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自由在高处的优秀读后感

2025/07/30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自由在高处的优秀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自由在高处的优秀读后感 篇1

任何一本书,对看完它的人或多或少总会有些影响,而一本书对一个人影响的程度可以从时间持续的长度和对其思想影响的深度两个维度去衡量。初读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一书是在三四年之前,也就是从那时起,无论是在生活的琐事还是人生大事上,这本书都一直启示着我,指引着我。

书的第一页只写着“你即你自由”五个字,但就是这五个字,每次看到都会给我带来深深的撼动。书的第二部分以“自救与自由”为主题进行了集中论述与剖析。“集中营是用来做什么的?”作者通过一个互动性的问题开始自己对自由的阐述。面对这一问题,多数人的回答是“用来关押革命党人”“用来集中关押人的思想,扼杀每个人的幻想”“让活人变成僵尸的场所”或是“用思想体系杀人”“孕育仇恨与敌意”等等等等,而文中作者却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自己对集中营的理解——“集中营是用来逃跑的”。当时看到这里,我确实被作者这种独特的角度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所感动!对比两种回答,我们不难看出,两者最本质的区别是前者站在施虐者的角度给出消极被动的回答,而后者则是从积极主动的态度,将集中营当作人生的一种境遇来反馈性的看待。仔细一想,我们每个人的一生都像是在“集中营”里度过,细致到我们每一天的生活当中,我们都是在一些设定的环境与条件下去生存去生活,在此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磨难一些挫折,如果我们一直被动消极地去看待这些磨难,那么无形中我们的思想也会被磨难本身所奴役进而同化,然后自己也成了这些磨难的帮凶,将自己进一步笼罩在痛苦的阴影中!

在作者看来,人生不过是由无数小逃狱事件组成的一次大逃狱。卢梭说过:“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我相信每一个人对自由都有着天生的渴求,无论是物质上或是精神上。在通往自由的人生道路上,我们能预料到将会有很多坎坷,当然我们无法预料到的或将更多。在这条逃狱之路上,我们只有做一个坚定不移的逃跑者,才能通往自由的彼岸!看过《肖申克的救赎》的人都会记得里面有一句话:“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他的每一片羽毛都闪着自由的光辉。”影片中,狱中二十年,主人公安迪无时无刻不在准备着越狱,无时无刻不在积极地面对生活。面对人生的枷锁,那个烈日下在屋顶喝冰镇啤酒的画面到现在我还是记忆深刻!一个热爱自由与幸福的人,一个把自己的一生当作远大前程的人,应该始终如一地保有一种“关不住”的精神,为那自由的春色,在人生的逆境之中,勇敢地红杏出墙,关心自我实现,追逐自己的命运。勇敢的人,应当对罪恶视而不见。

我时常咀嚼、领悟“自由在高处”这句话。记得有一次阴天坐飞机出行,刚好登机前也是因为某些烦心事心情比较烦乱低落,起飞不久后,飞机穿过乌云层,忽地一下窗外豁然开朗,阳光洒在白茫茫的云层上面,心情瞬间舒畅起来。“自由在高处”五个字从脑际掠过,我陷入了深思:有时候一些烦心事,确实是因为自己站的高度太低,所以总感觉乌云密布,困扰连连,当你真的把自己的眼界放高一点,心胸放宽一点,或许就能拨云见日,海阔天空。后来,我对“枪打出头鸟”这句话也有了新的理解。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在我们中国,大家都比较反感一些张扬、爱出风头的人,但我逐渐意识到,真正能出头的鸟,哪一个不是神经百战,凭借丰富的经验和磨练出的能力,穿过枪林弹雨,然后才用翱翔的身姿去拥抱那广阔的天空!虽说枪打出头鸟,但不被枪打死的鸟才终究会出头。我提醒自己,不要退缩,勇敢地去挑战自己,实现自我!我还时常告诫我身边的朋友,不要被眼下的一些困难给打倒,我们可以把自己置身于未来的某个时点来看待现在所经历的磨难、不公,你就会慢慢地想明白,没有什么过不去的坎,要勇敢地走向未来!

我特别喜欢电影《白银帝国》里面的一句台词,即“危局引人注目,若能漂亮化解,必将能够斩获平时不能斩获的声誉。”在我看来,这句话是将“自由在高处”上升到了思想的高度。在平日的生活、工作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如果我们能从这样一个更高的境界去对待,那我们肯定能更细致地、投入地、甚至饱含热情地去逐个解决。

自由在高处的优秀读后感 篇2

自由,是每一个人都追求的生活状态。而现代多元化的社会也给了自由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理解,比如法律上所讲的人身自由,经济学家所讲的财富自由,学生时代的学习自由等等。从具体或是特殊的情况中,我们提炼出自由的核心就是,人追求自由无外乎就是可以随心所欲,无忧无虑的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当我看到“自由在高处”的时候,我通俗的理解为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无论是时间还是金钱都可以无所担忧。这是现在社会大多数人的理想,任性中夹杂着对生活现状的些许不满。我们的生活环境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我们不需要像我们的父辈那样,为了生计而发愁。现在的年轻人多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可是我们的快乐却越来越少了,因为我们觉得自己越来越不自由了。

年轻无知的我们,只能把对自由的憧憬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通通发泄到物质身上。于是乎我们便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物质的世界中。在这样周而复始的循环中,我们的思想越来越空洞,思维越来越麻木。人们开始盲目的追逐财富自由,仿佛只有把自己的钱包装满才能让自己有那么一丝丝的安全感,仿佛只有实现财富自由自己的生活就变得无忧无虑了。可是,然后呢?思想空洞的人们像行尸走肉一样游荡在这世上。思想的力量,在这个时代显得那么单薄。

生活品质固然重要,但我们的时代再不是那个唯利是图的年代,国家需要的是年轻人对于新事物的无限热情,我们需要的是向社会证明我们的价值。但这价值,绝不仅仅是衡量财富这么简单。

如果要说何为自由,那么最高的自由就是思想自由。法律可以限制我们的行动,金钱可以限制我们的生活,但只要自己发自内心的追求,思想的天空就会任你遨游。

古人说,学而优则仕。中国根深蒂固的官本位思想从来没有变过。不管你是真的想大展宏图,造福一方,还是说想在高层的政治斗争中实现对权利的终极追求。两者都体现了一个相同的价值观,就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越高,你实现目标的可能就越大,同时也越容易。所以,追求在高位为高官不是没有道理的盲目追求,绝大多数人追求的初心都是纯粹的,只是在追逐的路上没有那么容易做到勿忘初心,方得始终。历史上不乏勤勤恳恳,两袖清风的好官。他们不辞辛劳的工作,或是为了一方百姓,或是为了江山社稷。不贪图荣华富贵,不追求权倾朝野。这就是精神上的质变,也是为官之道的终极追求。

回头来看“自由在高处”这句话,它真正表达出来的观点是,只要人思想境界达到一个高度,再艰难的生活你也会坦然面对,再繁琐的工作你也会心平气和,再丰富的物质也会心静如水,再强大的权利也会泰然自若。不被欲望和物质所左右的人生才是最自由的人生。

自由在高处的优秀读后感 篇3

卢梭云:“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环顾四周,其实不难发现我们被圈在一个圆内,周围被条条框框束缚着。很少有人能冲出,是因为缺少勇气,更是因为在这样的环境里待得太久了,对于什么是自由也没有清晰的定义。

自由是美好生活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寻这份自由,是我们希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反对战争的原因。人人都渴望光明与鲜花。

自由是追逐自己内心所想。乔布斯说:“你须寻得可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顺从自己的内心,去追梦,去探险,去旅行……这何尝不是一种快乐。但,能做到这样的人屈指可数。因为社会舆论,因为道德绑架,大家无法按自己的想法行事。书中《老教授与小王子》一篇中的老教授因用十万块钱安葬一只陪伴他三个月的狗而受到抨击。大家觉得老人奢侈,不支持慈善事业,可屏幕后的人又怎会知他没有对希望工程捐助?老人孤苦伶仃,连花自己的钱都要受到指责,更何况十万块钱又怎可能是殡葬部门谋取了暴利。老人虽被社会误解,但我想他心中自当无怨无悔。追逐自己内心行事可能会后悔一时,若不这么干会后悔一辈子,就像卢梭所说在临死前发现自己从来没有活过,这是何等可悲。

自由是不被物欲所控。现在大多数人认为买车、买房、存款好几百万便是成功人士。买房后又不满于现状,拼命工作想要换一个更大一点的房子,周而复始。我们被戏弄于物欲的股掌之中,不断沉沦于物质。房子、车子越卖越贵,人心越发疲惫,到头来只是不断抑郁,对生活失去希望。

自由是“倾倒信息(宣传)垃圾”的自由即“第六自由”。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网络的广告、八卦新闻等无用信息不断增多,它们对公共领域和私人生活的侵蚀越发深入。也许你不曾注意自己浏览这些“垃圾”的时间越来越长,你无端浪费自己生命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一天、两天可能并不明显,可一年、两年……日积月累,你越陷越深。可能某天夺取了你的无线网络你便觉得浑身不自在,你会成为“集中营中的囚罪”而难以逃脱这样的束缚。

胡适说:“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争你们自己的人格,便是为国家争人格!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奴才建造得起来的!”我们要学会自救,学会挣扎,争取个人自由。

愿将来的某天你我皆能手持面包与玫瑰,走在自己使命的道路上。

自由在高处的优秀读后感 篇4

从“堪笑荣华枕中客,对莲余做世外仙。”到“心之所向,素履以往。”人类从未停止过对自由的向往。然而,站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所理解的自由却是不尽相同的:小时候,自由好像就是,想玩就玩,想吃就吃;上学后,发现逃离学校和家长的管制才是自由;步入工作以来,又觉得拥有了足够的金钱就等于自由。但是《自由在高处》一书的作者——熊培云,想要为读者呈现的是:如何超拔于一望无际的物欲与喧嚣之上,得物欲与成功之外的自由。

你即你自由

翻看历史的长卷,人类为了解放肉体而宁死不屈,为了解放思想而奋勇向前,为获取“自由”不断经历着“攻击”和“反抗”。为什么“自由”是人类追求的永恒话题,甚至为了它不惜以血为代价?作者引用了卢梭的话: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人类,作为自然界中最具灵性的生物,在创造之初,就被赋予了高级的思维与精神,然而这种自由精神往往被禁锢在有形有体的物质世界之中不得释放。

人可以自主地生活,我们所能感觉到的不自由,很多是自我施加。既是这样,作者提出“你即你自由”的观点,你的世界在于你如何选择。无论环境多么恶劣,你总还可以做最好的自己,改变不了大环境,就改变小环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决定太阳几点升起,但可以决定自己几点起床。

不久前我认识了一位律师,他人到中年,在律师这个行业已小有声望,但他却跟朋友分享说,当面对世界的时候,他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什么都改变不了。细想,人有时候是多么的脆弱啊,可能会被别人的一句话打倒;面对环境的时候,又有多少人可以做环境的主导者?与其忧虑这个社会的走向是不是越来越坏了,不如努力改变自己,让自己越来越好才更切实际!

你须寻得所爱,并且为之守望

最近,因为一篇微信公众号的文章,把那个曾经在中国广西农村支教的德国人——卢安克,再一次拉回到大众的视野里。一个从小接受良好教育的德国人,来到中国旅游之后,毅然决定留在这块土地上,做起了支教志愿者。十年如一日,他为贫困山区的孩子们献上了自己的整个青春时代。卢安克感动了许多中国人,当然本书的作者,也是其中之一。

作者熊培云说:“在卢安克看来,现代人大多过得可怜,因为他们天天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然后用钱买回一堆其实并不十分需要的东西来安慰自己。生命长远,但若是为了得到所谓的社会承认而永远要做不愿意做的事,不如生命短暂,做了自己愿意做的事。”

我还记得当年柴静采访卢安克的画面,柴静问:“你为什么生活?”卢安克不加思索地笑着回答说:“有更大的乐趣,有比能表达的更大的乐趣。”后来他又说,我的命就在这里了,离开这里,就是没命了。距离我看那期采访节目已经过去很多很多年了,但如今依然记得,因为我感受到了一股潜藏的,而又庞大的力量。这力量,现如今我所理解的,大概是执着于信念的力量吧。

人若没有理想,就是一条咸鱼;假若咸鱼有了理想,也能翻个身。没有信念,何来力量呢?如何坚强呢?面对外面世界的时候,心里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东西,他就会更强,更稳定。

凡事走到了极端,难免成为毒药

书里提到一种病,作者称之为“物欲症”,这是一个欲望高涨的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物极必反,过度追求物质,最后人却变成了物质的占有品,沦为物欲的奴隶。

事实上,现今社会的极端现象不止表现在物质追求方面。“极端”似乎已经成为大众的思维模式,就拿阅读这件事来说,大众的舆论声中不泛有这样一些言论,什么没有营养的快餐式阅读盛行;大家都在看手机,正经的读书人越来越少之类的观点。记得在一次读书会上,叶兆言老师将阅读比喻成是无用的美好,他说,读书就是一件开心又随性的事情,不要搞得那么刻意,好像多读书是所有人走向成功的捷径一样。科技的进步绝不是要毁掉人类的大脑,读一些手机里的短文章也未必就是件坏事,古时候的唐诗宋词都是短短的几行字,却是中国的文化财富,流传至今。

急功近利,过犹不及,这些极端的毒药,正在毁掉一部分人的自由。什么时候我们可以有节制地思考、做事,不必时刻为风尘奔波,静下心来,看大地寒来暑往,四季消长分明;欣赏种子播撒信念,古树支起苍穹?作者熊培云相信,那一天一定会到来的!

在逆境中(积极)生活或抵抗

书里一直在讲“自由”,在接近尾声的部分,却说起了“不自由”。生活不是文字印在纸上这么简单,早年做过评论员的熊培云再清楚不过了。帕特里克说过,“不自由,毋宁死。”熊培云却说,“不自由,仍可活。”

这时,举霍金的例子来诠释作者的观点最合适不过了。霍金的身体状况众所周知,2006年霍金访香港时,有位香港青年曾因意外导致全身瘫痪希望能安乐死,有记者以此为例询问霍金是否曾因身体残障而感到沮丧,有时怎么克服的?霍金的回答是:“我有自由选择生命的结束,但那将是一个重大错误。无论命运有多坏,人总应有所作为,有生命就有希望。”至此,我更能体会到霍金为什么钟爱《果壳里的宇宙》这一书名了。“我即使被关在果壳之中,仍自以为是无限空间之王。”那些认为这个时代不如意的人,同样要调整心态,像一个正常时代一样生活。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便是一种逆境,谁不是被扔到这个世界中来的?所谓“积极生活”,亦不过是超越了被动与困境,在别无选择中,积极选择罢了。

书中有一段话让我特别感动:世界就像是一个广场,如果你只知道左右,而忘了更要站在高处张望,你是很难找到自己的方向的。什么时候,当你能超拔于时代的苦难之上、人群之上,你能从自己出发,以内心的尺度衡量自己的人生,你才可能是自由的。

灵魂是天空,身体是大地。超脱于一切物质之上的,是至高的——心灵,心灵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可以在你我平凡的生活里的自由。愿在余下的生命里同时守护好自己的灵魂与身体,守卫好一生的责任与自由;愿岁月无负天地;愿此生辽阔高远。这是作者熊培云给予自己和读者最美好的期望!

一位朋友评价《自由在高处》,不过就是一本世俗里的心灵鸡汤嘛!但是,这本书对我的影响,远不止是“心灵鸡汤”这么简单。透过熊培云的《自由在高处》,帮助我打开了看待世界的另一个视角。一本书就是一个世界,阅读的意义,似乎更加深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