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心得体会 > 正文

书会学生读书心得

2025/08/18心得体会

微文呈现整理的书会学生读书心得(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书会学生读书心得 篇1

今夜无眠,看了韩寒的新书《青春》,字眼还是那么犀利直接,字字句句都是现实,真正的现实!我觉得了解现实并不是打击人的,而是一种“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愤青,不满社会,不满制度,各种不满,各种吐槽,但我认为这些都是可以理解但不可利用的。道家有一种八卦图用本人浅薄的知识来理解就是阴阳平衡,万事有利必有弊。类似韩寒这样“冒大不韪“写作的作家不是少数,他们的存在是让我们平常老百姓更清楚的了解社会现实,知道自己身处的是一个怎样的环境,但很多人读他们的作品带入更多的是极其负面的感情色彩,对世事进行无限的吐槽、无限的不满,但吐槽不满后还是一样的不思进取,保持现状,循环反复,人生在众多不快抱怨中结束。世界上之所以没有”大同世界“,就是因为大同世界本就是一个不平衡的世界。认识现实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了解他、适应他、改变他,而不是一味的抱怨和吐槽。之前看过一本叫做”secret“的书,大致说的是只要你有一个美好的目标、并且坚定不移的实现他,宇宙中的某种磁场就能感应之,并且输送正能量帮你实现目标,用中国的一句俗语就是”有志者,事竟成“;反之,如果你每天都是活在抱怨当中,那相应的宇宙就会传输负面能量给你。如果能把”愤青“都改为”奋青“我觉得社会比我们想象中更美好,开心活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那就选择开心的活吧。

我觉得西方的感恩节是个很好的节日,感谢如韩寒一样敢于揭露现实的作家,也感谢社会国家所给予我们的磨炼,更感谢父母对我们的无私奉献。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如有阅读时感到不适的症状,请自动屏蔽。

书会学生读书心得 篇2

读书会,老师要我们开读书会,但怎么组织呢,以前从来没有办过这类活动。还记得第一次读书会的时候,大家坐在一起,傻傻的,只是不停拿着老师的书念啊念,需要大家说些什么的时候,安静的让人害怕。一次两次三次,慢慢的,随着读书会渐入佳境,大家也都开始畅所欲言。对于老师写的《大德若隐》和《耳顺集》每个人都有着不同的想法。

在这里,我必须先要自我检讨一番,我不是一个喜欢看书的人,书对我来说就好像一般,每次看书,每过多久就想睡觉,自己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由于看过的书真是少的可怜,肚子里积累的黑水也不多,总是感觉不能很好的发挥读书会的真正作用,讨论的东西也是比较的肤浅。不能很好地把老师书中的各种招式提炼出来,更不用说再传递给其他组员们,其原因都在我一个人身上,自己不是一个好的读书会组织者。

心得之一:好朋友“书”

前面说到,我不是一个喜欢看书的人。从儿时,书就离我很远,我组员的看法也和我一样。书中的那些烦琐的语句,冗长的故事情节,一啃就得花上好几天,还不如看电视来得直截了当,还不如听音乐来得轻松自在。有一句俗语说:人要有知识,没知识也要有常识,没常识你就要多看电视。现在多媒体咨询的发达,体育赛事的报道,要事要件的报道,国家领导的发言等等人们可以在电视或电脑上看到你想要了解的一切,久而久之,书离人们的生活便越来越远,至少我组是这样认为的。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可见,古人对读书有着独特的情怀。其实对于任何人而言,读书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的人变的有知。读书,对于每个人来说,其实是一种享受,但是我想说的是,这种享受却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到的。能享受到读书的乐趣,在我看来也需要一定的“缘分”!缘深了,似乎成了书呆子,愚不可及;缘浅了,开卷无益,掷书而茫然。还有千万不要把读书变成一种功利性读书,一来读书为了升学,二来读书为了考试,三来读书为了交差。这种读书的目的显而易

见,却误导了人们读书的真正意义了!为了升学而读书,此乃无可奈何之事。为了考试而读书,这是上班族常常要应付之事,学位啊,职称啊什么的,大家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通过考试,而不在乎能学到什么,读到什么。第三为了交差而读书的,这种读书常常为了应付写读书心得,根本没认真的去读过书,而是到了交差的时候上网狂搜一番,剪贴拼凑起似通非通的文章,一交大吉了!我所说的读书,没有特定的指向,但凭自己的兴趣,择己所好。不仅仅是局限于报纸书刊,可以是天地,历史,自然,人文等等,似乎没有一样不可以当作书来读的!我不敢给读书下什么定义,况且站的角度不同,观念不同,所处的环境也不同,但是能和大家一起在读老师所写的书同时作广泛而深入的交流与沟通,以书会友,以友辅心,若能遇知音,相知心,这不是能体现读书的好处嘛,不单单是读书,更是读人,何乐而不为呢!

读书的好处,读书养性,读书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温文尔雅,具有书卷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写文章就才思敏捷。说实话,我列举不出太多读书的好处,那是因为我读的书太少。确实,我的写作水平很差,就现在来说,应该仍停留在中学生的文化水平吧,不怕人笑。对于写作来说,临时抱佛脚,临阵磨枪是没用的,必须要靠平时的积累。 我记得老师说过,在国外,到处可以看到看书的人。在车站等车的时候看书,在车厢里长途旅行的时候看书,在洗衣店洗衣服的时候看书,在排队的时候看书。对于我们来说,上述地点我们也有看,但看得是psp,ipad或是手机。有趣的事,我喜欢在如厕时看书,说到这里的时候大家都笑了,朱靖宇和王鑫一口同声的说到,我也是,这也许就是,根本问题的所在吧,没有适合看书的环境,其实这是我自己一种脱罪的说词吧,不过我相信,和我有同样想法的大有人在。

看书想睡觉是不喜欢不会看书人的通病,老师说这可以通过看书慢慢改变的,至少我现在开始慢慢看些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让自己肚子里的黑水再多点。其实我组人员也都有自己比较偏爱的书籍,张孝祥比较喜欢看些时尚杂志,朱靖宇比较喜欢看些财经类的书籍,杨丹凤比较喜欢看言情小说。说到这里,大家都表示以后还是会继续举办些读书会的活动,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各自从书中获得的财富,丰富大家的知识面。

书会学生读书心得 篇3

那天在新浪博客上看到这篇小说,博主说:很渴望这样的经历,虽然不是自己写的。文中的男女主角都很幸运,很戏剧的开端,很戏剧的过程,更加戏剧的结局。看完这篇小说,我想多数人都会羡慕他们吧,反正我羡慕了。无论多么多彩的梦想遇到现实都会苍白而无力,试想如果我们遇见这样的人,我们敢去爱吗?

如果我们就是那个女主角,一个即将上大学的女孩子,遇见一个穿着长相都不上档次的“农民工小伙子”,我们敢爱吗?他的老旧自行车,我们会坐吗?那种窒息的`吻,又有谁懂得享受?或者如果我们是那个男主角,一个准大学生,遇见一个来新疆摘棉花的姑娘,我们会像他那样付出那么多吗?与其说他们得到幸福是因为他们幸运,倒不如说这种幸福是他们应得的。

越来越功利化的社会,在爱情上人们也越来越小心翼翼、患得患失,甚至精打细算,总是要把金钱和外表放在第一位,似乎物质和面子胜过一切。很少有人真正意识到得到一只鸡比得到一堆蛋更有价值,以及漂亮的外观绝大多数是靠那些形形色色的瓶瓶罐罐招摇撞骗而来,这种光显只能激起一时的诱惑力,儿真正引人入胜的是那些包裹在肉体之内的可贵品质。

所以,每一次该动真情的时候,都有很多人不动真情而是在动脑子,我们斤斤计算着自己行为的价值,以及由此能带来的利益。我们看似十分冷静地分析着自己的人生,可是却从来都没有确定过。不确定就无法坚信,所以我们的人生才从没逃离出动荡。

我们之所以不幸福,是因为我们过于爱惜自己,过于患得患失,头脑过于复杂,不知道如果偶尔简单一点,试着只跟随感觉走,得到的会远比失去的多得多。

正因为我们做不到小说中人物的纯粹,所以对于他们的爱情和幸福,我们只有羡慕的份。

书会学生读书心得 篇4

《情人》上海译文出版社(20xx年8月1日),译者王道乾。本书讲述了:玛格丽特·杜拉斯是法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记者和电影艺术家。本书是一部带有自传色彩的作品,以法国殖民者在越南的生活为背景,描写了一名贫穷的法国少女与富有的华裔少爷之间深沉而无望的爱情,笔触深达人性中某些最根本、最隐秘的特质,催人深思。小说中自始至终涌动的情感力量甚至超越了高超的写作技巧,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这部小说是一本震动过巴黎的书,一本震动过世界的书。是属于玛格丽特。杜拉斯缠绵悱恻的书。

故事开篇:"我已经老了,有一天,在一处公共场所的大厅里,有一个男人向我走来。他主动介绍自己,他对我说,“我认识你,永远记得你。那时候,你还很年轻,人人都说你美,现在,我是特为来告诉你,对我来说,我觉得现在你比年轻的时候更美,那时你是年轻女人,与你那时的面貌相比,我更爱你现在备受摧残的面容。”

在风尘的岁月长河里,杜拉斯回眸自己年轻时的恋情,无限的沧桑尽在其中。往事在七十年在时光隧道里,既清晰又朦胧,那是一场刻骨铭心的爱,一场孤独绝望的爱,一场令人痴迷、令人心醉的爱,那是一个少女的初恋。

这并非杜拉斯所写的《情人》,而是杜拉斯晚年的小情人所写的回忆杜拉斯的。他们的年龄相差很远,但爱却很深很浓。

杨·安德烈亚——杜拉斯生命中最后的也是陪伴她最久的的一个年轻情人。

晚年的杜拉斯酗酒很厉害,到了无法自制的地步。是杨让她远离了酒精的侵袭,恢复写作的能力。据说,杜拉斯去世后,杨也随之悄然失踪,仿佛一根飘逝的苇草,与杜拉斯演绎完一场堪称“经典”的爱情之后,他的生命的热度也随之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