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语文教案

2025/08/08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语文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语文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及其基本思想。

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积累文言词汇。

3.理解本文的寓意

重点、难点

1.重点:在背诵的'基础上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难点:理解本文寓意。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

1.熟读成诵,对照注解,自读理解课文。

2.了解庄子及《庄子》一书,初步了解庄子思想。

二、课堂导入

1.庄子与〈庄子〉:名周,战国时哲学家,道家代表人物。〈庄子〉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自著,外篇、杂篇是庄了的门徒所著。〈庄子〉一书想象奇幻,构思巧妙,言辞瑰奇,善用寓言与比喻,文笔汪洋姿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2.基本思想:主张“天道无为”

三、诵读感知

1.齐读课文

2.正音、疏通文意。

3.解释下列短语

秋水时至 东面而视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始旋其面目 莫己若少仲尼之闻 见笑于大方之家

4.特殊句式(相当于现代的固定短语),在课文中找出例句,并译成现代汉语。

(1)非……则

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2)见……于

见笑于大方之家。

四、探讨

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2.河伯见了北海为什么“望洋向若而叹”?

3. 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将“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4.这篇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五、延伸

1.归纳成语

2.比较河伯和“坐井观天”中的“井底之蛙”有何异同点。

六、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

语文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一、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通过练习提高学生阅读能力、解题能力。

二、通过中考链接,深入体会大自然中的树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练习的过程及讲解练习的过程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也是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的一个途径,更是检测学生对于学习方法掌握程度的一个很有效的方法,每一次的.练习都会有不同的方法让学生来学习、来训练。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重点:通过课内的习题,举一反三,引导学生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难点:对于各题目中的要求,正确理解文本的含义,特别是中考链接,要一边复习所学的方法,一边掌握新学的方法。

练习很好讲,但是要让学生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方法,那就不简单了,学生往往对于这道题会解了,也掌握了解题的方法,说起来是头头是道,但是同样的问题,却望而却步了,关键在于不会举一反三,每次的练习讲解并不能马上解决问题,但是会让学生离成功更进一步的。

教学过程:

一、基础巩固:

请学生自告奋勇地将答案写在黑板上。其他学生可以对错误的地方加以纠正。

几次讲解练习下来,我发现学生们非常乐意将自己的答案写在黑板上,这里也是从学生的兴趣入手。

二、能力提高:

学生自告奋勇地回答,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意见就要积极提出。

很多学生只对标准答案感兴趣,甚至认为老师说的肯定是对的,其实语文就只有标准答案而没有正确答案,同一个意思的答案可以有不同的说法,若学生能很出色的回答,那也是对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一种训练。

三、中考链接:

请学生快速浏览全文,先让学生谈谈读了之后的感受;再让学生想说哪题就说哪题,并且可能提出异议。

课外的文本练习正是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的工具,由于没有讲过,可以让学生谈感受,是很好的训练语言表达能力的机会。让学生选题,是从学生的兴趣入手,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作业

1、订正

2、预习《古代神话四则》,给生字注音

毕竟课上的时间是有限的,很多同学没有能在课上及时订正,便让他们作好相应的记号和记录,课后的订正不仅是弥补课堂时间不足的据点,也是让学生再次复习的好机会。

预习很有必要,是对下堂课作的一个准备。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每个人的一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会碰到一些让自己很伤心的事,这时候,你应该怎么做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玲玲小朋友是怎样解决这类事情的。

2.板书课题:玲玲的画。教师边写边指导“玲”的写法,注意右边不要写成“今”。

3.齐读课题。注意不要把“玲”读成“lín”。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生标出不认识的字。

2.学生自由读,想办法记住不认识的字。

3.同桌接力读,看谁读得最流利,没错字。

4.朗读比赛。指名读。师生评价。

5.默读全文,画出好词语。

6.玲玲要考考大家,看看你认识这些词语么?(自由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端详 脑筋 收拾 满意 参加 楼梯 懒洋洋

三、快乐识字

1.你用什么方法记住了哪个字?

2.小组交流记字方法。鼓励学生多种方法记忆,如:加一加,减一减,换偏旁,联想,猜谜语等。

3.给生字组词,给个别的词造句。

4.游戏:开火车识字,小组竞赛。

四、指导写字

1.引导学生发现:同样是“米”,在“糟”字中捺变成了点,在“楼”中捺却没有变。同样是“月”,在“脑”字中瘦而长,在“筋”字中要写得瘦而短,在“肯”字中又把撇变成了竖。

2.指导“狗”字时注意反犬旁的写法。

3.学生描红。

4.作业展览。

五、积累词句

1.把你画出的好词写下来。

2.完成课后“读读抄抄”。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自主感悟

1.请同学们用心细读课文两遍。什么叫用心读呢?就是边读边思考,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地方不懂?只要读完书有话要说,就说明你用心读了。为了防止自己读完就忘记要说什么了,你可以用笔在书上空白处简要写写自己要说的话,或者做个你自己懂的记号,等一下我们共同交流。

2.学生边读边思考,教师发现好的读书方法要及时鼓励。如:把自己感受深的句子画下来等等。

二、汇报交流,教师引导

1.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要不露痕迹地引导。

2.玲玲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满意──着急──满意)

3.第1~3自然段:

(1)端详是什么意思?用动作表示。玲玲满意地端详着自己的画,可能会说些什么?

(2)导读爸爸和玲玲的话:

“玲玲,时间不早了,快去睡吧!”“好的,我把画笔收拾一下就去睡。”

①爸爸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当爸爸看到女儿忙得很晚时,心里怎样?该怎么读爸爸的话?

②玲玲这时候的心情如何?该怎样读?

③分角色读这两句话。

4.第4~6自然段:

导读爸爸和玲玲的话:

“怎么了,孩子?”“我的画脏了,另画一张也来不及了。”

爸爸这次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话的?应该怎样读?你为什么这样读?这幅画明天就要参赛了,现在一下子弄脏了,玲玲的心情如何?如果你就是伤心着急的玲玲,你怎么读?

5.第7自然段:

“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什么,不是很好吗?”

(1)从爸爸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该怎样读?

(2)爸爸的提议用一个词表达就是“将错就错”。

6.第8自然段:

当玲玲看着可爱的小花狗出现在画面上时,她满意地笑了,可能会说些什么?

7.第9自然段:

“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1)读一读爸爸说的这句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联系课文说一说。

(2)你在生活中碰到过类似这样的事么?(教师可以先自己举一个这方面的例子,再让同学说。)

(3)向学生说明这里的“坏事”是指做得不如人意的事情,并不是指违纪违法之类的坏事。

8.玲玲的这张有小花狗的画竟然得了一等奖,如果你是评委,请说明理由。

9.得了奖的玲玲会说些什么呢?

10.分角色读全文。

11.本文的两个人物你喜欢谁?为什么?(学习爸爸的遇事沉稳,学习玲玲肯动脑筋。)

三、总结全文,赠与名言

同学们,生活中处处都会碰到坎坷,是原地哭泣,还是利用智慧奋勇向前,全在于你是否肯动脑筋,把坏事变成好事。俗话说得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把这句话送给大家,我们一起共勉。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要点:

1、理解本文巧妙的构思,诵读欣赏:周总理,你在哪里2。

2、体会诗中拟人、反复的修辞方法对表达诗人感情所起的作用。

3、理解诗中破折号和省略号的用法及其作用。

4、了解周总理为革命为人民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领会广大人民对周总理深切的怀念与崇敬、爱戴之情。

教学设想:

1、以读代讲,在读中理解诗意。

2、详细讲解时代背景,可以让学生回家向父母祖父母了解当时的一些情况,以利于学习本诗。

3、指导在课堂上背下全诗。

4、让学生欣赏一些其它怀念周总理的作品,如《大地之子》、李瑛的诗等。

5、进一步体会诗歌的特点。

第一课时

新授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了解时代背景,了解周总理为革命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尚品德;领会广大人民对周总理深切的怀念和崇敬、爱戴之情。

2、理清结构线索。

3、朗读全诗。

教学重点:1、2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全中国人民都觉得他是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他博学多才,对科教文卫、工农兵商各个领域都给予过具体而及时的指导;他精力过人,在全国各地党委、政府被夺权,公检法被砸烂,军队被严重冲击的情况下,他力撑危局,事无巨细,都亲自处理;他廉洁一生,无儿无女无遗产,联合国破例为他的逝世降半旗致哀。

二、简介人物及时代背景:

1、周总理:

因为时代的原因,学生对周总理的事迹了解的很少,让学生做好预习很重要。课堂上简单介绍一些事件:

(1)周总理生前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为世界和平事业所做的丰功伟绩。

A南开上学时提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B长征中的一些故事

C国共两党谈判

D万隆会议

E莫斯科会议等

(2)伟大的'人品和简朴的生活

2、写作背景:

1976年1月8日,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了,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诵读欣赏:周总理,你在哪里2》。他的逝世引起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无限悲痛。——十里长街送总理——1976年4月5日“天XX件”——1977年1月,在总理逝世一周年的日子里,全国各族人民开展了各种悼念活动,尽情倾诉对总理无限的哀思与深情的怀念。《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感人肺腑的优秀抒情诗就是在这个时候创作出来的。由于它以艺术的形式表达了人民对周总理的深厚感情,抒发了人民的心声,因而很快就传诵开来。

3、柯岩:当代女作家

三、学生介绍一些资料(自己准备材料)

四、有感情的朗读,并理清结构

第二课时

体会赏析课

教学目的及要求:

1、朗读中进一步体会诗的内涵、意境。

2、理清本诗的感情和结构线索。

3、在朗读中体会诗中拟人、反复的修辞方法对表达诗人感情所起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范读

二、理清诗歌感情和结构线索:

你在哪里——他刚离去——找遍整个世界——就在这里——在人民心里

(感情的开端)(感情的发展)(感情的回荡)(感情的迸发)(感情的升华)

三、学生自读体会

四、指导朗读体会感情线所及朗读基调

五、总结结构及主题:

板书:

怀念、寻找——你在哪里

高山 呼应、

总 大地拟人、

理处处不在 森林反复等

永处处在 大海多种

生 整个世界(广)修辞方

天安门广场法的综

在这里,在这里——活在人民心里(深)合运用

对革命赤胆忠心为人民鞠躬尽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