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家书有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读家书有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读家书有感 篇1
作者裘山山在整理已逝父亲的房间时,无意中发现了这满满一箱的信封。这是一个四口之家镌在书信里的美好回忆,一封书信将一个分散在四方的家庭连成了一个整体,并在作者若干年后的重新检视中,发现了许多一度被忽视,却很重要的细节,编写了这本书,以感谢他的父母。
这本书里的信,记录了作者从上学到成家立业的过程。裘山山说:"我们的家不是在某个地方,而是在信上,在途中……"作者的家很特殊,像一张"破碎"的拼图,连接这些"拼图"的密线,就是书信。那个时候通讯不是很方便,科技也没有那么发达。就算是邮寄,也要等上两三天。可就是这样,作者也要写书信给父母通风报信。换做现在,有了手机,可以长途通话,作为那些留学在外的学生们,这又是何乐而不为呢?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古代唐朝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了三个月之久,流离在外的学子们,赴身战场的勇士们,在这时想要写封家书是何等困难!连杜甫都认为一封家书胜于成千上万的金子。可见,家书作为一种联络工具,在古代和现代都颇为受用。
现在的科技很发达,我们可以通过手机面对面通话,亦可以发送短信,省去不少过程,让联络方式变得越来越简单、方便,使这个世界变成了网络时代。可就是这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懒"得去和父母通信交流,甚至巴不得父母不管他,让他带着手机进行一次"远走高飞".在看这本书的过程当中,我常常问自己这个问题:如果你也是这种情况,你会联络你的父母吗?毋庸置疑,会!如果换作是我,那样至亲的`人离开我身边,我心中会像是少了什么东西似的,空空荡荡。做个比喻,你很喜欢的一样东西,或是不可缺少的物品,或亲近的人就这样离开你身边,你会感到空虚吗?答案是:会。
读完这本书,我懂得了一个道理:珍惜身边的人吧,趁着这些时间好好说话;呆在远方的人们,一定要多联络联络家乡和家人。一封家书带来的不仅仅是问候、嘱咐,更多的是浓浓的爱,而这"爱"就是家的中心。一个世界,不能没有国家;一个国家,不能没有社会;一个社会,又不能没有家庭。这本书不仅让我认识了裘山山作者的家信往来,更多的是让我体会到了溢满整个家庭的浓浓的爱。
读家书有感 篇2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短信息、E-mail、电话等都已成为了人与人之间联络沟通所必不可少的重要通讯工具,不论近在咫尺或远在天涯,皆是如此。
也许,家信——这一传递亲情的古老方式,己被人们遗忘,但家信的作用却不容我们忽视。前人传下的东西总有它存在的自身价值,以给人带来宝贵的精神财富。
《傅雷家书》这一中华文典宝库优秀著作之一,也正印证了这一点。然而《傅雷家书》绝非普通的家信,它所蕴含的深厚父爱,谆谆教子的感人心情,使每一个《傅雷家书》的读者都受益非浅,从中获得补益。
傅雷不仅是一名伟大的艺术家,更是一位不平凡的父亲。
傅雷写家信的目的在于与儿子讨论艺术,激发儿子这一代青年人的思想并传布给别的青年,通过家信训练儿子的文笔,引导他的思想,时刻给儿子敲响警钟,走在正轨上。因此,这的的确确是一封不平凡的家书,它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全篇家书给我印象最为深刻之一的是傅雷在一九五四年一月三十日晚给儿子傅聪所写的一封家信:
那时傅聪从国外回来在家住上了一个半月的时间,这段时期被
先生形容为一生最愉快的时期“这幸福不知应当向谁感谢,即便我没宗教信仰,至此也不由得要谢谢上帝了”是什么让父亲如此欢欣呢?——儿子变成了朋友,成了他最好的朋友,这使
先生变得快乐。在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精神里,父子之间的界线像国界线那么分明。父子间的文化差异、心理差异像鸿沟一样不可填平。可在傅雷与傅聪这对父子之间,这道历史性的鸿沟己经消失了。这完全都来自于傅雷长期的家书、来自于理解、来自于父亲那颗真挚的心。
从作为父亲的傅雷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中,我们不难发现傅雷是怎样一个严厉的父亲。铁面无情、不通情理也许能形容其中的一部分吧。但是,在儿子与自己离别之后,字句中那无限的父爱更是无法遮掩的。
是啊,这就是父亲与母亲的差别。在子女的.眼中看不到他一丝的温柔,有的只是不留情面,像对待“敌人”般苛刻。可是,作为子女却无法否认父亲对自己付出过爱。如果父亲不爱你,他为何要束缚你的行为;如果父亲不爱你,他为何那样介意你的好与坏、优与劣;如果父亲不爱你,他为何要教你这个或那个。是的,每个父亲都是深爱着他们自己的孩子。如果父亲不爱你,他就不会做那么多让你觉得那么讨厌的事,就不会在家中扮演“坏人”的角色。而做这一切,就只有一个原因——为你好。多么简单的一句话,却包含着许许多多父亲付出的辛劳。
而对于傅聪来说,在异国漂流,读着父亲的书信,便可以从中吸取丰富的精神养料,使他在海外孤儿似的处境里,好像父母仍在他的身边,时时给他指导、鼓励与鞭策,使他有勇气与力量,去战胜各式各样的魔障与阻力,踏上自己的成长之路。
虽然,傅雷是一位艺术家,但是他有着一般艺术家所稀缺的严谨的治学作风。家信中提到,傅雷每天的工作时间都严格安排好的。在每一封给儿子的家信上都有编号并多抄一份留底。这一切的一切都显示了傅雷做事的认真,做学问的严谨。因此,优秀的父亲、出色的儿子都源自于这些不平凡的家书。
傅雷做人始终有他的准则,教导儿子也是一样的。在家信中,傅雷时刻提醒儿子要始终将祖国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因为他希望自己对艺术、对祖国、对人民的责任可以在儿子傅聪的身上得以延续。这是极其可贵的品质啊!
在《傅雷家书》中,傅雷敞开心灵,向儿子傅聪传授为人的道理和生活准则。因为是家书的形式,所以嬉笑怒骂毫不掩藏。傅雷那清澈的心灵,仿佛如同一个天真的大孩子一样。
在这些家书中有的不只是父亲对孩子的爱,还有更多的人生领悟。这些语句同样鼓舞了我要求真、求诚,激励我向上、向善。
傅雷的持诚求真的秉性,高尚的情操,纯朴的心灵,正直的灵魂以及始终将国家的利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的优秀品质都是我们青年一代值得学习的地方。
《傅雷家书》,不平凡的家书。
读家书有感 篇3
纵观中华5000年的浩瀚文化,一个个英雄式的人物不计其数,他们有的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有的冲锋陷阵,吓破敌胆,有的官拜一品,开创盛世等等。而我读完《曾国藩家书》后,越来越欣赏这位清朝后期的第一名臣。
在读书方面,作为程朱理学的唯一传人,他的文章写得洋洋洒洒,读起来朗朗上口。在他晚年回忆学习的时候,曾说自己是一个读书天赋不高的人,但是他特别强调一个“静”字,每次看书不允许任何人去打扰,说到读书唯有静才能真正的领悟书中的真谛,读透书中的文意。而在现在喧嚣的.环境和社会氛围中,我们更应该静下心来,正如诸葛亮所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不被外面的繁华所感染,也不要被生活中的诱惑所吸引。
“人若有恒,事无不成”是他一身的写照,我们看一个人时总是看到他的汗水,却没有看见他含着泪水依然在奔跑。曾国藩的坚持是很少人能做到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无一日不读书”,只有他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不断努力,才造就了他辉煌传奇的一生。而现实的世界,坚持已经成了少数成功者的专利,能坚持的人已然不多,当自己回首失败的时候,不妨多从自己身上找突破口,是不是真的付出了这么多呢?是不是半途而废导致的失败呢?
在他给九弟曾国荃的一封书信里,他写到“无愧于兄弟”,其实推而广之,就是他对待家人的态度,无论是兄弟还是子女都是平等而待,在子女面前,他绝对是一个称职的父亲,教育出一位外交家,一位数学家,一位文学家。特别是二子曾纪鸿,为了鼓励他,他花掉大量的时间和儿子一起学习数学。而现在有很多人以工作忙无暇照顾家庭,或许真的是那样,但是时间是绝对可以调节的,只要我们用心花时间去做,去思考、去感悟。何愁不成功呢?
读家书有感 篇4
这两天刚刚看完傅雷1954年的家书,也就是傅聪刚去波兰那段时间傅雷夫妇写给他的。我以前从来没有看过家书,一直都以为家书都是父亲训儿女,成天说一些大话来教训儿女的那种,但今天只看完了傅雷写给儿子家书的一小部分,我就被家书的内容,语言和情感彻底感动了,迫不及待地来写读后感。我一直以为,像傅雷这样伟大的翻译家,像他和他的夫人这样伟大的教育家,应该有一套自己的教育方法,应该成天在信中督促儿子干好本份的工作,练好琴,跟着老师好好学习什么的,但看过之后我才发现,我是多么的庸俗,天底下的父亲母亲都是一样的,都对子女怀有深深的关爱,都会对背井离乡的儿女嘘寒问暖,而不只是说大话,满嘴教育的口吻,甚至他们比普通的父母还要关心孩子的身体,情绪。唯一不同的是,在书信里,他们会用比普通人的书信更精湛的语言来表达他们内心的感受,诠释他们内心无法抑制的思念和关怀。
傅雷写信的开始,是傅聪刚离开上海,去北京等待出国到波兰的消息。在那段时间里,傅雷几乎是几天一封信,偶而他的夫人也会写一两封,不重傅雷没有提到的内容,可见他们夫妇俩对刚刚离开上海却还没有出国的儿子是多么怀念。家书里,他们无所不提,从傅聪当时的学琴与学乐理,俄文的进度,告诉他应抓紧乐理的.学习,俄文倒可先放放,并且语重心长地告诉他乐理对他在国外的学习生涯是多么重要,且在心里提的不止一次,有时甚至一封短信里就提醒两次要抓紧时间学乐理。可见傅雷对孩子的学习和今后的事业是很看重的。除了学业,傅雷长提的就是傅聪的爱情,告诉他他现在年纪还小,应及早的现将学业,事业稳定,将基础打牢,爱情这事儿暂时不要谈。
他还告诉他: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爱情第二。甚至傅雷夫妇还拿他们自己的爱情劝说傅聪,不要太早谈恋爱,要把心思供给自己的第一个偶像:巴赫,贝多芬,肖邦等等。心中的话语,俨然一副朋友的模样,完全不像长辈。做为父母,傅雷夫妇也没忘教孩子一些出国的礼仪,例如"搔头的习惯务必革除,饭桌上勿忘伸懒腰"等等。当然还有一些练琴别太累,练琴时要学会收束自己的情感,多出去走走等等类似的嘱咐。家书中无不透出一对父母对儿子深切的爱子之心,这对管得宽父母,不停对出国在外的儿子循循善诱,因势利导,对儿子进行远程监控,语气却又那样平缓,温柔的像一对多年的老友,以至于让人不时地生出无限的感动。
我想傅聪,这位中国著名的钢琴家,应该会为他有这样一个理解他,关怀他的父母感到温暖与自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