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篇1
《第56号教室的奇迹》是一本平淡而又真挚的书,让从事教育的我们重拾了教育的激情,看到了教育的无限可能。书的主人公雷夫·艾斯奎斯老师在洛杉矶一个充斥着贫穷与暴力的地区的小学——霍巴特大道小学里任教,教育着一群又穷又淘气的孩子,很多孩子的家庭都有问题,他们的母语甚至都不是英语,但是,雷夫老师用他的教育激情、教育理念,影响了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使他们步入成功,终生受益。在他的班级里没有平庸之辈,他们沉静自律、自尊自爱、知奉献、温文有礼,专心阅读的程度,是其它班级望尘莫及。他们甚至还会演奏韦瓦第的作品、玩摇滚乐、表演莎士比亚的戏剧。许多该教室培育的学生,毕业后大都进入全美顶尖大学。这群又穷又淘气,家境不好的学生,像不像我们农村学校中的外地班学生?对待这些学生,我们是怎样做的呢?我们往往把学生的家庭背景、父母因素、学生本身素质等客观因素的影响扩大了,而忽略了教师的职责、热忱,及与学生的相互信任,在这样的观念影响下,我们又怎样能教好学生呢?《第56号教室的奇迹》给了我们太多太多的奇迹,让我们看到了太多太多的可能性。从雷夫老师的教学中,我们看到了两点切实有用的经验:
一、“以信任代替恐惧,要是你破坏了我对你的信任,也就应有赢回信任的机会,但这要花很长的时间。”
我们平时都是强调同学之间要互相信任,协同合作等等,很少强调同学和老师之间的互相信任,好像学生信任老师是必然的,是就应的。而老师对于学生却一向不太信任。比如一个总是不爱交作业的同学,老师自然而然的就认为他没写,他说写了也认为是在说慌。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信任机制。老师不相信表现不好的同学说的话,同学也明白说什么都没用,所以就破罐破摔,混一天是一天。如果我们也象雷夫老师一样,在班上建立严格的一整套信任机制,让同学们都体会到说实话光荣,说慌可耻,并且也给平时表现不够好的同学足够的机会,找到他们身上的优点,让他们透过自己的努力得到老师同学的信任。那么,他们的表现必须会慢慢有所提高。这种教育正是现阶段我们所缺少的。
二、建立有效的道德成长路线
在幼儿园,老师就用小贴纸、大拇指或好孩子在激励孩子,在小学变成了用红领巾来激励孩子,在大学变成了奖学金。激励是促进人们进步的神奇魔法。但是我们有没有怀疑过,这样的激励健康吗?有用吗?比如,此刻的小学大多数都要求学生在三年级之前全部入队,但是,有些学生确实是不具备少先队资格的,但是为了完成指标,我们让他们带上了红领巾,这其实已经破坏了红领巾的先进好处和激励意图,自然,学生对于红领巾也就不如一年级的学生重视了。
在雷夫老师看来,这种激励在道德行为方面来说只是初级阶段。如果道德行为有六个档位的话,小红花只是在第二档上。在第56号教室里,孩子们的水准远远超过了小红花阶段,到达了第六档。雷夫老师借用了教育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成长路线图:
第一档,我不想惹麻烦——靠惩罚在起作用;
第二档,我想要奖赏——靠贿赂起作用;
第三档,我想取悦于某个人——靠魅力起作用;
第四档,我要遵守规则——靠自律起作用;
第五档,我能体贴人——靠仁爱之心起作用;
第六档,我奉行既定的准则——靠境界起作用;
看来,激励的最高境界不是外在的褒奖,而是内心的愉悦。
在雷夫老师的教学中,这样的教育智慧比比皆是,我们能够看到原先教学是这样快乐的,我们的学生原先是有着无限可能的。让我们的教室也像56号教室一样充满奇迹,让我们的教育没有空白。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篇2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教育的认识程度的加深,我们原有的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现在孩子及家长的需要。因而对于教师而言增加自己的底蕴是必然。书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更是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的朋友,从中我们学到了知识,受到了熏陶,它就像一面镜子,告诉我们哪里不对,哪里需要改进,哪里要做得更好。作为第一期的班主任团体心理训练中的一员我深感荣幸。从中得到了意志与品质的锻炼,也让我们不断的提升各方面的素质。上期培训中陈主任还为我们提供了一本书——《第56号教室的奇迹》。回来后我就在网络中找到了它,并利用业余时间阅读起来。
打开网页便不想关闭。《第56号教室的奇迹》给作为教师和妈妈的我很多启发。与我的教学生活中有太多的情节相契合。有些问题下是我们思考并想付诸与行动的。雷夫老师用一年的时间创造了改变学生一生的奇迹。书中处处传递给我们雷夫作为老师的信念:“要达到真正的卓越是要做出牺牲的,需要从错误中汲取教训的同时付出巨大的努力。毕竟,教育无捷径。”
书的第一部分是“家最温暖”。第56号教室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它拥有了什么,反而是因为它缺乏了某样东西——这里没有害怕。雷夫老师用信任取代恐惧,做孩子可以信赖的依靠,讲求纪律、公平,并且成为孩子的榜样。雷夫将此内容做开篇,可见消除恐惧对学生是多么的重要,但这恰恰也是几乎所有老师都存在的问题。在成为一名教师之前就有人告诉我:“要能镇得住学生”,这也成为我后来做老师的一条原则。随着教龄的增长,我越来越深刻的感受到“镇得住”绝不能依靠学生对教师的恐惧。特别是在做了妈妈之后,这种感觉就更为强烈。身为教师的我能够想象的到,开学第一天,面对31个不懂事的孩子,老师肯定要“立规矩”。
其实很多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就习惯于了恐惧,因为在长达近二十年的学校生活中会遇到很多“镇得住”学生的老师,面对这样的教育现状,我只能从家长的角度帮助他战胜恐惧,把它看作是一种挫折教育。也因此我能更深刻的从孩子的角度感受到,作为教师爱孩子、懂得孩子的心理、遵循教育规律是何等的重要。爱心、耐心、信任、智慧,拥有了这些同样可以成为“镇得住”学生的老师。
总之,雷夫的教育历程和教育信念值得我们每一个为人师者思考和学习。雷夫的教育观点和信念可以帮助我们建构崭新的教育观和学生观,他的成长经历对我们每一个教师“做一名好教师”非常有借鉴意义。他的独特的教育方式和班级管理形式,值得我们实践和探讨,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反思、探讨、总结,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教育教学水平。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篇3
最近在网上有幸拜读了雷夫·艾斯奎斯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部作品,一个普通的最基层的教师,竟然获得了总统颁发的“国家艺术奖章”,感动了整个美国社会,我充满了好奇。因此我用心的品读着《第56号教室的奇迹》,自己的内心不时的被感动、共鸣充斥着:雷夫的教育历程和教育信念是那样熟悉而新颖;雷夫的教育观点和信念是那样独特与执着。他的成长经历,对于我们每一个教师都非常有借鉴意义。他的独特的教育方式和班级管理形式,值得我们实践和探讨。它就像一面镜子,告诉我们在我们的教育实践生活中,在什么地方做的不对,哪里需要改进,哪里可以做得更好。读的过程中,我发现雷夫老师对孩子的爱,在书中随处可见,充分体现了“爱是教育的根本”,没有爱,便没有教育。
雷夫·艾斯奎斯在自序中写着:“像所有真正的老师一样,我经常失败。我睡眠不足,我在凌晨时分躺在床上睡不着,为着一个我无力教育的孩子而感到极度痛苦。当一个老师,真的会很痛苦。”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十分好奇。因为他已经是个非常优秀的教师了,身上已经被照上了许多美丽的光环,但他依然能把自己心底里的话真实地表达出来,这让我既好奇又崇拜,一下子我的内心就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愿望,有一种很想要去阅读它的心理需求,
是因为我从这本来自大洋彼岸的、以前从未知晓的教师的书中,竟然读到那么多熟悉的东西。一直以为,中美两国的教育差异巨大,以为我们在教育中的种种现实问题人家不存在,甚至以为人家的教育价值观、思维方式都和我们不一样。这本书却让我第一次知道,那个教师在校园中遇到的种种,和我遇到过的差不多;那个教师在教学和学生相处中产生的困惑,在我们的校园中也正困扰着一些教师;而那个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对教育价值观的剖析,其实都可以来我们这里进行一番验证;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也是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这真的是一本好书!
阅读中我总是不由自主地发出轻轻叹息:“教师原来可以这样来当,原来可以做得这样好!”他在洛杉矶市中心一间会漏水的小教室年复一年地教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长达20多年,这间教室被称之为56号教室。他创新的教育方式,把孩子变成热爱学习的天使;他热情的教育态度,把教室变成温暖的家。第56号教室的孩子大多贫困,来自移民家庭,英语也不是他们的母语,这些似乎注定平凡的学生却在一个充满爱心与智慧的老师的培养下,成绩优异,长大后纷纷就读于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大学并取得不凡成就。正因为一些孩子,他们有幸从这间教室走过,他们的人生,因此改变了走向,改变了高度……从他的身上我学到了很多,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使我精神上受到了洗礼。“第56号教室”为孩子们打造了一座躲避暴风雨的天堂,第一章中“给我一些真相”里面讲述的故事,在我的教育生活中也曾遇到,但我比艾里克斯的老师幸运,孩子的家长并没有找到学校来找我算账。其实,现在看来我和那位老师犯了同一个错误,就是错失了一个绝佳的教育机会,对这个孩子造成了伤害。如果当时,我像雷夫对待丽莎一样,那事情会有另外一种结局,也许这个男孩自己就会不好意思的来向我承认他撒谎了,也可能以后都会完成作业,或许……
随着教学年龄的增长,我已不再那么冲动,学会用积极的态度与耐心来面对问题,处理事情时能够经常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想,建立了与学生的信任,平和、友善、诚实、公正而又通情达理的对待每个人、每件事,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像家一样的避风港。我学会了为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多做加法,以此激励学生,带动其他的学生来竞争,而不是处处针对他们的缺点做减法,努力成为一个令人喜爱的老师。通过对《第56号教室的奇迹》的研读,我还明白了,不管是教导学生还是子女,一定要时时从孩子的角度看事情,不要把害怕当作教育的捷径。第56号教室之所以特别,不是因为它拥有什么,而是因为它缺乏了这样的东西——害怕。雷夫老师用信任取代恐惧,做孩子可以依赖的依靠,讲求纪律、公平,并且成为孩子的榜样。正如他所说的:“孩子们以你为榜样。你要他们做到的,自己要先做到。我要我的学生和气待人、认真勤勉,那么我最好就是他们所认识的人之中最和气待人、最认真勤勉的一个。”
这本书让我深深的感动,书,还在品读;收获,却很多很多。我一定要向雷夫老师学习,做一个有爱心的老师。我真诚的祝愿所有的老师都能够开心、快乐地工作,所有的孩子都能够快乐的学习、茁壮的成长,成为社会的栋梁!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 篇4
明白有《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是二实小的特级教师徐老师在一次讲座中谈及的。不久,图书馆朱老师把该书发到了我们每个老师的手中。
封面上,“美国总统、英国女王和欧普拉同事感动推荐”,继续翻阅下去。“在洛杉矶市中心一间会漏水的小教室里,一位名叫雷夫·艾斯奎斯的小学老师用了将近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创造了一间充满奇迹的第56号教室,感动了整个美国。”
“雷夫·艾斯奎斯曾被授予美国‘总统国家艺术奖’、英国女王m·b·e勋章、1992年‘全美最佳教师奖’……”
“该校位于洛杉矶,高达九成的学生家庭贫困,并多出自非英语系的移民家庭。但是,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雷夫老师班里的小学生的成绩高居全美标准化测试(ast)前5%……”
“他创新的教育方式,把孩子变成热爱学习的天使;他热情的教育态度,把教室变成温暖的家。阅读《第56号教室的奇迹》,你们的孩子也一样能够十分优秀!”
如果从广告宣传的角度来看,这些话语的确对我产生了作用。我的内心确实也已经萌动了想要去阅读它的心理需求。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也是自己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这真的是一本好书!
之一:其实我们与孩子是没有距离的
《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一书封面的下面,写着“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我想这几个字其实是概括了雷夫老师的教育理想,或者说是折射出了雷夫老师教育追求。“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说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
在本书中,我们看到了雷夫老师点点滴滴的有益的做法,也看到了在他眼里,学生都是可爱的天使,于是,我们看到了这样的情景:一堆孩子围在雷夫老师的身旁,几个孩子甚至坐在了雷夫老师面前的桌子上,大家一齐用心热情的展开讨论。我问自己这个场景我熟悉吗见过吗大概在我们身边是不被允许的吧,学生怎样能够坐到课桌上,坐到讲台上?因此,我开始有点理解雷夫老师写下的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讽刺的是,第56号教室之所以个性,不是因为它拥有什么,而是因为它缺乏了这样东西——害怕。但我确信,在我们的教室里是必须有这种叫做“害怕”的东西的,因为,我们的世界里不允许孩子不怕老师,不允许孩子不尊师重长,得意至忘形,悲哀至失态。
雷夫之所以做好了教育,是因为他成功地达成了先破后立,破的是师生之间的壁垒,立的是师生之间的信任!我跟他同样相信,信任能够代替恐惧,而没有恐惧,人才能够活出真的自己。他在书中提到的许多细节,在我们的教育中都千百次地出现过,但遗憾的是,我们已经麻木地以为:这没什么,理应如此。比如:我们会觉得对孩子喊叫是我们教师的权利,常常举着“老师是为你好”的幌子歇斯底里地喊叫;当孩子不懂时我们能够不厌其烦地讲个三五遍,但同时这也到达了我们的极限,如果孩子还是不懂,我们的直观反应是:你没认真听,你智力有问题等等,总之问题必须是在孩子身上,而必须不愿意反省为什么没能透过有效的方法使孩子尽快地弄懂;更别提我们平时的“杀鸡儆猴”法,如果有一人犯错,全班跟着受罚,甚至我们的孩子也会认同老师的做法,抱怨连累自己的同学,这个同学也更加孤立无助……
为教师,在雷夫的阐述里,我懂得:教室,就应是孩子们坚固而友善的避风港,在那里坦然无惧地学习、正确理性地认知、自由用心地生活,就应远比书本知识的学习更重要。老师与学生是不就应有距离,老师和学生是没有界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