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数学史读后感

2025/07/28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数学史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数学史读后感 篇1

在这个寒假,我阅读了一本名叫《这才是好读的数学史》这本书叫这个名字确实是名副其实,他为人们介绍了最全面的数学史,以及名人与数学之前的故事,还有各国数学的起源到发展。

数学的形状和名称以及关于计数和算数运算的基本概念似乎是人类的遗产。早在公元前500年,数学就出现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就需要一些方法来统计拖款欠税的数额等等,这时候数学就开始出现了。那时候的古埃及人用墨水在纸草上书写这种,这种材料是不易保存数千年的。大多数埃考古家挖掘的石头都是在神庙和陵墓附近,而不是在古城遗址。因此我们只能通过少量的资料来考察古埃及的数学发展史。

许多古代文化发展了各式各样的数学,但是希腊数学家们是独一无二的,他们将逻辑推理和证明摆在数学的中心位置。希腊数学传统的保持和发展一直延续到公元400年。我们了解的希腊数学最早是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可我们也只了解这一本著名的书。希腊数学的优势便是几何,尽管希腊人也研究了整数,天文学,力学。但是根据古希腊几何学史学家的说法,最早的希腊数学家是600年前的泰勒斯,毕达哥拉斯都要比他晚一个世纪,当记录历史时,泰勒斯和毕达哥拉斯都成为了远古时期的神话级人物。

又在20世纪初,希伯尔特提出了一系列重要问题,又在21世纪开始在克莱数学学院的带领下,选择7个数学课题,并且提供的100万美金来解决每一个问题数论则是另一个发展方向。正如我们的数学概念小史中解释的,费马的最后定理在1994年得到了证明。

在今天的数学中涉及了许多不同的领域,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数学,并且多看有关数学的书,才能使我们的数学成绩突飞猛进。

数学史读后感 篇2

又这样过了一个月了,尽管也就那么的几节数学史的课,可是,依然让我听得津津入味。认识数学历史,重温数学的发展道路。

数学,似乎是一个枯燥的学科,但是,却是我们生活当中,最为有用的工具之一,它是物理化学生物的摇篮,是政治经济学的基础,是市场里的公平秤,是我们量化自己的必要工具。数学,就是这么的一个“工具箱”,前人用万分的努力汗水,把这个工具弄得更为人性化,更能让我们好好地使用。《数学史概论》这本书,真的让我对数学有了更深的认识。

下面,我说说从《数学史概论》这本书,我又学到了什么。

古希腊第一位伟大的数学家泰勒斯,曾利用太阳影子成功地计算出了金字塔的高度,实际上利用的就是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看吧,利用数学简单的思维,就能把本不可能完成的计算,就这样轻松解决了。在泰勒斯之后,以毕达哥拉斯为首的一批学者,对数学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发现“勾股定理”,是他们最出色的成就之一,因此直到现在,西方人仍然把勾股定理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正是这个定理,导致了无理数的发现。勾股定理,我相信很多人都很熟悉,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其中的具体的得来过程呢,从这条定理的证明,到后来导致了无理数的发现,我也相信未来,也一定有不少的理论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被发现,被证明。在毕达哥拉斯之后,就是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他是人类科学发展史上最博学的人物之一,正是他所创立的逻辑学,对古希腊数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到了欧几里德时代,几何学已经成为一门相当完整的学科了。欧几里德的名著《几何原本》,是世界数学史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时至今日,我们在初中阶段学习的平面几何,大部分知识依然来源于古老的《几何原本》。在此之前,我只知道,亚里士多德在哲学方面为世界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是也不可否认,在几何方面他也对数学界做出的贡献不可磨灭。

研究数学发展历史的学科,是数学的一个分支,也是自然科学史研究下属的一个重要分支。数学史研究的任务在于,弄清数学发展过程中的基本史实,再现其本来面貌,同时通过这些历史现象对数学成就、理论体系与发展模式作出科学、合理的解释、说明与评价,进而探究数学科学发展的规律与文化本质。作为数学史研究的基该方法与手段,常有历史考证、数理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可以说,在数学的漫长进化过程中,几乎没有发生过彻底推翻前人建筑的情况。正是我们不断地为数学这座高楼添砖加瓦,它才能越立越高,越来越扎实,我也为可以这样学习和认识数学而感到满足!

数学史读后感 篇3

《数学史》这本书从希腊数学讲到了现代数学。我所感兴趣的部分有几个,一是关于以前的技术系统。我不知搭配人们是从何时开始计数的,但是当时的以十的幂为基数的计数系统以及六十进制的分数表示虽然不及现在的阿拉伯数字方便,但仍值得我们称赞。第二是希腊数学。虽然希腊人并不太在意应用数学,但是我觉得他们所研究的几何也是需要来源于生活的,是要从生活中去寻找,发现和提取的。也就是那个时候,欧几里得编出了影响深远的《几何原本》。我们现在所学的几何就与《几何原本》有着很大的关系,所以说这么看来的话,到现在我们也不过只是学到了数学的皮毛而已,许多的知识还是希腊数学。且其中的平行公设到了十九世纪仍然被研究。所以用影响深远来描述《几何原本》,应该不为过吧。同时,他们也对Π有了一些认识。由此可见,他们不仅从生活中提炼出了数学思想,而且还在上面添加了许多华丽的色彩,使得整个数学系统更加庞大,也让数学渐渐成为我们不敢仰望的存在。最后一个令我感兴趣的部分是代数。步入初中学习后,我们开始接触代数,但读了《数学史》我才知道代数竟然是十六、十七世纪所产生的,过了几个世纪,代数又成为了让人头疼的部分。并且在那个时候,他们就已经开始研究一些复杂的代数问题了。

《数学史》向我们完整地展示了数学各个枝节细致的发展过程,这种过程被描写的也还算有趣(至少让我看得下去),虽然专业术语很多,阅读有障碍,但我不得不说,这确实是好读的数学史。

数学史读后感 篇4

《数学史》把数学几千年的发展浓缩为这本编年史中。从希腊人到哥德尔,数学一直辉煌灿烂,名人辈出,观念的潮涨潮落到处清晰可见。而且,尽管追踪的是欧洲数学的发展,但并没有忽视中国文明、印度文明和阿拉伯文明的贡献,是一部经典的关于数学及创造这门学科的数学家们的单卷本历史著作。读了这本书,让我对数学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也让我更深层次的了解到数学的魅力和伟大,以及对前人的崇敬。

数学源于人类的生活与发展。书中说,“人类在蒙昧时代就已具有识别事物多寡的能力,从这种原始的‘数觉’到抽象的‘数’概念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渐进的过程。”人类为了便于生活生产的需要,开始以手指头计数,手指数不够了,开始用石头计数,结绳计数,刻痕计数。又经过几万年的发展,随着几种文明的诞生与发展,记数系统在各种文明中都有了表示方式。古埃及的象形数字,巴比伦楔形数字,中国甲骨文数字,中国筹算数码等等。

但是,为什么时至今日我们最习惯和擅长使用的是十进制计数的方式呢,难道就是因为老师们一代一代这样教出来的吗?很多人可能就是这样认为的,或者根本并未思考过。书里写到:“十进制在今天的普遍使用,只不过是解剖学上一次偶然事件的结果而已:我们中的大多数人,生来就有10个手指、10个脚趾。”经历过扳着手指头数数的过程,可能十进制早已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牢固的烙印。这就是一个知识的自然形成。

通过对书中一些知识的阅读与思考,可以感觉到许多知识并不是那些先驱者凭空乱想出来的,是根据某种需要而研究出来的规律,而且是一些自然存在的规律,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正是这些已经总结出来的规律。“坐标系”这个词,对很多人来说可能并不陌生,即使他的数学知识已经“还给老师”很多年了,他也许还知道什么是“经度纬度”。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也许是因为后者在生活中出现的更多一些,但其实两者的实质都是一样的。一个小故事说:“笛卡尔小时候在一次晨思时看见天花板上有一只苍蝇在爬,他的头脑中闪现出智慧的火花,如果知道苍蝇和相临两个墙壁的距离之间的关系,就能描述它在天花板上的位置与运动路线。”这个故事可能是编造的,但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知的“笛卡尔坐标系”。这样的思想广泛的应用在天文,地理,物理等许多的'学科中。

我们在学习知识的时候是否思考过这个知识是由何而来的呢?是否注意到了在知识体系这张大网中,每个知识在什么位置上呢?难道我们真的可以单纯的认为每个知识都是孤立的考试对象吗?

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终也将服务生活,运用于生活。在一般人看来,数学是一门枯燥无味的学科,因而很多人视其为畏途,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也许是由于我们的数学所教的往往是一些僵化的、一成不变的数学内容,如果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史内容而让数学活起来,这样也许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助于学生对数学认识的深化,让更多的学生懂得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