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1
上学期,学校分享了《给教师的建议》让我们新老师学习借鉴,读了以后感觉受益匪浅,略有所思。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
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但教师要想教好,那须得一桶水,一池水。所以,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做到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储备自己的知识。
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观点中,每个学生都是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股,只是每个学生都有各自的差异性以及特殊性。如何将这差异性以对的时间用对的方法得以解决,这就需要老师的能力使然。
我们班级中的学生大多处于中段,肉段多,两端少,而对于班级所采取的最直接的策略就是直接带动后进生,以重点补差,持续提优,提升班级整体水平。如何补差,如何对后进生实施切合有效的方法呢,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里所提出的观点:学生学习越感到困难,他在脑力劳动中遇到的困难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阅读:正像敏感度差的照相底片需要较长时间的曝光一样,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的头脑也需要科学知识之光给以更鲜明、更长久的照耀。不要靠补课,也不要靠没完没了的"拉一把",而要靠阅读、阅读、再阅读——正是这一点在"学习困难的"学生的`脑力劳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班级在二年级之初就成立了班级的读书角,孩子们将自己觉得好的图书捐献到班级,我在班级中选了图书管理员管理图书以及中午看书时班级的纪律。吃过饭后,先吃好的孩子们可以问图书管理员借阅图书,并在图书管理员那边进行登记,所以每次中午,班级的读书氛围都比较好,而管理员也特别负责。但是也存在不同的差异,有的孩子看书只看图片,一本书几秒钟就翻过一遍换另一本,根本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熏陶。所以,在阅读方面的提高上,还是有差异性的,这就需要老师的介入进行整班阅读。
对于阅读,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一系列练习,"读"是理解的基础,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课堂就应该是书声琅琅的。功利性太强,今后,还是我会把眼光放得长远一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会"有理解地阅读", 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成绩,阅读才是一把最实用的"金钥匙",让我们铭记"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从阅读开始".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2
时间是挤出来的二语王启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位具有30多年教育实践经验的教育理论家,我的暑假作业-读后感。他写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共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好像和前辈交谈,解答了我心中的疑惑,抚平了我心中的焦躁,点亮了迷途的夜灯。书中每的每一条建议都来自于他的实践,加以理论剖析,令读者叹服。其中有写到老师的.时间哪里来,我常常苦于处理种种事情没有多余的时间让自己好好读书写字,爱好也是需要时间来完成,并从中得到快乐,所以我常感疲惫,并不是教学上任务重,而是没有时间去释疑解惑,或者说没有解得透,内心不轻松。每天备课、上课、批改学生的作业、辅导学习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还要时常接待家长、处理学生之间发生的摩擦,另外搞好班级的环境布置,完成大队部的工作等等,已经是有点应接不暇,晚上回到家还要忙着家中琐碎的事情,管好女儿的学习、弹琴,做一个尽职的家长,读后感《我的暑假作业-读后感》。苦于身心疲惫间读到了霍姆斯林的建议,心中逐渐坦然。那么教师的时间到底从那里来呢?带着这个问题与烦恼我仔细阅读了这一章节。书中写到: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对话就是和爱人一起喝啡。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诚然,我对学术著作的拜读甚少,时常忘记时间是挤出来的,书籍永远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不应该总是抱怨没有时间,抱怨事情太多,我应当在自己所教学的语文这门学科中,使学校教科书里包含的那点科学基础知识,成为入门的常识。在科学知识的大海里,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应当只是皮毛。教师的时间问题是与教育过程的一系列因素密切相关的。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行,就要乐安天命,平静的接受,安静的看待,清静的对待。把师爱比作春雨,润物细无声最恰当,再轰轰烈烈的爱都要归于平凡。常读书、常思考、常反省、常进步,会使我们勇于和善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作出真实的反省和内省,敢于正视自己之短,又要努力探究补救途径,更要擅于总结自己的或同行的成功经验,从中提炼出可供借鉴的精华,为理论的突破夯实根基。读《给教师的建议》,我想对自己说一句:不要找借口不读书。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3
《给教师的建议》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对于自己教育教学生涯的阐述,拜读这位异国教育家的著作,在他的教育世界里领略教书育人的不一样的思想熏陶,对于自己的教育教学成长之旅,注入阳光般的色彩。
苏霍姆林斯基在这一篇章中告诉过我们一个看似有些矛盾的思想:如果你想有充裕的时间,那你就要每天读书。
细想其实并不矛盾,没有读书,亦如一个人没有打开自己的眼界,思想也是固定在一个极其狭小的范围内颤抖!教师尤为如此。
我们教师的队伍里有很多优秀的人才,他们之所以成为一个时代的引领者,并不单单在于他们教学多么优秀,更多的是他们的教育教学思想带我们太多的思想冲击和视觉冲击。
办公室里曾经听到过这样的声音,教师是一个一眼就可以看到头的职业,第一天上班到最后一天离开讲台,一直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这是一个很正常的事情,又是一个非常不正常的故事。
一个教师的成长并不仅仅只是我们站到讲台上一直做一个教书匠,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自己的理想再提升一点点:做一个满腹诗书的先生呢?
2020年的疫情改变了我们很多,我觉得对自己最大的改变就是从涉猎各种“杂乱书籍”到研读“专业书籍”。网络课程的教学,改变了我们的传统教学模式。对于手机电脑另一端的学生,我们都有些爱莫能助的感觉。
如何提升自己,让自己的课堂变得更有味道?这是我思考的一个问题,对此,我的结论是:借鉴别人的.智慧。于是开始走进别人的教育世界像是一个饥饿的人一样,贪婪的翻阅书页,好像每一页都能启迪一个智慧的细胞一样。
对于新的学期,不再像以前一样的充满着恐惧,不正是因为自己不再那么饥饿,已经第一次吃饱了嘛?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消化,新的学期启程之日也就是自己开始消化之时。借鉴别人的思想来照亮自己的教育之旅,这样的旅程一定是欢欣的。当然我们也不怕旅程中的任何挑战。
所以不用再去抱怨我们每天没有时间去时间自己的东西,不再去埋怨时间去哪了?如果你想有充裕的时间,那你就要每天读书。让书籍充实自己饥饿的思想,点燃自己成就教育人生。
我们经常要求学生做到自律,何不也要求一下自己,让自己捧起一本书来,利用休闲时间为自己冲一点电,积蓄一点能量。那样的话我们这个教书匠就会焕发新的希望,迈步行走在教育的道路上,和我们的学生、同事一起享受教育。
为何不多读一点书,做一个满腹诗书的先生。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篇4
一、认同的观点
苏霍姆林斯基是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但也只闻其名,从未阅读过其作品,只是在某些文章中偶见对其理论的引用。拿到这本《给教师的建议》,还真有些惊喜。读完后,觉得受益匪浅,很受用。虽然有很多是写给儿童的,但对我们同样很有启发。比如说“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等等。该书不仅对教学有所启发,对教师的自身成长也很有帮助。在100条建议中,我最有感触的是一条建议是“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
二、联系实际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这与我们学校提出的“有为教育”不谋而合,就是让我们的学生有所作为。书中说“学生怎样利用自由支配时间是一件至关重要的事。你一定要使自己的学生形成合理的爱好。”这一点对我们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大家都知道,我们很多学生对课堂上的学习并不感兴趣,也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有些纯粹是为家长而读。对于这样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学生就放任自流了吗?绝对不行。那样只会让他们越来越消沉,越来越没有目标,浑浑噩噩地混一天是一天。更有甚者,没事干了,就专动些歪脑筋,做些不该做的事。其实不是他们不想学,也不是他们一无是处,而是他们还没有找到自己的目标,没有找到自己的兴趣,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他们找到自己的兴趣点,找到自己的特长,从而明确目标,有所作为。
三、重构
那么,我们该怎样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兴趣或特长呢?我想最简单的就是从阅读中寻找。阅读是种乐趣,更能从中汲取养分。我们的'有些学生不爱学习,但并不代表他不爱阅读,引导学生读书,读好书,从书中获取乐趣与知识,寻找自己的目标。像我们学校很多班级都建立了图书角,这是一种很好的做法,在班级中营造了阅读的氛围。其次,让学生多动手。虽说我们的学生考试成绩不怎样,但并不说明他们的动手能力也差。再说我们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技能,是实践操作能力,所以让学生多动手。比如让学生装装锁、修修窗户,帮老师做些需要些技巧但又力所能及的事,让学生发现原来我也有特长,我也会别人不会的事,从而树立信心,找到方向。另外,鼓励学生多参加各种活动各种比赛,比如学校的兴趣小组、周末社团活动、课外活动等等。成绩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发现自己,找到自己的方向。
目标是动力,目标是方向,没有方向就如随风飘摇的浮萍,帮助学生找到方向,找到目标,让学生有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