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朱熹观书有感

2025/08/18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朱熹观书有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朱熹观书有感 篇1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曰之计在于晨”。早晨,是读书写作的大好时光。我六点就起床,带着笔、纸和书来到郊外,寻找写作的灵感。

阳光明媚,空气新鲜,人的心情一下子舒畅许多。我漫步在田间小路上,发现前方是个小池塘。池塘边长满金黄的油菜花,好似可爱的娃娃露出它们的小脸蛋。一棵棵油菜花紧挨在一起,形成一片油菜花田。从天空中往下看,就像是一片黄色的海洋,十分壮观。蜜蜂在油菜花间飞来飞去,又开始新一天忙碌的工作,可真是勤劳!一只蜜蜂停在一朵花上不动,那毛绒绒、胖圆圆的身体,多么可爱!

欣赏完田间的油菜花,我又把目光转回池塘。这个池塘不大,目测应该只有半亩,呈方块形状。虽然面积不大,但是方塘里的水清澈见底,水底的水草、沙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水中的天空蓝悠悠的,像刚刚被清水洗过一样,天空中飘着几朵云,云的形状各不相同,一会儿聚集在一起,一会儿飘散开来。云朵和天光都映在这方池塘中,景色格外明丽,让我看后心旷神怡!

我坐在河边的草地上,望着这清澈的方塘,静静地陶醉、沉思,突然,我的脑中产生一个疑问:这方塘里的水为何如此清澈呢?河里的水为何一点都不浑浊?带着这个未知的疑问,我沿着方塘向前走去,这才发现在方塘的源头,有一条小溪,溪里的水源不断地给方塘输送着水源,使得水塘中的水如此清澈。

朱熹观书有感 篇2

朱熹是宋代的大诗人,他的《观书有感》非常著名,六年级我就学到了。

《观书有感·其一》,讲的是朱熹有一天来到自己家后院的池塘边读书,发现远处那只有半亩的方塘,今天却格外清澈。天上的蓝天白云也全都映照在水面上,如同人在来回走动一般,随后,朱熹又在诗中自问自答,让人不禁眼前一亮。

在《观书有感》中,“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是这首诗的亮点。如今,这一句已成为千古名句,不少人都把它作用自己的座右铭,以此来激励自己勤奋学习。

古今中外,有许许多多的人都曾像朱熹那样勤奋读书,最终成为有学问有见识的人。你们还记得悬梁刺股这个成语吗?他也是由两个故事组成的。“悬梁”讲得是一个叫孙敬的书生,他学习很勤奋,连报晓鸡还没有鸣叫,他就起来读书了。晚上直到月亮即将落下时,他才沉沉睡去。所以,他每晚都很困,于是,他想出了一个办法:用一根绳子,一头系在屋梁上,一头绑在自己头发上以警醒自己发奋读书,最终做了一个大官。

另一个叫苏秦的穷苦书生,他到了晚上也总是犯困,为了安心读书,他就把锥子弄在椅子上,自己一困就用锥子扎自己大腿。他们就是用这些办法来激励自己努力读书。苏秦说六国的典故,足见他的知识和睿智。

读了朱熹在池塘边写的《观书有感·其一》,我立刻认识到学海无涯是什么意思了,毕竟“书山有路勤为径嘛!”今后,我也要学习他们,因为我也要让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

朱熹观书有感 篇3

虽然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虽然说,“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但是题目叫《观书有感》,其实谈的是学习之道啊!这两首诗说的什么样的学习之道呢?你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这是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那种状态那种境界。是说一个人学识与智慧积累到一定境界的,那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那种状态那种境界。

当然也有人认为,半亩方塘是实指,说在福建尤溪南溪书院就有个半亩塘,因为朱熹也曾在这读过书,他的父亲朱松就曾经写过这个地方,“清晓方塘开一境。”,半亩方塘的一鉴,古代以史为鉴,以人为鉴,鉴就是作镜子解,所以从朱松到朱熹都曾提到方塘一鉴,方塘一镜,所以尤溪南溪书院就认为这个方塘、半亩方塘朱熹所说的就是这个地方。

更有名的一种说法,说的是朱熹在庆元二年也就是1196年的时候,来到江西的南城和南丰一带,说他特别关心当地的教育和教化,应南城县上塘蛤蟆窝村吴伦、吴常兄弟之邀,到该村讲学,为吴氏兄弟创办的社仓撰写了《社仓记》,社仓是当时的赈灾义举。还同时在该村写下了《观书有感二首》。据说朱熹离开之后,村民就将原来的这个村子蛤蟆窝村改名为源头村了。民国的时候更设了活水乡,来纪念这段事情。当时叫活水乡源头村。一则纪念,二则朱熹观书有感的文化品牌给确定了下来。所以朱熹的“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朱熹观书有感 篇4

今天,我学了一首古诗,它是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未有源头活水来。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牢牢记住后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未有源头活水来”。让我一生都要按这两句去做:要一生勤于学习,就有“活水”源源不断。回到家,我就问妈妈这首诗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妈妈说,方塘半亩空间皆有限,但天光云影却空阔辽远无边。你看天空有多高多远,多么深邃辽阔啊!

我小时候学过这首诗,那时的我,不太懂妈妈的那番话。今天老师又重新教我们学习这首诗。让我改变了对这首诗的看法。学习,只有永不停止的学习,才是生活的源泉,才是滋润生命的“活水”。记得上三年级的一次语文课,老师让我们复习学过的知识和预习没学过的知识,下节课要测验。我回到家只复习了,没预习结果测验没得高分。那时我很不高兴,妈妈就问我是不是没考好?我漫不经心的嗯了一声。妈妈就告诉我只有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还要复习旧知识这样才能考好。我根本没听进心里。直到今天老师给我们讲这首诗的分析时,我才明白妈妈说的话。那到底什么才算是学习呢?作中遇到了难题,需请教他人是学习;查资料是学习;离职、在职进修是学习;观察生活是学习。

原来,大学者朱熹在赞美读书有所领悟,心灵中感知的畅快、清澈、活泼,以水塘和云影的映照畅叙出来了。他的心灵为何这明呢?因为总有像活水一样的书中新知,在源源不断地给他补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