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二八法则,以用为学——《跃迁》读后感

2025/08/03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二八法则,以用为学——《跃迁》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二八法则,以用为学——《跃迁》读后感 篇1

焦虑,是这个时代的底色——自媒体让许多平凡的普通人获得了一夜成名的机会。有人在公众号上发布了一篇文章,一夜过去出现了10万+的阅读量;有人录了一段短视频,迅速成品;在流量主导一切的现在,好像很多人都能一夜爆发。这个时代给了多少人机会,就带给多少人焦虑。多少次告诉自己心态很重要,不要随波逐流,要保持常态,但看到朋友圈的某某又买了什么,又去哪里度假,又如何如何了,焦虑的情绪就又被重新唤醒,如此往复。

小说《在轮下》里写道:“面对呼啸而至的时代车轮,我们必须加速奔跑。有时会力不从心,有时会浮躁焦虑,但必须适应。它可以轻易地将每一个落伍的个体远远抛下,碾作尘土,且不偿命。”

如何不被时代抛弃,是解决这种持续焦虑的关键,但是如何不被时代抛弃?这本身就是一个很让人焦虑的问题,不是吗?

最近重温了古典的《跃迁》,书中详尽地介绍了个人如何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实现跃迁的底层逻辑和实操方法论,强调“在正确的范式下‘聪明地勤奋’”。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在短期内缺乏积累虽然无法实现个人跃迁,但这个书帮我解决了三个痛点。

痛点1:如何才能更快速成长?——联机学习。

什么是联机学习呢?举个例子,假设我是个非科班出身的人力资源助理,对人力资源知识毫不了解,我要如何在短期内上手呢?如果在过去,我可以买几本人力资源的书籍,可以报个学习班或者是网课,这些手段有效吗?即便我学完了课,考完了证,就能解决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吗?

还有一种方法,上社群,通过qq群等找到人力资源业内人士,遇到问题请教他们,这样你获得的是他们几年的积累,这比自己从零开始学起要快速有效得多!甚至,可以组建个线下交流群,去咖啡馆喝杯咖啡,共同讨论行业动态,工作情况,当然啦,作为人力资源小白的我肯定一开始是根本上他们的思路的,但是可以在一次次旁听中了解到最新资讯,不断升级自己的知识储备。当自己的知识储备达到一定水平,就参与讨论,邀请大家抛出各自问题,再共同讨论,实现联机学习。简言之,就是出现问题,不要自己憋着,自己默默学,而是要把你的问题拿出来,和厉害的人交流,最终提升自己的能力。

我想,这样的方式会帮很多人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里,能让你迅速了解一个领域,实现快速成长。

痛点2:学习的速度赶不上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寻找知识的源头+解决自身相关的问题。

哎呀,说到这个真是满纸辛酸泪啊。我是个典型的双子座,对什么都感兴趣,对什么都只有三分钟热度。现在这个时候啊,热点频出,我真是恨不得都学过来,什么逻辑工作法,0秒思考,GTD,番茄工作法,思维导图,别告诉我你会做Excel的,没有不追的学习上的热点……结果呢,什么都知道一点,确什么也没有收获。

在《跃迁》这本书里呢,就给出了作者的答案。首先,要寻找知识的源头!现在各类书籍实在太多,令人眼花缭乱,但是你一定要分辨哪些是知识的源头——论文以及业界大神出的有深度的书籍是最佳选择。不要轻易购买水分巨大的畅销书,浪费了金钱时间也消耗了自己的注意力。

并且,关注度要锁定在与自己的工作、生活相关的问题上,要学也学这些能够实际提升工作能力,为人处世能力的东西。这就又提到了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为什么学了十好几年英语还是学不明白?”因为在国内,除非是外企,或者专业性强的工作,真的用不上!所以,我告诫自己,不要去追热点,千万不要以为学总比不学强,那些看似有用的知识其实只是在消耗你的注意力而已。

痛点3:互联网时代,如何才能形成个人品牌——实操方法论:“把能力封装成轻产品,高频次发出去”。

为什么要打造个人品牌呢?因为趋势需要。现在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什么所谓的铁饭碗了,今天干得好好的公司,也许明天因为资金链的断裂就破产倒闭了;已经签订的注资合同,却因为对方没有融到资而解除。变化才是这个时代唯一不变的东西。我们能做到的,只有不断打磨自己的核心技能,创造个人品牌。这样,无论你供职的企业怎样变化,你都能始终找准自己的定位,甚至吸引别人找到你!

那具体怎样打造个人品牌呢?我在本书中学到的,就是这句话“把能力封装成轻产品,高频次发出去”。打造个人品牌并非一朝一夕之事,你本来就在积累自己能力的时候,不妨将自己的知识模块化,并让别人知道。“你本来就在学习,不妨三言两语将今天学到的发在朋友圈”,这样慢慢地才会有人知道,哦,这个人最近在干什么,他能干什么。张辉老师也说过,要利用好朋友圈,朋友圈是个绝佳的展示自己的媒介。

古典在书的最后介绍了本书的使用方式:

第一遍,从头到尾通读一遍。

第二遍,回到对你有用的章节再读一遍,并尝试实践所讲方法。

第三遍,尝试转述给别人。

第四遍,时常翻看。

现在,我已经尝试把对我启发最大的部分转述给你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并且,对于这本书我也会时常翻看,相信每次阅读都会给我带来新的启发。

二八法则,以用为学——《跃迁》读后感 篇2

继《拆掉思维里的墙》,《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之后,这是古典老师第三本书。

古典何许人也?新精英生涯创始人,他曾是新东方优秀教师,因目睹无数中国教育下的一流人才的迷茫和纠结,意识到"找到自我"比"去好大学"更重要,2007年转型做生涯规划,专注于该领域十余年。

作者开篇就为我们勾勒出目前这个时代的特征:

信息变多,思考变浅;

机会变多,竞争跨界;

随时干扰,永远在线。

一方面我们获得信息越越容易,创业门槛越越低,机会也越越多。

另外一方面,我们的注意力随时都会被外界各种因素干扰,创业门槛越低,意味着竞争越激烈,单点突破的几率越越小。

我们拥有的是非洲大草原上的大脑,装着工业时代的思想,却生活在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的今天。面对这样残酷的现实,我们究竟该如何定位自己的人生?

首先,我们应该停下,好好思考一下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下边这个故事,我印象特别深。巴菲特有个飞机师,叫做弗林。他为巴菲特开了十多年飞机。有一次,他问巴菲特:怎么才能像你一样获得成功呢?

巴菲特说:第一步,你要圈出2你特别想要的东西。如果你想不明白,你可以用"有趣"和"有用"做一个评分。第二步,圈出个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然后怎么办?

有人说,我懂,然后就集中全力马上开始做这个,有机会再去做那20个。

完全错了。

巴菲特说,接下,你这一辈子要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另外那20个目标。因为人这一辈子做好事,已经非常非常难。这些有点儿希望,又不可能穷尽的事情,才是最恐怖的。你要集中你所有的精力去躲避那20个,它们只是幻觉;那个勾勒出的才是真正的你。

当你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接下要考虑的是达成的路径,对内是个人成长,提升个人价值;对外是顺势而为,放大个人价值。

关于个人成长,有两点体会深刻:

1)带着问题去学习。

《终身成长》一书中谈到的两种思维模式能很好的说明学会提问的重要性。

固定型思维模式,是我会什么,我就去做什么。认为人的才能是一成不变的,他们会把发生的事当做衡量能力和价值的直接标尺。

成长型思维模式,是我有了目标,通过不断解决问题去成长,虽然人先天的才能、资质、性格各有不同,都可以通过努力和经历改变。

被问题拍肩膀,总比被现实抽嘴巴子好,好问题比答案还重要,"功利式"的学习方法是带着问题去学习,这样才能得到真正的成长。

2)大脑外包:

我们在学校里的学习模式通常是,把所有的知识都装进大脑里,并通过各种考试检查大脑的内存。现在我们回头看看,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一定是我们解决问题时用的着的部分,记忆最深刻,而那些我们不常用的部分,大多都被遗忘了。

对于那部分被遗忘的知识,其实我们只需要知道它们在哪里,根本不用储存在大脑里面。在移动互联网的今天,调取知识可能就只需要几秒钟,如果高效利用我们的大脑,我们需要储存进大脑的,只是这部分知识的检索目录。

移动互联网最大的特征,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移动互联网建立自己的个人品牌。个人学习和成长是我们建立个人品牌的基础,如何借移动互联网的势,放大个人品牌,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跃迁》一书中提及的系统思维,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不识庐真面目,只缘身在此中。如何跳出外,看清庐真面目,是需要学习和思考的。

如果我们目前做的事情是一个点,那么这个点它附着于哪根线上,这根线又被编织在哪个平台上,这个平台有处理什么样的体系当中,这个体系整体处于上升还是下降的趋势。我想不管是择业还是创业,这都是必须要看清楚的。

打个比方,如果你目前所做的产品是方便面,即便它的价格再便宜,口味再好,也不可能有长远的未。因为人们吃方便的生活方式正在被改变,而颠覆方便面这个行业的,正式依附于移动互联网成长起的,以美团、饿了么为代表的外卖平台。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听了那么多的道理,读了那么多的书,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究其原因,书没有错,道理也没有错,可能真正的问题是在这个人身上。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书,有工具型的书,有学术类的书,有成功学的书,有哲学类的书等等等,我们一辈子也要读很多本书,我们究竟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去看待读书这事呢?

罗胖的一次分享让我印象深刻,我们读书要跟古代皇帝批阅奏一样,如果我们自己是皇帝,那么我们所读的每一本书的作者,都是我的臣民,需要的他们的时候,我翻开书本接见一下,如果我不需要他们,就让他们在一边候着。

《跃迁》这本书的副标题是"成为高手的技术",这本书不但提供了很多个人成长的路径和方法,如何顺势而为,放大个人价值。这本书更大的价值在于,它能够引发我们的深入思考:如何才能过好这一生?

二八法则,以用为学——《跃迁》读后感 篇3

这是一个我特别欣赏、爱学习、敢实践、进步大、爱分享、特善良、爱帮助人的好朋友推荐的一本书。

翻开这本书,被作者的思维所折服,又一次感受到书跟书之间的差距可以是天壤之别。

这是一本讲底层逻辑的书,书中蕴含了很多关于职业生涯规划、职场进阶、人际关系、学习精进等方面的智慧。既有哲学的智慧、也有实在的方法论,绝对值得一直带在身边,每月都温习一下。

分享一下现阶段的我看完这本书印象最深刻的几点:

1.别列书单,列问题单。我很喜欢看书、听书,但是总有一种输入过多过杂,输出太少,看过很多书依然没有明显进步的感觉。直到听到古典老师这个观点“列问题单”,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以后学习、梦想清单、写作应该更多聚焦在自己的想解决的问题上面。

2.克服人性的弱点。我大概知道自己进步缓慢的原因了。我们人性中有短视、恐惧、贪婪的一面,这些都是下意识的,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地强调高层次的意识,摆脱它们。

3.分享。我觉得自己分享的内容和频率都有待提升,分享会吸引与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后要多分享解决自己问题的内容。

4.可迭代关系:成长加速度和我一样,甚至比我更快的人。在社交方面一直没有太多的思考,在看了古典老师这本书之后,就清晰了应该主动结交什么样的朋友。

希望能够把书中的底层思维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养成习惯。

也要反复看这本书,在不同的阶段应该会有不一样的思考和领悟。

二八法则,以用为学——《跃迁》读后感 篇4

今天是20xx年初始点,回首20xx能犯错,会心一甜,因为在尝试和在探索,在成为更好的自己,在让自己不断更新迭代。“对未来最大的慷慨,是把一切献给现在。”愿明年的此时,你亦能对自己说,因为这些探索与更新,过去的这一年,我很幸福,也很幸运!

我们的人生本质是尝试,体验成长。最近在细读《跃迁》这本书,我慢慢提取到一些实践的真谛,生活和职场就是要去一次次改变,一次次去实践打磨。

所有的知识一律平等,但有些知识比别的知识更平等。

“知识复利”三要素

在知识爆炸时代,找到知识源头,提升认知效率。

在知识爆炸、终身学习时代,人与人之间比拼的不是学与不学,而是认知效率。学习前,想明白学什么、怎么学、有什么可以兑现呢?怎么样进行知识复利呢?

最近抖音有个段子:20xx年到了,给自己有个理财计划,比如第一天给自己存“1元”。第二天给自己存“2元”,第三天给自己存“4元”,第四天给自己存“8元”.......到365天就多了!

这个可以用会用类似的故事去解析“复利”的这个特点,在第365天里,成几次方存款钱财在不断增加,按这个道理,“复利”现象其实并不限于投资,任何一种活动。

为什么高考的几门主课在小学阶段只学“语文、数学”?而是因为,它们是“创造知识的知识”“知识的基础”,并不是这两门课程容易。数学学不好,物理化学都得完蛋,语文学不好,你连题目在讲什么都理解不了。

“语文、数学”就是存款里的第一个存款,就是带复利的知识。所以,比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下面的“知识复利”三要素:底层知识的比例、知识的系统化能力、回路记忆联系。

知识复利三要素之一

底层知识结构的比例构成

我翻看家里很多家里很多初中,高中辅导资料,都是基础知识为命名,中学里的物理和化学这两门课程是平等的,但这绝对只是初等教育领域内的看法。

还有任何职场都是媳妇熬成婆,在熬成婆的时候,我们在继续底层知识的能力。然后在抓住某个技能深挖,这个是地基就是底层知识结构,这个底层知识结构的比例构成就看现实需要和现实悟性。

所以,前面的“地基的知识”,我们称之为底层学科,也是能够形成“复利”的知识,相当于第一天的存款,别看少,之后每一天都在参与其他知识的生成。所以,在你的知识结构中,底层知识和应用知识要有一个合理的比例。

李嘉诚说他每天都要阅读至少半小时的书。比尔盖茨自称一周读5本书。那些能成功的大牛,都不是随随便便的成功的。读万卷书或行万里路,思维得到了千锤百炼。

此外,初中学习后会进行学习分流,普通高中学生多读几年底层知识,为未来的更高端的职业要求作储备,别老想着早点出来赚钱;技校学生们初中毕业上“中专技校”,早早掌握应用层面的谋生知识。这绝对不是什么歧视,而是知识效用的最大化。

所以,在你的知识结构中,底层知识和应用知识要有一个合理的比例。

知识复利三要素之二

知识的系统化能力

孔子的弟子子贡遇到一个来请教孔子的人。子贡问,您有什么问题问我的老师呢?

对方说,我想问问一年有几季。子贡说,四季啊。对方说,不对,明明是三季!双方争吵起来,声音惊动了孔子。

孔子观察了一会儿,对那个人说:你说得对,是三季。那人大笑而去。

子贡问,先生,一年为何是三季?

孔子说,你看那个人一身青衣,应该是蚂蚱所变。蚂蚱春生秋亡,哪里见过冬天?在他的脑子里根本没有冬天,所以他就是个三季人,你和他讨论上三天三夜,也没有用啊。

孔子说,如果以后你看到不讲理的人,记得提醒自己——他是三季人,你也就心平气和了。

但是今天,如果你只见事物,不见系统;只看到第一序改变,看不到第二序改变;只看到树木,看不到森林;只看到事物,看不到事物背后的系统,你也就是个现代社会的三季人。

看不到系统,就永远看不到第四季。这个世界就在你眼前以一种你无法理解的方式运转着,就好像《哈利·波特》里的魔法世界,你是个麻瓜。

什么是系统?

试着观察水流里的一颗石头——水流冲击石头,会在石头旁边形成波纹。这个波纹很有趣——每一秒钟,构成它的水分子都是变化的,但是波纹的形状却是稳定不变的。那么这个波纹是变化的还是不变的。

你今天理解了多少关于某方面的知识,一点都不重要;一个系统至少包含三个因素:元素、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系统的功能。你有没有把这些知识在更高层面抽象成几条规律,或者纳入以往的知识系统,这一点很重要。

想要培养自己的能力,有很多现成的方法,比如画“思维导图”。事实上,任何学习都应以形成、补充、重建核心“思维柱状树”为目的,而非掌握零碎的信息。

知识复利三要素之三

回路记忆

复利的第一要义:回路诀窍记忆,不要追求过高的收益率,最重要的是避免亏损。

“知识复利”同样如此,重要的是回路不间断。

19世纪大文豪巴尔扎克曾抱怨:“我需要休息,让我的大脑重新焕发活力,旅行就能让我休息。但是要能去旅行,就必须得有钱;为了赚到钱,我必须要工作……我陷入一个恶性循环里,根本不可能逃出魔爪。”

巴尔扎克不知道,他的问题还挺现代。很多现代人都遇到过这种巴尔扎克式困境。旅行、钱、工作看似无关,却串联在时间之上,像是一条咬着自己尾巴的贪吃蛇。

如果看不到它们的内在联系,就会短期内什么都想要,休息的时候想旅行,旅行的时候担心钱……怎么都不顺。好比你抓着一条蛇的头,同时又想拽住它的尾巴,其实是自己和自己较劲。

当然,正负是我们人类的观点。如果增长的是投资,就是正循环;如果是债务,那就是负循环。系统不管这个,系统就管循环。

比如,“忙——乱”就是一个回路,越忙越乱,越乱越忙。

前面说过,在系统里,结构决定结果——具体在忙乱什么、谁在忙乱都不要紧,一旦增强回路形成,这个回路就会自我强化,一直到系统的上限受不了为止。这种循环在我们身边处处可见,搞好了,是人生的增长引擎,搞不好则是人生的死亡螺旋。

下面我列出人生最常见的8种循环,有增长引擎,也有死亡螺旋。

特别不要被短期的风口所迷惑,雷军的风口论虽然在理,但是没有玩透玩精华,百分之只能干一票拍拍大腿给别人赚船票。

总结一点:初始量并不重要,进步的幅度也不重要,唯一重要的就是坚持一个方向,不中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