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黏土教案

2025/08/08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黏土教案(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黏土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初步熟悉彩泥的性能,并逐步学会团圆、搓长、压扁、粘合等简单的技能。

2、激发幼儿对泥工活动的兴趣。

3、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所观察到得现象大胆地在同伴之间交流。

4、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5、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活动准备:

每人一块垫板、一团橡皮泥,事先准备好的魔法口袋及成品橡皮泥。如糖葫芦、蛇、饼干、刺猬、等彩泥成品。

活动过程:

1、魔法口袋变变变教师以神秘的魔术师登场,以神秘、夸张的口吻,夸张的动作依次变出糖葫芦、蛇、饼干、刺猬、等彩泥成品,让幼儿观察、讨论。

2、认识彩泥教师提问:这么好看的东西是用什么做的?(幼儿用已有的经验自主讨论)幼儿每人一块彩泥,进行观察、触摸、讨论。(给幼儿足够的空间,尽量让幼儿发现彩泥的特性)请个别幼儿发表意见。

确定幼儿的讨论结果,告诉幼儿这种软软的,会变的像面一样的东西就是橡皮泥,也叫彩泥。

3、彩泥变变变教师和幼儿一起玩橡皮泥。

(1)团圆:彩泥变汤圆。

(2)压扁:汤圆变大饼,比一比谁的饼大。

(3)搓长:汤圆变筷子,比一比谁的筷子长。

(4)让幼儿自己来变一变,说一说变成了什么。

4、彩泥回家今天,橡皮彩泥和我们一起玩游戏了,真开心呀。彩泥宝宝累了,我们送它回家吧。

教师引导幼儿检查自己的地面、桌面是否清洁,让幼儿将橡皮泥放进小罐,并放在固定的地方。

活动反思:

1、活动导入有趣,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激发了幼儿对彩泥的兴趣。

2、在引导孩子认识彩泥的时候,没有向孩子阐释清楚彩泥的性质。

3、在活动中设计了让幼儿自己变彩泥,激发了幼儿的想象力,活动中,幼儿玩彩泥时,比较专注,捏出了各种各样的造型。通过这次活动,幼儿掌握了捏彩泥的基本技能,获得了发展。活动结束时,幼儿很不舍的送橡皮泥回家。

黏土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认识了解动物的基本形状,培养立体造型的能力。

2、掌握捏制的基本方法和顺序。

3、培养团结协作的集体意识。

教学重点:

捏泥的揉、捏、搓、粘贴组合等基本技法以及共同完成的合作精神。

教学难点:

刻绘、切挖技巧的巧妙运用。

教学准备:

CAI教学课件、范作、陶泥、切刀、牙签等。

教学过程:

一、摸一摸。

教师出示纸盒,学生上台摸一摸。 “你摸到什么了什么形状的东西?”(条、球、饼等)

“这些都是用什么做的?怎样才能把橡皮泥变成这些形状呢?”(板书:搓、揉、捏)

二、试一试。

1、“那么小朋友们都来捏捏。(出示课题:捏泥)看看你能不能用刚才所说的搓、揉、捏将橡皮泥变成不同的形状。”

学生介绍自己的做法。

2、学生相互将橡皮泥基本形组合。

学生介绍自己的做法。

3、教师示范用基本形组合蝴蝶。

“哇,这只蝴蝶的`小伙伴飞到我们教室里来了,我们快去看看吧!”.

三、看一看。

1、蝴蝶引出森林运动会。

2、谜语带出两只动物。

“你是根据什么猜出是长颈鹿的?”“它还有什么特点呢?”课件示范橡皮泥制作长颈鹿。

“根据谜语,你能说出乌龟的特征吗?”教师示范制作乌龟。

3、“你们看!还有一些小动物听到这个消息也赶来了。”(课件展示范作图片)

四、做一做。

1、“刚才那么多动物,你最喜欢哪个?”

2、“接下来就请你把你喜欢的动物请到我们的赛场上来吧!(出示课题:动物)”

3、布置作业要求。

五、评一评。

学生根据作品做得最像、做得最美来进行评选,教师颁奖。

黏土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掌握泥捏制的方法,能捏制日常器皿;

2、经历对生活物品的观察、尝试、交流、实践的过程,总结出器皿捏制的方法;

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及对泥条盘制物品这一内容的喜爱。

教学重点:

掌握泥捏制器皿的方法,将器皿做的圆滑。教学难点:发挥自己的想象,现场捏制出器皿。教学方法:集体探究、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陶艺泥、泥工刀、作品、课件等。学生准备:陶艺泥、泥工刀等。

教学过程:

一、实物导入:

1、出示古代人用泥制作的器皿。

2、过渡语:今天我们学习用这种方法,来捏制这种形状的物品。

二、探究新知:

1、探究器皿的捏制方法:(1)观察器皿外形特点:

提问1:你们看一看这个器皿在外形上有什么特点?

提问2:我们要盘制一只碗,首先要确定哪一部分大小?应该怎么制作?

(2)尝试制作器皿:

下面大家来试一试制作一个器皿。提示:尽量把底部压圆压平。

展示作品:说一说怎样把碗底制作的又平又圆。

(3)交流探究:

巡视指导,发现问题:引导学生自评、互评提出问题:为什么作品容易干裂?怎样改进?(出示课件)

说明:捏塑前要将泥反复揉搓,这样制作的作品才不容易干裂。

(4)提升总结:

制作器皿的时候分四部,揉、捏、搓、粘。在泥塑前要将泥反复揉搓……

2、再次练习器皿的`捏制

提出要求:盘制牢固、造型匀称、圆滑。

巡视指导。

四、评价、交流:

1、展示作品,自我评价:引导学生自评、互评。

2、巩固本课所学:说一说本课你学到了什么新知识?

五、知识拓展:

你们看这个花瓶,它的瓶颈部分是越来越细的,你们知道要怎么捏制的吗?课下大家可以一起研究一下。

教学总结:

欣赏,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

观看花瓶图片,明确本课学习项目,让学生懂得要抓住物品特征进行捏制,了解器皿制作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相互同学间的互助精神,培养学生自评与互评能力,巩固本课重点知识,激发继续研究学习的兴趣。

黏土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分泥、团圆、搓条、压扁、捏揉等泥工技能。

2.培养幼儿的观察、动手及表现能力。

3.让幼儿体验自主、独立、创造的能力。

4.引导幼儿能用辅助材料丰富作品,培养他们大胆创新能力。

5.培养幼儿的技巧和艺术气质。

活动准备:

一次性盘子人手一只,橡皮泥若干:每张桌上放一只鱼缸(事先用布遮盖),内有蝌蚪、水草、玻璃弹子等:背景图一幅(上面画有一只大青蛙,事先用布遮盖):录音机及录有青蛙叫声的磁带。

活动过程:

一、引起兴趣

1.美丽的春天来到了,小草从泥土里钻出来了,柳树长出了嫩绿的新叶,迎春花张开了小嗽叭,小蚂蚁伸伸懒腰,小蜜蜂、小蝴蝶也跳起了舞,你们听,又有谁来了?(录音机传出青蛙的叫声,教师适时掀开背景图上的遮布。)

2.青蛙妈妈的小宝宝是谁?它们来了吗?(幼儿回答后,教师掀开鱼缸上的遮布。)

二、引导幼儿观察蝌蚪的外形特征

1.小蝌蚪穿什么衣裳?

2.小蝌蚪长得什么模样?

3.它们游水的姿态是怎么样的?

三、幼儿操作

1.青蛙妈妈想请你们给它的小宝宝塑像。这样吧,我们用橡皮泥来试一试。

2.幼儿观察的基础上动手操作,教师巡回观察。

3.请1~2名已做好蝌蚪的幼儿讲述造型的方法和过程。

4.教师小结:刚才小朋友自己想出了两种方法来做蝌蚪,正面我来介绍一下。第一种方法是取一小团黑色橡皮泥,把它团成圆,然后在圆泥上捏出尾巴,最后把它压在盘子上;第二种方法是取一小团黑色橡皮泥,把它团成圆,再取一点泥,把它搓成长条作尾巴,然后把这两部分连结起来,最后把它压在盘子上。

5.请幼儿参照上述方法继续给蝌蚪塑像。

6.引导幼儿观察鱼缸里除了小蝌蚪,还有什么。(水草和石子)

7.教师出示范例,请幼儿思考用什么方法做水草和石子。(将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团圆作石子,搓成长条作水草。)

四、讲评

1.以青蛙妈妈的口吻进行讲评:呱呱呱,让妈妈看看,宝宝的塑像像不像。

2.鼓励幼儿大胆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

3.将幼儿的作品用双面胶――贴在背景图上,开一个展览会,并请各班幼儿前来参观。

活动反思:

《纲要》在艺术教育要求提到:”提拱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艺术的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要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验,发挥主动性是关键,主动性来源于兴趣,幼儿对事物一旦有了兴趣,往往会集中注意,仔细观察事物,感受也就深刻,再加上教师的适当引导,就容易把握事物的特点。如新奇、特别的材料可以提高幼儿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使他们产生丰富的想象。美术活动可以根据不同的目标,采用灵活多变的组织形式。使幼儿通过合作与交流了解他人的感受与经验。

黏土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 尝试比较橡皮泥球的大小,对橡皮泥进行排序。

2、 喜欢玩橡皮泥,感受和橡皮泥球变化的乐趣。

3、 引导幼儿积极与材料互动,体验橡皮泥活动的乐趣。

4、 乐于探索、交流与分享。

活动准备:

红、黄两色,大小不同橡皮泥团若干个;扭扭棒若干;竹签1根;小垫板12块

核心知识点:比较大小、排序

活动过程:

一、捏泥团,比大小

1、 出示2个颜色、大小不同的橡皮泥球

提问:它们一样吗?哪里不一样?

2、 将橡皮泥搓成圆球,和同伴相互比大小。

儿歌:搓搓搓,变变变,12345,变成一个红团团(黄团团)

和老师比一比,和同伴比一比谁的`团团大,谁的团团小

提问:我手上的泥球大小变过吗?和你比就小了,和他比又大了,好奇怪呀。

3、 玩泥团

幼儿把一个泥团变成2个大小不同的橡皮泥球。

说说哪个大,哪个小。

二、泥团排排队

1、 加个泥团团

拿出一盘泥团团,幼儿选一个,和自己的两个泥团团一起排排队。

说说你的团团是怎么排队的(从大到小、从小到大)

2、 泥团变变变

提问:泥团排好队像什么?

在材料盘里选择小配饰,装饰自己的泥团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