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责任》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论责任》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论责任》读后感 篇1
读完《小事情大责任》这本书,虽然读的略显匆忙,但感触和体会颇深。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作为普通人,在大量的日子里,很显然都在做一些小事,怕只怕小事也做不好,小事也做不到位。很多人,不屑于做具体的事,不屑于小事和细节,总盲目地相信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孰不知能把自己所在岗位的每一-
件事做成功,做到位就很不简单,一件简单的小事情,所反映出来的是一个人的责任心。工作中的一些细节,惟有那些心中装着大责任的人能够发现,能够做好。——约翰。洛克菲勒在听到大家夸一个年轻人前途无量时,总是要问:他努力工作了吗?他认真对待工作中的小事了吗?他从工作细节中学到东西了没有?即便有再高的学历,再硬的学校牌子,如果不认真对待工作,不将敏捷的判断力、准确的逻辑推理能力、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工作中的具体细节联系起来,最终也会一事无成。
做好每一件小事,对每个人来说,也是一种理念一种素质的考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这两种情况,一种是不想做小事的人,一种是做不好小事的人。大事做不好,小事不想做,是第一种人的写照,他们总认为自己有水平,有能力,对一般的事弃而不做,不加理会。第二种人愿意做小事,但意识里将小事做好的要求和标准下降,敷衍应付,漫不经心。这两种人到最后是一样事都不能做好。做好每一件小事,不仅在理念上对小事要有个正确的认识,大事是由若干小事构成,工作中无小事,更要把做好每一件小事当成一件大事来做,才是我们做事的原则。要做好小事,就是把小事做细,如果粗枝大叶去做一件小事,那是不可能做好的。将小事做细,就是将小事做到位、做透彻。将小事做细就是要用心做好每一件小事,只有用心才能看得见细节的`实质,才能将事情做细。一件小事中会有无数个细节问题,做好每一个细节,才能将事做成功。善于观察和分析小事中的细节,从细节上做文章,有时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关注小事,把小事做好是我们职业精神与状态的最好体现,是一种态度,是一种准备。而细致严谨的态度也是重视小事,做好工作的前提。
在工作中,没有任何一件事情,小到可以被抛弃;没有任何一个细节,细到应该被忽略。同样是做小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体会和成就。不屑于做小事的人做起事来十分消极,不过是在工作中混时间;而积极的人则会安心工作,把做小事作为锻炼自己、深入了解单位情况、加强业务知识、熟悉工作内容的机会,利用小事去多方面体会,增强自己的判断能力和思考能力。大事是由众多的小事积累而成的,忽略了小事就难成大事。从小事开始,逐渐锻炼意志,增长智慧,日后才能做大事,而眼高手低者,是永远干不成大事的。通过小事,可以折射出你的综合素质,以及你区别于他人的特点。从干小事中见精神,得认可,以小见大,赢得人们的信任了,你才能得到干大事的机会。
在工作中,如果我们关注了细节,就可以把握创新之源,也就为成功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细节是一种习惯,是一种积累,也是一种眼光,一种智慧。只有保持这样的工作标准,才能注意到问题的细节,才能做到使工作达到预期的目标。所以,认真、热情的对待人生、生活、工作,别考虑以后你能干什么,先充满热情的去对待现在的工作。
《论责任》读后感 篇2
闲暇之余,看了《工作就是责任》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它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让我茅塞顿开,深刻体会到责任的含义。
工作就是责任,就像广告词说的一样,男人不只一面。是的,人生活在群体社会之中,扮演着各种角色,同时就需要担着各种各样的责任。衡量一个人的最重要的标准就在于其有没有责任感。在社会上,一位好公民必定勇于承担社会的责任;在家庭中,一位好丈夫一定勇于承担家庭的.责任;在朋友圈中,值得信赖的好朋友一定勇于承担朋友的责任。人天生就背负着各种各样的责任,逃避责任就是在逃避生活,逃避圈子;放弃自己应承担的责任时,就等于放弃了生活,放弃亲情、友情、爱情。
“在任何特定的环境中,人们还有最后一种自由,就是选择自己的态度。”这是对我促动最大的一句话,态度决定一切。作为工作中的职员,我们更应该时刻牢记自己的职业责任,拥有职业素养,责任是一定要面对的,一定要担待。要做好本职工作,必须树立强烈的岗位责任意识,培养自己的职业综合素质,全面提高自己的责任意识。只有思想认识到位,有强烈的责任感,实现自我管理,才能坚持原则,才能积极主动地工作,才能给领导一个满意的答案。
当困难挫折挡在我们面前时,许多人选择绕道而行,有些人认为这样做很聪明,却忘记了自己失去了负责任的机会,失去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提升自己能力的机会。只要能够勇敢地担负起责任,遇到问题多思考、勤动脑,那么我们所做的一切就有价值,都会得到集体尊重和认可。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只有不负责任的人,责任能让我们得到认可,责任能够使人们聪明强大。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同时让负责任也成为一种习惯,努力工作,提高了自己的责任心,归属感,必会成就自己。
追求崇高,砥砺人生,敢于担当,不辱使命。是的,这是我们人的精神,这也是我们人敢于承担责任的口号,我们会认真履行社会赋予的责任,不辱使命,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责任》读后感 篇3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今天,人们对责任已经淡漠和遗忘,尤其出现了对责任的错误理解。人民日报发表的任仲平的文章《论责任》对此有更深刻的诠释,读了这篇文章后深受启发和教育。对工作极端负责,来自于对人民极端热忱;对人民极端热忱,体现为对工作极端负责。只有对人民有了真感情,深刻体认到自己的工作对于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性,对工作才会有认真负责的态度。
对群众虚情假意,就会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作风飘福对群众真心实意,就会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急,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几十年从没批评过学生的霍懋征老师、教育家魏书生等等师德楷模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耕耘辛勤付出,他们关注每个孩子的成长,做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把平凡的简单的事做好,这其实就是不简单。从教十六年了,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变促使我发生了变化,由一个稚气未干的小伙子变成了成熟稳健的青年,可没有改变的是我的个性和责任心,对工作、对家庭问心无愧,因为我尽心尽力尽职尽责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潮流中我承担了应该承担的责任,用一颗真诚善良温和的心面对生活和工作。
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必须有坚实的文化知识作保证,还要有科学的方法和勤劳勇敢的品质,更要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做镜子。责任缺失带来的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交通车祸、矿难、水污染、传染病漫延,教学质量下降、食品中毒等事故都说明责任与生命息息相关,它是成就事业的可靠途径。责任出勇气、出智慧、出力量。有了责任心,再危险的工作也能减少风险,没有责任心,再安全的岗位也会出现险情。
责任心强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责任心差,很小的问题也可能酿成大祸;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都与责任相联结,都通过履行责任来体现,来升华。每个人只有在全面履行责任中,才能使自己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挖掘和发挥。教师的课堂教学充满着创造,活动的设计组织实施,师生的交往互动,处处体现了教师的责任。爱是教师工作的核心,真挚高尚的师生感情激励人、鼓舞人、感动人。
武多多同学是一个文静的小姑娘。她上课很少发言,在作文中写出了自己内心的烦恼,她认为周围的人和事都是那么令人讨厌,不论在家还是在学校心情都很郁闷。看到这位只有十一、二岁的小女孩痛苦的内心活动,批阅作文时我告诉她调解心情的七八种方法,劝解引导她快乐生活,勤奋学习,通过与她交朋友谈心、沟通,小姑娘笑容多了,变得欢快了、开朗了。孩子内心的思想是复杂的、我们做教师的一定要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及早发现并给予指导,做孩子们的知心朋友,用自己的真诚和他们交流,从中体会“责尽心安,苦中之乐”。
如今做家长的教育子女要么是传统封建的打骂、压制,要么是宠爱、骄惯的溺爱式,从一个误区进入了另一个误区,对于孩子做事或说话的是非观念越来越模糊。北师大版的新教材,编排的“面对错误”这个单元就是对小学生如何正确对待错误如何在做错事之后去积极改正这一焦点上去引导孩子们勇敢地面对错误,减少错误预防做错事。教师要对学生的终身负责就要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有针对性地组织讨论、交流,运用心理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明辨是非观念的能力。教学“面对错误”这个主题单元的课文时,我结合学生生活学习中的真实事例展开讨论,让孩子们勇敢地去面对错误,认清错误的原因及危害,从内心深处去感悟做人的原则,并且写真情实感的作文――懊悔的一件事。
五(4)班杨鹏志同学将抱了宠物店小狗的事能及时改正并在作文中深刻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当杨鹏志将作文在班里读完之后,全班同学掌声不断。我表示要推荐这篇作文去报社投稿,杨鹏志同学激动地站起来说:“老师,我平时从来不写作文……,”我马上鼓励他:“你真了不起,平时从来不写今天都能写这么好,可见你真聪明!你一定能学得好,关键就看你是否努力了……”。
《论责任》读后感 篇4
前阵子单位统一下发了这本书,刚拿到书的时候,以为这又是一本说教之类的乏味读本。可随便翻看了几页后就发觉这是一本很好的书。认真读下来,发现这本书的作者用了不少心力来编写此书,该书通俗易懂,书中要阐明一个道理,不是用简单的说教,如果是那样的陈词滥调,恐怕没有人能看完它,而我是认认真真的'饶有兴趣地从头读下来,书中用大量的真实案例来深入浅出地说明了一个道理:即一个组织、一个团队、一个人靠什么素质才能卓越、出色,怎样培养这种素质以及是什么病症妨碍了这种素质的养成。
这种素质就是人们的责任!责任,是工作出色的前提,是职业素质的核心。一个缺乏责任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一个缺乏责任的人是不可靠的人!一个缺乏责任的组织是注定失败的组织,不管这个组织看起来是多么的强大与可怕!待把这本好书从头到尾看完后,我静下心来,独自回想了一下自己的工作历程。对比了一下自己的工作环境,把周永亮、李建立博士在书中所谈到的理论与实际和自己作了一下对比,颇有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