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教学设计方案

2025/08/12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教学设计方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教学设计方案 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读懂课文,领会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2、技能目标:

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学重点】

朗读感悟文中小朋友的创意。

【教学难点】

培养孩子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想办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

绘画纸,水彩笔(或蜡笔、油画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教写生字

1、和三个孩子打招呼(复习生字:宋涛、陈丹、赵小艺)

2、说说在写字的时候有什么要提醒同学注意的,自写生字。

二、自主探究

1、大声读课文,请你从课文中找出描写他们画风的句子,用波浪线把它划出来。(生找)

2、请你起来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好吗?(生读,课件随机出示)

(相机出示句子比较,引导学生用句式说话。)

宋涛──“宋涛想了想,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

师相机指导:

同学们,从他的话中,我们听出有风了吗?你觉得怎么读才可以让我们感觉到风呢?这样吧,老师就当宋涛,现在正准备画风呢,请你们大家一起用朗读告诉我,我应该怎么画风吧!

(师出示一幅只画了太阳、大树和房子的画,然后按照学生的朗读擦去太阳,画上乌云,但是只画了直直落下的雨丝)

我画得怎么样?(生指出是风把雨丝吹斜了,所以要画斜的)老师明白了,你们真了不起,现在请你们再用朗读告诉我应该怎么画吧(学生再次读,老师改正)

你们能用“风来了,风把吹了,风藏在里”这样的句式说一说吗?(生补充,风来了,风把雨丝吹斜了,风藏在斜斜的雨丝里。)教师课件出示。

陈丹──“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师相机指导:

你能让我们听到风的声音吗?为什么要重读“弯弯”呢?那好,我们都是小树,如果你觉得自己读出风的感受了,请你把腰弯一弯。

可以用我们刚才那样的句式来说一说吗?引导学生用“风来了,风把小树吹弯了,风藏在弯弯的小树里”,(师课件出示)并能有感情朗读,注意用词优美。

赵小艺──“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她画了个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地转”。

句子比较:风来了,风把旗子吹飘起来了,风藏在旗子里。

风来了,风把旗子吹飘起来了,风藏在飘扬的旗子里。

(指导方法同上,引导孩子说出“风来了,风把旗子吹飘起来了,风藏在飘扬的旗子里”“风来了,风把风车吹转了,风藏在呼呼直转的风车里”)

3、三个孩子都画出了风,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4、再次和他们打招呼,巩固生字。

5、这三个聪明的孩子动脑筋,想办法,都用自己的方法画出了风,都很了不起,我们再一起来读一读?看看风是不是也藏在你的朗读里。(生再读体会)

6、瞧瞧你们多了不起,一会儿就作了一首小诗,你愿意给这首小诗加个题目吗?(生加题目)那我们就一起来朗读一下你们共同的杰作吧!

三、拓展体会

1、拿起你们五颜六色的画笔,画画风吧。我们来比一比,看看哪些小朋友想得和别人不一样,最有创意。能干的小朋友还可以填一填画下的那句小诗。老师的音乐声开始你们就开始动笔,音乐声停你们就停笔,准备好了吗?

(学生自由画,老师巡视)

2、请你拿好你们的画,找一位朋友来说说你画的风藏在哪里。

师总结,表扬:

你们想得多妙呀,看得多仔细呀,说得也真美,真像一首好听的小诗!就由我来朗诵一下这首小诗,作为送给你们的礼物吧。(师朗诵)

四、总结延伸

师:爱动脑筋的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你们用自己不同的方法画出了风,其实,任何事情,只要你愿意动脑筋,想办法,都是可以解决的。我愿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做一个善观察、勤思考的孩子!

和风一样,声音、气味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你能把它们也画出来吗?大家下课后可以画一画,说一说。

【教学反思】

在经过第一次的教学和反思后,教案做了一定的改动,可以说,第二次的教学是非常成功的。

我们的教学,希望能让全体学生都在“成功体验”中发展,在第一次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了“成功体验”,在写小诗时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让他们失去了信心,越写越糟糕,这让我体会到,一个成功的学习活动程序设计,不仅需要为教学提供具有逻辑递升意义的操作主线和基本环节,还需要充分考虑每一个环节的操作细则。首先便是要妥善安排学习难点的突破时机。另外,在评价时应突出对解决问题方法的评价,在评价中感悟不同方式的'优劣,使学生形成方法选择的价值取向和创造新方法的能力。

在第二次的教学中,第一句小诗的呈现不再是由我帮着学生“挤牙膏”似的挤出来,而是由我直接呈现,我对学生们说:“老师很佩服赵小艺,她能把看不到摸不着的风画出来,所以我昨天晚上特别想了两句话来形容她的画,可是我不知道哪句更好,请你帮我选一选。”

于是我在课件上为学生呈现两句句子:

风来了,风把旗子吹飘起来了,风藏在旗子里。

风来了,风把旗子吹飘起来了,风藏在飘扬的旗子里。

很显然,学生们在进行了比较之后,就能指出第二句比较好,并且很容易就找到了关键词“飘扬的”,一下子就突破了难点。

在后面的配诗时,学生就表现得极为活跃,能张口就说,且说得相当流利。这是值得高兴的,这也说明学生对文本理解是透彻的。真正理解了文本的内涵。

另外,对于拓展方面的目标分层的改动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对学习目标进行差异性分解,就是要同时考虑到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继续发展需要,既要考虑到学习水平相对较低的学生“吃不了”的问题,也要考虑到学习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吃不饱”的问题,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真正具有自主选择最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学习目标。

在第一次的教学中,有的学生不能当堂展开想像马上画出风来,他们需要一定的思考时间,而有的学生画得很快,画完了就没事干。在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后,一些能力相对较低的学生,我让他模仿书中三个小朋友的样子画风,能力中等的同学,则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画风,而能力相对较高的同学,则让他们在画完风后还用上“风来了,风把吹了,风藏在里”的句式写写自己画的风。

学生们都分别忙碌起来了,有画的有写的,不一会儿,我就收到了许多五彩缤纷很有创意的画,令人欣慰的是,还有好多同学交上了为自己的画配上的小诗句:

生:风来了,风把胸前的红领巾吹飘起来了,风藏在胸前飘动的红领巾里。

生:风来了,风把妈妈晒的衣服吹飘起来了,风藏在飘起来的衣服里。

生:风来了,风把沿海地区的楼房吹倒了,风藏在吹倒的楼房里。

生:风来了,风把大树吹断了,风藏在吹断了的大树里。

生:风来了,风把树叶吹得摇摇摆摆地飘下来,风藏在摇摇摆摆飘落的树叶里。

生:风来了,风把地上的纸片吹飘起来,风藏在飘起来的纸片里。

生:风来了,风把小草吹弯了,风藏在弯弯的小草里。

生:风来了,风把花儿吹得点头笑,风藏在点头笑的花儿里。

生:风来了,风把风筝吹飘起来了,风藏在飘荡的风筝里。

生:风来了,风把湖水吹皱了,风藏在皱着的湖水里。……

这是学生为他们的画配的小诗,真得是让人想不到,多么丰富的想像力,他们能超越文本中三个小朋友的思维,能画出无形的风来。

这一课让我想了很多,他们的心灵在接受着外在世界的洗礼的同时,仍然保持着我们成人所没有的那颗童心。所以他们的发现才会让我们惊奇,让我们感叹。

教学设计方案 篇2

【教学目标】

1.了解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2.学习借鉴本文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实词“传、师、从”,虚词“以、也、则、于、乎、所以”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区别古今异义词语。

4.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文章的整体思路。

2.学习本文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教学方法】教师讲授;学生自主探究;多媒体辅助。

课时分配】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并解题

初中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叫《马说》,《马说》实际上是“说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说老师”,说“从师风尚”的文章,叫《师说》。

“说”是一种文体,偏重于议论,可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

二、作家作品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县)人,唐代著名的文字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作品收录于《昌黎先生集》。

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语言质朴,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优秀散文传统、倡导古文运动,把当时的文体从矫揉造作的骈体文中解放出来,奠定了唐宋古文的基础,因此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三、写作背景

魏晋以来,门第制度十分严格,分为高门和寒门,门第观念严重破坏了从师学习的风气。到唐代,魏晋以来形成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关于韩愈写此文的背景,从柳宗元的《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一段可见一斑。柳宗元说:“由魏晋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敢于反抗流俗,倡言师道,勇气可贵,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四、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看书下注释,查字典,初步理解文章含义,不清楚的.地方作出标记。

2.教师板书需正音的字:

愚(yú) 句读(du) 谀(yú) 经传(zhuàn)

郯(tán) 苌(cháng)聃(dān) 蟠(pán) 巫(wū)

3.请学生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并注意断句,声调等。

五、分析课文第1段

(一)朗读:齐读;单读。

(二)学生根据注解自己疏通文意。把第一段分为三层,学生分A、B、C三组,每组一层。然后每组推举代表,向大家翻译课文。

(三)总结本段的语法文言文知识:

1.通假字:受-授

2.古今异义

学者:古-求学的人;今-在学问上有较高造诣的人。

无:古-无论;今-没有。

众人:古-普通人;今-很多人。

3.一词多义

之:

①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 人非生而知之者

③ 吾从而师之

④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⑤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所以:

①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②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

③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乎:

①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③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④ 其皆出于此乎

也:

①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② 吾师道也

③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师:

(2)理解分析

①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教师的职责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从理论上阐明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④择师的标准。

“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凡先闻道者我就可以拜他为师。

⑤从师的原则。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3)学生当堂背诵第1自然段。

六、布置作业

1.背诵第1段。

2.课后练习二、三、四。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

1.课后练习二、三、四。

2.补充讲解

(1)通假字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

②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

(2)虚词

①之:

古之学者:之,助词,的。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助词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之,取独

句读之不知:之,倒装标志

作《师说》以贻之:之,代词

②其:

其为惑也:其,代词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人称代词

其可怪也欤:其,副词,表推测

于其身也:其,人称代词

(3)词类活用

①耻学于师 (形→意动)

②吾从而师之 (动→意动)

③句式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倒装)

二、分析课文

1.第2段。

(1)请学生朗读

(2)分析

①“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

②“师道”指什么?

明确:“师道”是从师原则和风尚,指上文中所讲的“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③从师的风尚不再流传,是因为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为了批评“耻学于师”的人,作者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

明确:

a.古之圣人

今之众人

结论:“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b.爱其子

于其身也

结论:“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士大夫之族

结论: “师道之不复,可知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背诵

2.第3段

(1)学生朗读。

(2)分析

①本段引用孔子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

明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②总结:“圣人无常师”语出《论语?子论》,包含着广泛学习的意思。要想得到广泛的知识,就要向许多内行人学习,在这方面,孔子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韩愈从“圣人无常师”出发,针对当时社会现实,提出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观点,很有意义。

(3)背诵。

3.第4段。

(1)分析:

①作者用哪些话明确表示了他的立场?

明确:“不拘于时”,表示他反对“耻学于师”的坏风尚。

“能行古道”,表示他赞成以道为师的从师风尚。

②“古道”中的“道”指什么?

明确:儒家道德。

③本段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说明了写作缘由。

(2)背诵。

三、本文写作特点

1.语言上,多用整句,对句,便议论更生动,说理更深刻。

例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之圣人”,“今之众人”等。

2.论证上有破有立。

例如:第1段,教师职责,择师标准。(立)

第2段,师道不传的原因。(破)

第3段,推知“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论断。(立)

3.对比论证。

四、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

附:板书设计

师 说

一、解题:说,一种文体。

二、韩愈及本文写作背景

三、分析

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论据:

“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

“爱其子”与“于其身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

四、写作特点

1.有破有立 2.对比论证

教学设计方案 篇3

小桥、流水、人家,是江南所特有的,让不少人羡慕不已、让不少人向往心仪!款款走来。静坐于小桥流水人家中,绵长的情调,幽远的诗韵,不经意间便浮上心头。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江南小镇的早晨,你觉的小镇的早晨怎样?

江南是我们的家乡,生活在这诗梦般的小镇上,怎能不让我们有别样的情怀?(边出示图片边过渡)你最喜欢小镇早晨的什么特点,请同学们翻开书,找出来,读一读?

学生自读课文,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

再细细地读读你找出的这一段话,找出你喜欢的句子。

你读懂了什么?或者你还有哪里不懂的?做好记号(出示)

交流体会品位,感受小镇早晨的美

(一)第一自然段的学习

1、指名读

出示一些句子

思考:⑴想想这一段写出小镇早晨的什么特点,划出总起句。

⑵结合插图想想,课文通过哪些景物来表现小镇早晨这一特点,用“△△”标出。

2、交流讨论得出:恬静:河水、小船

结合理解“恬静”

交流喜欢的句子

3、重点研读“河水”和“小船”的句子,用“??”标出表现小镇早晨恬静的词语,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4、交流,指导朗读,(用上插图)

(1)穿镇而过的小河犹如一条碧绿的玉带。

(你感觉怎样:)

(2)河水清澈透明,河面波光粼粼(你见过这样的吗,你想说什么?)

(3)小河上横跨……摇过

(在这样清澈的如玉带般的河面上不时有小船从……,你感觉怎样?)

5、感情朗读:让我们边读边想象小河、石桥、小船组成的图画,感受一下小镇早晨的恬静美丽吧!(自由读,齐读,试背)

6、归纳阅读步骤:

(1)找出总起句,想想小镇早晨有什么特点;

(2)想想课文抓住哪些景物写小镇早晨的特点;

(3)读有关词句,体会课文怎样具体体现小镇早晨的特点;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老师从你们的读中,的确感受到了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这恬静中无时无刻不感受到一种美。

我们在作者的笔下,似乎看到了小镇的'早晨,淡淡的霞光,净得透明的小河,有趣而悠闲的乌篷船,现在,让我们在美妙的音乐中,向大家介绍这恬静的小镇。

(二)第二自然段的学习

被木船悠闲的摇橹声唤醒的早晨又是怎样的?

(区分)唤醒惊醒

a.一声惊叫声把我从睡梦中()。

b.清晨,妈妈用亲切的声音()我。免得我上学迟到。

哪些句子你能体会到小镇的早晨是热闹的?自读找出后小组交流

出示一些佳句

(三)第三自然段的学习

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小镇的早晨是热闹的,小镇的早晨又是紧张的,

学生自读后向大家介绍小镇早晨的紧张,体会紧张之美

(四)练习

把“小镇的早晨是恬静的。小镇的早晨是热闹的。小镇的早晨是紧张的。”合并成一句话

小结导入 最后一小节。练读最后一小节。

小桥流水,很多个夜晚,幽幽的湖水伴我入梦,盈盈笑意中仿佛一段娓娓婉约的古老故事,就在青石板铺成的街头向我走来。是啊,我爱我的小镇,那么,你呢?生活在这样的小镇,你想说些什么?

教学设计方案 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积累的方法,增强学生的积累与运用的能力。

2、培养学生对语文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3、鼓励学生大胆地交流,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过程:

一、我的采蜜集

1、自由读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生字词。

2、指名读一读。

3、你喜欢文中的“小雪花吗?为什么?

(小雪花很美丽,很有爱心)

4、你觉得这篇散文写得好吗?为什么?

(小作者的想像很丰富,由雪花联想到梨花,又联想到雪花和麦苗一起睡觉,一起做着金色的梦)

5、情感朗读

二、读读背背

1、自由读诗,小组讨论诗的含义。

2、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感受到诗人怎样的心情?

3、了解了诗的含义,体会诗人的内心情感,朗读小诗并达到背诵。

4、课下搜集牡的其他作品,读一读,背一背。

口语交际让我们的大“家”更美好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关爱他人。

2、培养交际能力,激发学生热爱集体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板书:让我们的大“家”更美好。让同学们猜测其中的“家”

指的是很么?(我们的班集体)

二、互动交际畅谈自己的设想

师引:班集体是由“我”和同学们组成的大家庭,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才能使我们这个大“家”变得更舒适?我们生活得更愉快呢?

好,现在请同学们闭眼回忆一下,在我们班级的日常成活当中,有哪些问题让自己感觉不太舒服,还应改善?

1、学生在小组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交流自己发现的问题。

2、小组归纳总结后派代表班上交流,其余同学认真倾听,可做必要的.补充。

3、共同商讨自己想为这个“家”做点力所能及的什么。

(注意说话的条理)

三、落实自己的想法

我的小笔头 一件难忘的事

《综合学习三》中“我的小笔头”习作是一篇例文,分析之后认为要求是这样的:你一定有一些总也忘不了的事吧?这些你自己做过的事,可能是使你受鼓舞、受启发的,也可能是让你感到后悔、使你受到教育的。请你从中选择一件最难忘的事写下来,内容要真实,主要部分要写具体,写后加上一个合适的题目。

教材分析:

教材顺应三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安排这次习作,训练他们有条理的叙事,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教学设计思想:

1、学习以事命题,审请题目范围,能围绕“难忘”选择材料,给自己的文章加题目。

2、内容要真实,事情的经过写具体。

3、要有真情实感。

课前准备:

你有哪些难以忘怀的事情?回忆回忆,准备讲给老师和同学们听。(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教学活动流程设计:

一、激情引入:

师:同学们,你能猜出老师现在的年龄吗?(生猜)在老师这三十多年的生活经历中,我有很多很多的事情难以忘怀,记得老师小时候有一次……(可以引用书上的例文和自己的经历。)

1、说一说那件难忘的事:启发诱导学生自愿讲出自己难忘的事情。

师:你一定也有一些总也忘不了的事。这些事或者使你高兴、或者使你伤心、或者使你震惊、或者使你害怕、或者使你着迷、或者使你厌恶、或者使你感到后悔、或者使你感到庆幸、或者使你受到启发、或者使你受到教育……总之让你非常难忘。课前曾让同学们好好想想这些事,现在谁能把你难忘的事说给同学们听听?(注意要把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经过、结果讲清楚。)

师:照刚才的样子,把你难忘的事说给自己同组的同学听听。请先给你说的话加个合适的题目。注意:在听别人说的时候,如果你觉得他的话有不合适的或需要改进润色的地方,听完后再耐心地给他指出来。

2、让学生在合作小组内互相说说听听。

二、拟写作文初稿。

师:请把刚才自己说的快速地写下来,写完的注意自己修改。

生快速成文、自改。

三、组内互评互改。

请组内的同学把写好的作文互相交换看一看、互相品评品评、互相提提修改意见、互相改一改。很明显的不当之处,可以直接给他改过来,尽量多提修改建议,写在文后,让他本人去改。

四、学生个人誊抄定稿。

五、评选优秀作品,建立“难忘的足迹”展示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