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2025/08/05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1

重新拿出《少有人走的路》,我想推荐给朋友们,给那些渴望走向成熟、有自觉期望改变心理现状的人。其实这本书很浅显,很多道理甚至都是身边的一些小纠结的学术解读而已,你我都懂。刚开始看我也就睡前随便翻翻,但此刻看完整本书,却起了期望再认真看一遍的念头。回头想想,其实很诧异,原先这本书真有种魔力,让你不自觉在看的时候跟着内化了它所述的一些心理学知识,似乎真有那么点被治疗了一番的感觉。所以,与其说这是一本治愈心理的书籍,不如说它是一本能够引发你自己与自己对话的向导书。

书中的一个理论是,几乎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些心理疾病。这是作者的观点,我保留看法,因为是否就应将常人所经历的七情六欲、内心痛苦挣扎看做是一种病,是我比较疑问的。但在看的过程中,我确实将自己的一些问题根据作者的理论进行了一番分析,也把自己当做一名心理疾病患者进行自我治愈,我觉得还是比较有意思的一个过程。若是你平日读以经验主义为基础的书,比如此刻市面上畅销的心灵鸡汤类的书籍,你能够在阅读的时候体验一种用心的指导情绪,但整个过程不会有一种体验类似望闻问切的治疗的感觉。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心理学者,而且是一位从事一线医疗的心理治疗师。他透过超多的心理疾病患者的病理分析,给我们呈现出神经官能症、人格失调症患者的症状以及治理方法。我自认自己没有十分严重的心理疾病,至少我并未呈现出明显的消极对待偶尔自身存在的内疚、不信任或不负职责的问题。但仍然在这个看的过程中,我觉得自己在跟随着作者做了一次对自己心理的大体检,虽然没有X光、没有超声波,但这种自检的效果并不比医生检测得出的结果差,至少我自己是这么认为的。作者认为人都有病,而我们需要的是承认自己内心有某些方面的麻烦,应对这些纠结与痛苦,自觉地思考,经历痛苦的自律,去选取自由、选取尊重事实、选取重新学习爱的潜力······

书的第二部分花了超多篇幅论述“爱”,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是我看的比较快的,也是觉得可能多多少少这部分与中国的大多数人需要思考的成长环境有所不同吧。但第二部分的“爱”这一章是值得再认真看的。大多数人不懂得什么是爱,那里的爱当然不是只男女情长的'爱,而是自律的原动力,按作者的定义,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它包括自我成熟、也包括帮忙他人进步,它是完善自我和他人的持续的过程。

同时,作者也提到很多患有心理疾病的患者深究其患病原因,都是由小时候父母错误的爱或忽视的爱而导致的。家庭环境的成长对个人的心里影响极大,父母对子女正确的爱是保证其健康心理的关键。而父母如何学会爱以及它的重要性也是作者论述的重点。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2

读《少有人走的路》一书,看到一段话,主要意思是说,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自我的意愿,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满足自我的需求。我们生孩子,是因为自己想要孩子;我们对人好,是因为想被人认为是好人;我们去爱别人,是因为自己需要去爱人;我们爱孩子,是因为自己想成为充满爱心的父母……真正的爱能使人发生改变,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扩展,而非纯粹的自我牺牲。如果我们常常对人说,你看看我对你多好、看看我有多爱你,那么,说明我们并不真正爱这个人,我们爱的只是自己,我们不停地提醒他人:看,我这个人有多好!我这样还不值得你来爱我吗?

现在,我已经不再对学生说,我这样是为了你好,因为我现在觉得这句话是世界上最假的一句话。因为,绝大多数时候,当我们自以为对学生“好”的时候,其实是想通过这种“好”,让学生考得更好、做得更优秀,然后我们也会被认为是优秀的。因此这种所谓的“好”,其实是为了满足我们自己想被人认为是“优秀”的需求。让我们逆向思考一下,如果没有任何人来评价你的教学,你还会对学生“付出”那么多吗?你还会对学生那么“好”吗?发自内心、对学生无条件的好才是真的好,这种好,不用我们多说,学生也是能感受到的。

我研究教学,只是因为觉得地理教学还有点意思,最重要的是,如果我不研究教学,不研究如何将一节课上得更精彩,学生会不愿意听课、会捣乱,会没人听课,我的心情就会很差,我在课堂上就会度日如年。所以,我不断研究教学,想尽一切办法将课上得更精彩,是为了让自己更开心,让自己获得更多的成就感。难道不是吗?当我上完一节精彩的课回到办公室,我的心情不是很愉快吗?当我照顾好了自己的感受,学生也能从中获益。一个自己都不快乐、不幸福的老师,是很难教出一群快乐、幸福的学生的。

所以,亲爱的同行们,别再说“我怎么怎么努力,是为了你们”这样虚伪的话了。说实话,现在的我再听到这样的话,会脸红。

对儿子,我也要慢慢进化成绝不说这句话。是为他好、还是为我自己舒服,不用说出来,孩子天生就可以感受得到。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3

《少有人走的路》是一本通俗的心理学著作,也是一本伟大的心理学著作,在这本书里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他第一次说出了人们从来不敢说的话,提醒了人们从来不敢提醒的事,这就是: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只可是程度不一样而已;几乎人人都有程度不一样的心理疾病,只可是得病的时间不一样而已。

在现今社会,很多人一遇到难题,就双手一摊:“这不是我的问题。”是他们果真技不如人,还是不敢应对自我的问题?……人能够拒绝任何东西,但绝对不能够拒绝成熟。拒绝成熟,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逃避痛苦。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不及时处理,你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承受更大的痛苦。

故步自封,逃避挑战,可说是人性的基本特征之一。不管此刻如何变化,我们都有自我调节的本事。逃避挑战是人类的本能,但不意味着它是恰当的态度,不意味着我们无法作出改变。我们必须超越自然。和原始人相比,现代人已经发生诸多的变化,这说明我们完全能够在必须程度上,违背与生俱来的本性,发展第二天性。人之为人,或许就在于我们能够超越本性,乃至改变本性,尝试去做不合本性的事情吧?

斯科特激励我们要勇敢地应对自我的问题,不要逃避。直面问题,我们的心智就会逐渐成熟;逃避问题,心灵就会永远停滞不前。所有逃避者,都是阻碍自我心智的成熟;一切心智成熟者,他们的人生之旅都是从直面问题开始的。

理解挑战,才能够爱来真正的安慰……我们只要勇敢地应对自我的问题,我们就踏上了心智成熟的旅程。

《少有人走的路》读后感 篇4

一向都没有好好地看完这本书,总是觉得好像书里的文字认识我我却不认识他。但是看过之后有一种浅尝辄止的感觉。一本书文字不在于能看多少,在于你理解了认识了多少!其实它里面所谓的各种心理问题我不是很理解,但是我唯一看懂了就是应对和勇气。

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行拂乱其所为。应对苦,应对饿,应对困境,巴尔扎克有句名言:“困难,对于弱者来说是一个万丈深渊,对于强者来说却是一笔巨大的财富。”应对这么一个巨大的财富,我们当然要捡起来,人生就是积累的过程嘛。期盼成长就要应对所谓的生活烦恼,看过这本书,我突然明白了人生就三件事:微笑,应对,然后理解。

作者说过,放下人生的某些东西,必须会给心灵带来痛苦,而其剧烈的程度甚至如同应对死亡。任何的放下在必须高度上说都是放下自我--放下速度、放下情感、放下根深蒂固的行为模式甚至个人人生理念,这种痛苦可想而知;但若不经历这种痛苦,我们就无法超越自己、自己的灵魂。可为何要追求这种自我精神的发展呢?作者坦言,“或许你能够找到答案,或许怎样努力,你都与最终的答案无缘。”应对放下,应对痛苦,其实人生重要的不是行为,重要的是态度。

我能理解的另一个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勇气,所谓勇者无敌,好多人都说年纪越大胆子越小啦。还是懵懂的小孩的时候,心怀大勇,好像上刀山下火海都不怕,都说青春期叛逆,但是只有在青春期我们才能看到最完整的自己,一一光青春然后无畏。

作者首先让我们认识到问题,应对问题,并研究问题的根源,慢慢地教会我们爱的方式,鼓励我们坚定信仰,真正的爱,不是一味的追求,不是执着于痛苦,而是微笑,应对然后理解,树立人生追求,努力克服困难,战胜自我。生活就是这样一步一步的教会我们让心灵成长,让心智成熟。并且处处透露出沟通与理解的意味,它跨越时代限制,帮忙我们探索爱的本质,引导我们过上崭新,宁静而丰富的生活。归根到底,它告诉我们怎样找到真正的自我。

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个一温一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前程,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个一温一暖的名字,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读《少有人走的路》不知不觉就想起这样的诗文,做一个幸福的人其实很简单,给我们的心涂上幸福的颜色,应对困境,把它融入海一样的胸怀,应对痛苦,把他留在春天一般一温一暖的一一光下。

书中反复强调真正的爱,我们每个人对爱的定义不一样,有过爱才能了解爱,有过执着才能放下执着,有过应对,才能够真正无畏。

少有人走的路并不必须是所有成功人士的道路,而是一条充满幸福快乐充满爱的指引人心灵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