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心得体会 > 正文

观《知青》有感

2025/08/07心得体会

微文呈现整理的观《知青》有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观《知青》有感 篇1

据报道,电视连续剧《知青》即将正式播出。《知青》的编剧是梁晓声,梁晓声本人曾经就是知青,以前也出版过不少关于知青的作品,因此,由梁晓声担任编剧,我认为在具体细节的历史真实方面,应该问题不大。关键在于如何看待那段历史。上山下乡、知识青年,那段历史的确真实地发生过,至今还有很多亲历者健在。当事情正在发生时,当事情刚刚结束时,亲历者和旁观者都会有各自的感受。到今天,声势浩大的上山下乡已经过将近半个世纪,大多数经历者已经垂垂老矣,步入耄耋之年。穿过时间的尘埃、历史的风云,再回首看那段历史,会给亲历者怎样的感受?还有很多年轻人,没有那段经历,甚至没有听说那段历史。当他们在父辈、祖辈的叙述中拾起那个被时间过滤的“传说”,他们又会有怎样的感受?

我看了《知青》的前20集,边看边想起那时候广为传播的一段名言。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有一本很著名的小说,名叫《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那不是一本科普书,而是关于一个名叫保尔·柯察金的年轻人的人生故事,其原型就是作家本人。这本前苏联小说很早就被翻译到中国,当年有小说、有电影,还有连环画,其中有一段话几乎家喻户晓、人尽皆知:“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过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时,可以说:我整个生命和精力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而斗争。”

我没有当过知青,因为那个时候我还小,但我确实感到,当年很多离开城市、上山下乡,到高山、到草原、到边疆,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年轻人,时代赋予他们知识青年的称号,的确是怀抱着建设国家的理想。《知青》剧中不管是到兵团的知青还是到农村插队的知青,很多人的确也是这么想的。时隔多年,我接触过不少已经回到城市的当年的亲历者,其中依然有很多人对当年自己火热的青春怀抱着复杂的感情。虽然在后来的反思中对那段历史有各种看法、说法,然而,无数的亲历者仍然没有否定它所体现的理想和实际的价值。也许,经时间的打磨,人们对“最壮丽的事业”会有不同的解释——什么才是“最壮丽的事业”?如何才能建设和实现“最壮丽的事业”?在这个过程中,也许有失误或偏差,但是,无数人都不否认,当初无怨无悔地投入火热的青春,的确是为了“人类的自由和解放”,这是当年的理想主义至今尚存的重要原因。

穿过岁月的尘埃,如今人们可以反思为“人类自由和解放”的“最壮丽的事业”是否在实践中有不切合实际的做法,这一点在电视连续剧《知青》中也有所体现。在电影、电视、小说之外,人们在思想界、学术界对此展开深入探讨也是必然的,这涉及到更深入、全面的思想理论研究。我认为,思想理论上全面肯定、彻底否定,都失之偏颇。而小说或影视等艺术,更多关注的人们的经历和情感,它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能够给人们更多的理解角度。这也是我对梁晓声担任编剧的一个肯定,因为,他能保证再现那段历史时情感上的相对真实,这非常重要。有些人为了彻底否定那段历史,经常把那时的每个细节都描述得极为黑暗。事实上,在《知青》剧中我们能够看到,那时也有欢乐,也有阳光,人与人之间普遍的关爱与温情依然牢固广泛地存在。我们今天需要深入思考的是,那些永远不会失的人性,与为了“人类的自由与解放”的“最壮丽的事业”究竟是什么关系?我认为,很多时候,脱离实际的书本理论知识常常是造成事与愿违的.重要原因。这一现象在当年上山下乡中能够看到,在今天的改革开放中,依然没有改变。

每个人的青春都是最重要的一段人生经历。古人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不管是过还是现在,正在经历和挥霍青春的人们也许难以就近看清自己行为的价值。然而,跳开当下的漩涡,参照别人的青春,再来审视自己的青春,也许,当今的年轻人能够对父辈、祖辈以及自己,有更多、更清醒的认识。今天,在“蜗居”和“职场”中打拼的杜拉拉们,也把自己的青春称为“奋斗”。与当年上山下乡、战天斗地的“奋斗”相比,我不愿给出孰高孰低的价值标准,但我认为,通过《知青》了解历史,对于当今年轻人了解自己也是有益的。

我比较惊讶在《知青》一片中出演的年轻演员,他们大多没什么名气,不算大牌,但他们较好地演绎了那段历史的真实。这一现象也让我相信,不同时代的年轻人,在为理想或自己奋斗时,很多东西是相通的。因此,不管是过来人还是年轻人,如果面对自己的生活有很多困惑,我认为,看看历史,看看别人的青春和生活,哪怕只是隔着时间的纱窗,也能产生新的启发和认识。对于中国来说,声势浩大的上山下乡涉及整整一代人。虽然它已成为历史往事,但它对当今中国的影响依然存在。通过思想,通过反思,通过活生生的人,它的后续影响究竟有多么深刻?是积极的意义,还是负面的价值?我认为,未来的中国社会还将继续为此而深思。电视连续剧《知青》某种程度上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考的切入点。

观《知青》有感 篇2

知青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他们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去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奉献着自己,这群人是我们不能忘记的,他们的事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这次的影片主要关注的是50年前上海的学生们积极扎根在东北建设兵团工作的故事。他们放弃了条件稍好的生活,积极奔赴到最艰苦的地方最苦难的.岗位上去,他们的故事是蹉跎的,人生是坎坷的。

50年前去到最前线的都是最最普通的人们,他们是最朴素的人也是最善良最可爱的人。

这部纪录片中的几位8连知青的真实故事深深的感动了我,那个时代的他们是多么的勇敢多么的无私啊。跟现在这个社会的风气是形成强烈对比的,那时候的知青们,哪里需要就去到哪里,心里想的就只有一个,那就是一定要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留给我们现代人的思考有很多。

我记得在整个影片放映的过程之中,整个影院的气氛都是很安静的没有一丝丝的吵杂。大家都投入进去,用心去体会那个年代的知青们的生活,在场的人们都眼含泪花。可能大家都深深的进入了那一段生活吧。回想起自己那时候的生活,真的是好多回忆和心酸吧。

我们新时代的人们回首那段难忘的知青生活的时候,应该带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去体会呢?我们为什么要去接近那段时光呢?因为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民族需要这样得故事去激励,需要这样的精神一直发扬下去。

奉献精神不怕吃苦的精神是我们无论在什么时候都需要的,这是我这一次看了我是知青这部纪录片最深的体会,相信也是大家的感受吧!

观《知青》有感 篇3

四十五集电视连续剧《知青》在央视热播已落下帷幕。使曾经的知青人与关注知青历史现象的人们,重温了那段发生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牵动几千万人与其家庭命运的苦涩历史。它是至今为止反映知青历史题材文艺作品中的大手笔。

说其大手笔,是指作品对知青历史在时空上多视角多方位的充分展示。首先时间跨度大,从知青运动初期到一九七九年,几乎囊括了知青现象存在的主要历史阶段。其次空间跨度大,作品以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某地为基地,同时展示了黑龙江山东屯插队知青、山西窑洞插队知青、山东沿海返乡知青、内蒙古兵团知青的生活情形(还有新疆兵团)。再次,内容涵盖广,收割、排水、播种、农机、夏锄、饲养、编草帘、采石、野营拉练、巡逻站岗、教书、遭遇狼与自然灾害的伤害、政治歧视甚至迫害、性侵犯、劳动与恋爱、扑灭荒火、黄土高原地质灾害、伤亡与疾病、读小说、极左思潮式人物肆孽、复习功课上大学、返城。涉及知青生活与工作的广泛内容。雪原、白桦、黄土高原、大海、草原等知青人熟悉的自然环境重新再现眼前。场面之大,内容之丰,让人从更高与更开阔的层面视角来纵情地俯视整个知青历史,深切地感受到波澜壮阔的知青运动历史画卷的强烈震撼。许许多多知青生活的细节描写与刻画,无不引起知青人的共鸣;鲜有暴露的知青经历,无不触动着知青人与其亲人最敏感与最脆弱的神经。

写多地知青生活与劳作,人物众多,情况各异,谋篇布局,驾驭难度大。但是作者巧妙地将他们连接到了一起。“哥俩”将京城家庭与黑龙江兵团、陕西插队三地联系起来;资本家女儿被歧视的经历将山东屯插队与兵团联系在一起;治疗雪原雀盲千里寻求海带将兵团与山东沿海返乡知青联系在一起;知青探家换乘将哈尔滨与兵团联系起来;兵团买马与学习驯马把龙、蒙兵团两地联系到一起;襁褓婴儿将黑龙江与新疆兵团联系到一起。正是这种极具内在联系的`巧妙构建,使整个作品主线突出,视野开阔,大而不散,并具有比较连贯的故事性与欣赏性。

把握主流,是客观反映与评价知青历史的关键。应当承认,知青运动中有许多的阴暗面。这也是人们对知青历史诟病的原因之一。这些阴暗面,主要反映在丑恶权势对女知青的性侵犯、推荐上大学与走后门返城中滋生的腐败、各种灾害吞噬知青的生命,家庭出身株连的政治歧视与迫害,返城过程中情侣的情感决裂,等。尤其是知青运动末期,由于上大学、返城给知青、家庭、社会造成严重的混乱,猜疑、抱怨、仇视。对此,作品既承认历史,又点到为止,不做刻意渲染。作品几近结尾时车站站长的话:“这帮孩子来的时侯热热闹闹,走的时侯乱乱哄哄”,一言以蔽之,既简洁、精当,又绕开知青运动的软肋,在大规模的知青现象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之前,留给人们与社会充分的想象空间;对作品中诸多人物未来的命运,留给观看者更多的想象空间。

不可否认,对于电视剧《知青》存有不的意见,尤其是在知青人中的反映也不尽相同。有认为作品反映的历史不够真实,过大地渲染了“再教育”的作用,无视知青运动给一代人与人才发展的贻误,给千万个家庭带来的多种伤害与灾难,加剧了文革带来的负面影响与社会矛盾。而这些,都离不开对知青历史发生原因的认知不同。

是什么原因导致知青历史现象的发生呢?作为一个亲历者认为:其社会背景包括:

1、城镇新增就业人口巨大压力与生产力吸纳劳动力能力低下的矛盾;

2、对文革前十七年教育的全盘否定;

3、应对国际关系紧张局势;

4、历史上屯垦戍边治国国策的影响;

5、对当时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判断;

6、担忧和平演变发生。于是,上山下乡,屯垦戍边顺理成章地成为解决这一系列社会问题与矛盾的宣泄的出口。

观《知青》有感 篇4

至中央,天津各主管部门的一封信

目前天津知青面临的困境需中央及有关部门予以酌情解决,特汇报申述如下:

当时下乡的大背景。68年12月党中央、国务院从当时政治形势和经济形势考虑,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掀起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随后,毛主席发表了“知识青年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为执行中央指令,天津市委下令,全市老三届学生在69年春节前必须到陕北、山西、内蒙山区插队和到东北、云南等建设兵团去。知识青年坚定不移的执行了党中央、天津市委的指令,毅然决然的到农村、到边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一场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由此展开,知识青年也为国家付出了青春和热血,乃至生命。由于知识青年在兵团、农村存在诸多问题,兵团等地掀起了知青大返城。下乡插队的知青基本上就地安置在了工厂和其他部门,有的上了大学和当了兵。由于他们插队所在地域分散,消息蔽塞,插队返京知青都是自己找渠道,找关系陆续返回。我父亲就是当时参加上山下乡的知青。1976选调参加了工作。可是1992年的时候单位利用手段让我父亲和他们的同事都签署了一份单位员工内部退休协议,说到了退休的年龄给办理正式退休,可是到了1996年的时候单位却给办理了退职手续,这些事我们当时都不知情,是事后才发现的。现在我父亲的'工资要比别人少比人少很多。最近找到过武清商业局、劳动局、信访办和相关部门反映问题,但是一直没有办法解决,商业局说知道当初办错了。但是现在国家没有文件没有办法纠正。现在像我父亲这种问题的人有几百人。这些人为了祖国的建设把最美好的青春都献给了党和国家,为什么到老还不能有一个好的安置呢。退休,退休金拿不到。子女没有被安置。难道咱们的党把这些人都给忘记了吗?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国家权益之计,知青返城后应享受本城市待遇。老有所养,老有所医.

妥否,盼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