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幼儿园小班科学《谁的力气大》教案

2025/08/10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幼儿园小班科学《谁的力气大》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幼儿园小班科学《谁的力气大》教案 篇1

一、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幼儿能初步感知物体有轻重之分,了解不同物体重量存在差异,并知道可通过多种方式比较。

技能目标:学会运用简单工具(如天平)和感官(如手掂、眼睛观察)比较物体轻重,提高动手操作与观察能力,能用语言描述物体轻重对比结果。

情感目标:对探索物体重量差异产生浓厚兴趣,在操作与交流中体验合作乐趣与成功喜悦,增强自信心。

二、活动准备

材料准备:

丰富多样且重量明显不同的物品,如大皮球、小皮球、装满沙子的瓶子、空瓶子、金属小汽车、塑料小汽车、厚书本、薄书本等,分别放置于两个大托盘内。

天平 2 - 3 台、电子秤 1 台,并提前检查确保精准度与安全性。

为每组幼儿准备一张操作记录表,上面有物品图片(与提供的操作物品对应)、用手掂的感受(重、轻、差不多)、用天平称的结果(重、轻、一样重)等记录栏,以及彩笔若干。

小奖品若干,如卡通贴纸、小玩具等,用于奖励积极参与和表现优秀的幼儿。

经验准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对一些常见物品的轻重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如能感觉到苹果比羽毛重。

三、活动过程

(一)情境导入(3 分钟)

教师创设 “动物运动会” 的情境,通过播放欢快的动物运动背景音乐和展示动物们举重、拔河比赛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幼儿兴趣。

教师提问:“小朋友们,动物们在比赛谁的力气大,你们知道怎么判断谁的力气大吗?” 引导幼儿思考并积极回应,从而引出活动主题 —— 谁的力气大,即比较物体的轻重。

(二)感知与探索物体轻重(10 分钟)

感官体验(手掂):

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幼儿围坐在放有托盘物品的桌子旁。教师引导幼儿从托盘中选取不同的物品,用手轻轻掂一掂,感受物体的重量,并鼓励幼儿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感受。例如:“小朋友们,用你们的小手拿起这些东西,仔细感受一下,然后告诉身边的小伙伴哪个重,哪个轻哦。”

教师巡回观察,倾听幼儿的讨论,适时给予引导和鼓励,如:“你说得很对,这个大皮球确实感觉比小皮球重呢。” 同时,纠正幼儿不正确的操作姿势,确保安全。

工具测量(天平):

教师集中幼儿注意力,将一台天平放置在显眼位置,介绍天平的名称和基本用途:“小朋友们,这是天平,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知道物体哪个重哪个轻哦。”

教师进行示范操作,选取一个装满沙子的瓶子和一个空瓶子,分别放在天平的两端,引导幼儿观察天平的倾斜情况,解释道:“看,天平向装满沙子的瓶子这边倾斜了,说明这个瓶子重,空瓶子轻。”

邀请个别幼儿上前,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两个物品进行天平称重操作,并向其他幼儿分享结果,如:“我称的金属小汽车比塑料小汽车重。” 教师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就感。

(三)记录与分享(10 分钟)

记录操作结果:

教师为每组幼儿发放操作记录表和彩笔,详细讲解记录方法:“小朋友们,我们刚才用手掂和天平称了好多东西,现在请你们把结果记录在这张表上哦。在对应的物品图片下面,用彩笔画出你们用手掂的感受,如果觉得重就画一个大大的向下箭头,如果觉得轻就画一个向上箭头,如果感觉差不多就画一个横线。然后在天平称的结果栏里,写上重、轻或者一样重。”

幼儿分组进行记录,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回忆操作过程,正确记录结果,并鼓励幼儿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如有的幼儿可能会用不同颜色的彩笔来区分轻重。

分享交流记录:

请每组幼儿推选一名代表,将本小组的操作记录表展示在黑板或投影仪上,向其他幼儿分享自己小组的记录内容和探索发现。例如:“我们组发现厚书本用手掂就很重,用天平称也比薄书本重。” 其他幼儿可以提问或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教师引导幼儿进行积极的互动交流,进一步加深对物体轻重的理解。

(四)游戏巩固(10 分钟)

游戏名称:“轻重大比拼”

游戏准备:在教室的一端设置 “重物品区” 和 “轻物品区”,分别用不同颜色的地垫或标识牌区分;将之前的操作物品打乱放置在教室中间的空地上。

游戏规则:幼儿分成两队,站在教室的另一端。教师说出一个物品的名称,如 “大皮球”,两队的第一名幼儿要迅速跑到教室中间,找到大皮球,然后判断其轻重,并将它放到对应的 “重物品区” 或 “轻物品区”。放对的幼儿得一分,然后跑回队伍与下一名幼儿击掌,下一名幼儿出发。如果放错了,教师及时纠正并讲解,该幼儿返回队伍重新排队等待下一轮。游戏进行几轮后,累计得分高的队伍获胜。

游戏注意事项:教师在游戏过程中要时刻关注幼儿的安全,提醒幼儿不要奔跑过快,避免碰撞受伤;同时,鼓励幼儿运用所学的比较方法进行判断,对于判断困难的幼儿,教师给予适当的提示和引导。

(五)活动总结(2 分钟)

教师与幼儿一起回顾整个活动过程,提问幼儿:“小朋友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呀?” 引导幼儿回答比较物体轻重的方法(用手掂、用天平称等)、不同物体的轻重差异以及在游戏中的体验和收获。

教师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给予充分肯定和表扬,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继续观察和探索物体的轻重,如比较家里的水果、玩具等,并与家人分享自己的发现。

四、活动延伸

在科学区投放更多不同材质、形状和重量的物品,以及更精密的称重工具,如弹簧秤,鼓励幼儿自主探索和比较,进一步深入研究物体的重量特性。

开展亲子活动,让家长与幼儿一起完成一份 “物体轻重调查表”,记录家中不同物品的轻重比较结果,并带回幼儿园与同伴分享交流,增进亲子关系和幼儿的科学认知。

五、活动反思

在本次活动中,幼儿积极参与,对探索物体的轻重表现出浓厚兴趣。通过手掂和天平称重的操作,幼儿直观地感受到了物体的重量差异,并在记录与分享环节中锻炼了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在游戏环节,幼儿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增强了对物体轻重判断的准确性和自信心。然而,在活动过程中也发现一些不足之处,如个别幼儿在使用天平称重时操作不够熟练,需要教师更多的指导;在游戏环节,部分幼儿过于注重比赛结果,而忽略了对物体轻重的准确判断。在今后的活动中,将进一步加强对个别幼儿的关注和指导,优化游戏设计,使活动更加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让幼儿在科学探索中获得更多的乐趣和成长。

幼儿园小班科学《谁的力气大》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通过游戏和实验,让幼儿初步感受力的大小与物体移动的关系。

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和简单记录的能力。

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兴趣和好奇心。

活动准备:

物质材料:

不同重量的物品(如小木块、大积木、玩具车等)

平滑的桌面或地板

小篮子或托盘

记录表(简单设计,包括物品名称、推动情况、幼儿感受等)

彩色贴纸或小印章,用于记录

环境创设:

将教室布置成科学探索区,放置好实验材料和记录表

确保活动区域安全,无危险物品

活动过程:

一、活动导入(约5分钟)

教师讲述:以一个小故事引入,比如“小兔子和小熊比赛搬石头,看谁搬得快”。

提问引导:教师问:“小朋友们,你们觉得小兔子和小熊谁力气大?谁能更快地把石头搬走呢?”

二、活动展开(约20分钟)

初步探索:

教师展示不同重量的物品,让幼儿尝试推动或搬动它们。

提问:“你们感觉哪个物品最容易推动?哪个最难?”

实验记录:

教师在记录表上示范如何记录,比如用贴纸表示容易推动的物品,用小印章表示难推动的物品。

幼儿尝试自己记录,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理解并记录他们的发现。

比较分享:

幼儿围坐一起,分享自己的记录和发现。

教师引导幼儿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与推动的难易程度之间的关系。

三、深化理解(约10分钟)

小组挑战:

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不同重量的物品进行搬运比赛。

观察并记录哪组搬运得最快,哪组最慢,引导幼儿讨论原因。

教师总结:

教师总结幼儿的发现和实验结果,强调力的大小与物体移动的关系。

提问:“为什么重的物品难推动?轻的物品容易推动呢?”引导幼儿思考并回答。

四、活动延伸(约5分钟)

家园互动:鼓励幼儿回家后与家人一起找家里的`物品进行类似的比较实验,并记录下来带到幼儿园分享。

创意探索:提供其他材料(如沙子、水等),让幼儿探索不同物质在力作用下的变化。

活动结束:

感谢幼儿的积极参与和分享。

整理活动现场,确保环境整洁有序。

活动反思:

通过这次活动,幼儿不仅初步感受了力的大小与物体移动的关系,还培养了观察、比较和记录的能力。

教师需要关注每个幼儿的参与情况,确保他们都能在活动中获得体验和成长。

后续可以进一步丰富实验材料,设计更多有趣的实验活动,激发幼儿对科学探索的持续兴趣。

幼儿园小班科学《谁的力气大》教案 篇3

一、活动背景

在幼儿日常生活中,力气是一种常见的概念,但对小班的孩子来说,力气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通过有趣的活动,让孩子们亲自体验不同的力量大小,培养科学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同时激发孩子们的探索精神。

二、活动目标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力的概念,初步认识到不同物体的重量和需要的力量。

技能目标:通过动手操作,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比较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合作的意识,通过小组活动增强集体合作的精神。

三、活动准备

物品准备:

两个相同的空纸箱

不同重量的物品(如小书、玩具、沙包、水瓶等)

称重器(可以是简易的天平或小称)

记录纸和笔

环境布置:

活动区域布置为“实验场”,提供足够空间给幼儿操作。

将物品按照类别放好,便于幼儿选择。

四、活动过程

1. 导入活动(5分钟)

教师提问:小朋友们,谁能告诉我,力气大是什么意思呢?(引导幼儿回答)

教师总结,引导幼儿理解“力气”相关的词汇(如重、轻、推、拉等)。

2. 实验探索(15分钟)

分组活动:将幼儿分成小组(4-5人一组),每组领取两个纸箱和若干不同重量的物品。

任务分配:

每组选择两件物品,分别放入两个箱子中。

通过手动尝试,把物品从一个箱子移动到另一个箱子。

记录每次需要的力气(强、弱、不能移动等)。

3. 结果讨论(10分钟)

各组依次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描述移动物品的过程和感受。

教师引导幼儿讨论:

你们觉得哪个物品重?哪个轻?

移动重物和轻物的时候有什么不同?为何?

通过这个活动,我们学到了什么?

4. 理论补充(5分钟)

教师讲解力的基本概念,配合简单的示意图或模型,加深幼儿对力的理解。

讨论日常生活中如何运用力气,如搬运重物、拉车等。

5. 活动总结(5分钟)

回顾本次活动的重点:力气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移动的困难程度。

鼓励幼儿在生活中继续观察和思考力的应用。

五、延伸活动

家庭作业:让幼儿回家观察家庭中有哪些物品需要用力才能移动,并用图画的方式记录下来。

环境观察:在下次户外活动中,让幼儿亲自尝试进行“拉”、“推”的小游戏,比较谁的力气大。

六、活动反思

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记录他们的参与程度和理解情况。

针对不同幼儿的兴趣和能力,调整活动内容和目标,以便下一次进行更高效的教学。

幼儿园小班科学《谁的力气大》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知道自己身体有力气,用力就可以使物体运动。

2、愿意探索力,能大胆探索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关系。

3、对有关力的现象感兴趣,体验发现的乐趣。

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知道自己用力就可以让一些物体动起来。

2、物质准备:羊角球、刺猬球、飞盘、足球、拎的小桶、小车独轮车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今天老师看见你们很高兴,很想抱抱你们,选1~2个幼儿抱一抱。

提问:老师有没有抱起来?老师是怎么把她抱起来的?(用力)

老师身体的哪个地方用力了?(手用力了)

2、试一试:谁的力气大,激发活动的兴趣。

实践活动一、分组活动并讲解活动规则。

教师(出示玩具)宝宝们,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好多玩具,你们想不想玩啊?请宝宝们上来玩一玩吧。

玩后提问:你玩的什么玩具?你是怎么把它玩起来的?你的身体哪个地方用力了?

二、再次探索力的大小。

实践活动二:体验自己用力大小与物体的关系。

师:老师这里,还有许多东西,刺猬球、小车、轮胎等。

请你们去试一试,让它们动起来,想一想,你的身体的什么地方在用劲?

(请个别幼儿选择一个活动进行探索)并加强个别辅导,

“你是怎么让轮胎动起来的?”(推的)“身体的什么地方用力的?”(膀子)“用了力就怎么样了?”(轮胎就滚动了)

1、引导幼儿认识对不同的物体要用身体不同部位的'力。

师:踢球的时候什么地方在用力?(小脚在用力)

我们玩球的时候想把球踢远,脚踢的时候就要怎样?(用力踢)

如果想踢得近一点呢?(轻轻踢,少用点力)

师:拎小桶的时候身体的什么地方在用力?(手、胳膊、肩膀)

如果你想拎起重的东西,用的力气应该怎样?拎起轻的东西呢?(用力大,就能拎起重的东西,用力小,只能拎起轻的东西)

师:当你在推小车的时候,身体的什么地方要用力?(手和脚都要用力)

要想让小车跑得快,用力就应怎样?(用力就要大)跑得慢呢?(用力就小)

2、师幼共同小结:原来,我们用力就能使物体动起来。物体动的快、慢、远、近都和我们用力的大小有关系。

三、游戏活动:《大皮球》

幼儿两两做游戏,当唱到拍的轻的时候,扮大皮球的幼儿轻轻地跳起来,唱到拍的重的时候,幼儿跳高一点,游戏进行2—3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