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的树》教学反思
微文呈现整理的《去年的树》教学反思(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 篇1
文章在四次的对话中展开了故事的情节,在通俗易懂的语言中蕴涵着“信守诺言,珍惜友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深厚的人文精神。本课的重点其实就是让学生对“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有所感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读感悟、角色对话、拓展想象等过程,感悟文本中所蕴涵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从而实现学生心灵与文本之间真诚的对话。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体会鸟儿和树在一起的快乐,为下面学习做一铺垫,也和下文的悲伤形成对比。以便更深体会鸟儿寻找大树的焦急及信守诺言的可贵。在四次对话中,先和学生一起学习鸟儿和大树分别时的依依不舍,再抓住这四次对话中不同角色的心情。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鸟儿的.心情,我首先让大家读课文用一个词来形容鸟儿如何去寻找好朋友大树的。最后在处理鸟儿为灯火唱歌时,我设计了背景音乐,自己做了范读后学生体会文中两个“看”蕴藏的含义。接着将“鸟儿”换做“我”让学生读这一部分进一步体会。
今后应该特别注意的还有几个方面:加强今后板书功底。重视学生平时的朗读训练。(语感、读书姿势方面等)。重视评价语言的丰富和激励作用。平时教学要注意自己语言的精炼、到位,声音的顿挫圆润。注意在教学过程中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文和思考。第一课时的安排就是初读课文,圈画生字词,在不重点的句段上朗读的时间不用过多。并在第二课时开始时要进行导入带领学生再次进入课文,教师只是引导学生,不应说的过多,应该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分角色朗读部分最佳的方式是个人读,并且在第一课时可以直接进行写字的指导。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 篇2
《去年的树》这篇童话内容很简单,但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内涵,因此必须让学生充分地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其中的道理。处于这样的思考,第一课时,我确立了两个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
2、初步感受小鸟和大树之间深厚的友谊,并有感情地朗读。
一堂课下来,我觉得第二点教学目标比较切实地完成了。学生能很快地理解、分析课文中的词句,并感受到小鸟和大树之间的种种情感。很不足的就是:对“了解课文内容”这一块的设计不到位。刚开始,我认为要概括这篇课文的内容非常简单,一上课,才发现并不是这么一回事。课后,我仔细想了想,认为今后应该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
平时,我们常常以自己的思维来考虑学生的问题,以自己的思考方法、能力来要求学生,所以常会深感困惑,觉得学生连这样的题目都不会做,很不可思议。其实不要说学生和我们的知识结构不同,就是学生自己也存在着差异性。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关注全体学生,了解不同层次学生间的差异,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结构,根据他们的知识基础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并且尽量在教学设计中体现出来。
二、重视板书的设计和应用
小学中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没有高段那么好,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对客观、形象的事物更容易理解、接受。而恰当的板书设计能把抽象的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起到了拐杖的扶助作用。因此,对于比较难理解的课文,最好借助一下板书的“妙手”。而且板书也能使学生更好地看清文章的结构,对写作也有很大的帮助。像这次,如果我能把小鸟和树的关系,以及大树由树到灯火的变化过程用图示表现出来,这样既降低了难度,使结构明朗化,也可以刺激学生的视神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肯定会好一点。
三、把握“放”的`度,妥善处理“放”与“抓”
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本,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其创新,鼓励学生发表其独特的见解。针对新课标的这一要求,老师的角色也开始转变,由起先的保姆型转化为现在的引导型。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放开手,把权利还给学生。这原本也是正确的,问题就出在,我太以学生为本了,也就是放得过度了,学生跑得太远了。像分段这一部分,如果那时我提醒学生根据不同时间所发生的事情把它分成两部分,学生肯定能很快地划分出来。这样也没有违背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吧。
由此可见,光知道课标理念还不行,重要的是要理解其内涵,并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地运用,千万不要由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过犹不及。一定要妥善处理“放”和“抓”这两者的关系,把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更有效地运用于教学活动,这才是最重要的。
四、重视整体把握和时间的安排
对要进行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先进行估计,想想这一个步骤可能会用去多长时间,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会有意识的,有序地进行教学,保证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 篇3
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这篇文章内容很简单,最主要的是要让学生体会人物的情感。而文中的对话则是最重要的工具。
教学时,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关注到学生的语言,动作,控制好整堂课。在体会鸟儿的三次问话时,学生很容易就联系到自身,说出鸟儿越来越着急的心情,也能通过朗读来展现。特别是在教学最后,我按照设想与孩子体会鸟儿此时的心情。学生大多都认为鸟儿肯定会悲伤,当我说鸟儿其实很幸福时,没想到竟有学生也赞成我的想法。她说:“鸟儿应该很快乐,因为他有一个好朋友,他能完成对朋友的承诺,就是幸福的。”大家想起了热烈的掌声。
而我,也很欣慰,因为孩子们已经体会到这篇童话的深意,那么即使教学时有一些瑕疵,那也不足挂齿了。只要孩子懂了,悟了,这不才是最重要的吗?
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许也该深思。我们大多专注于课本上的字词句教学和理解,而将语文最重要的情感渐渐遗忘。让学生感同身受,体会到语言文字的内涵,不才是重要的'吗?想起古人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其实就是在朗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体会到文字所包含的意义,这是学生自己可以习得的。而不应该由教师直接讲述。在以后的教学时,更应该注重朗读,以读悟情,才是完美。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 篇4
这是一篇意蕴深长的童话:小鸟和小树是好朋友。冬天来了,小鸟必须回到南方,临别前,她们相邀来年再见,再唱今年的歌。第二年春天,小鸟应诺来到了去年的地方,却再也找不到去年的树,只找到树根。小鸟问树根:“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树根回答:“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小鸟飞到山谷,仍然没有找到树,工厂大门的门先生告诉她:“树么,在厂子里给切成细条条儿,做成火柴,运到那边的村子里卖掉了。”小鸟寻到村子,村子里一个小姑娘告诉她:“火柴已经用光了。可是,火柴点燃的火,还在这个灯里亮着。”小鸟睁大眼睛,盯着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
此时,小鸟的心情怎样?她是用怎样的声调来唱去年的歌的?从小鸟和小树的遭遇中,我们明白了什么?学生弄清了这些问题,这篇课文的教学也就达到目的了。
我抓住这一点,用课文的四次对话导入 ,在学生找出本文的四次对话后,让学生直接从对话练习、分角色朗读中,一次又一次地体验情感的波动,感悟小鸟与小树的依依惜别、小鸟对小树的苦苦找寻、小鸟于小树的恋恋不忘。
其间,学生的情感已进入小鸟和小树的真挚友情中。带着这样的感情基调,再来精读课文,学生就很容易找到重点词句,老师就轻而易举地实现了文本与学生的对话,串讲课文就理所当然地事半功倍了。
在这篇课文的理解中,学生很轻松地找到了课文的明线:信守诺言、珍惜友情。然而,这篇课文,是由明暗两条线牵引着,完成文章的结构的`。在引导学生找出暗线的过程中,平日的教学方法似乎起不到什么作用了,因为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有两条主线的文章——学生只找得到看得见的。
这就要说到课文的导出了。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儿,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儿,鸟儿又对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在反复的吟咏中,学生终于触到了小鸟内心的苦和痛,领悟了造成小鸟和小树悲剧的原因,找到了课文的暗线:保护环境、爱护小树。
课文上完了,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一篇课文的导入、导出,对学生理解课文,是多么的重要啊!
《去年的树》教学反思 篇5
活动《去年的树》是一篇拟人体童话,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鸟儿答应了树的请求——还要回来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面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
整个活动《去年的树》我主要通过二个方面来让幼儿理解故事。首先活动一开始我先请有幼儿观看挂图最后一幅,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小鸟为什么会哭?在让幼儿欣赏故事,了解故事内容。在这一过程中为了让幼儿入情入境,我抓住故事中的对话,让幼儿逐幅观看图片,逐步引导幼儿感知小鸟的三次问话的语气,并让幼儿多次来学说,体会鸟儿和大树分别时的难分难舍,小鸟寻找时的`焦急与艰辛。这样,渐渐地,幼儿们在学说的过程中喜欢上了这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之中,感受到了故事中小鸟和大树之间的真挚情感。在此基础上,我再结合故事中三个场景——鸟儿和树告别的场景、鸟儿千辛万苦寻找大树的场景和鸟儿对着灯火给树唱去年唱过的歌的情景,让幼儿感悟故事,感悟小鸟和大树之间那份带着淡淡伤感的友情。
整个教学中首先我给幼儿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以大树和小鸟之间友情为切入口,引导幼儿学习故事中的对话,其次,我让幼儿通过交流,运用自己的头脑,放飞自己的想像,面对自己的生活,释放自己的情怀,去读、去思、去悟、去创造。使幼儿的知识得以建构,情感得以丰赡,个性得以放飞,精神得以提升,人格得以完善,自我得以实现。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对话环境,运用激励的语言、赞赏的眼神,激发他们热情和潜能,让幼儿的思路随着教师思路转,并充分利用幼儿好胜、好表现自信的心理,使幼儿的语言能力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在真实、生动的情境中获得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