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端午节教案(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端午节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端午节的名称、来历和有关习俗,知道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目之一。
2、体验中国民间节目的韵味。
活动准备
1、幼儿已经初步了解中国农历记年的方法。
2、幼儿用书:《快乐端午节》。
活动过程
1、幼儿相互交流,初步了解端午节。
教师:今天是什么日子?
幼儿和同伴交流。
请个别幼儿在全班面前表述,重点引导幼儿表述端午节的时间。
教师和幼儿共同小结:端午节是中国农历的五月五日。
2、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教师:端午节是怎么来的,有没有小朋友知道它的传说故事?
幼儿相互交流。
教师请两名幼儿讲述,大家分享端午节的传说。
教师小结:古代楚国的诗人屈原非常热爱自己的国家,在秦国攻破楚国京都时,屈原看到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农历五月五日,在写下了诗歌《怀沙》之后,抱石投汩罗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国老百姓非常悲痛,纷纷涌到汩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3、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教师:在端午节这天,人们都有哪些活动,为什么进行这样的活动?
幼儿分组交流。
每组选1名幼儿在集体面前发言。
教师小结:端午节人们会进行许多活动,如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配香囊等。
4、引导幼儿看幼儿用书,巩固对端午节的了解。
教师:书上有许多活动,请你找出端午节里人们的活动。
幼儿认读,并完成幼儿用书上的练习。
一、引入部分看图猜节日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1)师: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图片里的人在干什么
(2)师:什么节日要吃团圆饭放鞭炮呢?那我们再来看一组图片
(3)师:什么节日要放风筝扫墓?还有最后一张图片这是什么节日要吃的东西?今天我们就要来聊一聊端午节。端午节是哪一天有没有人知道?端午节是纪念谁的?有谁知道端午节的故事?
(4)师:看来我们中二班的孩子是真的长大了,这么难的问题都没有难倒大家。
二、基本部分
(一):1、师:端午节当天要吃粽子你们吃过吗?谁来说一说
(二):1、师:除了吃粽子以外端午节还有一种游戏叫划龙舟那在我们新疆是很少见的我们一起来看一个简短的视屏看看真正的划龙舟是什么样
2师:现在我请所有的小朋友站起来跟我一起站起来尝试一下划龙舟做动作我今天还带了五个可以划龙舟的玩具我需要两组孩子和我一起玩其他的小朋友当观众帮我们加油
3、师:进行划龙舟游戏没有玩到的孩子下午我们出去作游戏的时候玩
(三):1、师:让配班老师悄悄点燃艾叶)大家闻到什么味道没有?是什么味道呢?哦原来是艾草谁知道艾草有什么作用呢?夏天会有很多蚊虫点燃的.艾草有这样一股特殊的味道他可以赶走虫子刚才我们只闻到了它的味道现在我们一起看看他的样子
2、观看图片
三、结束部分
1、师:今天呀我们小朋友一起感受了这么多关于端午节的事情最后我们一起来看看动画片,在动画片里会告诉我们为什么会有端午节。
2、师:你记住了吗?请男孩子慢慢的划着龙舟去上卫生间吧
四、活动延伸
1、手工课可以进行包粽子的活动
2、环境创设上进行端午节的布置以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
端午节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端午节是中国的四大节日之一,同学们对端午节的印象只是吃粽子、挂香包、看划龙船,从来没有深入去认识端午节,本活动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深入的去认识端午节。整个活动设计先从端午佳节的习俗切入,让学生去寻找端午节的起源故事,动手做香包,以及认识端午节是诗人节,诗人写了很多赞颂端午的诗歌;进而让学生在吃粽子之余,关心一下自己,如何让自己吃得更健康,在看划龙船之余,也能体会一下团体同心的重要性。
活动准备:
赛龙舟录像有关端午节的诗歌
活动过程:
一、全体立正、各小队整队
二、各小队长向中队长报告人数,中队长向中队辅导员报告人数
三、出旗、奏乐、敬礼
四、唱队歌
五、主题活动开始:
(一)端午奇缘话习俗。
学生畅所欲言,只要跟端午有关的.知识和风俗都可以说,可回答下面的问题。
x、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端午节)
2、那么,你们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吗?
3、学生生动地讲述端午节的起源故事。(各种起源故事附后)
(二)外来学生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的习俗。(班上7位外来学生)
(三)观看赛龙船庆端午的录像。
(主持人):同学们,你看过“龙舟竞赛”吗﹖端午节龙舟竞渡不单是传统庆祝活动,也是一项体坛盛事!端午节起源于诗人屈原因不满朝廷腐败而投江自尽,敬重他的村民便以喧天的锣鼓声把江中鱼虾吓走,而同时又把粽子抛进江中喂饲鱼虾,以免它们啄食屈原的躯体。
龙舟竞渡可说是端午节的高潮。龙舟长x0米多,以龙头和龙尾作装饰,船身还特意雕上麟状花纹,唯妙唯肖;每只龙舟可容纳20至22人,二人并肩而坐,在船首的鼓手和船尾的舵手引领下,以及围观人群的呐喊声中划向终点。现在,我让我们一起加入这一行列。
(播放赛龙船庆端午的录像。)
(主持人):看了刚才的录像,想谈谈自己的想法吗?
队员们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
六、辅导员讲话:
同学们,今天的活动搞得非常成功,在此向你们表示祝贺。老师高兴地看到同学们参与的热情,强烈的表现欲望以及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少年对信息、资料的搜集能力。通过本次活动,我们近距离接触了端午节,对它有了更深的认识,老师相信今年的端午节大家一定会过得特别有意思。到时候我们再一起来包粽子,表达一份我们对屈原的怀念。
端午节教案 篇3
设计意图:
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设计并组织有关端午节的主题教育活动,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端午节,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初步的爱国主义情感,丰富以下主要经验:
①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也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
②端午节有吃五黄、挂五端以驱毒避虫的习俗。“五黄”指黄豆做的粽子、咸鸭蛋黄、雄黄酒、黄鱼和黄瓜;“五端”指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龙船花。
③端午节有赛龙舟的习俗。
④端午节有特别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种形状、多种口味的。
⑤端午节有许多传说、故事、儿歌,如:有关屈原的传说等。
活动时间:
20xx年6月19日上午9点
活动地点:
大一班活动室
活动对象:
大一班全体师生
活动一《语言》:
屈原的故事
活动目标:
1、知道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初步了解其来历及风俗习惯,如吃粽子、挂艾草等;
2、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激发爱国情感;
3、喜欢和大家一起共度端午节,积极参与端午节活动,体验节日的'快乐。
活动准备:
有关《屈原的故事》的图片
活动过程:
1、观看图片,倾听《屈原的故事》,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师:你们知道端午节为什么要吃粽子吗?
2、理解故事内容,激发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敬佩之情。
师:①人们为什么要过端午节?为什么要纪念屈原呢?
②人们是用哪些方法来纪念屈原的?
③假如你是屈原,国君不接受劝告,你会怎么做?(教育幼儿珍惜生命,以积极的方式解决问题。)
3、拓展交流:端午节还有哪些习俗?
端午节教案 篇4
在4月25日的片信息技术优质课选拔时上了《端午节》一课,现把点滴感想记录如下:
这一课是小学信息技术(四下)教材中,网络单元的第二课时,在教材中,它确定了两大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确定相关主题;第二部分:查找整理资料;其中第二部分是重点,它又分了3个方面:
1、确定主题后围绕主题搜集资料;
2、建立好相应类别的文件夹;
3、找到资料后,分类下载到电脑上。
在拿到教材时,第一感觉是这一课的内容是比较单调的,简单来说“搜索”、“下载”、“整理”6个字概括了本课的主要内容,如何引导学生有兴趣的走入课堂,又能让他们带着收获与思考走出课堂,是我在设计这一课时考虑最多的!
细看这一课的内容,深深感受一点,这一课的学习不只对本单元下面的课时有重要的铺垫作用,可以让他们有序的找到内容进行小报创作,而且,对于在将来的学习、工作中,如何对信息进行管理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更有不可忽视的引导作用。所以在设计本课时,我重点考虑了如下几点:
1、分类整理应该是学生的一种内在的需求。
在教材上有两个方面的目标达成,一方面是建立各类别的文件夹,另一方面是找到资料后分类下载到电脑上。在试教过程中,我发现这样的顺序对于学生来说可以达成一堂课的能力目标,便是对于以后实际的运用的影响是比较弱的。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一线的老师都知道,在下载资料的过程中,要是没有要求分类,大部分学生是不会分类的,他们会把他们找到的各种信息放在一个目录下,是他们不会建文件夹吗?不是的,那是他们没有这种需求。在这堂课中,即使在教师的简单引导下,学生“明白”建文件夹分类比较清晰,在下载资料前进行各种文件夹的分类然后下载,但是,在以后的学习中,有几个学生会在下载内容时先主动给资料分类呢?有小部分已经非常不错了,因为他们感受不到,这是他们的一种需要!
在学习这个环节中我做了调整,我先让学生自由下载各种各样的信息放在同一个文件夹下,然后再让学生从凌乱中自己去思考能让信息变得有条理化的方法,结果全班有大概20%左右的学生,能自己想到用各类文件夹进行整理,当他们把自己实际体验中的想法告诉大家时,再让全班同学来整理自己的信息,两种方式对比下来,明显学生对于这样的过程比较乐意接受。而且,在以后我们的实际运用中,我们自己电脑里的有些信息也是陆续存下来,到了一定量后,再根据已有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这是一种需要,也是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2、信息课不是纯操作课,学生应该有美好的情感体验。
在现代社会,信息技术已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形式,用纯“工具论”的眼光把它视为一门纯“应用”性的学科是片面的。我们的小学生生动也灵动,如何让他们从丰富多彩的学习中去感受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魅力,是我们一线老师应该更多思考的.!
端午节这一课是以端午节为载体,让学生进行查找整理信息的学习。如果仅仅是按部就班下来,教材也不用选择端午节这样一个有民族气息的日子了,只要会搜索,会新建文件夹,会按一定的目录保存就可以达到目的了。而我们的小学生活泼而有朝气,他们有他们的思想,有他们的喜好,他们在他们每一天的学习中体验着不同知识的到来,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人的心灵在与外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从内部生成的,人的心灵具有自觉能动性,学习过程是主动建构的过程。”只有在学习中同时也有美好的情感体验,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投入学习,爱上学习!
我在设计这一课时,把感受端午节浓厚的文化气息作为主线,用美好的情境与内容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比如,开始音乐小短片的导入,让学生初步感受一种浓郁的节日气息,从而引发他们的求知欲,比如过程中的音乐图景,比如最后的交流感受等等,我们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在走出课堂时告诉别人,今天我们学习了建文件夹,学习了搜索,而是想让学生告诉别人:今天我们了解了端午节,那是一种美丽的节日,我学会了用更好的方法与了解它!
端午节教案 篇5
教学目的
1.体会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1.加强朗读,感受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ei2)苋菜(xian4)籍贯(i2)硝药(xia1)、腌腊(an1)络子(la4)大襟(in1)车胤(in4)
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二、导人
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
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第l自然段),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第4~6自然段),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四、学习课文
(一)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学生复述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
①系百索子
②做香角子
③贴五毒
④贴符
⑤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二)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第2、3自然段。
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
第二自然段开头,作者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接着用"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短语,说明家乡咸鸭蛋的出名。
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这里用多重转折方法说明家乡双黄蛋的"奇"。
第二自然段最后作者采用多层转折、层层铺垫的手法,说明家乡鸭蛋的"好"。
第三自然段具体点明高邮咸蛋的口味特点,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表现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
五、小结
介绍高邮鸭蛋,写得有声有色,跌宕起伏,对家乡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学生互评。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三段。
提问: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这部分作者介绍了"挂鸭蛋络子"的习俗,具体写了做鸭蛋络子的鸭蛋的挑选到孩子们的吃法,吃完后的用途等等。作者将现在的成人立场和在故乡时的少年人的视角交织在一起,以童趣写出了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
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联系,不求统一答案。
三、朗读课文.感受作品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靠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出。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通过朗读,感受本文的情趣。
提问:朗读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师生可以一同谈谈自己对某一语句的感受、体会。要使学生认识到。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
四、拓展训练
提问: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可以先让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接着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学生交流之后,可以就"端午节"这一话题,自选角度,完成一篇作文。
教师还可向学生推荐沈从文(端午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鼓励学生关心、参与有益的民俗活动。
五、小结
《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成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