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后活动评析
微文呈现整理的教案后活动评析(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教案后活动评析 篇1
提起雷锋,中国人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这位普通的中国士兵,在其短暂的二十二载人生岁月中,以平凡朴实的言行,展现出一种令人震撼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身为当代大学生,我们更应该将雷锋的精神传承下去。为此,在万物复苏的三月,我们青年志愿者协会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学雷锋活动,以实际行动将爱心传递,让热心继续。
活动一:进社区
3月10日,09特殊教育的志愿者们在负责人的带领下同泉州五中的.志愿者们携手走进丰泽社区,开展“我为丰泽社区做环保”的活动。手握竹扫,志愿者们清扫了藏在社区角落的垃圾。打扫完社区后,她们还同小区的工作人员一起为社区里的大小树木穿上白衣。希望这些绿色卫士们来年长得更茁壮,为小区的环境保护出更多的力。
活动二:拾宝
3月18日,志愿者们牺牲午休时间,将环保进行到底,组织了一场拾宝活动。穿着志愿者的马甲,带上志愿者的帽子,这些可爱的人穿梭于楼道间,忙于收集同学们不用的废旧品。同时,志愿者以自己的行动告诉大家,环保就在身边,只要平时多一份心,地球就会多一分绿。躬身搬着大家从各宿舍捡来的宝,志愿者们累并快乐着。
活动三:清理图书馆
书香阵阵,在知识的圣殿,怎么容许有垃圾。也是在3月18日,另外一批志愿者来到了图书馆。他们在图书馆管理员的指引下,打扫了图书馆。清理垃圾,整理书籍,志愿者们干的热火朝天。他们只希望每一个来图书馆的同学能自觉得把垃圾放到它们应该呆的地方,能更加的爱护书籍,不让书籍再受伤。再回不到它们的家。
活动四:走进后坑老人院
3月24日,志愿者们早早就约在校门口,今天它们要一同给后坑老人院的老人们送去自己的一份心意。心意不大,只是志愿者们用3月18日拾宝换来的款项给老人买些礼物。不是重阳节,老人院里冷清多了,但这丝毫不减志愿者的热情。志愿者们不仅给老人送去了礼物,还为老人带去了表演。“虽然不专业,但我们排练了挺久的。”一位志愿者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由于时间、天气等原因我们没能开展更多的活动,但我们在每一项活动中都倾注了心血,认真的学习雷锋的精神。一个月的时间很短,但我们向雷锋学习的热情不会因为“学习雷锋活动月”的结束而熄灭,因为,我们是志愿者。
教案后活动评析 篇2
提高备课的水平有很多途径,其中,教后反思与再备课,就是十分有效的方法。
对教案的教后反思,是教师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一个必要环节,既是上一个教学过程的结束,又是下一个教学过程的开始。它能够补充完善教案,积累教学经验,提高备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教学不断改进和发展。同时,它为教师进行教育科研提供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有利于克服教学的单向性,加强师生的交流互动,密切师生关系。因而,对教案的教后反思就构成再备课(或成为二次备课)的核心内容。
一、教后反思(再备课)的基本活动项目。
一般说来,教后反思(再备课)可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
(一)反思课堂中问题情境设计的趣味性、典型性与层次性
课堂教学中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是在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情境和问题解决中实现的。为了使学生积极地进入思维状态并能获得成果,所设计的问题必须是典型的、有趣的和具有层次性的,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这些在经历了教学实践后,当然就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更好的改进。此时,再反思和进行教案的改进,就变得更有针对性。
(二)反思解题方法、解题结果、问题延伸与突发问题的处理
教学时,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往往会迸发出许多思维的火花--新颖的观点、巧妙的构思、多样的解法、问题的延伸,也会产生一些认识上的错误,这些往往又是教师始料不及的突发性问题。教师在课堂上要珍惜、利用这些思维的火花及认识的错误,因势利导加以探究,教后更应从科学性、严谨性与学科的意义等方面去反思、审视它们,分析学生思维的`火花及认识错误形成的原因,总结因势利导的优化方法和处理突发发现问题的灵活技巧,然后加以整理记录(再备课),使以后的教学胸有成竹。
(三)反思教学方法和师生情感交流方式是否合理、得当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一节课的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本课的教法设计和实施,也取决于师生情感交流是否顺畅得当。对某一教学内容,教师采用哪种方法更合适有效--是启发讲授还是激励探讨,是讲练结合还是指导自学,是实验演示还是实验操作……采用的教法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兴趣,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否有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是否有利于师生的情感交流,是否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为主的新课程精神,这些在教后反思中也会得到较为清楚的回答。这样,教师便能总结成功因素,分析失败原因,坚持优良的或改进、改换不当的教法和情感交流方式。
二、教后记的基本内容。
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可以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高自己教学方式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可以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后记是活页教案中很不起眼的一小块,写好教后记首先是教师责任心的具体表现,是教师课堂教学自我反馈的一种好形式。
教后记其实就是教师在教完课后,对教学预案设计和实施过程进行回顾,总结和反思,将经验、教训等记录下来,作为改进教学的依据和提炼教育科研课题的资料。它是对已完成教案的完善和补充,是课堂教学的总结和升华,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有着很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特别是新教师)必须重视并及时写好教后记。
三、教后记的内容主要包括六种内容:
(一)记成功做法
即将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想目的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做法,如将形象贴切的比喻,巧妙的导入新课,留有悬念的结束语,激发学生思维的提问等记录下来。有时这可能仅仅是一句话,但它对今后的教学将提供最直接的参考。如教师讲“遗传”第一节时,以一个问题结尾:一对夫妇,男的是单眼皮、小眼睛,女的是双眼皮、大眼睛,假如他们生了一个孩子,孩子应是什么样的眼睛?每当此时,学生的思维就非常活跃,七嘴八舌地开始争论,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个结尾被任课教师记录下来,并应用到以后的教学实践当中,深受学生的欢迎。
(二)记失败之处
记失败之处就是将处理不当的教学重点、难点,安排不妥的教学内容,方法陈旧、演示失败、指导不力、知识性的错误,教案与实际教学脱节,以及当堂没有处理好的学生的问题等等记录下来,使之成为以后教学应吸取的教训。
其实,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即使最成功的教学过程,也难免有疏漏失误之处,把这些“败笔”记录下来,认真反思,仔细查找根源,寻求对策,以免重犯,教学必然日臻完善。
(三)记教学机智
就是把授课过程中偶然出现的灵感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记下来,供以后参考。课堂教学中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当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错误认识时,若教师总是简单地予以否定,则难以令学生信服,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这时如果顺着学生错误的思路,诱导学生自己导出错误结论,学生就会迷途知返。
(四)记学生问题
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迷惑点,作业中暴露的欠缺点及在考试中出现的失分点,并力争在短时期内有针对性地进行补救。教师要善于观察和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在上完一节课之后应及时与学生进行交流,倾听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记录下来,这对于改进教学是非常必要的。
(五)记学生见解
即把学生“智慧的火花”(如独到的见解,好的思路)记下来,为今后教学补充新鲜血液。对于一些错误见解,只要它存在普遍性,当堂剖析也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六)记学习心得
即把教参、资料、相关书籍以及老教师的一些教学经验、学法指导以及公开课、观摩课的收获记录下来,写入教后记,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消化、吸收,从而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特别要指出的是,教后记主要是为教师以后编写教案改进教学,积累素材为教研提供信息作准备,不需要长篇大论,只需用精炼的语言将所思所想记录在教案后。另外,教后记往往是教师在课后用很短的时间完成,语言必须简洁明了,有时一个词、一个记号即可。
教后记虽然蕴含了丰富的内容,但仅是反思教学的一小部分,真正要想通过反思教学使自己成为学者型的教师,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教案后活动评析 篇3
英语的课堂导入是英语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之一,良好的课堂导入既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优化课堂效果,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一、教材内容及背景
新目标人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第三单元SectionA(1a-1c)其中1a-1c旨在扩充本单元话题词汇,教授换乘交通工具的表达方式,同时训练学生叙述较复杂事情的能力。1c-1e通过进一步的听力输入和口语输出帮助学生练习本单元的目标语言结构
二、教学思路及过程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采用编对话形式,
首先通过呈现四组图片,学生细心观察发现每组图片中都包含一种交通工具,一段时间,一段距离。于是学生立刻反应过来应该用哪些之前学过的.句型进行对话问答练习。先pairwork课,后groupwork,然后抽查提问。在这样练习当中,学生反复问答,非常好得将前面学过的内容进行了巩固,有了这样的复习式导入,学生在不知不觉当中就进入本节课新课环节。
三、教学反思
一堂课的开始就如同一幕剧的序曲。好的课堂导入能在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那么如何做到有效导入呢?
第一,导入的目的性要强,教师设计课堂导入时要熟悉课程内容,根据所授课程内容及学生知识水平,选择导入方式。
其次,课堂导入要有趣味性,抓住学生的心的同时更要抓住他们的心。
第三,导入要简洁,要在短时间内起到联合知识的作用。
教案后活动评析 篇4
首先从选材来看,《西瓜船》这个故事中既有幼儿平时熟悉的松鼠、兔子、青蛙等可爱形象,又有平时不常见的蛤蟆、野猪、河马,具有一定的新意。从表面看,故事讲得是动物间的事情,但从每个角色的话语中,我们分明可以感觉到,这就是幼儿平时与同伴交往的真实写照。你看小气又可爱的蛤蟆,在拒绝伙伴的请求时,总是能想出妙招,一会儿说"这是我的西瓜船",一会儿说"我的船里坐不下你",一会儿又说"你太大","坏"的'聪明,"坏"的纯真,它就是我们身边的某个孩子,符合幼儿的心理。同时运用了Flash动画来表现故事情节,色彩鲜艳、造型生动有趣,符合刚升入中班的幼儿年龄特点,比较容易刺激幼儿的感观,激发幼儿去主动学习。
其次从整个活动过程来看,环环相连、丝丝紧扣,步步深入、有起有落。如为了让幼儿体验互相关爱、与人分享的快乐,教师从第一次青蛙邀请松鼠一起坐船,"船变大了一些",就让幼儿初步感受蛤蟆的"小气"行为并没有给它带来好处。到第三次大野猪坐上青蛙的西瓜船,又进行了专门的对比,使幼儿充分感受到"大方"不仅给别人带来了快乐,也给自己带来了快乐,"小气"会使自己陷入窘境。同时又为蛤蟆的转变埋下伏笔"青蛙的西瓜船已经坐的太满了,要是再有动物来该怎么办呢"。故事讲完后,又来了一个回马枪,让幼儿简单回顾故事情节,梳理一下思路,使整个活动再次出现高潮。
第三,教师注重引导,强化了幼儿的审美教育。这是个文质兼美的故事,其中小动物的相互关爱构成了一幅幅充满温馨的画面,教师以生动、亲切、自然的语言以及鼓励和启发的引导方式,为活动营造了宽松的氛围,调动幼儿学习求知的主动性。教师始终把"体验互相关爱、与人分享的愉悦"这一要求作为审美的主线,渗透在整个活动中,不断引导幼儿去感知、发现、领悟教材中的思想美、语言美、行为美,获得了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