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读后感 篇1
《人文读本》中有一篇关于阳阳的故事。阳阳从老师那儿感受到的是热情的鼓励、中肯的提醒、有效的点拨……他乐于向老师倾诉生活或学习上的喜与忧,乐于向老师表达他心中的不满。乐于与老师共同努力,争取成功……融洽的师生关系,孕育着巨大的教育“亲合力”,阳阳遇上一个好老师。教学实践也表明,学生热爱一位教师,连带着也热爱这位老师所教的课程。“亲其师而信其道”。情感有迁移的功能,学生对教师的情感,迁移到学习上,可以产生巨大的学习动机。教师看到的将是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高涨,教育工作的事半功倍。
一、课堂上师生平等
教师要确立“学生是课堂生活的主人”观念,要看到学生的潜能,尊重、信任学生,热情地激励、鼓舞和唤醒,让学生自主地探究、合作、讨论,使课堂学习成为师生心灵彼此敞开、融洽对话的过程,学习才真正能成为学生主动参与、快乐活泼的自主活动。
首先,师生共建“民—主”的教学氛围。“要创设民—主的教学氛围,教师首先要放下“教师”架子,以真实又真诚的态度与学生交流,消除学生的疑虑,让他们敢与老师讲真话,乐于和老师讲心理话。我经常在课堂上范读,有时侯难免会读错一些字,学生会毫无顾忌的指出来,我也欣然接受。教然后知困,学而后知不足,与学生民—主平等,真诚以待,平等对话,彼此有了收获。
其次,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受“我能行”。教师不能总以成人挑剔的眼光去评判学生的劳动结果,任何的轻视和讽刺都可能让学生从紧闭心灵之门,不再与老师真诚地交流。因此,教师应积极支持并参与学生引发的`问题的讨论,满足学生被尊重的需要,用积极性的评价使学生感受到“我能行”,消除自卑,树立自信。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无错原则”。正面看待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各种活动,理解他们可能出现的错误,允许、容忍学生的错误,做到“让敢于发言的学生不带着遗憾坐下”,“对每个积极参与的同学都画上满意的句号。”
有一次,学生告诉我:课上举手发言,一直生怕出错,所以不敢举手。我和蔼的对他说:“大胆地举起你的手,别害怕,即使错了也没关系。”以后,只要他怯怯地举起手,总是请他发言,经过一段时间,他再也不怕了,课堂上总能看见他的小手。
教学活动是学生知、情、意的综合体现。融“智慧碰撞、情感交流”于一体的师生对话,会保护和满足学生情感的需要、自主活动、成功展现自己的需要,同时也带来教育教学效果的提升。
二、课外师生心灵的交流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多与学生进行轻松、自然的心灵交流,架起一座师生间心灵的桥梁,才能成为学生信赖的大朋友。如:每天早上学生背着书包高高兴兴来到学校,教师观察每个孩子的穿着打扮、音容笑貌,不失时机地和学生说。如:“你今天穿得真整齐。”“今天你精神特别饱满,老师相信你今天的表现会超过昨天。”诸如此类的话,让学生觉得老师可亲可敬,让他们心情愉快,充满信心开始新的一天。又如:有时,校外偶遇学生,这是培养师生感情,调节学生心理的好机会。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在家的学习或生活情况,鼓励他们不仅在校做好学生,而且在家也要做好孩子,在社会上要做个好少年。如“你去哪里?星期天过得快乐吗?”,“帮妈妈做事了没有?”“作业完成了吧?有没有困难?”等等,这样,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如父母般的关怀,内心感到温暖和亲切。
再如:教师在批发作业时说上几句话,如“进步了,继续努力!”,“如果你把字写端正点那该多好!”前者给予肯定的评价,使学生受到鼓舞,增强前进的动力。后者对学生委婉地进行批评,比直截了当指出效果要好得多。
这样,学生们也从老师给他们的热情的、语重心长的话语中,体会到老师对他们的友好、尊重、理解和期望。这一做法,使学生的苦恼和困惑得以消融,帮学生辨明了是非,明确了前进的方向。老师的爱心换来了学生进步的信心;老师的热心、诚心赢得了孩子们向真、向善、向美的一颗颗纯真的心。
苏霍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幼小的心灵。在这里,谁有耐心和细心,谁就能取得成功。”让我们通过饱含爱心、耐心和细心的情感去打动学生的心弦,使校园不只是成为学习知识的场所,更是学生精神的家园。
读后感 篇2
如果不是因为上BVM的课程,我也不会再去读《大学》这类的古典书籍。我一般不愿意去读文言文,一方面感觉读起来很有压力,一方面是有童年的背诵阴影。
我的记忆力一直不好,幼时背诵的第一首古诗是《回乡偶书》,我妈把这首诗讲了很多遍,用理解的方法帮助我记忆,可我还是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才背会。其中最难背诵的一句是“乡音未改鬓毛衰(cui)”,我当时不认识“鬓”和“衰”。我妈一遍遍地讲解:作者说自己家乡话没有改变,而胡子变得稀少了,形象地说明了自己变老了。可我背起来还是特别吃力,我不能理解为何要用:“bin/mao/cui”这几个不搭调的音来说明胡子变少了。待我把这首古诗吃力地背给大家听,背着小手期待得到夸奖,我妈却在笑话我脑袋瓜太笨了,还补刀说隔壁的乔××一会就能背会。这也导致在后来的若干年中,家人督促我学习的话都是:你不够聪明,还不该笨鸟先飞吗?
后来在父母的逼迫下,我又背诵了《唐诗三百首》、《千字文》,大量的背诵给父母挣足了面子,家里来了亲戚朋友,我都是被展示的那只“宠物”。背诵给带来了叔叔阿姨的夸耀,还有冰棍和零食,但是我一直不理解这些东西的真正价值。
这次在《心路》读到刘宏毅的解释:为什么要念《百家姓》呢?为了认识几个姓氏杂字?不是的,而是当你读《百家姓》的时候,“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蒋沈韩杨......”,你的心会一圈一圈,扩大开来,超越了我姓刘的,还有千姓万氏,小孩在读的时候,他的心胸会一点点扩大,这是潜移默化的功夫。
想想小时候,我背会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会去中国地图上查找长江黄河的位置,也顺便认识了诸多城市的名字;在背会了“寒来暑往,秋收冬藏”,才开始理解农村的同学都有“麦假”,也联想到了家里在冬天用冰雪冷藏牛羊肉的方法。
很多古籍都成书于纸张出现之前,在使用竹简写字的年代,每个字一定是经过了作者的细心琢磨,一定是最恰当的那个字。福楼拜教导学生莫泊桑:“你说要表达的,只有一个词是最恰当的,一个动词或一个形容词,因此你得寻找,务必找到他,绝不要来个差不多,别用戏法来蒙混,逃避困难只会更困难,你一定要找到这个词。”我想,古人在面对重重的竹简时,怎会舍得在上面写一个多余字,写一个错字呢?而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都是千百年来私塾的必读科目,我们阅读它的好处不仅仅是认识汉字,也能够发现汉语言的血脉根基。
回到《大学》这本书,我在高中的时候有背过,现在大抵忘完了。而“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词语刻在脑海中挥之不去。我本以为《心路》这本书是把《大学》给解释一遍,顺带理解古人修身治国的要义。读了几页就发现,本书是通过《大学》来学习如何处理内在的冲突,解决自身的矛盾,这是一本关注“个人修行”的书籍。
花了两个下午的时间把这本书读完,感触最深的莫过于“亲亲民”的阐释。顾名思义,“亲亲民”讲的是如何处理亲人之间的关系,而我和父母之间的关系一直处理得不好,所以才更有共鸣。
刘宏毅说:不管父母慈不慈,我只问自己孝不孝,因为孝是提升我自己的,父母不慈是他们的因果,与我是两回事,我们不在一个道上......修行的本质是私,但是个大私,大私到极点就是大公,二者已经没有区别了。
刘丰说:家就是一个道场,是我们修行的道场......什么是爱和被爱?那就是感恩,是接受,是原谅,是包容。无条件地感恩、接受、原谅和包容,就是去分别,就是把自己跟别人的分别完全超越,会关照对方的立场,对对方无条件地尊重、感恩、接受和包容。家就是一个学会爱和被爱的地方。
这些文字我读了很多遍,我回想自己和父母赌气闹矛盾的时候,生活状态特别的糟糕,经常借打游戏和刷剧来逃避问题,还会做一些赌气的事情让他们无可奈何。无数次的冷战没有换来相互的谅解,而是加深了彼此的代沟。我想,自己应当做出一些改变来扭转能量的下跌,这样做最终还是为了我自己。
处理不好“亲亲民”的根本问题是“不相信自己本自具足”,当我们知道一切东西内在都有,身上拥有一切,我们才会在现实中不断地印证本自具足,不再单纯地奢求别人的爱,而是会吸引爱,甚而相信自己就是那个爱。
《心路》很好地阐释了东方人的幸福观,我想在随后写更多的经历和体悟也阐释和实践书中的理论,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读《心路》和《大学》还是让我想到了很多幼时背书的样子,夏日早晨坐在阳台的蚊帐床边,迎着朝阳,吹着微风,学着古代秀才们摇头晃脑: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这满满的回忆不就是一种幸福嘛!
读后感 篇3
今天我和妈妈一道读了《伤仲永》,我知道了,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进步。小的时候很聪明,并不代表他长大了也聪明。因为天才是要付出努力的。
读完《伤仲永》这篇文章后,的确让我感到有些“伤”。仲永天生聪明、有才智,年纪小小就能作诗,但最后却得到“泯然众人”的结果。
妈妈一直跟我说,当天的事要当天做完,不能半途而废,只有坚持到底,才会成功。但是如果不用功,再聪明也没有用的,结果是不会成功的。学习就是是要用功,来不得半点马虎,不付出自己的努力,是不会有回报的。只有不断的积累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我和方仲永一样地聪明,但我不能像方仲永那样半途而废,一定要持之以恒、努力学习,这样才能成为有用于社会的人。
读后感 篇4
当我第三次读完这本重重的《西游记》时,心里有了不少的感触。
第一次时,我觉得孙悟空很厉害,很会打架,会变许多样子;唐僧很无能;猪八戒像一只懒“虫”;而沙和尚则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
第二次,我就觉得孙悟空很可爱;唐僧非常的傻;猪八戒是一只傻呆呆的东西;而沙和尚则是一个忠心耿耿的徒弟吧。
这一次,觉得孙悟空非常的机灵,且也非常的忠心(特别是对唐僧);唐僧非常的善良、朴实而又显得仁慈;猪八戒傻得可爱;沙和尚则给人一种忠诚而又老实的印象。在《西游记》中共有九九八十一重考验,最后,他们师徒四人经历了千辛万苦取得了真经。当然,在故事中诉说了许许多多的磨难,我就不多说了。
《西游记》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些道理:任何事一开始总是非常艰难的,但只要能树立信心和勇气,经过努力,相信可以取得成功的!也就印证了一句老话:万事开头难。一开始只要坚持住了,经过不懈的努力,相信不久以后,成功一定是归你所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