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什么是好的教育》读后感

2025/07/29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什么是好的教育》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什么是好的教育》读后感 篇1

最近读了《好教师就是好教育》这本书,看到题目,觉得挺有意思的,好的教育就这么简单吗?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还真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 新的课改给我们带来新的理念。理想的教师,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他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他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他是课程的开发者与建设者。

我心中的理想教师应该具有专业知识,包括背景性知识、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具有特殊技能,即课程资源开发、整合、实施、平价的能力;具有职业情意,包括专业理想、专业情操、专业品质。” 而一个个好的教师就是构成一所好的学校的重要因素,随着现时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多少家长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不惜背井离乡,为孩子寻求好的学校。可见一间好的学校对孩子的重要性。而好的学校其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就是有好的教师。的确,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同小可的。一个非常好的教师甚至会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

正如书中所说,理想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者,是学生人生的引路人;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是课程的开发者与建设者。

何为好教师呢?我认同书中的观点:优秀教师不是依据什么头衔或是什么高级。好教师就是那些爱岗敬业者,他们爱学生爱得有点儿婆婆妈妈,虽提炼不出什么教育思想,但在教学上能尽心尽力,苦累不计。他爱学生的心是无比赤诚的、火辣辣的;每当他走进课堂时就会全身心地投入,付出多少辛苦和多少汗水也心甘情愿。这样的教师在才智上未必杰出,但他们的人格是有一定魅力的,在主观上和客观上都有益于学生,对学生也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师的人格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格健全,因而好教师就是好教育。我要做一个好老师……。

《什么是好的教育》读后感 篇2

以教育为信仰,以全力促进学生发展、成全学生生命为己任!

提到北京大学,我们能想到蔡元培校长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想到清华,能想到梅贻琦;提到南开,能想到张伯苓……回望一所好的学校,往往是跟一位堪称杰出的校长联系在一起的,而一位杰出的校长则是跟他们对教育理想的诉求分不开。正视他们对教育理想的积极探索与躬亲实践,将教育的本质带入当下,带入日常学生生活之中。也正是因为他们对教育理想的不断探索与躬亲实践,让他们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校长。

从思想上行动,做一名引路人。校长要有对教育理想的诉求,同时又能创造条件,积极完成理想向着现实的转化。在这里,校长办学的理念是基础,是灵魂;创造条件,积极实践,则是转化的关键。

校长的办学理念,赋予学校以灵魂。校长理念的核心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对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由此而来对如何培养人的思考,成为引领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好的校长,会成为教育理想的见证者,把教育的本质带入当下。正如一位优秀的教师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一样,一位优秀的校长本身也是一种价值,一种绝对性价值,不需要一个行政级别来证明。

你是校长,乃是因为你懂教育,你是教育之理的体现者、承载者。教育家作为校长,或校长作为教育家,眼睛紧盯的都应该是用教育之理来实践学校之事,并不是仅仅盯着眼前的成功。校长要踏踏实实地做教育,认认真真为每个孩子负责,有责任,有情怀,有信仰。

《什么是好的教育》读后感 篇3

这段时间我略读了《什么是好的教育》一书,这是一本教育哲学的读本,这本书分为:做人篇、学习篇、做事篇和交往篇四个部分,围绕着什么是最好的教育这样一个主题问题给出了66个小的教育主题。真的是一本值得教师认真学习的书。

这本书好的原因在于我们不仅教育学生,而且也是家长,更直接在教育自己的孩子的过程中从中获得有益的方法。本书给我影响最深的是其提到“最好的教育是‘无为’的教育:它不为感知,却又深深影响着人的心灵。无为教育,指教育者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隐蔽教育意图,以教育情境的熏陶教育技能的感染以及教师自身的示范等为间接的教育手段,潜移默化,摒弃单调、枯燥的说教,充分信任学生,因势利导,使学生在没有直接冲突式的说教中自觉地接受教育,在亲身体验中自醒地领悟道理,在以自身为主体的自我教育中达到精神升华和认识的飞。

客观地说,一所学校,一个班级,不可能每一个孩子在学业上都能达到同样的高度,但重要的是每一个孩子在他所经历的学校教育过程之中,都能显示出积极的生命状态,内心被集火,生命被点燃,每天都显示出朝气蓬勃的状态,这就是好的教育。所以,我想在平时的教育中我们要努力促成学生向学,培养学生的自信。

社会竞争如此激烈,生存压力如此之大,我觉得,我们首先要教会孩子自信。孩子对自己有信心,就会精神抖擞,对一切都积极努力,乐观向上,乐于接受挑战;孩子缺乏自信,她就会在任何事情上面前表现出柔弱、恐惧心理,从而失去很多学习锻炼的机会,影响自身的发展。自信的孩子,学习会有动力,相信努力就会有收获,因为这份认识,会加倍努力,即使成绩暂不如人意,也会保持良好心态,在学生时代,这份心态,会促使他们积极努力的去提高学习效率与效果;进入社会,相信自己能将自己从事的工作干好,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自信不是在得到之后才相信自己能得到,而是永然相信自己能得到。它是人的意志和力量的体现,也是一个人最值得骄傲的心态之一。

《什么是好的教育》读后感 篇4

《什么是好的教育》,作者熊丙奇,著名教育学者、时评家,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副院长,一直致力于推进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本书就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乡村教育现代化三个方面从国家大政方针上进行了深入分析、解读,笔锋犀利,切中教育时弊,对应试教育弊端、高考指挥棒问题、劳动、艺、体教育边缘化、后疫情时代重新定义在线教育等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读后受益匪浅,下面我从“基础教育现代化”谈谈我心中的好教育:

在我的心中,“好教育应该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符合青少年成长规律,符合国家教育方针,面向全体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发展的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义务教育的核心价值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的教育,而非面对少数优生的教育。克服基础教育的金字塔结构(高分在塔尖,中低分在下)唯分数论的等级思维,扭转只见分数不见人的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克服“五唯”诟病,坚守教育初心,坚守办学方向之正,以人为本,回归教育本质,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有教育情怀、有担当精神的气象万千的教师团队,落实“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在艺、体走班选课,课堂主渠道、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上持续用功发力,面向全体,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发展特长,张扬个性,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朝着自己最强的一面发展,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最好的自己,让学生既享受当下的幸福,又为学生未来的人生幸福奠基。

在我的心中,“好教育就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和心灵、思维和情感,而不是束缚人、压抑人、限制人。”教育就是唤醒和点燃,我们要尊重教师,相信教师,最大限度地挖掘每个教师的潜能,允许教师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创造,让教师在被尊重的氛围中获得自身价值的认同,进而迸发教育激情,以尊重传递尊重,以个性培育个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近课堂,师生、生生有效互动,在一次次的思想交锋、思维碰撞中,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绽放的学堂,真正促进学生的生命成长;把项目学习、主题研究交给学生,从项目方案的设计到具体的计划实施及小组分工等,都由学生自己做主,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资料收集、调查访谈中经历主题项目学习的过程,提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批判性思维,培养社会责任感、担当精神和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在我的心中,书香校园应成为好教育的重要指标。学校有开放的图书馆,书籍触手可及。首先校长是一个阅读实践者,以自身的阅读引领教师读书,让教师在深阅读和广阅读中积淀理论素养,深刻把握学科规律和本质,理解好教育的真谛,涵养悲天悯人的教育情怀,以教师的阅读引领学生、家长的阅读,让学生徜徉在书海中,让亲子共读、师生共读成为常态,让诵读经典成为学校的一道亮丽风景,让孩子们走出校园的时候,带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终身阅读的兴趣、习惯、对未来理想的追求、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家国情怀、国际视野,让教育因阅读而厚重。

在我的心中,好教育应该是与时俱进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后疫情时代,合理定位在线教育、营造教育新生态已成为教育人的共识。我们要在已有信息化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线上、线下教育有机融合的方法,通过资源共享,突破师资的薄弱。一是筛选名师线上优秀课程资源与本校微课资源合理整合,课前推送资源包,辅以任务单驱动,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生态,让自主学习、个性化、私人订制式辅导、家校合作指导学习等真实发生,让优质资源普惠每个学生成为教育新常态,让学生掌握信息时代获取知识的本领,以应对基础教育现代化的挑战;二是生命教育,回归育人本源。新冠疫情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生命教育、规则教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培养是多么的重要,我们要牢固树立一切为学生的成长服务理念,通过多元课程开发、课堂主渠道渗透、丰富多彩的活动等,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劳动习惯、运动习惯,懂得生命的意义,敬畏自然,珍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懂得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们休戚与共、命运相连,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好教育内涵丰富,特色学校的打造任重道远,我们会在追求好教育的路上,不功力,不浮躁,在信息化助力教育教学变革上持续用功发力,促进学校内涵式发展,回应家长对好教育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