排水。
播前药剂拌种。拌种可选择安全性较好的药剂,药剂用量一般为干种子量的0.02-0.03%。小麦返青至拔节初期,病株率达10%时,进行化学防治。喷雾防治可选用烯唑醇、氟环唑、井冈霉素等,隔7~10d喷药1次,连喷3次。
4.小麦白粉病
以推广抗病品种为主,采用铲除初侵染源、栽培防治和化学药剂防治等的综合防治措施。
选用抗病品种,铲除初侵染来源,加强栽培管理,控制群体密度,合理施肥灌水,降低田间湿度。
播种期拌种预防。在秋苗发病较重的地区,一般可采用XX酮拌种进行预防,用药量为种子量的0.03%。也可选用戊唑醇、苯醚甲环唑等安全性较好的唑类药剂拌种。春季喷药防治。在春季发病初期(病叶率达到10%或病情指数达到1以上)时进行喷药防治。常用药剂:XX酮、烯唑醇、晴菌唑等,一般喷药2-3次。
5.小麦吸浆虫
重点抓好蛹期撒毒土和成虫羽化初期喷药防治的环节,最大限度减少成虫羽化和产卵量。
蛹期防治技术。小麦孕穗期当每小方土样(10×10×20cm3)有虫蛹2头以上时,可选用毒死蜱制成毒土,顺麦垄均匀撒施,撒毒土后浇水效果更好。带露水不要撒施毒土,另外,要借助树枝、扫帚等及时弹落沾浮在麦叶上的毒土,充分发挥药效。
成虫期防治技术。在小麦抽穗期,每10网复次有10~25头成虫,或用两手扒开麦垄,一眼能看到2~3头成虫时,立即选用有机磷类、菊酯类等农药喷雾防治,也可用敌敌畏拌适量麦麸或细土在傍晚撒于田间,熏蒸防治。重发生区要连续用药2次,间隔3天,消灭成虫在产卵之前。
小麦吸浆虫发生严重的麦区,针对当地实际,选种穗型紧密、内外颖包裹紧、缘毛长而密、麦粒皮厚、浆汁不易外溢的抗耐虫品种;发生特别严重,且适合油菜、蚕豆等作物安全越冬的地区,要及时实施轮作换茬,以减轻危害损失。
6.小麦穗期蚜虫
严格把握防治指标,当田间百株蚜量达500-800头时,自然天敌单位与麦蚜比超过1:150头时(指麦蚜超过150头),可选用啶虫脒、吡虫啉、吡蚜酮、抗蚜威等药剂喷雾防治。小麦穗期病虫病混合发生时,及时开展“一喷三防”,即杀虫剂、杀菌剂和磷酸二氢钾等各计各量,混合喷洒。其中,吡虫啉和啶虫脒不宜单一使用,要与低毒有机磷农药合理混配喷施。
7.麦蜘蛛
西北麦区于返青至拔节期,西南麦区于苗期、早春拔节期,华北麦区于返青至抽穗期防治。当平均33厘米行长螨量200头以上时,可选用阿维菌素、哒螨灵等药剂喷雾防治,同时可采取深耕、除草、增施肥料、灌水、振动麦株等农业防治措施。
四、专业化统防统治主推技术
(一)药剂拌种技术
以条锈病、白粉病、纹枯病为重点,兼顾麦蚜、地下害虫、耕葵粉蚧、丛矮病(灰飞虱)等等,采取技术统一、集中连片、整村推进的`专业化统防统治方式,提高拌种防病治虫效果。拌种药剂可选用苯醚甲环唑、咯菌腈、戊唑醇、XX酮、吡虫啉、辛硫磷等,应严格把握拌种技术,避免药害发生。同时拌杀虫剂和杀菌剂的,要先拌杀虫剂后拌杀菌剂,先拌乳剂待吸收晾干再拌粉剂。
(二)“带药侦察,早春预防”技术
针对条锈病,由专业化防治组织实施带药侦查,采取“发现一点、控制一片,发现一片、控制全田”的策略。控制病情扩散蔓延;对吸浆虫、麦蚜等要统一指挥、统一时间、统一防治,坚决控制危害。
(三)关键时期气传病害预防技术
针对赤霉病,抓住小麦抽穗扬花初期,密切关注抽穗扬花期天气形势,大力组织专业化防治组织统一喷药预防。
(四)一喷三防技术
小麦抽穗至灌浆期是小麦条锈病、叶枯病、赤霉病、麦蚜等多种病虫交织发生危害期,选用杀菌剂、杀虫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或叶面肥等合理混用,既可防病治虫,又可抵御“干热风”等自然灾害,达到一喷三防、节本增效和增产保产的目的。
五、关键工作措施
(一)加强监测预警
随着气温回升,小麦病虫害将进入发生流行关键时期,各地要搞好系统监测预警工作。通过病虫电视预报、广播、手机短信、发放病虫信息等多种形式,及时将监测预警信息传递到千家万户,指导农民及时、有效防治。
(二)做好应急防控
针对小麦条锈病等暴发性和大区域流行性病害,要提早做好应急防治物资和药械准备,一旦出现大面积流行趋势,必须迅速实施应急防控。
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篇3
水稻是关门镇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水稻病虫暴发频繁,危害重,防控压力大,及时有效控制病虫危害,对确保水稻生产和粮食生产安全意义重大。为做好20xx年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控工作,最大限度减少病虫危害损失,特制定本方案。
一、防控目标与任务
(一)防控目标
根据20xx年水稻主要病虫发展趋势,水稻重大病虫防治处置率达到95%以上,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到25%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0%以上,总体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内,全季化学农药使用次数下降1-2次。
(二)防控任务
稻瘟病计划防治1500亩次,其中挑治叶瘟700亩次,穗颈瘟预防800亩次。重点防治区域是稻瘟病老病区、常发区和感病品种种植区。控制病害不流行,病穗率低于10%,危害损失率低于3%;稻曲病计划防治面积1500亩次;纹枯病计划防治500亩次;螟虫计划防治面积1500亩次,重点防治区域为海拔750米以下沿河两岸稻区及常年偏重发生区,将螟虫造成的白穗率控制在5%以下,危害损失率低于3%;稻飞虱计划防治面积500亩次,确保不出现大面积“通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3%以下;稻纵卷叶螟计划防治面积600亩次。
二、防控策略
以稻田生态系统为中心,以重大病虫为主攻对象,抓住重点区域和关键时期,优先使用健身栽培、抗(耐)病虫品种、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采取多种措施创建有利于水稻、天敌生长而不利于病虫害发生危害的环境条件,充分发挥自然天敌的控害作用,做好害虫主害代、病害预防关键期和流行关键期的防控,合理使用植物免疫诱抗剂和减量增效剂,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将病虫危害损失控制在最低,保护稻田生态环境,努力实现水稻病虫害的可持续治理。
三、主要技术措施
(一)稻瘟病
在选用抗性品种,搞好品种合理布局及稻草处理的基础上,严格把好“三关”,即药剂浸种和带药移栽关、叶瘟挑治关和穗颈瘟预防关。苗叶瘟要大力推广带药移栽技术,开展叶瘟挑治,抓住发病初期;穗颈瘟要抓住破口初期施药;常发区、重发区、感病品种齐穗期要施第二次药。药剂以选用三环唑、苯醚甲环唑+嘧菌酯、稻瘟灵等。
(二)稻曲病
在选用良种的基础上,加强栽培管理,避免过量和迟施氮肥。重点在水稻孕穗末期开展预防,即在水稻破口前7天左右施药预防,如遇适宜发病天气,齐穗期补施一次药。可选用井·枯草芽孢杆菌、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戊唑醇等高效对路药剂,在有效预防稻曲病的.同时可兼治纹枯病。
(三)水稻纹枯病
重点在水稻分蘖末期至孕穗抽穗期防治。加强肥水管理,搞好健身栽培,分蘖末期晒好田,当田间病丛率分蘖期达到20%,孕穗期达40%时施药防治。
(四)水稻螟虫
在越冬螟虫快化蛹时,及时春耕灌水泡田灭蛹杀虫,在育秧前及时处理完头年稻草,减少螟虫的虫源基数。在品种布局上,避免混栽,减少“桥梁田”;合理调节水稻生育期,使卵块孵化盛期错过分蘖、孕穗危险生育期。第一代以防治二化螟为主,狠抓秧田防治,带药移栽,在产卵高峰后(始见蛾后1月左右)施药,在秧田治螟期间已移栽的稻田,则掌握在始见蛾后40天左右,或枯鞘株率3%--5%时施药。第二代在以三化螟危害为主的地区,应对在螟卵盛孵期内正处孕穗期的中稻,凡每亩有卵块40个以上的稻田均应防治;在以二化螟危害为主的地区,在第二代二化螟卵孵化高峰期内,重点挑治抽穗不到80%的稻田。防治螟虫可选用氯虫本甲酰胺胺、甲维·茚虫威等药剂,以高效低毒低残留和生物农药为主,并配合使用农药减量增效剂。在二化螟越冬代和主害代始蛾期开始,田间设置二化螟性信息素,每亩放一个诱捕器,内置诱芯1个,每代更换一次诱芯,诱捕器低于水稻植株顶端30厘米。集中连片使用,可诱杀二化螟成虫,降低田间落卵量和种群数量。
(五)稻飞虱
孕穗抽穗期百丛虫量1000头以上,杂交稻穗期百丛虫量1500头以上,于低龄若虫高峰期施药防治。可选择使用吡蚜酮、烯啶虫胺、呋虫胺等高效药剂,避免使用低含量复配剂。利用稻田稻鸭共育,对水稻抽穗前的稻飞虱、螟虫等虫害以及草害有较好的控制效果。
(六)稻纵卷叶螟
重点做好水稻中后期稻纵卷叶螟主害代的防治,防治指标为百丛水稻有束叶尖60个,于卵孵化高峰期至低龄幼虫高峰期优先选用生物农药防治,或选用四氯虫酰胺、氯虫苯甲酰胺等高效药剂进行防治。蛾始见期起,田间设置性信息素诱杀成虫。
粮食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篇4
为巩固绿化造林成果,促进杨树产业健康发展,经党委、政府研究,决定从20xx年8月15日至9月15日在全镇范围内组织开展“杨树病虫害防治突击月”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继续以“杨树产业年”活动为契机,树立森林健康理念,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治、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实行“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
二、目标要求
确保全镇范围内杨树病虫害监测覆盖率达到100%,防治率98%,成灾率小于2%,保证镇村主干道沿线、河塘、渠防护林、农田林网及重点工程杨树不受病虫危害,做到上下联动,镇包到村,村包到组,组包到农户,农户包到田块,不论集体还是个体,普通进行一次防治,对重点工程去年发生病虫害轻重的要进行2-3次防治。
三、实施步骤
(一)宣传阶段(8月10日至8月12日)
一是大力宣传做好杨树病虫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意义;二是宣传“谁经营、谁防治”责任制度;三是宣传防治技术和有关法规,增强全社会做好杨树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
(二)准备阶段(8月13日至8月15日)
备好农药、器械和突发灾害的应急控制等物资工作。
(三)防治阶段(8月16日至9月10日)
突出“三个坚持”,坚持群众自发防治和集中统一防治相结合,坚持“防治并重,以防为主”的原则,对目标已形成危害的`地要防治,尚未形成危害的地段也要进行预防,坚持抓住重点区域对县、乡、村主要道路和重工程要重点防治。
(四)检查验收阶段(9月11日至9月15日)
镇将组织有关部门对各村(居)杨树病虫害防治工作开展情况进行检查,重点检查防治措施和方法、防治效果,有无发生严重灾害等情况。
(五)保障措施
杨树病虫害防治工作面广量大,各村(居)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村(居)书记为杨树病虫害防治工作的责任人,要亲自部署安排,认真抓好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