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 篇1
《欧也妮 葛朗台》是法国十九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伟大代表,也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巴尔扎克所著。
小说的故事是从欧也妮 葛朗台的生日机会开始的。于是夫妻关系、父女关系、母女关系以及围绕着百万富翁独生女儿的婚姻问题,而在克吕旭家族和格拉珊家族之间展开的微妙而尖锐的勾心斗角,全都在葛朗台公馆逐一展开。直到不速之客葛朗台家的侄少爷敲响门环,这就像一块石头忽然掉进水潭,顿时激起新的波澜。于是小说像多幕剧一样从第一幕转入以下几幕。人物的言行、思想感情随着剧情的演进而发展,逐渐推向高潮,继而又推向结尾。
然而纵有千变万化,人们始终活动于索廖城回声清脆的`狭巷和幽暗寒伦的葛朗台公馆。环境和人,物质和精神在这里是同一事物的两面,相互制约,彼此衬托。
文章没有战争的残酷,没有刀枪的寒光,更没有匕首毒药。有的只是对资产阶级的讽刺和不满。
金钱不是万能的,它可以买来尊贵,可以买来权利,但买不来的是亲情、友情和生命。有时在一些情况下金钱的诱惑比匕首的威胁更可怕。因为金钱的诱惑会让你臣服于它。
这本书并没有太多华丽的语言,而是生动的故事情节串联成一个个令人深思的道理,让人从一幕幕动人的故事中,得到人生的感悟。可以让人从现实角度出发去想,认识到当今社会所隐藏的不良影响,体味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
家长感言
读了文章,我深刻认识到了什么才是真正的人生。物质和精神是同一事物的两面,相互制约,彼此衬托。现在我们成年人思想上物质观念所占比例太大,严重影响到了儿女们的思想方向,使得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偏重于物质方面。
这本书的情节很吸引人,更能让任何一个读者从自身的角度出发,从故事中转化为现实的思考。从而改变思维的不正常方向。把外去思想重新扭正。
文中一系列的家庭悲剧都是从金钱的诱惑形成的,一步步走向深谷,无法走出。葛朗台一家可以说是作者教育后人所用的一个反面教材。为后人敲响了警钟。希望这本书可以在更多人心中树立起一个正确、良好的人生价值观。
《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 篇2
暑假期间我有幸拜读了文学大家巴尔扎克的小说《欧也妮·葛朗台》。这本于十九世纪上半叶创作的小说深刻地揭示了当时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的丑恶的社会现实,着实令人深思。全书主要描写了资产阶级发家史和当时的人情关系,塑造了葛朗台、他的太太、欧也妮及拿侬等特色人物。
主人公之一的老葛朗台是个十足的守财奴,万贯家私却舍不得花一分一厘,家中破旧腐朽的楼梯,内衣被服都归母女负责,蜡烛、食物全由他亲自发放,喝咖啡时只许放两块糖,甚至看上去仁慈地雇佣拿侬也只是为了榨取她身上的价值,这样的人未免有些令人无法理解。在老葛朗台眼中金钱高于一切,看到金子,占有金子,便是葛朗台的执着狂。贪婪和吝啬使老葛朗台变成了冷酷的恶魔、凶猛的野兽,他爱财甚至到了病态的地步,教士做法事是的镀金十字架居然让他起死回生,但他也因此而送了命。老葛朗台一生为财而活,最终又因财而死,这是多么讽刺的事啊。
在这本书里,我最同情的莫过于葛朗台的女儿欧也妮,她的父亲没有给她一个快乐、幸福的童年,但善良可爱的她始终听从着父亲的教导,不关心金钱、外貌,生活平静安宁。人总是趋于美丽的事物,堂弟查理的到来催醒了她沉睡多年的爱情之梦。爱情是美好的,她为了堂弟无怨无悔地奉献一切,第一次违抗父亲的命令,第一次自卑于自己的外貌,为了堂弟,她拿出了自己全部的积蓄,不得不说,欧也妮完全沉醉于爱情的滋润。可是查理在淘金的路上变了,他变得与葛朗台有些相似起来,美丑善恶的价值观也被改变,他已经不是那个对欧也妮许下承诺的查理了,对社会地位的追求使他忘记了欧也妮,也忘记了曾许下的承诺,他不愿再回到以前的'日子。
查理是那样的冷血,他认为金钱与感情是对等的,归还欧也妮的积蓄便已偿还了一切,更令我讶异的是欧也妮居然帮查理偿还的他父亲的债务,我无法理解,但我又被欧也妮那种无私的爱所感动。这是爱,是真爱,是天使的爱,以痛苦生以痛苦死的高傲的爱。
整本书没有传奇的故事,只是一出"没有毒药,没有尖刀,没有流血的平凡悲剧"。从这本书我读到了金钱的诱惑导致人性的泯灭,我们不能拜金,成为金钱的奴隶,要在有限的人生中体会美好的情感,做更多有意义的事,钱,不是唯一。
《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 篇3
一部简单的故事,印证了人世间的冷暖。
在《欧也妮·葛朗台》中,在那个视金钱如上帝的年代,却有著一个为爱奉献一切的姑娘。她不惜与爱财如命的父亲发生冲突,把自己的全部金币给了堂弟夏尔,自己却陷入父亲的责罚和因此失去母亲的痛苦之中。她宁愿自己承受一切的痛苦,却把爱心留给世界。
我想起汶川大地震,多少人自己的家里遭到不幸,却强忍著悲痛,奔走在抗震救灾的前线。没有命令,没有金钱,有的是凭著一颗爱心,去撑起明天的希望。把痛苦留给自己,把爱心留给别人。
一颗宽容的心,印证了爱的无私。
在《欧也妮·葛朗台》中,欧也妮得知堂弟夏尔为了金钱,娶了别的姑娘,她并没有过分激动,而是不动声色地帮堂弟还清了所有的债务。在她那美丽的外表下,同样存在著一颗美丽的心,一颗怀著爱的心。
想到这儿,眼前似乎又浮现出那温和的笑脸。那是在开往澳大利亚的飞机上,一位白人少妇和一位黑人青年并排而坐,面对白人少妇的冷嘲热讽,黑人青年始终面带微笑,没有被看不起的愤怒,也没有被谩骂的尴尬,只是用那纯洁的笑容回复给那个喋喋不休的白人少妇。当全舱的.人都为他鼓掌时,他灵魂中的高贵和宽容,在熠熠闪光,这颗怀著宽容的爱心,成为人们注目的焦点。
一颗真诚的心,印证了爱的无价。
在小说中,欧也妮尽管最后成为千万富翁,可却过著十分简朴甚至可以称之吝啬的生活,欧也妮的吝啬是继承了父亲的习惯,可是她的吝啬却又和父亲的一毛不拔截然不同,她可以拿出大把大把的钱,修建学校和医院,或者捐献给慈善机构。因为她有一颗爱心,所以她拥有著“无价之宝”。
读到这儿,似乎又听到那阵阵欢快的笑声;那一张张纯真的笑脸,映红了天边的彩霞。那些不怕辛苦、甘于奉献的老师,撑起了深山区孩子们的一片晴空。那个老师,不管烈日炎炎河水暴涨,还是朔风凛冽水冷刺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背著孩子们过河,也背起了家乡的明天。知识的琼浆和奉献的精神,永远留在了乡亲们的心中。
在小说中,我从欧也妮的身上,发现了天使的影子;在生活中,我看到了一颗颗感动中国的爱心。突然明白了,金钱不是万能;而爱,也并不是金钱所能给予的。
《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 篇4
故事讲述了葛朗台老头的发家史和他对金钱的狂爱。有人评价这一形象刻画得极为生动,成为世界文学史上四大吝啬鬼形象之一。
葛朗台老头的吝啬和对金钱的痴狂,在书中随处可见:“至于仆人拿侬,一年的工薪仅有60法郎,她在葛朗台家辛勤劳作了30年,只是在第20年上,葛朗台才痛下决心赏了她一只旧表,那是她到手的唯一礼物。可怜的拿侬老是赤着脚,穿着破衣衫,睡在过道底下的一个昏暗的小房间。”看在20年工作的份上才忍痛割爱,作出决心,好象是件要他的命,喝他的血,抽他的筋的决定--送拿侬一只旧表。除了这些葛朗台还对自我的亲人吝啬:“尽管葛朗台家财万贯,然而他的开销却很节省。他从来不卖肉、蔬菜和水果,这些都由佃户替他送进柴房。他什么都节俭,连动作在内。每顿吃的食物,每一天点的蜡烛,他总是亲自定量分发;每年十一月初一堂屋里才生火,到3月31日就得熄火,不管春寒和秋凉;他给妻子的零用钱每次不超过6法郎;多年来给女儿陪嫁的压箱钱总共仅有五六百法郎;”“不觉新年到了,葛朗台照例要女儿把她的全部金币拿出来欣赏一番,欧也妮只好说金币没有了。父亲一听,火冒三丈,猜到她已把金币送给了查理,大骂女,并决定把她关进房里,只给冷水和面包。”这时的葛朗台知到女儿将自我的金币送给查理,他爱钱如命的本质战胜了亲情,将自我竟有的女儿送进了阁楼,让她在那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18x年10月,葛朗台
太太平静地死去。太太尸骨未寒,葛朗台便请来克罗旭要欧也妮在财产文契上签字,放弃登记,全部财产归父亲管理,女儿只保留虚有权,欧也妮一点也不明白,就在文契上签了字,父亲这才放了心。”自我的妻子还才安息,他却为了遗产到处奔波。“晚上,葛朗台来到太太房间,正巧碰上母女俩在看查理母亲的肖像,葛朗台一见金匣,就像一只老虎扑向一个睡着的婴儿一样抱住不放。”贪婪、狡黠、吝啬,金钱是他唯一崇拜的上帝的品质在此表显得无疑。
与父亲相比,欧也妮表现得十分慈爱,善良。办了不少公益事业:建了1所养老院、8处教会小学和一所图书馆。
书中的人物都有着自我的个性,可是从他们身上也能够找到当时社会的影子。贵族阶级日趋衰落,”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全都破坏了”,代之而起的是飞扬跋扈的资产阶级暴发户和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金钱势力。以及柔弱的妇女,她们安于现状。读完此书我不得不感叹资本家的发家史,是一本糅合着血泪的屈辱史。
《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 篇5
在这个假期中,我读了《欧也妮?葛朗台》这本书,《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800字。它是由法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巴尔扎克写的。
葛朗台是一个十分吝啬的人,他很有钱,但却一分也舍不得花,他有一句名言,就是——“金子可以使我暖和”。他的吝啬处处都可以表现出来,比如:吃饭时掉在桌子上的面包渣,最后还要用手扒到嘴里吃掉,一天连鸡蛋都要省着吃;他的妻子病危时,连医生都舍不得请,妻子死后,还从欧也妮那把她母亲给她的财产骗到自己那去;眼看着弟弟破产而不管,反而把他弟弟仅剩的一个房子卖了,把钱放进了自己的'口袋,还告诉追债的人他没钱;甚至还逼走了到他那儿借住的侄子查理,造成了欧也妮的爱情悲剧等等。巴尔扎克用他那犀利的笔锋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吝啬鬼的形象。而他的女儿——欧也妮葛朗台却是一个善良的人,有一颗单纯的心。我认为当她爱上了查理,父亲又把查理逼走后,还想着他,一直对他忠心耿耿,没有变心,是让人很敬佩的。查理通过贩卖人口、偷税、勾结海盗等行为,挣了钱,还混了个“新贵”的称号。因为从前他看见了葛朗台的抠门行为,以为欧也妮家很穷,不会有什么嫁妆,娶她不合算。所以当他回来时,没有找欧也妮,而是娶了一位侯爵的女儿。看到这里后我觉得非常愤怒,难道那份很美好的初恋就这样一钱不值吗?我也为欧也妮很庆幸,幸亏查理不知道欧也妮有钱,否则,他即使回来后和欧也妮结婚了,也是为了金钱,而不是那份感情,那样还能生活在一起吗?遭受了爱情打击的欧也妮伤透了心,出于对爱情的怨恨,她和一个想得到她的财产的人结了婚。而这个贪财的人并不缺钱!命运捉弄了这个贪财鬼——结婚后没多久他就死掉了,他的财产却投入了欧也妮的囊中!这样欧也妮每年就有了八十万法郎的收入!我喜欢欧也妮就是因为虽然她还保留着他父亲的传统——非常节省,但是她却很大方——把钱捐给了教堂,得到了人们的尊敬。
巴尔扎克以诙谐幽默的形式,向我们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贪婪本性和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冷酷的金钱关系。我很庆幸有真心疼爱我的爸爸、妈妈;有无话不谈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