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乌塔读后感

2025/07/29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乌塔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乌塔读后感 篇1

学习《乌塔》这篇课文,我感触很大。

十四岁女孩乌塔独自一人去欧洲旅游,在中国几乎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孩子是父母的“小公主”“小皇帝”,含在嘴中怕化,抱在手中怕掉,怎么肯让孩子一个人去旅游呢?难道乌塔不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吗?当然不是。是她的父母不像我们中国的父母一样溺爱自己的孩子。

为了这次旅游,乌塔整整花了三年的时间去做,让我不得不佩服她做事的认真和执着。为了攒够旅游的钱,她不惜牺牲玩乐的时间,假日陪别人的孩子玩,周末帮餐馆、超级市场派发广告。这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中国孩子成了鲜明的对比。也让我想起我的卖报经历和体验工厂生活的经历,从而更深刻地体会到爸爸妈妈的用心良苦。

学了《乌塔》这篇课文,我想对同龄的朋友说,主动地从父母温暖的怀抱里走出来,大胆地去实现自己的梦想吧。我还想对中国的父母亲说,给孩子一片广阔的天空,让你们的爱更完整吧。

昨天,我们学了一篇课文,叫〈乌塔〉。这篇课文主要讲述的是一个14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

读完这篇课文后,我觉得乌塔是个已心细,处理能力强的女孩,因为她能够打理自己的生活。乌塔还很聪明,她知道每到一上就无查警察局号码,以便在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

再想想自己,我顿时觉得脸火辣辣的,我是家里的独生女。上学放学由爸妈接送,生活也让爸妈打理……真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读了这篇课文后,我以后自己的事自己做,甚至在闲空时帮爸妈分担些力所能及的事,以减轻父母的负担。

有一次,我学到了一篇文章,题目叫《乌塔》。文章主要写十四岁的德国少女乌塔独自一人游历欧洲,表现了乌塔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还有对生活的热爱。

使我不明白的是:同是父母,他们的表现为何截然相反呢?一连串的问题使我迷惑不解!经过认真阅读,细心揣摩与体会,我终于解开了谜团,中国父母把孩子当成了“旷世奇宝”,像掌上明珠一般,一见不着孩子就心急如焚。中国有一句老话: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就特指家长对子女们的态度;而外国父母从小就培养孩子的自立能力和独立意识,所以孩子们才有这么强的独立生活能力。

由此,我想到了自己。在家里我不知不觉地当上了“小皇帝”,洗碗,洗衣服,叠被子,一切事都由父母包了下来。就连我去别人家玩,家长也是一百个不放心,必须按约定好的时候回家。

读了这篇文章,我也应该学习乌塔的独立精神,要像乌塔一样胆大,细心。这里并不是说要我们也一人游历欧洲,而是要在学习与生活方面克服依赖思想,提高独立意识,生活经验和自立精神,不要让我们成为温室里的花,更不要让我们成为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小皇帝”。

家长们,请你们放开鸟笼,让您的儿女也像海燕一样展翅高飞吧!

乌塔读后感 篇2

今天读了《乌塔》这篇文章后,使我深有感触。不仅使我从中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同时,也使我联想到了我国目前普遍存在的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尤其是家庭教育方面.

作者写本文的主要目的大概是要描述出乌塔的勇敢、热情、友善、勤劳和有主见。可是我们在为小乌塔的勇气所惊叹的同时,也促使我们得好好的思索一下,我们中国的同龄孩子们呢?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像乌塔一样,敢自己独自去旅游呢?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经济、科技等许多方面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同样我国的教育制度及教育方式也在全面提高。但是在家庭教育方面,却仍然存在着一些的不足之处。比如说,父母对孩子的过度担心与溺爱、不敢或不放心让孩子独立地去完成某件事、过多地注重学习成绩而扼杀孩子的其它爱好与兴趣、缺少对孩子动手能力的鼓励、一味地满足孩子对金钱的需要等现象。

相比较而言,德国的家长在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方面要比中国的家长处理得更为恰当些。中国有些家长对孩子过于担心,有一点担心是很正常的事。可是太过于担心就不对了。这样不但不能培养孩子独立的生活及处事能力,而且也扼杀了孩子们的许多天性,使孩子们的积极性与创造性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时间一长,孩子便会对这些事情产生恐惧与抵触心理,同时也使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结果容易培养出低能(动手能力)高智商的人。在有关报道中,也时常可以看到某些高等院校的高材生们,因在校的生活不能自理而退学或请父母帮助打理他们在校生活的案例,这虽然不是普遍现象,但确实是我们的教育制度或家长们的悲哀。

在用钱方面,国外的家长们比较注重孩子们自力更生能力的培养,鼓励孩子们用自己的劳动所得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如旅游),使孩子们从小就知道要得到就必须得有付出这个道理。但在我国还是有一些家长只要孩子伸手要钱就给,也不管孩子是因为什么而需要钱,并不注重孩子自力更生意识的培养,这样并不太好。其实德国也是个经济比较富裕的国家,但乌塔的父母及其它长辈们并未这样做,而是让乌塔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实现自己的梦想,使她从小就懂得劳动的重要性,自食其力的光荣。

如果我国的家长们也能从这篇课文中受到一些启发,并由此来改变教育孩子的方式,能放手让我们独立去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逐渐培养我们的自理能力,多给我们一些独立处理事情的机会,我想,通过一个时期的锻炼,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在我国也能出现众多像乌塔一样独自旅游的小旅行家。说不定哪天当乌塔来中国旅行时,她会惊讶地发现有众多同龄的中国小伙伴们能与她结伴而行,云游中国的大好河山。

乌塔读后感 篇3

文中的小女孩乌塔表现出来的勇敢、独立。当我读到"自己用了三年的时间去准备这次旅行。阅读了很多与这些国家有关的书籍。为了赚旅行费用,每个周末去饭馆或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小孩玩。"这一段时,我惊呆了!简直不敢相信一个14岁的小女孩可以做这些事。乌塔用自己的劳动赚钱。而我,还天天向父母要钱,认为找父母拿钱是天经地义的事。想到这里,我是有多么不好意思呀!还有,乌塔旅行每到一个地方。都先查询当地警察局的电话号码,并及时给家人打一个电话,报平安。而我呢!这一对比,实在我自愧不如啊!

记得有一次,妈妈说我已经长大了,应该自己一个人睡啦。我嘴上同意了,但心里打着鼓。等妈妈把灯关了,我都不敢把眼睛挣开。"怕'鬼'会在晚上出来吃小孩。"这种想法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浮现。我越想越怕,一个怪物。自己安慰自己不要怕,我是世界上最勇敢的人,只要闭上眼睛就可以"睡着啦!"突然,有脚步声,而且还越来越近,正准备大叫一声"妈妈"时,咦!原来是妈妈,吓我一跳!最后还是在妈妈的陪同下,我才睡着。如果乌塔也像我们一样胆小,根本不可能一个人出去旅行。现在的小孩子个个都是爸爸妈妈的掌上明珠。是"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小皇子和小公主们。做什么都依赖父母,这里能力又差,心里又脆弱。等我们长大了,我们总会离开自己的父母。独自生活、工作。我们的父母也会老去,不能再照顾我们,而且还需要我们的照顾。

我多么希望中国的家长们也像外国的家长一样,多给我们一些锻炼独立性的机会。

评语:这篇文章作者通过写自己读《乌塔》这篇课文之后的所思所感,告诉“我们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雨与磨练,我们的独立自理能力几近退化,真的是我们不行吗?是我们比别人差吗?不是,是我们没有机会,是因为我们的父母长辈过分的宠爱甚至溺爱而造成的,他们把我们宠成了霸道、自私、娇气的“小皇帝”、“小公主”。是他们很少给我们锻炼的机会,久而久之,我们便享受惯了。“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乌塔对“我”的反问,正好问得“我”一时语塞。的确是呀,为什么就不能让我们单独出门?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不经磨砺怎能成长?我们现在需要机会,亲爱的父母长辈们,放心吧,请松开您溺爱的双手,让我们自由地翱翔。”衬托反应出了我国孩子的一种溺爱。这里的小作者呼吁中国的爸爸妈妈们。也能像乌塔的父母一样多给孩子们学会独力自主的意识。不要过于的溺爱,让孩子们有一个独立的开端,自由和向往。做真正生活的主人。

乌塔读后感 篇4

最近,我们学了《乌塔》这篇课文,当我第一次读时,有点不可思议!一个十四岁的孩子就可以自己游历欧洲,那没有别的说法,只能说明这个孩子独立性超强!

同学们,我相信当一个孩子对大人说:“哎哟!求你了,就让我一个人去玩吧!”而大人总有那么一大堆理由告诉你:“你找死啊!现在外面那么多坏蛋,咱们家就你一个宝贝,把你弄丢了怎么办?我告诉你,你去哪我们都会跟着你的,不然我们不放心,还有……”而这句话传入同学耳中时,同学总是用手摸着他的头怀疑:“他是不是精神质疾病呀?他不怕坏人吗?”其实这在国外是屡见不鲜的。

外国小孩自己能旅行,而中国孩子却做不到,甚至有一些从小就是在大家闺秀的人已经成年了做完了一件事,还得问一下妈妈:“妈,我这样对不对?”这说明西方教育与东方教育截然不同。

在西方,父母把孩子教会走路就不管了,即使孩子摔了一跤,得到的也只是一句简单的安慰。最终,孩子必须自己爬起来。到了吃饭的时候,父母就让孩子抓饭吃,不会用叉子的孩子就用手抓着吃东西,就算孩子掉的满身都是饭,父母也决不喂孩子吃。这标准是“老鹰”式的爱。

而到了中国就大不一样了。父母就像老母鸡一样,把孩子护在翅下,不让一阵风吹在孩子身上,不让一滴雨在孩子身上。鞋带要家长系、饭要喂、衣服要父母帮忙穿……简直与老母鸡没啥区别。

不过在我们还很小很小的时候,由父母来教我们做事。现在长大了,就用不着了。因为我们总有一天要离开父母走向社会。如果你不能独立,那就别提为社会做贡献了。

父母按照自己“母鸡”式的爱为孩子设计了将来的路程,并以为手把手的教孩子,不厌其烦地陪孩子就够了。其实家长们忽略了独立。有一个故事说:“一个人考上了一所名牌学校,几个月后,又回家了。为什么呢?就因为他不会剥鸡蛋。”

要知道,父母只能陪孩子一时,不能陪孩子一世,早日放手才是对孩子最好的选择。孩子必需要两条腿走,不要以为学习好就够了,你还缺一第独立的腿。

大家经常看见一位家长,带着一个孩子玩时,家长说:“别摸脏东西!别走远……”。然后孩子绊了一跤,但并没有哭,而家长却又拍又哄:“可恶的地!让宝宝摔了一跤。”

对于许多家长来说,只要孩子离开自己的祖母就想出可怕的事:什么孩子被撞了,孩子游泳呛水了……世上没有怕孩子摔跟头而不让离子学走路的妈妈,但有的父母就给孩子设了禁区。

陪伴孩子成长不是不行,而是不要过分溺爱孩子。家长要让孩子明白,前面的路很长,但要自己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