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乌合之众》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乌合之众》读后感 篇1
本书让我对“群体”这个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群体心理和群体行为特征也有了初步的了解,给我来带了很多启示。同时,本书让我开始学会从群体的角度去思考有关社会问题,分析有关于群体的各种社会现象。此外,我还尝试将书中的相关理论进行拓展,从群体的角度来探讨在当今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或现象,并结合社会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成果对有关问题和现象提出了建议。
群体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是研究社会现象的重要载体。因此,认识和了解群体的心理特点和行为特征,是管理和引导群体行为的前提条件。通过本书作者对群体的相关论述,我对群体的有关内容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在学习和吸收了本书的重要理论后,我开始思考“群体行为”在当今社会的存在形式及其导致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毫无疑问,群体心理是群体行为的根源。因此,要研究在社会环境下群体的各种行为,就需要系统、科学地剖析群体在不同情境下所产生的情绪变化、心理反应以及群体内个体的相互影响机理等要素。
在本书中,作者关于群体特征的论述对我有很大的启示,我也希望以此作为理论基础来探讨群体心理在社会的表现。他分别从才智、责任、感情传递和心理暗示的角度出发,论述了群体的特征及其背后的原因。我结合自己的感悟,将群体的典型特征归纳为了以下三点:第一,由于群体的品质的共享性,造成了群体智商低下和责任感缺失。第二,在群体中,每种感情都具有传染性,其传染的强度甚至可以克服和改变个体利益诉求的天性。第三,群体的暗示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群体的性质、情绪氛围和发展方向。
群体的传染性从众、暗示性从众、责任分散效应、以及群体情感特征,使得由群体舆论引发的`社会矛盾具有复杂性、多元性、弱对抗性和不稳定性。
在危机公共事件中,群体是不仅是舆论的发起者、传播者,还有可能是事件本身经历者和利益相关者。因此,是否能够合理应对企业危机公共事件对政府或企业等管理主体有着重大影响。接下来,我想谈谈群体在舆情事件中所表现的特点和背后所蕴含的一些原理。
在面临具体的舆论事件时,群体对事件的判断和认知往往是片面、主观甚至极端的。正如本书在谈论群体特征时提到:“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且群体只有十分低下的推理能力。”该特点也正好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些对企业形象的曲解行为和一些看来荒谬的现象可以被群体接受,并广为流传。
在舆论信息的传递过程中,群体的易受暗示性和易传染性是扩大舆论事件影响范围和规模的重要因素,群体中的某个人对事件真相的第一次歪曲(或夸大),是传染性暗示过程的起点,而传染性从众心理使得这种歪曲一直持续进行,而网络的发展为信息病毒式的传播提供了有益条件。不论是对舆论事件的扭曲和夸大,都可能引发恶性的社会舆论,对社会有关主体造成严重损害,而群体夸张、冲动、急躁的情绪特征,往往还会加深这种不良影响,形成恶性循环。
在社会舆论中,群体并不总是无知的,在做出一些可能引发不良社会后果的行为时,群体可以感知到这样的行为可能带来的后果,但由于群体的责任分散效应,处于群体中的个人往往认为自己作为群体的一员,所应该承担的责任相对于群体而言是微不足道的,甚至产生“法不责众”的想法,这些思想误区使得群体在社会舆论中更加极端,毫无顾忌地表达着自己观点和意见,甚至披着民主的外衣来表达属于自己的利益诉求,最终导致社会舆论产生更多消极影响。
《乌合之众》读后感 篇2
勒庞这本充满偏见的《乌合之众》无疑是学以致用的典范,其中诸多偏见性的词句看得我这个旁观者颇不理智,再深思一层,这厮在文字中下套,把自诩为独立的精神个体的面皮撕下,使人露出乌合之众中一员的嘴脸,其手段不可谓不狠。正是这个原因,这本有着诸多猜想的群体心理学叩门之作,让我不得不审慎对待,仔细阅读。
勒庞认为,若干清醒理智高IQ的人组成了一个群体,其智力水平立刻会大大下降。由理智主导事物的发展趋势远远没有由情感趋势来得快捷迅速。而对于群体来说,往往只能够接受简单而极端的情感,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一夜之间成了神,而另一些人则立刻被千夫所指,遭万人唾弃而不得翻身。虽然勒庞只举了些简单的例子,但不得不说,能够佐证他观点的例子跨越了时间和空间,在生活中大量存在。不妨让我们回忆一下45年前出现的神奇历史事件,不,这对于那时还没出生的我们来说还是显得太遥远,勒庞对于历史即是想象虚构毫不容疑。还是紧跟时代步伐,让我们来聊聊因为微博一夜成名的红十字会——或者,与火车有关的某机构(听说这机构快成敏感词了,也不知真假)?这两个机构危机公关的能力显然低于各个体的平均水平。而在这两个事件中相关谣言各种PS照片得到广泛传播,非持续围观事件的群众们说不定就将那些需要考证的东西当做现实,拿一生去相信。
GroupThinking的这套理论似乎能解释勒庞群体智力水平远低于个体平均水平的观点。试图挑战GroupThinking的人往往死得很惨,如果他们没有极佳的辩才和与对手相当水平的专横。精神贵族似乎不缺辩才——起码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有别于群体,不过得遗憾的指出,这些精神贵族往往对于专横也持有相当程度的鄙夷。所以,他们对于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开头碰壁之际便收手占了绝大部分。少数能坚定不移于不要脸的自我吹捧与蛊惑人心者,打破其他群体的Groupthinking倒是有相当几率,但这也意味着,会被供上神坛,成为另一个群体的领袖。不消说,当一个精神贵族得承担相当一部分的压力,从无人理解到违心言行,甚至还有牺牲部分智力水平的风险,从冷静客观到无法避免的GroupPolarization。
勒庞同时认为,作为个体的人要受意识的约束,而在群体中,意识退回躯体深处,整个人由无意识统治(弗洛伊德至少在这点上对勒庞表示了高度的赞赏,而老弗对勒庞态度的漂移不定似乎也有分居不同群体的影子)。而无意识是简单粗暴,狭隘又自私的`低等意识。为何在群体中,人群更不受约束?勒庞的解释再次华丽丽地让我想到两个心理学中所说的名词——破窗效应和责任分散效应。破窗效应主要针对不良行为的示范性作用,而责任分散效应让更多的人在公众场合助人为乐这件事儿上选择了袖手旁观。此二者的共同点是心里承受的道德压力会因为“也有人和我一样”小很多,从而一次次冲破个人设定的底线。
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乌合之众》所带给我的乐趣远非复习一遍脑子里的各种名词。最吸引人的,无疑是贯穿这本书的,看似大逆不道的核心内容——所谓民意,大抵可相当于另一种程度的暴力,而这种暴力,比所谓专制,来得更隐蔽,影响也更加深远。
《乌合之众》读后感 篇3
对于《乌合之众》这本书,其实我早有耳闻,只是一直没有机会去阅读一番。恰好这期流动书舍的主题是心理学,里面推荐的书籍有《乌合之众》,一下燃起了我想看此本书的冲动。就这样,我开启了《乌合之众》阅读之旅。
它是一本怎样的书
《乌合之众》是一本研究大众心理的书籍,书中围绕三部分进行展开,分别是“群体心理”、“群体的意见与信念”以及不同群体的分类及其特点。勒庞对于自己的提出的见解十分自信,并时常通过插图以及案例来证明其提出的观点,使自己的观点更易信服。虽然这本书籍饱受好评,对于群体的研究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但对于勒庞提出的观点,我并不敢完全苟同。
书中的观点有哪些比较有代表性
勒庞对于群体的概念做了基本的定性,他认为群体并不只是一群人聚在一起,而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认为具有共同明确目标的人才能称之为群体。“群体总是无意识的,但也许就在这种无意识中间,隐藏着它力量强大的秘密”。决定群体特点的原因中,一是无意识,二是传染的现象。三是易于接受暗示的表现。只要群体中有一个人提出观点和看法,周围的其他人都会不自觉的受到暗示。生活中最常见的例子就是淘宝购物。
当我们需要购买一件商品,但是之前对于这一件商品完全没有接触和了解的时候,我们往往借助的是店铺评分、用户评价,其中用户评价对我们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当在寻找意向商品的时候,第一个看到一家店铺的商品,评分很高、很多人购买且几乎都是好评,我们就好像是在茫茫人海中找到了那个它,心里默默地说“嗯,这个就是我心仪的”。或许这个商品并不是适合所有人,但是当购买群体一大片倒向好评的时候,你会不自觉认为这个也是很适合我的。这就是为什么当有人对于店铺差评就会受到店主的报复的原因了。因为评价引导性实在是太强了,以至于当大家不知道如何选择一件商品的时候,就会无意识的受到用户评价的影响。
在“群体领袖及其说服的方法”一节中,他认为所谓头领,有时不过是小头目和煽风点火的人,他们并不一定具有超于常人的智慧与本领。他们采用的动员手段是:断言、重复和传染。做出简洁而有力的端丽,不理睬任何证据,不断的进行有效重复。这种动员手段不否定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因为这种手段会让领袖的说法进入我们脑海,通过不断重复,从而构成行为动机,让我们对这种说法深信不疑。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对于领袖提出的说法并只是一昧的接受,领袖的断言也并不是无理无据。时代在发展,我们的思考也在进步。
如何评价这本书
在这本书中,作者不止一次地强调个人在进入群体之后,就会变得偏执、专横和毫无自己的主见,智力也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由此可见他对于群体是持较大的悲观态度的。当然我们在阅读此本书应带有思考的看,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人民群众,群体并不是像作者看待的那样一无是处。我们对于书中的观点应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并不能全盘接受,而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将其运用在现实生活中。
《乌合之众》读后感 篇4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在一个群体之中的人就仿佛在山中穿行,想知道山的面目很难。而《乌合之众》正是告诉我们这座山究竟是什么样子,怎么上山,怎么下山,怎么面对下一座山。
没看这本书之前我其实就骨子里厌恶所谓的“流行”和“时尚”。为什么所谓“大众”喜欢的我就要喜欢?“大众”说好的我就要说好?“大众”是什么?我觉得这个“大众”其实和从小到大没征求过我意见就上台代表我发言的那些“学生代表”“员工代表”一样,不过是有权,有钱人的喉舌和工具而已。我不能阻止他们宣传和演讲,但我可以不认同不跟随。
。很多人都听过一个笑话。一个路人看到路上有一个人在看天,就以为天上有什么也停下来抬头看。第二个、第三个,更多人也停下来看,什么也没看到就相互询问。最后才知道第一个人不是在看天,是因为流鼻血才仰着头。
我至今也还记得自己变成乌合之众的一次经历。那是小学五年级的一天下午。一放学就跟着路上的.一大群人晕晕乎乎的走到市中心广场,看到很多人往天上扔帽子,我们几个小伙伴也就跟着人群捡地下的帽子一起扔,根本不知道为什么也没想过找人去问问。后来才知道那天这个活动是为了一个道听途说来的消息说某个人去世了。我既不知道为什么大家会为了一个人去世那么高兴,也不知道为什么电视台为那个人还健康活着高兴,但是那一年我确实盲目的扔了帽子。
稍微年长一点社会上开始流行练气功,每天楼下练香功的声音都会比闹钟更有效的把我唤醒。“香~~~”别看都是大爷大娘,一群人聚在一起喊出来也是气势十足。听说大家一起练会散发出特别的香味,我没凑近闻过,但是想想他们那么早去练的原因估计也是怕太阳出来容易出汗,怕会分辨不出到底是香还是臭。
我自己在家看过“中功”的“带功”录像带。一个大师坐在台上发功,让台下的摇头就摇头,伸手就伸手,还有人又哭又闹完全失控很是神奇。据说大师也是可以透过录像带发功的,但我看的时候既不想摇头,也不想伸手。
大学里一天和舍友吃了烧烤喝了啤酒,酒酣耳热的往宿舍走。途径四大发明广场看到乌压压一大堆人席地静坐,还是不禁下了一跳。后来才知道那是当时最热门的一种气功,后来居然演变成了另一场大规模群体性活动。还好我早就看过大师的录像带,对这个一点都不感冒,练功就练功,干嘛非要一起练,半夜不睡觉坐在外面静坐吓人好玩吗?
老婆喜欢看演唱会。开始我总觉得花钱买演唱会票还不如买
CD,
音质好还能反复听。但是作为陪员参与了几次之后发现演唱会有其独特的“气场”,这是自己单独听完全不可能体会到的。这种气场不能简单归结为现场的影响、灯光,甚至亲眼看到明星,更多的还是周边人群的影响力。当你看到四周无数荧光棒在摇晃,你不摇别人会主动问你是不是你不会打开荧光棒开关;当你周围的人都站起来手拉手跟唱,你不唱别人会主动抓住你的手拉你起来,这就是群体的作用。
一个人的时候我们会自然会调动所有感官和大脑去对周围环境做出判断,但是这种警觉会随着人群的规模而逐渐降低。过于另类在群体中是不受欢迎的,所以群体中的人也会自然而然的趋同。这都是数万年乃至更久的生物进化结果,所以无论你有没有自己的判断,一旦在那个群体当中无法脱身的时候,你的选择其实不多。
然而我还是不想就这样“同流合污”,所以我选择“进化”成宅男。别跟我讨论现在流行什么,我不想加入你说的那个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