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潜作品谈美书简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朱光潜作品谈美书简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朱光潜作品谈美书简读后感 篇1
整本书花了不到半个月的时间读完,这本书的来历是我的一位高中语文老师给我推荐的。我怀着好奇和兴趣把这本书看完了,整本书我认为分为三个部分,第1部分就是《朱光潜给青年写的12封信》是12个模块,第二部分是《附录》也就是朱光潜写这本书的来由和他的自传,第三部分是《朱光潜谈修养》,又是22个主题和板块。
整本书比较值得一看的是第1部分和第3部分,第1部分的12封信里面,作者谈到了读书,动静,多元宇宙,人生等等主题,其中让我读来有几个点对我确实有启发。读的时候让我感受到类似于当初读岸见一郎的《被讨厌的勇气》那本书时候的启迪。就比如这本书里讲的多元宇宙这个概念,他把这个世界分为社会的宇宙,道德的宇宙,恋爱的宇宙等多个角度,有很多时候,以道德的标准去评判恋爱的话会发现很多冲突和矛盾,但是在恋爱的宇宙中这些东西又是很正常的.现象。以此启示我就是当遇到问题时,把你自己放入合适的宇宙中去设想,这样能减少自己心理上的矛盾和冲突,减轻自己的内耗,让自己活得更简单不纠结一些。
第二部分朱光潜谈修养这一部分有22个板块,涉及的范围比较广阔,里面一些主题还是挺有意思的,我是按顺序一个个完整读完了。读完以后,我个人的建议是可以从这22个主题中挑取自己感兴趣的部分读,有可能有那么六七个自己非常感兴趣的拿过来细细度品读一下,这样也许能让你更有效率的去吸取这本书里的知识。因为整本书来说是朱光潜比较偏个人的思考方面的文字,相当于是一个散文,就是它的情节性没那么强,读起来的话有点像读哲学类的书籍一样,因此如果你是按顺序硬啃的话,其实是比较费体力的。如果你是按照感兴趣的模块读,阅读效率更高,也能让你更省时省力。
我个人觉得判断一本书是否是一本好书就在于你读完这本书之后,书中的有没有那么一两个点能对你的人生观或者价值观产生一部分塑造,或者一定好的改变,能让你更加成熟,对于外界思想上抵抗力更强。如果有,那也许就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而《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就让我产生了这样的感觉,因此我认为还是一本不错的书。
朱光潜作品谈美书简读后感 篇2
上周我主要在读两本书,一本是林语堂《人生不过如此》,由孙璐老师推荐并借新书于我,至今仍未读完;另一本是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是三年前买的书,之前只是浏览了几篇感兴趣的文章,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就将它搁置高台一直没有看了。直到近日与好友聊天提及朱光潜先生“读书是自己的事,与他人无关”的观点,又在另一位好友日志里看到先生“此身、此时、此地”的座右铭时,我才从书柜里翻出此书重新拜读。我向来不太习惯于计划性地阅读,读什么书看心情,更看缘分。
朱光潜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美学家,研究中国美学史的学者大都是“从朱光潜谈起”的。本书是作者在1920年代旅欧求学期间给国内一家杂志社所寄的十二封信,受众为普通中学生及相等文化程度的青年,内容涉及读书、写作、求学、恋爱、人生等等青年人普遍关注的问题,语言亲切且通俗耐读,饱含哲理又深入浅出。全书字数不多,我看得很快,但看完过后脑海空空如也,又回过头反复阅读了多次,才有了一点自己的想法,这是将书本知识自我消化的一种不错的方法。
作者认为现代青年“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做事缺乏前人的“苦心与热情”,不能从根本上下功夫。从客观上言之,科技越进步,人类征服环境的能力就越大,遇到的困难就日益减少,人类就越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做一件事情就不免轻浮粗率,所以艰苦卓绝的成就也就日益稀罕了。在以“效率”衡量人生价值的社会不允许人们放慢脚步潜心钻研,人们逐渐把自己看作社会的机械,一味地迎合社会需要而不顾自己的.兴趣,面对各种诱惑“摆脱不开”,最终心生烦恼,人生悲剧由此开始。
反观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看一本书,匆匆浏览后就想从中获取真经指导人生;上一节课,对教材内容尚一知半解就敢在学生面前大放厥词;带一个班,顺利调解了几次同学间的小矛盾就认为自己掌握了班级管理的规律。我哪里知道,看书、上课、带班背后的学问大着哩,岂是我这等乡野匹夫、愚笨之徒花点儿时间就能悟出来的。太着急就会放弃埋头苦干,习惯投机取巧,浅尝辄止,严重时还会自我膨胀,栽大跟头。这样的日子每天都很忙碌,可我并不充实,因为充实是一种精神感受,不在于你一天做了多少事情。在忙碌的过程中我仅仅是在完成任务,没有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与价值,没有自己的生活是单调乏味的。
所以我建议身边的同学们:学习要脚踏实地,耐心钻研,勿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只有眼光深沉,从根本上下功夫,坐得住冷板凳,才会有所成就。生活要顺乎内心,寻找乐趣,勿急功近利,随波逐流。只有顾得上自己,有一些正常的嗜好,闲暇时寄托心神,才会获得幸福。学习是一种生活方式,不要把它看得太功利了,即便没有同学的羡慕,师长的表扬,没有奖学金、重点高中、各种荣誉的诱惑,你依然应该坚守,主动地为自己的生活着色。无论每天有多么繁忙,你总要抽点时间逍遥自在不受拘束地发展自己健康积极的兴趣,或读书、或写作、或画画、或唱歌、或打球,谈谈笑笑,跑跑跳跳。学业、工作都是第二位的,人生第一位是生活,生活是快乐,是体验,是充满生机,如果因为学业和工作而忘却了生活,忘却了自己,那也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义与价值。
最后,用朱光潜先生的一句话共勉:
“我以为无论是讲学问或是做事业的人都要抱有一副‘无所为而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学问事业当做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才可以有一番真正的成就。”
人生苦短,慢慢走,欣赏啊!
朱光潜作品谈美书简读后感 篇3
朱光潜早年学过中文,读过教育学、心理学,当过中学教员,然后在多所大学任教。在《谈美书简》的第一篇中写道:解放前几十年中我一直在东奔西窜,学了一些对美学用处不大的学科。……学过英、意、德、法几个流派的`符号逻辑,……费过不少精力研究过变态心理学和精神病治疗,……读过不少佛典,认真研读过“成唯识论”,还看了一些医学和谈碑帖的书,可谓够“杂”了。……认真地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陆游说:“功夫在诗外”,我想朱光潜的美学成就与他学得“杂”,学贯中西是分不开的,应该对我们做其他的学问有所启发。
朱光潜作品谈美书简读后感 篇4
“一位老朋友的来信,写过一篇为《美的定义及其解说》的.近万言长文,承他不弃,来信要我提意见。”朱先生看过之后说道:“这种玩弄积木式的拼凑也煞费苦心,可是解决了什么问题呢?难道根据这样拼凑起来的楼阁,就可以进行创作,欣赏和批评吗?”“‘定义’之后还附了十三条‘解说’,仍旧是玩弄一些抽象概念,并没有把‘定义’解说清楚。作者始终一本正经,丝毫不流露一点情感。”……
从行文中可以看出朱光潜严谨的治学态度,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是非分明,态度坚决,措辞严厉,即使是老朋友为了科学也毫不讲情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