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武陵春》优秀教案

2025/08/15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武陵春》优秀教案(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武陵春》优秀教案 篇1

《武陵春》优秀教案(精选10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武陵春》优秀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武陵春》优秀教案 篇2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词五首》中的第四篇。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寓居金华时所著,借暮春之景道出了女词人内心无比的愁苦,用语新奇含蓄,感情细腻深邃,意境也非一般闺阁怨词所比,堪称绝妙好词。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学习、积累了不少古诗词,对古典诗词具备一定的欣赏和感悟能力,对诗词中关键词句、使用意象、修辞运用也有一定的解读能力,加上前面刚学习过《望江南》,这首闺怨词中表现思妇望夫不至的绝望情绪,也为学习《武陵春》这首词奠定了情感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诵读、涵泳诗词,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鉴赏作品的美点和意境。

2、过程和方法:

教学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首先,朗诵诗词,感受语言美。

其次,品析诗词,体味情感美。

再次,拓展延伸,理解意境美。

组织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围绕重难点开展合作探究,教师进行学法指导。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品读古诗词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培植学生热爱中国古典文学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

1、重点:强化朗读指导训练,引导学生品味词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难点:点拨学生掌握吟诵、品析诗词的技巧和方法。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准备:

1、教学媒体资源选择:

(1)硬件:计算机、无线网、电子白板、iPad

(2)软件:SMARTNotebook10,iTools4

2、制作微课《古诗词朗诵技巧指导》。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歌曲导入

播放《月满西楼》的歌曲,展示歌词,导入作者——李清照。

这样多愁善感、登峰造极的万古愁心,恐怕非“婉约词宗”李清照莫属。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旷世才女,拾起从她衣袖中飘落的这枚花瓣,咀嚼她千古流芳的英华雅句,聆听她跌宕坎坷的人生传奇。

【信息技术运用】播放音乐,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二)朗诵诗词,感受语言美

1、听读录音,感受氛围。

2、男女生赛读,师生共评。

3、学习微课,学法指导。

4、学生齐读,配乐朗诵。

【信息技术运用】从教学大师下载课程资源,播放音、视频。

(三)品析诗词,体味情感美

1、词中哪一句最直接、最强烈地抒发了这种“愁”情?

预设:“载不动许多愁。”

2、除此之外,词中还有哪些地方也体现了作者的愁思?

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预设1:“欲语泪先流”(表情传愁)

①这句话重音应该落在哪个字上?——“泪”。

②词人还未开口,为何就泪流满面?——“物是人非事事休”。

③动画展示“李清照的传奇人生”,启发学生结合作者生活经历和写作背景理解“物是人非事事休”。

【信息技术运用】展示动画,知人论世,理解情感。

预设2:“日晚倦梳头”(行为表愁)

①这句话的重音应落在哪个字上?——“倦”。

②“倦”是什么意思?

这里哪种更适合呢?

③对古代女子来说,梳头是生活中极其重要的一个动作。《望江南》中,女主人公也是“梳洗罢”才“独倚望江楼”,而作者日头已高却“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情?

所谓“女为悦己者容”,而如今丈夫已经不在了,她纵然梳妆打扮,又给谁人看呢?

由此可见,倦不是身体的疲乏,而是心灵的倦怠,是因为晚年孤苦无依生活的愁苦。

预设3:“风住尘香花已尽”(触景生愁)

①这句话的重音应落在哪个字上?——“尽”。

①能描述一下“风住尘香花已尽”这个景象吗?

②对比赏析清照早年写就的一首《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两首词中共同写到的意象是什么?(风、花)

作者前后看“花”的情感是一样的吗?(《如梦令》伤春,《武陵春》伤己。)

【信息技术运用】电子白板展示图片,对比赏析。

预设4:“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一波三折只为愁)

①找出能体现词人心理变化过程的词语(“闻说———也拟———只恐”)

②愁是一种情绪,看不见摸不着,怎么能用船去载?而且船都载不动,说明了什么?

体会一波三折的情感变化,理解愁的“重量”和化虚为实的手法。

(四)拓展延伸,众口说愁

回忆、积累古诗词中,古人写愁的句子有哪些?

预设: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唐]李白《宣州谢眺楼做官别校书叔云》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唐]李白《秋浦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李煜《虞美人》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相见欢》

门外若无南北路,人间应免别离愁。——[唐]杜牧《赠别》

人到愁来无处会,不关情处总伤心。——[宋]黄庭坚《和陈君仪读太真外传》

可见,古人写“愁”擅长用夸张、比喻等手法,化无形为有形。请学生运用夸张或比喻的手法,别出心裁描写一下自己的“愁”。

【信息技术运用】运用同屏软件,展示学生即时书写成果。

(五)课堂小结,寄语鼓励

今天通过学习《武陵春》,感受了李清照内心无尽的愁苦,领略了古典诗词优美的意境,也学习了朗诵、知人论世、对比阅读等赏析诗词的方法。

如果同学们想要更多了解李清照,这里为大家提供了一些资源,打开手机微信扫描二维码,就可以学习更多知识了。

中国古代诗词很多都是配乐歌唱的,一起欣赏别人谱曲歌唱的《武陵春》。

衷心地希望同学们都能喜爱古典诗词,从古典诗词中汲取营养,把我们民族文化的智慧生生不息地传唱下去!

【信息技术运用】扫描二维码;播放视频。

(六)布置作业

用所学方法赏析李清照另外一首写“愁”佳作《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武陵春》优秀教案 篇3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中华民族地大物博,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宋词就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大家都知道,宋词有哪两大派?(生齐答:婉约派、豪放派)在那“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旧社会里,却出现了著名的女词人,她是──(李清照)。

生介绍李清照的情况,师展示屏幕总结。

我们还记得学过她的什么作品?(《如梦令》《醉花阴》)

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她的另一晚期作品《武陵春》,

二、明确目标(屏幕展示)

目标:

1、反复诵读,熟能成诵。

2、把握感情,领会意境。

3、指导学习方法。培养热爱古文化的感情

重点:

反复诵读,把握情感。

难点:

意境的领会。

三、学习新课

1、先请同学将这首词放声齐读一遍。

生(齐读)。

师总结强调个别字:“拟”nǐ,打算的意思,“舴艋”zé měng形似舴艋的小船。

“载”zài装载(多音字)

2、整体感知本文表达了作者的一种什么感情?

3、精读赏析:

探究交流活动一:

师:听得出来,刚才大声读这首词的时候,情绪高涨,兴致很高。那么读了以后,你觉得这首词中的哪一句你最喜欢?

(生思考、交流。)

(教师灵活总结。)

师:接下来,大家可以将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放声朗读,再来体会一下作者表达之情。

(生:朗读。)

探究交流活动二:

师:大家已经知道了这首词作者抒发的是作者心中无边的哀愁,下面请大家结合这首词,展开讨论:作者为何有这么多愁呢?

(生:讨论。举手,回答)

师:好,我们在注解中可以看到这首词写作于金兵南侵之后,这时词人的丈夫已亡故,自己孤身一人漂泊于人生地不熟的金华,此时此景,怎不让人顿生“物是人非”之感。

作者是如何排遣这种“物是人非”之愁的呢?

生:(讨论)答: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作者打算去赏春(游春)。

师:哪位同学能用现代汉语解说这句话呢?

(生答。)

作者最终成行了吗?

生(齐答):没有。

师:大家从哪一句看出作者最终没有成行呢?

生(齐答):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探究交流活动三:

这首词开头两句“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好像与后文没有什么关系,应怎样理解?请大家展开联想,讨论一下这几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作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生讨论交流。)

师结:女为悦己者容,士为知己者死。亲人已逝,自己虽然容颜依旧,却已再无人欣赏。看着满地落花,人心中又怎能不哀伤、凄凉?

4、活动四:(反复朗读课文,体现本节可的重点)

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词,将作者内心的愁绪表现出来。

(生自由朗读)

师:下面,我们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表演朗读,好不好?

(指名读生评论。)

师:好,下面我们一齐来读一遍这首词,加深对她的理解。

(生齐读。)

师;谁能试背一下全文?

四、练习巩固与拓展活动

1、课内巩固练习见《学案》一。

2、拓展练习见《学案》二。

上课前,我们已讲过,李清照虽是婉约词派的代表词人,但她的词风前后期有很大的不同,这里我们把本文与她早期的作品《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做一比较,看看有何不同,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的女词人。先请同学们将这首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齐读两遍。

(生齐读。)

积累带“愁”的诗词。

课堂小结

1、总结学习诗词的方法。

2、渗透思想教育、爱我们辉煌灿烂的文化、爱国。

五、音乐欣赏

放松与巩固。

六、布置作业

把学生描写自己心情的文字形成书面,上交。

《武陵春》优秀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学会抓住意象欣赏诗词。

3、在诵读品味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品味词的意境与语言。

教学难点:

1、鉴赏词作的意境。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创作风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词的有关知识。

2、了解李清照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二、教学新课:

1、师范读课文,生自读,注意词的感情基调及节奏。

2、合作探究:

(1)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说出本词创设的意境。

(2)在《望江南》中,主人公是“梳洗罢”,而词中作者却“日晚倦梳头”,从中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心态?

(3)“闻说”“也拟”“只恐”这三个词说明了什么?

(4)本词的作者是如何抒发感情的?

学生合作学习10分钟,教师个别进行辅导,然后集体交流。

3、重点解读:

鉴赏这首词美在哪里?

学生自主考虑,寻找“美点”,集体交流。

4、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搜集古人写“愁”的句子。

三、总结:这首词与《望江南》有什么相同之处。

学生可各抒己见,教师总结。

四、类文阅读:李清照的《醉花阴》。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两首词。

2、练习第一二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