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百科 > 演讲稿 > 正文

月圆话中秋演讲稿

2025/08/10演讲稿

微文呈现整理的月圆话中秋演讲稿(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月圆话中秋演讲稿 篇1

亲爱的老师们,亲爱的学生们:

大家早上好!

我是高一一班的周,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让中秋节回归传统》。

众所周知,三天后中秋节将是我们的'传统节日。8月15日是美好的一天。这一天月亮趋于完美,引申为团圆。人们和家人聚在一起,把自己最好的感受传递给亲人。这一天桂花香很暖,这一天月饼的味道很甜。因为那个叫幸福的东西融入其中,我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

但是同学们,到了中秋节,我们是不是就觉得可以放一天假?我们忘了小时候抬头看天空中明亮的满月时的惊喜了吗?我们忘了古代的嫦娥传说了吗?我们是不是已经忘记了中秋节家人团聚的快乐和充实?难道我们只是把它当作一个节日的代号,一个沉重的礼仪负担?

传统文化是在漫长的岁月中沉淀下来的,其中深刻的底蕴有望被我们挖掘出来,守护并代代相传。但现在有些人宁愿在圣诞节飞舞的雪花下互相赞美,却忘了在明月高照的时候回望过去。每一个精致的礼盒都完美而隆重地粉饰了他们的爱情。传统不需要这样的物质叠加!它一直静静地生活在历史的某个角落,等待着人们的召唤,尽管它正被人们年复一年地遗忘。

想想为什么韩国人可以公开称端午节为他们的节日。纪伯伦说: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了,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要开始。我不希望最后让传统文化走这条路。

等了两天回家,能不能用心去见见好久没见面的爷爷奶奶?在明亮柔和的月光下,品尝一个月饼,把你的思绪带回他们的时代。我们能不能静静地站在月光下,感受它的神圣洗礼,给亲人送上一份真挚的祝福?我们能不能耳语一句中秋诗词,和家人共度一段美好时光?不再浮躁,不再迷失在世界的喧嚣中,在传统文化中找到自己,找到家庭的真谛。

让我们把那轮明月捧在手心,虔诚地祈祷。在未来的岁月里,它将以古老而富有诗意的光辉覆盖大地。让我们看清过去的轨迹,看清未来的方向。

让中秋节回归传统,让它带来的温暖和情感回归我们的生活。

月圆话中秋演讲稿 篇2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八月十五中秋节,象征着团圆。今天,我们一大家也大摆宴席,在一起过中秋节。

前几天,妈妈就买回了几盒月饼,等着这一天送给外公外婆。今天一大早,我和爸爸就上街买了许多菜。街上可热闹了,菜场里挤满了人,个个人都拎着大包小包的东西,还没满的,都挤在店门口争先恐后的买东西,好像这些东西都不要钱的。

中午,我们来到外公家,吃完午饭,等待着夜晚的来临。好不容易等到了夜晚的到来,我们把大圆桌端到外面,在桌子上放上了美味佳肴,月饼,还有饮料和酒。

我们一家八个人,围坐在圆桌前,吃着菜,喝着酒水,并不时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我吃了一口月饼,抬头看着天空中的月亮,不禁使我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带我飞到了月亮上。

这时,我看到了一座古式宫殿,门开着,我就走了进去,一只白的像雪的兔子蹦到我的面前,我正想抓住它,可是它一蹦一蹦的跳开了,我赶紧跟上去,这时面前又出现了一道门,我推开门,只听里面传来悠扬的琴声,我往里一看,一位衣着朴素的女子正坐在前面的亭子里弹琴呢,那只小兔子正躺在那位女子的怀里,我想,那位女子应该是嫦娥,兔子应该是嫦娥的玉兔吧!突然一阵笑声把我的思绪拉回人间。

我又吃了一个月饼,这时的的月饼吃起来更加好吃,让我觉得无比幸福。一家人聚在一起,吃着月饼,赏着月,欢声笑语。

月圆话中秋演讲稿 篇3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

大家下午好:

秋季的天空最蓝也最亮,让人莫名的神清气爽,浓郁的桂花香仿佛在卖力地解读收获才是这个季节的属性,我也最爱这个季节,我出生的深秋,那轮让人心驰神往的故乡的月。

故乡的月,是每逢月半倍思亲的秋。又是石榴红,超市的货架上不经意间已经排满了各式各样的月饼礼盒,却不抵儿时的什锦月饼让我回味,简单的白糖馅儿,粗糙的面粉加上密密麻麻的黑芝麻,吃在嘴里窸窣作响,最让人难忘的要数那五颜六色的青丝红丝果脯肉了。

每年盼到中秋都会拿着什锦月饼跑去与小伙伴们一齐分享,几双洗小手细心翼翼的从月饼上扣下果脯,你一根绿的,我一口红的,仿佛那时的欢笑声才是儿时中秋的味道。

故乡的月,是远方“天凉了记得添衣”的声声叮咛。从入路工作后,我学着克制思乡情愫的,不只是游子之情,我的父母同样也在学着忍受思念:

从一开始学会使用微信视频通话,到逐渐改为语音留言,再到之后偶尔的一句“天热注意防暑”、一声“天凉记得添衣”,尤其是我司机单干后,家人好像也开启了“单干”模式,家庭微信群里少了互动式的寒暄,转而变成了陈述报道式的小视频留言,偶尔主动跟父母视频细节中才发觉他们的感冒才刚刚好,而他们留给我的往往是那句:“你在外好好工作,我们不用你操心,自我必须要照顾好自我……”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年轻时拼命想远离的那个地方,在每个月圆的夜晚,都成了自我追忆和怀念的天堂。可是由于工作的需要,我却只能将一切思念寄托于微信和这轮故乡的月,愿父母身体健康,愿亲人顺心如意。

月圆话中秋演讲稿 篇4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道出了世事难料,也道出了千里相思的情感。

为了谨记“端午节”的教训,中国从今年开始把农历八月十五定为国家法定节日:中秋节。并放假三天。我期待着“中秋节”的来临。一颗蠢蠢欲动的心早已飞出窗外。下课后,我箭一般地冲出教室,打包回家。坐在车上,我想着今年真爽,既可以尽情地玩,又可以和父母团圆过中秋节。

这个中秋真的非同寻常。回到家后,家里的气氛异常兴奋,可家人的兴奋汇总却掺杂着一丝感伤。妈妈对我说,家里来了一个亲人,在你爷爷那边。妈妈笑着问:“你能猜出是谁吗?”看这诧异的笑容,我心想,是不是有二爷爷的消息了。以前听爸爸说他有个二叔,只是不知道他在何方,难道会是他回来了。我果然猜对了,是那个“不成器”的二爷爷回家了。

几年前,我还常听爷爷念叨,提起他有个弟弟比他小20岁整。听说,他年轻时放荡不羁,喜欢闯。在那旧年代还没听说有打工的,他便背上行李走南闯北了。他离开家那年22岁,本着自己年轻力壮,没向家里要一分钱,那是还正在闹“文革”,国家混乱,他没有方向,没有投奔,孤身一人心想“车到山前必有路”。他爬过火车,走过夜路,不畏艰难,练就一股“横”劲。找到工作后赚了一点收入,带着钱回过家一次,爷爷硬留他在家,他却不依,又走了。又是几年后,他在外不知闯过多少个地方,也不知对方的地址,此后的联系便中断了。一直音讯全无。

此刻,出现在我面前的是一位“素未相识”的年仅五旬的老人。他头发微白,烟黄色的面孔显得有点瘦。他就是失踪了三十六年的亲人——我的二爷爷。我爷爷以为那么多年他孤身漂泊、杳无音信,认定是被人害死了。陌生,太陌生了!我的爸爸都不见得记起他的模样,不过仔细一看,他确实和我爷爷长得很像。

经过几天的交往,便和二爷爷的感觉很亲近。十五的晚上,我们先祭拜了奶奶,二爷爷跪在奶奶的遗像前哭了。爷爷也哭了,我们都哭了,我们是喜极而泣呀。“奶奶”也看到了我们全家人都团聚了。我想这个中秋节过得是在不寻常。然后大家一起吃了团圆饭。二爷爷因在外漂泊多年口音都变了。他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说:“我的儿啊,我的孙儿啊,我对不起你们,我没有为这个家做贡献,反倒让你们牵挂我……”

中秋节本是快快乐乐的,而我们一家人却在泪水中度过,可我们却多了一个至亲的人,难道这都是上天安排好的吗?还是一个巧合?让我们在中秋佳节团聚一堂。生活大概就是这样,磨难是福,团圆是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