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
读了《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了解到它是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著。书中每一条谈一个问题,有生动的实际事例,也有精辟的理论分析,很多都是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教学中的实例,娓娓道来。它让我明白了许多鲜明的教育观点,也有许多心灵感触。
“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书中提到这个问题就是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变得枯燥无味,产生厌学心理,从而影响数学教学的效果。
“追求知识的愿望,是靠儿童的虽不轻松然而快乐的、诱人的、出于自愿劳动所创造的千万条根须日以继夜、不知疲劳的工作来滋养的。然而只有使力量的付出跟儿童的自尊感密不可分的时候,他的劳动才能成为快乐的、诱人的、自愿的劳动。必须使儿童感到自己是一个劳动者,使他为自己的努力所达到的劳动成果而感到自豪。培养自豪也就会意味着在儿童心灵中树立一种要成为思考者的愿望。” 数学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重要的一环,从教学心理学角度上讲,如果抓住了学生的某些心理特征,对教学将有一个巨大的推动作用。兴趣的培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兴趣能激发大脑组织加工,有利于发现事物的新线索,并进行探索创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营养剂和催化剂,学生对学习有兴趣,对学习材料的反映也就是最清晰,思维活动是最积极最有效,学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数学课,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外,更重要是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做为数学老师应努力使学生热爱数学,才能对学习有兴趣,只要有兴趣,才能学好数学。因为兴趣是学习成功的秘诀,是获取知识的开端,是求知欲望的基础,我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前提下,激发学生兴趣。 我认为人们对知识的认识和积累,都是通过观察实践而的.不到的,没有观察也就没有丰富的想象,也不可能有正确的推理、概括和创造性,所以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去观察、去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即增加了数学的趣味性,又创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数学教学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主动积极的学习,才能有效的培养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知识智力兴趣关系密切,有意识的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热爱学习与情感,并对所教学科产生兴趣。
因此,老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顺利掌握知识,体验成功后的乐趣,增添学习兴趣,使设计的教法符合学生的学法,持之以恒地结合知识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引和训练,使学生掌握求知识的钥匙,可以增添学习兴趣。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2
想必大家还记得之前的章节中有一章名为“‘两套教学大纲’,发展学生思维”,而今天的这两章其核心内容也是关于阅读的,重点讲述的是科普读物和科学著作的阅读。
当今社会确实是在以日新月异的速度发展着,而学习教材却不能同步将新的概念和规律补充进去。这时,课外阅读中科普读物的阅读就成了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这让我想到了这个假期里“少年读书会”最后一次活动的主题,便是“从稚气小孩到科学巨人”。为了准备这个主题,我翻阅了《从稚气小孩到科学巨人》这套科学家故事系列丛书,还浏览了《DK酷物》、《万物》等科普前沿期刊图书,从中寻找代表科技前沿的新发现和新发明,并向孩子们推荐延伸阅读《DK科学历史百科全书》。科学是严谨的,所以普及科学也应该是谨慎的。
教学上
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来自他们的博学。
如果想要在教学中使课外阅读更有针对性,教师们就要花费更多的心思去做准备工作。这一过程应该是“经过周密考虑的、有预见的、有组织的”。而对于那些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帮助,作者提出“不是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这一过程就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他们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予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
不断认识自己的无知是人类获得智慧的表现。
家庭书架
随着信息互通的便捷发展,越来越多的科普读物进入我们的视野。选什么样的科普书籍孩子喜欢看呢?我觉得对于低年级的孩子来说,《神奇校车》系列还是很好的选择,读书笔记m里面有百变的卷毛老师,还有超级热爱探险的孩子和超级不热爱探险的孩子,他们都具有代表性,而风趣的语言也让孩子们更易于接受。遗憾的是,“卷毛老师”的创作者乔安娜·柯尔已于今年7月去世。如果可以,再读经典也是一种纪念。
对于中高年级的孩子来说,《可怕的科学》系列不啻为一种好的选择。全套72册,分为多个主题系列,可以不必全部收入,也可以让孩子在自己的`兴趣范围内读得畅快。
今,我们在市面上看到的比较成熟的科普读物大多都出自外国作者,有时候读起来还是会有些不方便,所以如果有热心于为中国孩子撰写自己的科普读物或者在译著时考虑到国情的作者,还是很值得称赞和肯定的。相比较而言,我们自己的作者好像缺少了一些能让科学变得亲近的魔力,也少了一些对待科学的乐观,即能让孩子们更易接受的幽默感。
很庆幸,我家的书架上有一些这样的书籍,而更庆幸的是,女儿也很有兴趣拿来读。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3
有幸在偶然的机会下,听了一次吴老师的数学课,顿时被吴老师的讲课风格深深的吸引了,后来便在网上搜了许多吴老师的上课视频,每节数学课都是风趣幽默,笑声连连,孩子们在游戏中在实践中就学会了数学,我想这就是专家讲课的特别之处吧。读了这本《吴正宪给小学数学教师的建议》更是让我感受颇深。
吴老师书中的许多教育教学方面的建议都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主要写了四个方面,第一辑是把教育作为人生幸福的源泉,第二辑是真心与儿童做朋友,第三辑是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第四辑是好吃又有营养的数学课。其中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二辑真心与儿童做朋友,其实每次听吴老师的课,就像一个大朋友带着一群小朋友在玩游戏,吴老师是真心与儿童做朋友,在课堂上用真情交流唤起学生成长的力量。听吴老师的课你总会听到她真诚赞美孩子的声音,“老师为你精彩的发言鼓掌!”“你的方法既简单又巧妙,向你们学习!”“你的想法很独特,很有创意!”“你们的发现很伟大,很有可能未来的科学家就在你们中间。”吴老师就这样一次次的`鼓励着孩子们,孩子们在期待和鼓励的目光中,一次次体验到了数学课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会发现,孩子们都是想要表扬和鼓励的,发自内心的去赞扬和鼓励我们的孩子吧,用真情去唤起学生成长的力量。
第三辑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也让我感受颇深,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引导者,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总是迫不及待想把自己知道的都直接传授给孩子们,忽略了孩子们的主体地位。我们要教给孩子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数学知识,还有学习数学的能力,因此这就要求我们要让学习成为真正学习的主人。吴老师提出,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激活经验,在对比交流中学会反思,在科学探索中求真。吴老师的课就真正的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整节课都是孩子们在动手操作,在交流谈论,在互相辩论,就这样一步步的引导孩子们探究出本节课的数学知识。孩子们在这样的课堂上,学会的不仅是数学知识,还提高了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孩子的数学思维方式,这对以后学习数学有极大的帮助。所以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吧,培养孩子们学习数学的能力而不仅仅是数学知识。
看完了这本《吴老师给小学数学老师的建议》,让我深深感受到了吴老师数学课堂的生命活力以及吴老师对教育的热爱。让我意识到身为教师要做一个终身学习者,向书本学习,向专家学习,向身边的老师学习,向学生学习,我会做一个勤学的教师,在教育路上坚定的行走!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4
有幸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完这本书的一部分后我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读他的文章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作为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读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的确是受益匪浅,读了这本书,就好像有一股清泉不断冲击着我的头脑,让我的思想在不断的撞击中反复锤炼,在读书时,我常常情不自禁地沉思,对照书中的例子,反思自己平时的教育行为,在不断的.对比与学习中,我常常为苏霍姆林斯基为了学生成长不惜余力的精神而感动,也为自己在教育活动中对学生的毛躁与教育方法的粗糙深感羞愧。困惑着我的问题突然间有找到了方向。
最先吸引我的是《从哪儿找时间,一天只有24小时》、《关于做困难学生的工作》因为这是我迫切希望解决的几个问题,数学专业跨语文教学对于我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学校发的练习册又多,改个作业都要两节课,甚至第一次的作文我竟然改了两天,刚开学那段时间每天忙得跟陀螺一样,不是备课就是改作业,总感觉完成这些工作时间都不够用。哪还有时间去关注学生生活方面、写简书呢?看了后真的对我帮助很大,主要是在思想上、观念上有了转变,我也经常抱怨没有时间,忙;对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嗤之以鼻。但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后,观念转变了,从心底里认可了这个道理,只是认为操作起来还是会很困难很困难。希望大家不要让成绩中上游的孩子在短时间里一下子记住要背的课文,一下子理解这道应用题,不要把他们看得和优秀学生一样的能干,这样只会越学越死,越学越笨。而要更注重锻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为他们今后的不断学习,不断发展。
我还了解到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积极思考中教师在讲解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后,教师问学生:"有什么问题吗?"教室里鸦雀无声,没有问题,我以为他可以说出一个所以然,以为新内容学生们都搞懂了。但是当我让学生复述刚讲述的内容的时候,他们都回答得前言不搭后语。
让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时时不忘己任,努力完善自己的教育方法,时时不忘贴近学生的心灵,给他们发展的空间,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他们的热情,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的人才。我们班的孩子的表现欲望都很强,每次搞语文园地的口语交际说和举办故事大会、辩论赛等等,这一点是毋容置疑的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一切为了学生!让我们多学习、多积累,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在青椒这个大家庭里总能收获满满,主讲的老师都是各地优秀的教师竭尽所能,努力吧!让自己和她们一样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