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的鱼钩》的读后感700字
微文呈现整理的《金色的鱼钩》的读后感700字(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金色的鱼钩》的读后感700字 篇1
当读到“走近一看,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已是热泪盈眶——草根、鱼骨头该多么难以下咽啊!如果真要咽下去又该多么痛苦啊!老班长竟能忍受常人无法忍受的痛苦,这需要怎样的精神呢!平时的我们挑东拣西,蔬菜水果不喜欢,面条饺子不稀罕,就是大鱼大肉摆满一桌也根本不放在眼里。和草地上这位饱受饥饿折磨的老班长一比,我们真是惭愧啊!
在食物匮乏的长征途中,在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老班长想尽一切办法为三个病号找吃的。尽管自己瘦得只剩下皮包骨,尽管眼睛早已深深地陷了下去,你却未曾吃上一口亲手做的鲜鱼野菜汤——那也是救你性命的鲜鱼野菜汤啊!你不爱吃吗?你不想吃吗?你为什么从来舍不得吃上一口啊?你把好吃的让给了战友,任凭自己一天天消瘦下去,全然不顾死亡威胁步步逼来……
老班长啊!当指导员交给你将病号带出草地的艰巨任务时,你接受得毫不犹豫;当三个病号面临饥饿的威胁时,你整夜整夜地合不拢眼;当你钓鱼好不容易有所收获时,你欣喜地做出鲜鱼野菜汤端给战友吃;当你用战友吃剩的鱼骨充饥被小梁发现时,你嘱咐他不要告诉其他人;当战友对走出草地失去信心时,是你一直用饱满的情绪鼓励着大家;可就在将要走出草地的日子里,你却耗尽了全部生命,由于过度衰弱疲劳倒下了,最终没能走出草地……弥留之际,你心中念念不忘的,依然是自己的战友,依然是党交给的任务,多么让人心痛,多么催人泪下!
读完《金色的鱼钩》这篇文章后,最让我感到敬佩的是“老班长那种舍已为人的精神,文章中那一个个感人的情节不断浮现在我的眼前,老班长的精神对于我们这些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是无法理解也无法想象的。
《金色的鱼钩》的读后感700字 篇2
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因为战争而失去了宝贵的生命,有多少人因为战争而妻离子散、无家可归,有多少人因为战争,在心灵中留下了永久的创伤。正是因为这万恶之首——战争,才使许多有志青年纷纷背井离乡,参加了革命的队伍。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驱除外寇、保卫祖国、保卫和平,让人们不再受苦。在我读过的抗日战争书籍中,《金色的鱼钩》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篇。
《金色的鱼钩》讲述的是1935年秋天红军过草地时作者和两个小同志因病跟不上队伍,指导员便派老班长照顾他们。三个病号走不快,每天只走几里路。老班长必须每天早出晚归,为他们做饭、照顾他们。食物吃完了,老班长只好每天钓鱼来充饥。他每天让他们吃鱼,自己却只嚼草根和鱼骨头,最后因饥饿病倒了。作者把老班长的鱼钩包起来,准备等革命胜利后让子子孙孙都来瞻仰它。
每当我读到“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我觉得好像有万根钢管扎着喉管,令人难以忍受。此时,我仿佛感受到了鱼刺进入咽喉时的痛苦。啊,老班长,您太伟大了!您为了使三个病号不再挨饿,每天起早贪黑,为他们忙碌,自己却只能嚼鱼骨头,您这种关心别人胜过关心自己的高贵品质令人感动不已。每当我读到“见到指导员告诉他,我没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看,这位年迈的炊事班长,在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想到的仍不是自己,而是党交给他的任务,这种忠于革命事业、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必将流传千古、永垂不朽。
啊!掩卷长思,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祖辈们前仆后继,用生命和鲜血才换来的。若没有他们的抛头颅、洒热血,哪有如今的和平?同时,我也相信老班长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将在时间长河中熠熠闪光。读完《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我明白了:幸福是用代价换来的。所以我们必须珍惜眼前的幸福,好好学习科普知识,为祖国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金色的鱼钩》的读后感700字 篇3
周五这天,我们学习了《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读完以后,我十分感动!
课文讲了一件感动的令人掉泪的事情:红军进入草原,我们三个小同志得了病,司令员让老班长照顾我们。我们把两袋青稞面吃完了,没了粮食,只能靠着老班长钓鱼,我们吃鲜美的鱼肉,老班长却只吃些鱼刺、野菜!最后,老板长光荣的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每当读到最后,我总是会热泪盈眶。一位老班长,他年纪那么大,本应该多吃点,可他却吃一些残汤剩饭!让小同志们吃着鲜嫩诱人的小鱼。他为了让小同志们走出草地,撒了一个善意谎言,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的生命!从这里,我看到了一位舍己救人、奋不顾身的老班长!如果我能见到老班长,我会赞扬他:”您是一个伟大的党员!“
除了书上说的老班长,其实世界上还有许多舍己救人的故事,比如:在1952年1月2日清晨,志愿军里的罗盛教和他的战友宋惠云一起去河边练习投掷榴弹。正值隆冬,河面被厚厚的冰雪盖住,几个小孩正在滑冰。忽然,传来了呼救声,一个小孩掉进冰窟窿了!罗盛教抓起自己的帽子,往地上一扔,一弯腰,直冲过去。他一边跑一边飞快地脱掉身上的衣服,接着跳进了冰河里。过了好一会,罗盛教才浮出河面,深深吸了口气,又钻进水里。又过了一会,罗盛教终于将落水的孩子托出水面。当那少年两臂扒住冰面往上爬时,突然,哗啦一声,冰又塌了,少年连人带冰又落入水中。这时罗盛教全身已冻得发紫,体力已快消耗殆尽,但他却又一次潜入水中,好久,才用头和肩将少年顶出水面。这时宋惠云已将一根电线杆拖到河边,少年抱住电线杆被拉上了岸。其他人们焦急地等待着罗盛教,然而,他却再也没有上来。为了救落水的儿童,罗盛教英雄捐躯。
这些伟大的人,为了别人,肯付出一切代价,甚至自己的生命!我们也要向他们,这些伟大人物学习!
《金色的鱼钩》的读后感700字 篇4
鱼钩,在我们的生活中既常见又微不足道,然而在那个战火峰飞的年代,在一位老炊事班长的诠释下,它可是救活了三个年轻旺盛的生命。
那是1935年的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许多同志都得了肠胃病。“我”和两个小同志病得实在跟不上队伍了,指导员就派老炊事班长照顾我们。
茫茫草地,何时才是个头啊!没等走过草地,饥饿席卷着“我们”的思绪。老班长为了让“我们”吃“饱”,摸黑去给“我们”钓鱼。“我们”吃得很香,但“我”却一直都有一个疑问:为什么每次都不见老班长吃呢?有一次,我知道了答案,可我却再也吃不下那碗热气腾腾的鱼汤了。
已经到了草地的边缘,可“我们”却永远的失去了那个全连最和蔼又可亲的老班长了。老班长已经走了,他带走了人们的思绪,却换来了忠于革命,忠于党的伟大人格精神品质。
老班长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可我们永远也不会忘了:曾有这样一位战士,虽然双手粗糙,却写满了革命者的辛劳;虽然满眼皱纹,但却是饱经风霜的写照……
“我们”把老班长的鱼钩小心地包起来,待革命胜利后,把它送到革命烈士馆去,让老班长看到,我们胜利了,我们没有辜负他的期望。
这个鱼钩现在已长满了铁锈,但我却认为是时间为它披上了一层岁月的嫁衣。那铁锈像闪烁的金光,为那充满着革命色彩的鱼钩添上了一抹岁月的痕迹。
老班长把自己有限的生命献给了无私的革命事业。老班长不忘部队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了三个生了病的小战士过草地,自己却永远的留在了那片茫茫草地上。老班长用自己的身躯和意志谱写这一曲曲生命壮歌。
在今后的道路上,老班长那朴实的神态,娓娓的话语都给我留下了不可抹灭的一道亮线,我永远都不会忘了那个老班长和那张饱经风霜的脸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