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活着》读后感

2025/07/24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活着》读后感(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活着》读后感 篇1

匹夫不可夺生之意志也

我沉浸于一个奇妙的世界里,在这个世界,我紧紧的跟着一名男子,看着他放纵无赖,败光家产;看着他遭受苦难,浪子回头;看着他身边的人一个个死去;最后又看着他与一头老牛一起在生命暮年中相伴而活……

这个男子,名为福贵。

从书本世界中醒来,才发现自己的眼泪早已落至页面,浸湿了纸张。我的心软的一塌糊涂,可背后却又不经发冷。坐着的平等描写实在太过真实,而我也经不住内心的蠢动,在恐惧和好奇中,探寻着书中故事。

我认为富贵生活的很累,他输光家产后父死,妻离。终是开始下田去干农活——不然他活不下去了。一人种五亩田,想想都辛苦,何况这人先前还是个养尊处优的公子哥。我本以为他是坚持不了的,可他的心却又踏实了下来,慢慢适应了这种生活。正如他娘说的,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人就是这种情绪化的动物,活得高兴了,再累又有什么?

福贵的人生是苦是惨,可里面也有着无数细小的温情存在,正是因为这些温暖,才让他眷恋这个世界,不想放弃活着的希望。他之前活着,是为了养家糊口,他之后活着,是因为只有活着才能拥有足够的时间回忆往事,那些辛苦的和快乐的事。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活着呢?为了学习,为了陪伴对自己重要的人,为了享受这世间的美好,还是为了承担自己身上的责任,为了报效给我们提供保护的祖国?我心中的答案还有些模糊。但未来的路还很长,我相信,我总有一天会明白自己活着的意义。

福贵活了很久了,他醒悟后一直挣扎着活着。战争,改革,饥荒他都经历过了,他把他的亲人,所有的亲人都亲手埋在了地下,可是他还是没有死。其实人一死很容易,可不死也是容易的。福贵说过,一个人命在大,要是自己想死,那就怎么也活不了。我认为,这句话反过来说也是可以的。一个人要是真正的不想死,那就怎么也死不了。

人求生的意志是强大的,有人说,活着的意志,是福贵身上唯一不能被剥夺走的东西。这看似平常的'东西,却少有人真正拥有。

举个例子吧。身患绝症的病人有两种,一种是积极向上,配合治疗的。这种人对人世还有眷恋和希望,往往会得到好的治疗结果。另一种人怨天忧人,自怨自哀,最后竟郁郁而终,而并非因病死亡。难道说这种人就没有求生的意志吗?难道他就不想活吗?不!不是这样的。我觉得想活并不等于拥有求生的意志,拥有求生的意志,你就可以抵制身心上的痛苦折磨,而如果只是想活着却不能忍受苦难,也终将死去。书中的春生就是这样,他答应了福贵要活着,可却忍受不了严刑吊打之苦,最终上吊而死。

纵然人生不可避免苦难,但生命本身就应该是幸福的。我们不应该被挫折战胜,所该做的,应是好好呵护生命中的美好,活在当下,努力去活。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吾曰:“匹夫不可夺生之意志也。”

《活着》读后感 篇2

《活着》是一本不忍再看第二遍的书,也是一本一口气想读完的书。很早就看完了书,却迟迟不想动这支沉重的笔,不愿意去想象那个年代那样困苦的生活,一幕幕的死亡上演着,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在眼前消失,而主人公富贵,依然活着。

的确,再没有什么比死亡更能证明活着的意义。

主人公福贵本是地主家的少东家,却吃喝嫖赌,输光了所有家产,一夜沦为社会最底层的贫苦大众。父亲从粪缸上摔下来,死了;母亲重病,福贵进城请医却被抓了壮丁,母亲死了;战场上的生死之交老全为了看一眼堆砌的尸体中认识的人被子弹打中,死了;赢了福贵家产的龙二,土改时斗地主,挨了五枪,死了;儿子有庆被医生抽干了鲜血,死了;挚友春生,文革被批成走资派,不堪被折磨,上吊死了;女儿凤霞生孩子大出血,死了;妻子家珍,积劳成疾,得了早就被判了死刑的.软骨病,却支撑了好多年,直到儿女都没了,也死了;女婿二喜,工地上干活时被水泥板夹成了肉饼,死了;外孙子苦根吃了太多豆子,死了……读着读着,彷佛自己穿越到了那个时代,置身在满目疮痍的大地上,看着横尸遍野,一片黑暗,没有一点光亮,眼睁睁看着自己的亲人朋友一个个离去,伸手去抓,却空空如也,痛苦,撕心的痛苦,窒息,无边的窒息,何去何从,看不到希望,更无回天之力。

福贵和他的老牛渐渐远去,他的歌声却远远地传了过来来:“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听起来乐观豁达,福贵还在坚强地活着,是啊,不然怎么办呢?

“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

死了就是没了!死本身也许并不恐惧,恐惧的是再也看不到了。失去任何一个亲人,或者朋友,我们都会陷入极大的痛苦中,有时候可以任眼泪横流,有时候你只能在心里哭,哭自己的无能为力。在每一个深夜里,逝去的人,他的音容笑貌都会不自觉的浮现在你眼前,好像他从未离开,可脑海里的画面会很快的就切换到他死去时的样子,想到他孤零零的躺在土堆下,你就知道,缘分就到这了,此生再不会相见,死了就是没了,灰飞烟灭,没有来世,若真有来世,谁又能躲过那碗孟婆汤!这时候所有悲痛情绪的宣泄只能是哭,哭到心都在颤抖。这样的黑夜,我们会过很久才会让他渐渐远去,我们的心结才渐渐打开,白天的忙碌依然在转动,生活还要继续下去,与其哭着怀念,不如笑着活下去……

不知道福贵经历了多少个那样撕心裂肺的夜晚,一次又一次,死神好像总在他周围伺机而动,夺走了他身边所有亲人的性命,尽管如此,苦难也没有击垮福贵生的意志。逝者安息生者痛,痛定思痛。或许人只有在经历了生死,才会更加看破生活,参悟活着。很多时候就是这样,人在,你可以很久不见他,各种借口忙,忙应酬,忙工作,忙赚钱……人不在了,就会倍加想念,多希望时光能够倒流,如果可以一定会常相陪伴。高考结束了,很多地方又传来了孩子跳楼自杀等各种令人心痛的恶性的事件,有多少父母垂头顿足后悔遗憾,比起死亡,只希望孩子能健康快乐的活着!比起活着,功名利禄算什么?富可敌国能怎样?

面对苦难,可以哭,可以痛,可以慢慢等时间疗伤,面对死亡,又有什么比活着更重要!人活一世不容易,且行且珍惜!

《活着》读后感 篇3

近期一位作家再度爆火。

其幽默犀利的言辞,豁达乐观的态度以及接地气的形象,无一不让人心生亲近。

董卿问:“你是怎样走上文学道路的?”

他答:“我很想调到文化馆工作,因为那个地方可以不上班,不工作,自由自在。”

“我第一天上班的时候故意迟到了两个小时,我想反正那些人也在大街上,结果发现我是第一个到的,我就知道这个单位来对了。”

这一位真实不矫作的作家就是余华。他的再度走红,更多是因为本人气质与作品基调的极大反差。许多读者直呼“被骗了”,因为余华“把快乐留给自己,把痛苦留给读者。”

说起余华的作品,我第一个想起的无疑是一个“苦”字了。犹记得中学课上,我手捧《活着》偷偷抹泪的场景,直到中午喝了整整一大碗玉米糖水,也咽不下嘴里的苦味。

每一次读《活着》,都像在看一位佝偻身躯的老人,艰难地向我展示着伤疤。那伤口永远不会愈合,挂着陈腐的脓水,日久经年仍然在无数读者的心上作痛。

这本书以去民间收集歌谣的“我”为叙述者,偶遇福贵后,通过老人痛心的回忆,穿越时光,窥探了大时代的一角。

“我”见到的福贵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老农民,但是他的一生却跌宕起伏。从最初的富裕公子哥,到后来养不起妻儿的破落户,这一系列变故都与福贵的嗜赌成性和好吃懒做有极大关系。

被强行征兵,回乡后却发现母亲病逝,可怜的女儿已经变成哑巴。妻子患上软骨病,儿子被县长抽血过多而死,女儿难产大出血,女婿工作中被石板夹住,仅剩的小外孙也吃豆子撑死......

这不禁让人悲叹,人这一生,究竟还能苦难到什么地步!但福贵只是大时代下万千百姓的一个缩影,还有更多真实的悲剧在无人知晓的角落里上演着。

但更多的是感叹,人这一生,究竟能承受多少苦难!再苦,再痛,如同风雨中飘摇孤舟的福贵,终究还是顽强地活了下来,最终带着一头老牛,慢慢地在田间晒太阳,数日子。

这人世间浪潮汹涌,人们不得不挣扎求存,但总有人能早早地攀上生活的礁石,眺望未来和远方。也许是靠不懈的努力,也许是靠幸运。

也许是我们已经沐浴阳光太久,时而会忘了自己其实也很幸福。当我们遇到生活中的不如意时,也应该想想,有些人仅仅只是为了“活着”这一件事,便已经用尽全力了。

书中有句话说得很好,“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其实我们大多数都是普通人,但我们为自了家庭、学业、事业而不断迎接挑战,攀越险峰之时,我们已经在书写一份独属于自己的《活着》了。

因为人的潜力是无穷的,你远比自己想象得要坚强。

至少——

“曾经你以为走不出的日子,如今都回不去了。”

摘抄

1.你千万别糊涂,死人都还想活过来,你一个大活人可不能***。

2.人就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就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3.只要一家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在乎什么福分了。

4.福贵就完全不一样了,他喜欢回想过去,喜欢讲述自己,似乎这样一来,他就可以一次一次地重度此生了。

5.做人还是平常点好,争这个争那个,争来争去赔了自己的命。像我这样,说起来是越混越没出息,可寿命长,我认识的人一个挨着一个死去,我还活着。

《活着》读后感 篇4

此次阅读余华中短篇小说《活着》,我发现自己深陷其中。

开头福贵父亲的死,并未在我心里激起太大的波澜。我认为,其中很大一部分因素,是他们生活的巨大转折。造成这件事情的因由,还不是福贵无节制的嫖赌?福贵造的因,也得让他尝尝后果。但让我惊讶的是,福贵即使走回正道,生活也并没一帆风顺。他本是去给母亲请医生,却被抓充军而错过医治母亲病情的机会。儿子有庆去献血,却被活生生的抽死。本以为到这里苦难该结束了,但没想到紧接着是凤霞与家珍的死亡。到了最后,甚至福贵的女婿、外孙,都丧失了性命。亲人一个又一个的离去,使福贵不得已得一次又一次白发人送黑发人。福贵遭受到的沉重的打击,也让我打心底难受。尤其是读到福贵埋怨自己老糊涂了喂了外孙那么多豆子时,我再也忍不住内心的伤痛,鼻子一酸,泪水盈满眼眶。

阅读到这里,我终于沉浸在悲痛中无法自拔。仿佛是我办了这件错事,仿佛是我自己经历了那么多的悲欢离合。我不禁埋怨起命运的不公。为什么血型对号的非得徐有庆?为什么福贵恰巧被抓过去充壮丁?凭什么苦根会被豆子撑死……难道是因为这些人注定命苦?

我无法理解,为什么作者要把福贵的生活写得如此悲惨。难道,在那个时代活着的普通百姓,注定要像福贵一样,无力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坎坷?我又一次翻开书本寻找细节,想一探究竟。这一次,我看到了自己忽略掉的信息。我一直没有注意到,老人福贵,是使用了一种很平淡的语气,去讲述完他的一生。他没有流泪抽噎,没有顾忌左右。这种平静,难道是一种对生活的麻木?百思不得其解,我翻开了作者的自序想去探究。其中有一句话,让我如梦初醒。

“活着是属于自己的`态度,而不是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

原来,福贵的苦命,只是我主观去下的定义。在我的眼里,福贵是一个在残酷环境中幸存下来的人,是一个命运充满坎坷与磨难的人。但在福贵的眼里,他的人生,或许没有我想的这么糟糕。福贵的妻子,贤惠善良。福贵的儿子,机灵活泼。福贵的外孙,懂事孝顺。他的家人们,没有一个不勤劳朴实,热情善良。他的朋友们,没有一个不真心诚意地对待他。福贵之所以深刻地记着却可平静道述这些回忆,是因为有这些人的陪伴。原来即使生活再苦再累,命运再艰难困苦,家人朋友间的温情也会带来幸福,支撑活着的勇气。

所以,福贵在谈到妻子时,只有惋惜,没有痛不欲生。在谈到他的朋友时,平静又祥和。在谈到外孙的死时,面露悲凉却欣慰。就是为所有的亲人送行,他心里也会比较踏实,在晚年养一头老牛,耕作田间。也许就是像福贵这样。活着必然会经历大大小小的苦难。但是,再多的苦难也终究会化为平平淡淡,再多的苦难也不会阻止我们活着的步伐。

所以,通过这篇文章我发现,人们不会因为前途未卜而迷茫失望,而是会在一次一次跌倒和爬起中,渐渐把人生中的不幸看淡;人们不会因为坎坷与挫折而停止,而是会在信念一次比一次更加坚定的同时,再次对生活充满信心。然后,人们继续热情地活着,使一切再次变得无比美好。

《活着》读后感 篇5

我自小学开始就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这个好习惯是受我父亲的熏陶。父亲因为小时候家庭条件的影响,不得不放弃学业为家打拼。虽然条件艰辛,但父亲却从未停下读书的脚步。对他而言,每天都是读书日,读书就是工作完成后的娱乐活动,他常常拉着我一起边读书边划写好句。初中时翻找父亲的书橱,发现了这本纸张泛黄的书——《活着》。从此,它就成了我人生道路的伴侣,我对它的喜爱胜过了其他所读到看到的。每每听到有人提及余华,我总是联想起《活着》,他的文字不仅活在了苎麻之上,还活在了我的心上。像这样的好书,是经得住时间的考验,也经得住我们读者细细品味的。

再读《活着》,他教给我们三个“不要”:

1、不要害怕贫穷:故事中的福贵,从地主少爷游手好闲沦落为温饱困难的底层贫民。在对话中他告诉我们:只要人活着,人活得高兴,就不怕穷。

2、不要总是放弃:故事中福贵命运多舛,败光家产,请不到大夫,无故被抓参军,母亲病逝,儿子抽血而死……虽然坎坷,但是他挺过来了,没有因此放弃,至此余华写道: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人生苦短,活着则甜。

3、不要抱怨任何事物。书的最后,福贵买下了一头老水牛,并给它取名为“福贵”,陪着自己平静地生活下去。他心中的心酸大概只有他自己知道吧。生命只有一次,有生命就有希望。

福贵历尽沧桑仍有滋有味地活着的意义在于:人生之中,我们应该学习他怎样在困顿之中活下去的力量。想必,这就是作者余华所要告诉我们的人生道理,如同书名活着是一张通往死亡的单程票,生命于人像璀璨焰火,怎样尽情绽放?唯有读书。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读书学习乃人生中的灵丹妙药,善读可以医愚!记得明代思想家李贽在《四中评序》中赞扬说:“千古善读书者,陶渊明一人而已”。可见,陶氏是最懂读书三味的奇男子,“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据此可见,陶渊明是一个纯粹的读书人,他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他的挂印归隐田园,都令我们这样的知小识的大学生欣羡不已。

陶氏读书是不拘形式的,随心所欲的,他对读书之乐的终极看法就是自娱文字,只有娱才才可以娱人。正如鲁迅先生麾下的':嗜好读书的人能够手不释卷,因为随便,因为轻松,他们可以在任意一页文字的背后,都可以毫不费劲地找到滋润自己灵魂的营养,并且乐此不疲。这种境界是难得的,也是容易的。难在这种境界需要长期的培养和全身心的投入;易在我们学校有着山东高校中最大的图书馆及其设备,有着优越的条件。还在想什么?抓紧读书吧。

在这初夏的暖阳下,端坐窗前,一本书籍,一杯清茗,轻轻翻动书页,感悟一沙一石,感悟一草一木,追求一份别样的宁静,心灵便在书香中休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