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近卫军》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青年近卫军》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青年近卫军》读后感 篇1
《青年近卫军》主要讲的是一群前苏联青年学生为了保卫祖国,与德国法西斯进行搏斗,为苏联红军进行转移和反攻争取时间,最后因为有人被抓,受不了德军的酷刑,透露出了“青年近卫军”的人员名单及指挥所,以至青年近卫军全体被捕,被绞死或枪决。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奥列格。他是青年近卫军的核心人员————指挥员,他过人的勇气和领导才能让人佩服。他知道集中行动容易被敌人发现,就把青年近卫军分成了几个小队,分设了几个指挥所,并将战区分为两分:前沿和敌后,身体比较单薄的队员在敌后,强壮的在前沿,配合行动,以此来拖住敌人。
我其次喜欢谢廖沙·邱列宁。他也是青年近卫军核心集团中的一员。是青年近卫军的一员猛将。他曾经火烧德军司令部,把德军烧得哇哇大叫,抱头鼠窜,他还解救了一名被俘虏的苏联红军战士,几拳就打死了那个押送被俘红军的德军士兵;在近卫军中,他还曾几次伏击德军,使德军大批伤亡,慌忙逃窜。
青年近卫军是一支英雄的队伍,他们的牺牲是光荣的,他们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都是巨人,是我们学习的目标,他们面对死亡大无畏的精神永远流传在我们中间,传承在所有爱国之士的身上,也传承在所有人的心里。
《青年近卫军》读后感 篇2
寒假里,我阅读了前苏联作家法捷耶夫的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这部小说情节十分曲折,书中主人公的崇高精神令我肃然起敬。
故事发生在反法西斯卫国战争时期一个叫克拉斯诺顿的小城,一批勇敢的共青团员秘密成立了“青年近卫军”,与驻扎在当地的德国侵略者进行了一系列的斗争,终因叛徒的出卖,献出了他们年轻而宝贵的生命。本书热情赞颂了俄国青年们的革命斗志。书中“青年近卫军”组织的主要成员如奥列格、邱列宁、万尼亚、刘勃卡等都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奥列格,他遇事沉着冷静、机智灵活,是一位出色的青年领导人。几位党领导都十分欣赏他的才能。在他的领导下,“青年近卫军”的活动轰轰烈烈开展起来,他们处死了叛徒福明,收听苏军战报,散发传单,破坏敌人的交通线,收集武器抢救被俘同志等,使敌人的嚣张气焰受到了致命打击。然而,他们也为自己的年少付出了代价,除夕夜,德军逮捕了万尼亚、莫什柯夫、叶夫盖尼。由于叶夫盖尼的叛变,“青年近卫军”大部分成员先后被捕,奥列格等人也未能幸免,最终,这些英勇的青年们结束了他们短暂而又光荣的一生。革命胜利后,他们被追认为烈士,成为人们缅怀的英雄。
读完《青年近卫军》,我一直在思考,战争年代的青少年,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热爱生活,向往未来,具有高尚的共产主义品质、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非凡的组织才干和应变能力,因此他们能团结起来与邪恶势力作斗争。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来说,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向“青年近卫军”学习,学习他们毫不畏惧地与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虽然时代变了,但“青年近卫军”中主人公那种崇高的道德品质永远值得我们学习。青年近卫军的英勇固然可敬,但作为现代社会的青少年面对敌人时需要更加的成熟冷静,因为青年近卫军丧失生命的根本原因在于经验不足,对自己内部的成员过于信任,缺乏足够的警惕心,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所以当我们遇到困难时,保持冷静和充分的警惕会使我们取得更大的成功。
《青年近卫军》读后感 篇3
“天空依然阴霾依然有鸽子在飞翔,谁来证明那些没有墓碑的爱情和生命,雪依然在下那村庄依然安详,年轻的人们消逝在白桦林……”《白桦林》应该很多人都知道,《国际歌》也许也有很多人学过吧。
那么,在《青年近卫军》一书中,那些英勇的“青年近卫军”们,是让人难以忘怀的吧,我仔仔细细地点过了书结尾处点到的所有成员的姓名,大概是五十六个,我就不一一列举了。这本是以二战背景的书,让我感触颇多。他们那些就如同英雄一般的身姿,瘦弱却高大。他们用他们的聪明才智与那些德国法西斯的走狗们周旋,一次次地给予他们沉重的打击。他们烧毁了职业介绍所,成立了高尔基俱乐部,就像是一个真正的成熟的人一样,将革命以及那革命的精神发挥的淋漓尽致。他们坚信着红军的到来,可是却没有亲眼看到胜利,便永远长眠在了革命的战场上。也许,在这个故事中,背叛与信任,也有着重要的联系,有英雄,必然就会有叛徒,懦夫。
说实话,本人并不喜欢以二战作为背景的故事,但是《青年近卫军》并不同别的书一样,别的书总是围绕着一个亘古不变的题材,父亲说,如果一本书可以作为经典,那么必定有一种不同的,可以吸引人的东西。在《青年近卫军》中就可以找到,那是一种新的东西,一本好的小说,并不需要太多华丽去修饰主角,在《青年近卫军》中,那些从容、勇敢的年轻人,都是一个鲜明的形象,都是真正的主角,跃然纸上。“女演员”刘巴、奥列格、邬丽雅、谢尔萨,他们都是好样的,他们那瘦削却不屈服与暴力的抗争,如同镜子,映出了反叛者的丑陋与渺小。他们其实可以看到胜利的那一天,可是背叛的影子,懦弱的声音,在队伍中盘旋。
当读到舒尔迦被刀从身体中穿过,却尽力地站直了身子,跳进了坑中,大声地铭唱起《国际歌》“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们……”的时候,真的很想哭。舒尔迦被福明背叛,成为了俘虏,最后从容就义,还高昂的唱着《国际歌》的情景,让人难忘,周围人的应和,让人突然想要掉下泪来,这是在最后一刻,生命的最后一刻的呐喊,从容地淡定,还有这一种作为英雄的情怀。
当谢尔萨烧掉了职业介绍所,那配着的火光漫天的插图中,那奋力奔跑的身影,那大快人心的镜头,让人情不自禁的露出了笑容,也忍不住咒骂,法西斯,快从这个国家滚出去。那一刻,是希望苏联可以获胜,然后可以解放,还他们原来天地,给他们自由的家园。
“啊,我亲爱的女友……站起来吧,我们还可以一起去战胜敌人,你还可以像在五一节一样欢笑……”那练习簿上,写着的诗句,那个大男孩羞涩地说,我还没有写完。《青年近卫军》少量的穿插了纯洁的友谊与爱情,还有至死不渝的夫妻关系,在那个时代都显得尤其珍贵。那个镇上的人们都是爱着自己的祖国,可以看出,就在最艰难的时候,他们都不愿意离开自己的家园,他们也有自己的爱国情怀。
最后的审讯,让人看不下去,被斩掉右手,让其坐在烧红的铁板上,还有被斩掉左脚等等,身体上的撕心裂肺的痛苦,却哼都不哼一声,最令我震撼的是,一幅配画的插图:满山遍野的白色十字架斜插在草地上,最前面的那一个白色十字架上,飘舞着的是一条鲜艳的黄色围巾,那副唯美的画面,似乎宣誓着近卫军们最后的话语:共和国万岁。
这些人是群英雄,法捷耶夫笔下的这群英雄,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那些大义凛然,愿为国献身的精神,也许是这么本书留下来的原因。这是真人真事与艺术虚构完全结合赞誉了英雄的事迹的史诗,让人不禁湿润眼眶。
不禁又想哼唱,哼唱着祭奠,那些没有墓碑的爱情与生命,长眠在战场上,那片白桦林深处……
《青年近卫军》读后感 篇4
《青年近卫军》是反映前苏联人民在反法西斯为国战争时期的英雄业绩的杰出作品。
1940年12月17日,德、意、罗、匈、芬五国550万军队突袭苏联,准备不足的苏军节节败退。但在德军占领区内,游击队却异常活跃,他们经常以火攻的方式袭击德军。在克拉斯诺顿,就有一个大型的游击队——青年近卫军,他们由奥列格、万尼亚、邬丽亚、谢辽萨、刘勃卡领导,主要在伏罗希洛夫格勒州活动。
当然,战争时代也少不了爱情。书中还恰如其分地描写了谢辽萨与华丽雅、奥列格与妮娜、刘勃卡与谢尔格等年轻人之间的纯真爱情。他们不管是年长年幼,但都是有血有肉、感情丰富、可敬可爱的人;他们都以不同的个性显示出共同的美德,而这些美德又都在特们一个个具体的斗争行动中得到充分的表现,感人至深!我们还能感受到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但读起来毫不费力,而是自然而然地展现。这一切都使这部小说成为了一本既有高度思想性,又具有高度艺术性的作品。
这本书通过对前苏联波澜壮阔的为国战争的描写,展现了战争的宏伟规模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告诉人们正义战争必胜的道理,揭示了德国法西斯的凶残本性;告诉大家真理必胜,失败的苦果只能丢给那些恶棍承受。
在小说里,作者恰如其分地描绘了谢辽萨和华丽雅,奥列格和妮娜,刘勃卡和谢尔格等青年男女之间的纯真爱情,以及普罗庆柯和卡佳等处在患难中的人。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因为在着本书里我们还可以感到善与恶,光明与黑暗,美与丑的强烈对比,但读起来却毫不牵强,而是自然而然的展现。这一切都使这不小说成为即具有高度思想性,又具有高度艺术性的作品,所以我喜欢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