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天地一》教学设计
微文呈现整理的《语文天地一》教学设计(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语文天地一》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本次“语文天地”包括“畅所欲言”“初显身手”“笔下生花”三部分的内容。
教学要点: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和鉴赏能力。
2、学会如何倾听别人的发言。
教学设计:
“畅所欲言”环节,课前布置学生搜集带“马”字的成语和成语古诗,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和课外积累的兴趣。然后再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提高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初显身手”环节,引导学生查找与马有关的绘画、摄影、邮票、雕塑、音乐等等,这是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对孩子的艺术鉴赏水平和综合素养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尤其是在交流中注意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畅所欲言
1、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我们对马有了很多新的认识,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也积累了许多关于马的成语,还有一些同学不仅积累了成语,还进一步了解的成语背后的故事,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马”字成语和成语古诗,谈谈自己的积累收获。
3、观看成语古诗《老马识途》。
4、完成课本练习:
二、初显身手
1、在上一周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同学们利用网络搜集了许多与马有关的艺术品——绘画、摄影、雕塑、音乐等等。今天,就请你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介绍给老师跟同学。在说的时候,要注意:尽量做到口吃清楚,叙述有一定的顺序和条理,能谈出自己喜欢这件艺术品的原因。听的同学要做到:认真倾听别人的'讲话,从中吸取知识,并且能够给发言的同学提出合理的建议,让他说得更好。
2、学生分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3、各个小组选派代表进行交流,学生评议。
4、小结:同学们说得很好,评价的也比较到位,希望同学们今后多多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
三、作业:
把自己对艺术品的介绍,整理成一篇小短文,写在练笔本上。
课后小结:在教学“笔下生花”时,我先引导学生放手写作。在动笔前考虑好先写什么后写什么。然后引导学生学习本单元的金钥匙,重在指导学生有条有理的写好本次习作。有条理既方便别人阅读,也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
《语文天地一》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听读、观察图画、联系生活等方法,认识“天、地”等 6 个生字。
2.初步学习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通过听读、观察图画、联系生活等方法,认识生字。
【教学难点】 读准“人、你、我”的字音。
教学建议
一、识字
本课 6 个生字以三字一组分两行的方式呈现,易于学生朗读、记忆。针对课文编排的 特点,建议教学时以 3 个字为一组进行教学。第一组可以充分借助课文插图,让学生说说 图意,在看图说话中引出“天地人”3 个字。第二组可以通过师生对话引出“你我他”,把 识字和日常表达结合起来,充分借助日常用语进行听读、正音。
本课要认的 6 个生字中,“人”的声母是卷舌音,“你、我”是第三声,单个字读要注 意读到位。由于学生还未学习拼音,建议借助图片、听读、创设情境交流等多种方法帮助 学生读准字音。
(1)图片示范正音。可以依次出示一组相关图片,如“老人、年轻人、男人、女人”, 教师手举对应的生字“人”示范读,学生跟读,理解字义。
(2)场景听读正音。如,借助生活场景认读“地”,教师可以用枚举法展示各种生活 场景:铺满土的叫土地;铺满沙的是沙地;长满草的是草地;铺满雪花的是雪地。教师手 举生字卡片“地”,听学生的发音,并及时正音。
(3)日常交流正音。“你我他”是日常交流用语,可以衔接入学教育的内容,创设交 流氛围。如教师一手举生字“你”,问“你叫什么名字”,并把生字卡片“你”递交给学生; 一手举生字“我”,说“我是你们的语文老师”。出示生字“他”,指学生问“他叫什么名 字”,并把生字卡片“他”递给这名学生。在交流递送生字卡片的过程中正音识记生字。
本课要求识记 6 个生字。“天、人”结构较简单,“地、我”结构相对复杂,“你、他” 带有相同的部件。教学中可以借助图片、动作、生活场景等,形象化地理解字义,识记字 形,感受汉字的趣味性。
(1)生活语境识字。本课 6 个生字都是常用字,我们可以呈现各种生活中带有生字的 图片,通过不同语境帮助学生识记、认读生字。
(2)比较识字。比较“地”和“他”,说说不同在哪里。 (3)动作猜字。辨认“天”和“人”,可以根据字形请学生上台演示动作,其他同学猜
汉字。 学有余力的话,可以结合生活,积累“天地、他人”等词语。
二、课文学习
1. 朗读指导。 这是学生第一次学习朗读课文,因此读正确是本次朗读教学的.主要内容。 由于学生还没有学拼音,因此教师要重视正确示范和听音纠正。教师示范朗读时,要
把声调读清楚,特别注意“你、我”的声调都是第三声,三字连读时,“你”要读成半上, 与第二声相似,“我”的声调要读完整。
本篇课文内容比较简单,仅呈现了 6 个汉字,中间没有标点符号。朗读时,教师应结 合内容理解,引导学生一组三字连贯读,要避免 6 个汉字一字一顿地读。
2. 理解运用。 在语境中理解运用。“天地人”的教学在借助插图理解的基础上,可以结合语境带学
生读一读,在新语境中进一步理解字义。如:
晴天、阴天、雨天
草地、菜地、雪地
男人、女人、老人
“你我他”的教学可以三人小组互相交流,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通过拿着生字卡片 进行自我介绍、询问他人的方式,在交流中巩固生字,如,“我叫李小明。”“你叫什么名 字?”“他是你的同桌同学吗?”
引导学生理解感受“你我他”之间的关系,可以采用三人小组互相交流的形式,但要重在生字的识记、认读,避免将这一实践活动变成口语交际。教学时,可以为三人小组准 备一套“你我他”的生字卡片,引导学生以选生字、递送卡片的方式促进对生字的识记认 读和理解运用。
教学资源
1. 国画《一望大江开》。 配合课文,用一幅画家傅抱石的国画作品作为铺底。画面近景是岩石松枝,龚半千和费
密同游,吟诗唱和,眺望远处。中间大片留白,远处空旷无垠,咫尺之间似有万里之遥,让 人可以充分感受天地之广袤。取苏轼《前赤壁赋》中的“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之意。
2.“天地人”三才之道。
“天地人”来源于《周易 #8226; 说卦》,天地人被视为宇宙系统中最为重要的三大要素,它 们既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才”是指本质,“三才”是三方面具有实质的内容,在《周 易》中具体指天、地、人。“三才之道”就是天道、地道和人道了。“天道”是阴和阳, “地道”是柔和刚,“人道”是仁和义。“三才之道”的探讨和论述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相 当广泛,在古人启蒙读物《三字经》中也有“三才者,天地人”的说法。民间春联也有: “福禄寿三星拱照,天地人一体同春”。由此可见,“天地人”三才之道在我国经几千年而 流传不衰,对传统文化有深远影响。
教学设计举例
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图画、动作演示、联系生活等方法,认识“天、地”等 6 个生字。
2. 初步学习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1. 教师播放儿歌,学生边读边拍手。
铃声响,坐坐好。
腰挺直,脚放平。这是第一节识
手放好,头摆正。字课,将学前常规教
眼睛看老师,上课专心听。育融于语文课。
第一单元15
2. 教师出示傅抱石的国画作品,引导学生看图观察:你 看到了什么?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显示课题:天地人。
二、朗读课文,内容归类
1.学生打开书本,教师及时纠正读书姿势。
2.教师带读。先读课题,再读课文。全班学生跟读,齐读。
3.引导学生观察,课文将这 6 个汉字分为哪两组?(第一 组:天地人;第二组:你我他)
三、形义结合,学习“天地人”
1.学习汉字“天”。教师边讲解边板书“天”字。在人的 头顶上,那无边无际的就是“天”。出示晴天、阴天、雨天的 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字义。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正音。
2.结合图画,学习汉字“人”。教师出示“人”站立的图 画,引导学生观察字形和图画的相似性,帮助学生识记字形。 出示男人、女人、老人的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人”的字义。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正音。
3.结合图画,学习汉字“地”。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了解字 义。出示草地、菜地、雪地、沙地的图片,联系生活加深理解 字义。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引导学生自己组词读。
四、谈话交流,学习“你我他”
1. 营造氛围,感知“你我他”。
从“人”出发,引出“我”。教师出示汉字“我”,启发 说话:我们都是人。师生对话,引出“你、他”。教师提问: “你叫什么名字?”指定学生回答。教师再指该学生的同桌提 问:“他是你的同桌。他叫什么名字?”学生回答。
2. 仔细观察,认识“你我他”。 引导学生观察汉字,找一找“你、他”有什么共同点。教
师移动单人旁的笔画,帮助学生理解字义。 3. 游戏互动,理解“你我他”。
教师请三位学生上台,引导学生选生字卡片并交流。如一 名学生说:“我是 ××,很高兴我们成为好朋友。”“你喜欢踢 足球吗?”“他是你的同学吗?”小组练习,轮流说话。
汉字承载着中 华文化, 将国画与 汉字联系, 引导学 生理解汉字的内涵。
利 用 图 片, 联 系生活, 帮助学生 识记和正音。
创设生活场景, 在师生、生生对话 中,帮助学生认读、 理解生字。
《语文天地一》教学设计 篇3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
1、从旧字中发现形声字的特点。
2、掌握、运用并积累成语。
3、正确运用逗号和句号。
4、阅读短文,学会养成好习惯。
5、学改错别字。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比、填、说积累字、词。
2、通过读认识并运用逗号和句号,从读短文中认识到坏习惯带来的不便,逐步养成好习惯。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比、填、说、读发现语文知识的特点,在实践中运用它。
2、在读、议、改中养成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选词、说词、填空。
2、逗号和句号的运用。
3、良好习惯的养成。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在比、读中发现组字的方法并进行学习。
2、填、选词并选一个造句。
3、能恰当地填上形容词。
教学重、难点:、选词、说词、填空。
教学方法:发现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小黑板、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会发现
1、 教师卡片出示:功——工胆——旦
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讨论回答后,教师总结:
这两个字的一边表音,一边表意。
2、再出示一例由学生发现。
3、用小黑板全部出示后,读一读。
二、填词并造句
1、出示一个例子:一声不响
让显示齐读并说说它的意思
2、仿例写几个词语,如:
一动不动 一字不错 一言不发
一文不值 一毛不拔 ……
3、读词并记住几个。
4、选一个造句
一声不响——小明一声不响地坐在座位上。
同学们,一个完整的句子应是怎样的?学生讨论回答。
三、说词填空
1、出示例子
“认真地背诵”齐读后,引导学生观察并说说填词时应注意什么?
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应注意所填的词要恰当。
2、仿照例子写一写(学生独立完成)
3、全班汇报,互相订正
四、布置作业完成第五页的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正确运用逗号和句号。
2、阅读短文,议一议怎样改掉坏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逗号和句号的运用。
2、良好习惯的养成。
教学方法:发现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学习正确运用逗号和句号
1、出示“,。”让学生辨别。
2、幻灯出示句子,要求填上“,”和“。”
(1)过了一阵()来了一只小猴()小猴子一发现小树苗( )便欢呼起来( )
(2)先生讲得很仔细()大家听得很认真()从此()孙中山一有不懂的事情()就主动地问()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3、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汇报,互相订正
4、讨论一下,怎样用逗号和句号?
学生自由回答,互相补充
5、师生总结:该用句号的地方,可以想以下问题:
(1)这个句子的意思完了没有,完了用上“。”
(2)这个句子的下一句的底一个词是否含有名称,如猴、他、我等,有前一句则可以画上“。”
二、阅读短文
1、学生自由朗读短文。
2、默读短文,思考:林卡是怎样上学去的?
3、学生自由回答,互相补充
4、师生总结:
上学去的林卡因为找东西迟到了,他对自己说:“不成,这样不成!”
5、说一说,你是怎样上学去的?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表扬做得好的学生。
6、全班齐读短文
7、说一说你以后打算怎样做?
三、布置作业
1、想想自己的好习惯与坏习惯
2、写写你的一个学习习惯
第三课时
教学目的:
1、看图,议一议怎样改掉坏习惯。
2、学改错别字
教学重、难点:改错别字
教学方法:发现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幻灯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改掉坏习惯
1、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认为林卡的.习惯好吗?
不好的习惯应怎样对待?怎样改掉?
2、教师出示挂图
我们来看看图上的小朋友是怎样改掉坏习惯?
3、说说自己的好习惯与坏习惯。
4、你准备怎样改掉坏习惯?
5、判断,下面哪些是好习惯(幻灯出示)
上学迟到() 认真做操()
耐心解题() 上课讲话()
高声念书()
二、学改错别字
我们不但要在生活上养成好习惯,而且也要在学习养成好习惯。
1、说说你的一个学习习惯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适时表扬做得好的学生。
2、我们的好朋友冬冬也有一个学习习惯。今天,她要介绍给我们。
教师出示挂图,并且读读冬冬的话。
现在我们已经学习了许多字了,有时难免会出现写错别字的现象,你们愿意学学冬冬的学习习惯吗?
三、改错别字
1、小东在一次穿错了鞋。
()→()
2、水面上飘来一条方巾。
()→()
3、 先生讲得很子细,大家听得很人真。
()→() ()→()
四、填表格
请大家打开书,看第七页的表格,填一填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表格。
2、找出自己作业本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语文天地一》教学设计 篇4
一、教材解读
(一)人文主题及教学策略
《天地人》是识字单元的开篇,课文以国画为背景,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天”覆盖万物,“地”负载万物,天地之间以“人”为贵。“你我他”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第三人称代词,不仅反映中华文化对“人”的重视,还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往,鼓励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来学习这6个生字。
(二)语文教学内容及策略
1. 识字板块
字音方面:重点是声母是翘舌音的读音,例如:“人”可以在“找朋友”的活动中正音。
其他生字例如“你、我、他”可以联系生活读准字音,“天、地”可以借助图片读准字音。
字形:
独体字的字形识记,例如“天、人、我”可以借助直观图片在形象记忆过程中对汉字进行区分识记,其中“天、我”运用字理识字的方法识记。
左右结构的生活常用字,例如“你、地、他”可以在生活场景中识字。
字义:
重点是对“你我他”的区分,借助抽卡片的游戏理解词义。
2. 朗读积累板块
(1)表达特点分析
①文本特点分析
《天地人》是识字单元的开篇,本篇课文内容比较简单,可以借助观察直观图片形象记忆、字理识字法等方法对汉字进行识记。
②语言特点分析
本课仅呈现了6个汉字,中间没有标点符号,可通过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朗读课文。
二、单元整体架构
三、板书设计
四、教学评价
五、资源链接
傅抱石(1904~1965),原名长生、瑞麟,号抱石斋主人。生于江西南昌,祖籍江西新余。现代画家。
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执教于中央大学。1949年后曾任南京师范学院教授、江苏国画院院长等职。擅画山水,中年创为“抱石皴”,笔致放逸,气势豪放,尤擅作泉瀑雨雾之景;晚年多作大幅,气魄雄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著有《中国古代绘画之研究》《中国绘画变迁史纲》等。
教学过程
单元整体架构
参见上方
谈话导入
1. 导言:同学们,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开始学习汉字、学习汉语啦。我们将认识很多生字宝宝,你们想不想赶快打开书一起学习呀?
欣赏国画,揭示课题
1. 观察书中插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预设:这幅图中有“天”、“地”、“人”)
2. 你看到了什么样的天,什么样的地,猜猜看图中的人们在说些什么?
3. 这种水墨画,是我们中国的国画,简简单单几笔,就让我们看到了天,看到了地,看到了人,而且产生了很多的联想。今天学的课文就叫——天地人。
认读生字,渗透汉字文化
1. 一字开花,认识“人”
(1)谁来读一读?你能给“人”找找朋友吗?
(2)活动设计:一字开花
规则提示:教师板书贴花朵图,学生以开小火车的形式把花瓣上的词补充完整。在补充词语的过程中注意倾听,不可以说重复的词语,说对的同学可以得到教师现场书写的词语花瓣。
2. 形意结合认识“天、地”
(1)简介“人”与“天地”的关系:人生天地之间,宇宙之中,天地之间,唯人为贵。
(2)观察图片识记“地”(课件出示图片)
当大地披上绿油油的小草时,我们就叫它——草地。
当大地上铺满洁白的雪花时,我们就叫它——雪地。
当大地上长着新鲜的蔬菜时,我们就叫它——菜地。
当大地覆盖着茂密的森林时,我们就叫它——林地。
你还能说出和大地有关的其他词语吗?
3. 联系已有认知,认识“天”
(1)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个字?(预设:我用想象的方法,大字像个站立的人,头顶一横像天空。如果孩子说不出来直接告诉孩子方法)
师:你可真会观察,和有智慧的祖先想到一起去了,“天”的甲骨文由人头的象形和“大”构成,“大”表示正面人形,由此产生头顶的含义。(课件出示图片)
(2)你能给“天”找找朋友吗?(预设:天空、天气、阴天……)
4. 小结巩固: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天地人”并理解了它们的意思,现在它们藏到一首 小儿歌当中啦,你们跟着老师边做动作边学学,注意把读音读准确:
头顶天,
脚踩地,
一个人儿立中间。(课件出示小儿歌)
提示:教师范读,学生跟读,配乐加动作读。
5. 活动学习“你”和“他”
(1)了解“人”与单人旁的关系。
(课件动画演示单人旁的演变)解说词如下:
小朋友,“人”是一个独立的汉字。不过,它会变,瞧,它的撇慢慢缩短,捺慢慢站直,变成了单人旁。小朋友,现在你知道,单人旁是由谁变来的吗?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单人旁可以和其他汉字组成新的字呢!
提示:动画制有困难的老师,也可教师边讲解边板演的方法,帮助学生感知变化。
(2)卡片对对碰,认识“你”、“他”
出示教具卡片:
动手摆一摆,看看单人旁和谁碰撞在一起可以组成一个新字。(预设:“你”、“他”)
你能给“你”和“他”组个词吗?
6. 听故事识记“我”。
(1)看图讲述(课件出示图片):古人在打仗的时候,两军面对面,将士们手里拿着武器猛戳地面,给自己壮威。古人就根据将士手里拿着的武器形状,造出了“我”字,指很威猛的自己。
(2)认读“我”,说说带“我”的词语。(预设:我们、我的、我军、我方)
【设计意图】
借助“一字开花”、“卡片对对碰”等丰富的课堂活动趣味识字,通过观察图片、观看动画演示、联系已有认知、读小儿歌等形式识记字形,同时在学习过程中读准字音。
创设语境,运用汉字
1. 同学们学得特别认真,老师奖励你们一个小游戏好不好?
活动:借助“你我他”介绍姓名。
规则提示:三个人一组,轮流发言,当课件播放“你”时,第一个发言的同学说:你是xx。当课件播放“他”时第二个同学说:他是xx,以此类推,轮流发言。
读文时正音再认形
1. 提示:朗读方法要多样,可以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教师读“天地人”,学生读“你我他”;学生齐读等。
本课6个生字以三字一组分成两行的方式呈现,易于朗读。由于没有标点,以教师范读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