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苏东坡传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1
自长江逆流而上,经汉口,过名满天下的三峡,再沿江上行,过重庆,直到水源,峨眉翳下,乐山之北,便是眉山镇——苏轼的故乡。
我前几年曾随着他的踪迹,访眉山,游黄州,过惠州,走在长长的苏堤上,欣赏他留给西湖的“浓妆淡抹总相宜”。彼时,河山大好之地,处处是游人如织。而今年冬天,全国人民都度过了一个空前沉闷压抑的春节。在闭门不出的日子里,我翻开了林语堂撰写的《苏东坡传》,感受“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千古境界之人对人生与社会的思考。
“一提到苏东坡,中国人总是亲切而温暖地会心一笑。”这大概就是对苏东坡最好的诠释。
苏轼是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二十一岁初次赴京参加科举考试便名动京师,文坛领袖欧阳修说:“喜极汗下,老夫当退让此人,使之出人头地”,盛赞“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他交际广泛朋友众多,每日里来往的不是高官公卿就是名人雅士,苏轼光彩四射意气风发,文坛官场对他来说都是阳关大道。
然后忽然间发生了“乌台诗案”,险些丧命,最后死里逃生,被贬到了黄州。这时候的苏轼四十三岁。
人到中年掉入低谷,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困顿的连饭都快吃不上了。换了别人早该一蹶不振自怨自艾长吁短叹了吧!
苏轼没有。他深入骨髓的乐观旷达挽救了他。他是个到哪里都能够安然享受生活的人。在黄州这个穷苦肮脏的小地方,他开始了另一段传奇人生。
“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棵。今年乂草盖学堂,日炙风吹面如墨。”怀着对城东山坡上五十亩荒地的感恩之心,他给自己起名叫东坡居士。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苏东坡煞费苦心,开发了新的做法“洗净铛,少着水,柴头罨烟馅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除了东坡肉,还有东坡鱼、东坡汤、东坡肘子等菜肴传世。有个厨艺节目说,把山珍海味做成美味佳肴不算本事,能把平庸食材做得好吃,才算真正的好厨师。从这个角度来说,苏轼是当之无愧的第一等厨师,而且他最擅长烹调的不是蔬菜鱼肉,而是人生百味。
在去年水利部公布的第一批“历史治水名人”中,苏轼的名字赫然榜上。从北到南一路贬谪而下,但他每到一地,都是尽心尽责,力求政通人和,百姓安居乐业。当时的杭州连连遭受水灾、旱灾、瘟疫,苏轼上书朝廷,请求减免了杭州的税收。在瘟疫之时,大量购买药材,带领懂医术的僧人研制药剂。
苏轼每到一任上,都把兴修水利放在公共管理的重要地位。在中国古代主要是靠天吃饭的情况下,兴修水利保证生产和民众的生活之需尤为艰巨。
初到杭州时,西湖荒废,唐代时形成的供应市民饮水的六井也荒废了,既造成民众生活和生产的艰难,也导致了自然灾害屡屡侵害杭州当地民众。对此,苏轼主持疏浚茅山、盐桥两条河流,以防暴雨水涝时水淹杭州;第二在西湖边修建一座堰闸,以控制湖水的储积和放出;第三是开挖西湖葑田,彻底治理西湖水患,又用挖出的泥土在湖中筑起一道长堤,南起南屏山北至栖霞岭,上建六桥,沟通里湖和外湖。
如此,既让西湖成为真正有巨大容积的湖,又方便了杭州市民的出行,市民的南北往来再也不必绕湖而行,“苏堤春晓”也名列今天的西湖十景。
今年二月底,在所有人“闭关抗疫”时期,“杭州西湖有序开放”成了一个令人安心的消息:在保证健康的前提下,可以出门,毕竟春天到了。当天有两个景区冲上微博热搜:一是安徽黄山景区仅迎来一名游客,二是杭州西湖景区千人涌至。
真正热爱脚下的土地,到一个地方就造福一方水土。十里苏堤,是苏轼在祖国大江南北留下的真实印记之一,直至今日我仿佛仍能看到他走在这长堤上,一蓑烟雨任平生。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无论好的坏的,他都能变成生命里的风景,这跌宕起伏、四海飘零的一生,却被他过得有模有样、有滋有味。这份乐观的精神,也鼓舞着在逆境中前行的每一个人。
林语堂先生写道:人的生活也就是心灵的生活,这种力量形成人的事业人品,与生而俱来,由生活中之遭遇而显示其形态。正如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所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
这个冬天,国人经历了太多伤痛的阴霾,也看到了无数闪耀的光辉。“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这场逆旅,愿我们每个行人与浩然之气同在,横扫阴翳,奋勇向前。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2
读了林语堂老师的《苏东坡传》,不禁想起苏东坡那一首豪放的《念奴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东坡的一生,饱经忧患,几经沉浮,但苏东坡人性更趋温和厚道,过得快乐,无所畏惧。苏东坡是一位人格完整,可以驾驭自己心灵的高士。再加上他深厚的文学造诣,敢做敢为的正直作风,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造就了一个万古不朽的伟大人生。
正如作者所言,苏东坡是中国历史上当之无愧的、极令大众倾心仰慕的伟大文人,这不仅是基于他的诗歌和散文的魔力,更基于他总是英勇地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主张的满腔正气,在苦难中寻找乐趣的罕见本领,以及由此形成的明亮的人格魅力。
林语堂是这样结尾的:“在读《苏东坡传》时,我们一直在追随观察一个具有伟大思想,伟大心灵的伟人生活,这种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成形,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心灵的喜悦和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恰如其分的概括了东坡的一生。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3
苏东坡是我国北宋著名的词人、诗人、散文家、画家、书法家等众多身份的集大成者。他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被世人称为“三苏”,占据了唐宋八大家的三席之位,可见,苏家个个都是大才子,犹以苏轼为甚。
苏东坡才华横溢、文思敏捷、多才多艺,不仅擅长写诗作画,还是工程师、瑜伽术的修炼者、皇帝的秘书、慈悲的法官、佛教徒等,就连著名的东坡肉都是他发明的呢!
苏东坡的一生虽仕途坎坷多舛,但与生俱来性格乐观豁达,随时随地广结挚友,无论为官还是被贬为农,所到之处都把生活过成了诗,把自己的感受赋予了不朽的艺术形式,时而大气磅礴、时而豪放奔腾、时而隽永朴质,使之流芳千古,惊艳了世人。他一身浩然正气,刚直不阿,他是官员中的智者,强者,仁者。
他是我国文化史上一位罕见的全能天才、一位旷世奇才!在林语堂先生的笔下,他更是那么的光辉耀眼,将其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一生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童年崭露头角,青少年脱颖而出,中年精彩绽放,晚年颠沛流离,一生仕途“三起三落”,但他却在人生的舞台上演绎了一场永不谢幕的诗意人生。犹如一个和尚对他的赞誉,他就是天上宿星下界,在人间暂时做客而已!
虽然苏东坡用尽了他的浩然之气已离我们远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也正如苏东坡自己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所说的:“浩然正气,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何尝不是对自己的评说呢!
苏东坡传读后感 篇4
纵览一生坎与坷,笑见东坡是何人
要说我对苏轼最初的印象,便是那早已流芳百世的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些亲似孩童般的语言,给当时还在牙牙学语的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不禁让人对这位甚是富有情调的大诗人产生了好感,也带我走向了一个新的天地,为那时的我打开了一个小小的诗词之门,虽然很小,但也让人流连忘返。把苏轼说是我对古代诗词的启蒙导师,一点也不为过。但那时你要是问我,苏轼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却或许只能回答,他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诗词写的很好的诗人,没有更多的了;再后来,也不过是坐倚窗前,靠窗而饮,望着那十五的圆月,感触良多,挥笔洒墨,大发情感的那一位诗人吧,因为在读这本书之前,我对他的印象也不过如此,再无其他了。
可乃至至今,我却仍无法用一句话来描述在我心中的苏东坡,不仅仅因为他是诗人,更因他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明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者,是瑜伽术者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己见的发声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可这些却还不足以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在这样一个多才多艺,生活中多姿多彩的人身上,又如何可以概括出他的全貌呢?
若单论名气,李白,杜甫,苏东坡自然还是不能与他们平起平坐,可为何我却独偏喜苏东坡呢?像苏东坡这样富有创造力,这样守正不阿,这样放任不羁,这样令人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高士,又何人不喜呢?
笑看官场沉与浮,豁达之心如清流
我喜欢苏东坡,更多的不是因为他的诗作,而是他那颗从来都不加修饰的,质朴无华的,无所畏惧的,这人世间最为纯净,最为豁达的心。正是那颗心,常常不经思索,感由心发。当我理解了这颗心时,我才发现苏东坡是如此的独特,如此的元气淋漓,富有生机,是这世间不可多得的,这样的人,也难怪不被世人理解,而这样一颗不入浊流,以己为清的心,又怎不被世人所向往,所敬畏。当我理解了这一颗心,我才真正理解了苏东坡这一个人,才理解了他的诗句,字字真心流露,透露出的,又是怎样纯真无畏的本性,那一刻,我释然了。
在他人生巅峰之时,他曾想隐退官场,想离开那个是非之地。可他为什么不呢?不只是因为皇太后设政,太平当道,他直接从常州的团练副使直逼宰相。更是因为他看不惯老百姓受苦,有天灾却多为人祸。他想为老百姓发声,除去这朝廷上的不忠之人,除去走狗,更想扶救这天下苍生!这,便是他留下的理由吧!
为此,他不停用职位之便向年轻的皇帝和皇太后上书直言,毫不畏避这样的后果。当然,这样的性格虽然让他犹记世间疾苦,却免不了朝场上的纷争,使他壮途变得更加坎坷。可我却欣赏他,更加向往这样的心。因为这颗心是自由的,是不带约束的。虽然知道“祸从口出”,却仍然会去大声宣告,不害怕那一句话的后果,即使是丢掉性命,也无所畏惧。
在其他人的眼中,他宛如人生悲剧中的主角,大起大落,经历着常人无法忍受的'苦难。可这些对于他来说,又是注定的,因为他这颗心是壮志的,是有妇人之仁的。他不忍看这世间的疾苦,却不愿融入纷争,又注定融入纷争。
他虽有最为让人不平的人生,却从未恨过任何人,从没有往他的心里去过,像一个圣人一般,对每一个人都报以他的真心。
记得他在晚年被流放的时候。他给人的感觉依然是笑容常面的,无官一身轻,亦是让他欣喜吧。经常与故友写信,每天也便是写诗,酿酒。
这等清净,又何乐不为?为何不乐呢?
洗净心灵尘与埃,铸就人生乐与真
我想,这就是乐观的最高境界吧,而现在,斤斤计较,一做不好便想放弃的我们是否占太多数呢?所以,我佩服苏东坡,如果是我的话,早就悲叹而死了吧,又怎能坚持到他那个时候,又怎能有他那样的心态呢?像苏东坡这样乐观的人,古往今来,又有几人呢?他的乐观,又有谁能做到呢?这样的乐观,这样的豁达。使他那句句发自肺腑的诗句,都仿佛流露真心,为后人所铭记。总能让人在白炽之中感受到一股清泉,洗净人生。所有人在读他的诗时都会流露出最本质的自己,不无缘故。这或许也是苏轼为后人所喜爱的一大缘故吧。
我忽然明白了,为何苏东坡自己都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眼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他从未恨过任何人,他认为恨一个人,是无能的表现,所以林语堂才会说“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此生。”
我想,苏东坡生来便是不凡的吧。
生在太平的宋朝,却经历了宋朝最为荒唐的时期,便决定改变它!他注定是不凡的,可注定又是不幸的。他有着孩童般的纯真,他相信这世间必定有美好的一面,只要有人愿去改变它。所以,他去了。奋不顾身的去了,留下了一丝清影,与一股清风。
就便是命中注定,历史给了他一颗独一无二,独作清流的一颗心,更给了他这样一个现实与难题,让他来改变,让他来创造。这便是在磨练这颗心是否坚强与高尚。
我想,他成功了。纵然,他最后并没有完全成功,但他依旧,依旧保持着那颗心,那颗洁白的心。
那一个纯洁、朴真、美好的心,让人舒服,让人向往,像那山中的一股甘泉,沁人心扉,纯洁透明,清澈见底,一览无余,给予众生。
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能成为天空中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耀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维持众生万物。这一生,他只是永恒在刹那显现间的一颗微粒,他究竟是哪一颗微粒,又何关乎重要?所以生命毕竟是不朽的,美好的,所以他尽情享受人生。这或许就是这位旷古奇才乐天派的奥秘的一面吧。
而现在疫情之下,在家中的我们,整日呆在家中,谁不是连声抱怨,却又一筹莫展,我想,或许苏东坡在,就不会如此吧。身在危难之中的我们,又有谁能拥有如苏东坡这般的心呢?又有谁能做到苏东坡这般的乐观豁达?或许这也是苏东坡如此受后人喜爱的另一大原因吧?因为继苏东坡之后,世间无人能再有这一颗无暇之心!
所以,我佩服苏东坡,敬畏苏东坡。
当他流放荒岛的时候,依然恰然自得,只因他心中便是一波湖水,毫无波澜。
当我再读起《水调歌头》之时,便越发感触良多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的心绪,思念亲人之情,在皎皎明月之下,婉婉道出,这或许在常人眼中是高明,可在他自己看来,自己只不过是酒后的自然流露,透露真心罢了。他便如同这诗中的明月一般凄凉洁白,高处不甚寒,如同朝堂上孤身一人为百姓伸冤的凄冷,又有谁能够懂得呢?那种孤独,如明月一般,他也便相信只有明月能够懂得。
这,才是我眼中最为真实的苏东坡,才是我心中所理解的苏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