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家》读后感

2025/08/18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家》读后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家》读后感 篇1

终于看完了山冈庄八写的《德川家康》。一共13册,共计550万字;出版社一册一册地“吊着”出,我一本一本地“追着”买,一章一章地“嚼着”看,成了近一年来生活中的乐事。该书从德川家康的出生写到他的往生,时间跨度近80年。准确地讲,德川家康生于1542年(明嘉靖21年),死于1616年(明万历44年),享年75岁。有趣的是,德川家康死的那一年,有三个世界级的大文豪离世:英国的莎士比亚,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和中国的汤显祖。更有意思的是,正是1616年,大清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建立了清朝(当时叫后金)政权。再往后过30年,大清八旗十万铁骑横扫中原,统治中国,直到1911年的辛亥革命。这造化变迁在全世界应的什么宿命格局?这里面有什么样的逻辑必然,还是纯属历史偶然?德川家康自1603年得到征夷大将军的名号,在江户开设幕府对日本的统治,直到1868年的明治维新结束。德川家康东征西杀一辈子,呕心沥血,历尽艰辛才结束了日本的"战国乱世",在打完“大阪夏之阵”后,含笑九泉,放心往生去了。真正做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日本的“战国乱世”起于应仁元年的“应仁之乱”,时间约在1467年;终于元和元年的“元和偃武”,时间约在1615年。战国乱世时间长达近一个半世纪。按说,“应仁之乱”的起因并不复杂,系室町幕府的足利将军家族围绕将军继嗣问题发生冲突所致。宽正五年(1464年),将军足利义政因无子,遂使其已在净土寺出家的兄弟足利义寻还俗作为养子(变态吧),改名足利义视,欲使其继任将军之职。谁知人算不如天算,第二年,足利义政的正室在“千呼万唤”中生了一个宝贝儿子,取名足利义尚。俗话说,易涨易落山溪水,易反易复小人心,将军足利义政反悔了,想由自己的亲生儿子继嗣做将军。于是,两派于应仁元年(1467年)在京都大打出手,上演导致日本乱了150年的“应仁之乱”的大戏。此时,大海彼岸,一衣带水的邻邦中国正处在明成化3年。成化皇帝是大明朝的第8个皇帝,名朱见深。此皇帝统治中国23年,是个仁厚的皇帝,史书说他“恢恢然有人君之度”。一般说来,明朝的成化及其后的弘治两朝为太平盛世。尤其这个弘治皇帝一生只娶了一个老婆张皇后。这个世界上的皇帝哪个不是“后宫佳丽三千人”?只娶一个老婆的皇帝可真少见。可惜,这么好的皇帝只活了36岁。与中国的太平盛世相反,此间的日本已经乱成“一锅粥”,由此,日本进入“战国时代”。这一乱,使得小小日本“豪杰并起”,“群雄争霸”,“一时多少豪杰”在日本的历史舞台上登台亮相。日本的国土面积虽小,却被分成一百多个“蕞尔小邦”,帮主被称之为“大名”。这些小国彼此毗连邻近,互争雌雄,厮杀不断,战事频仍,老百姓则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武士阶层却应运而生,靠嗜血打拼而大富大贵。由于危机无处不在,随时有被袭击的危险,现实所逼,武士们不能不对四面八方有十二分的警戒,谁也不信任。从那时起,日本的侦探术特别隐秘阴沉,精巧诡谲;几百年来积累使得日本人大半都是间谍天才。直到今天的商场上,日本人还喜欢用诈术和阴谋而牟取暴利。战国后期,众多豪强之中,最为突出者有三个:织田信长,丰臣秀吉,德川家康。织田信长生于1534年,死于1582年的“本能寺之变”;丰臣秀吉生于1536年,死于1598年。就是这个崛起于草莽之间的“猴子”,指挥大军于1592年开始,两度进攻朝鲜,并企图征服中国。当然,结果不言而喻,丰臣秀吉一败涂地。在这里用毛老人家的两句诗最恰当不过: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不过,丰臣秀吉这个日本的“平民太阁”乃风云际会的时势英雄,死时留下了颇有内涵的辞世歌:露落露消我太阁,浪花之梦梦还多。细品觉得蛮有庄周的哲意玄想。算起来,丰臣秀吉小织田信长2岁,比他多活了12年,当了几年关白、太阁,享尽人间荣华富贵,比织田有福气;德川家康比他两都小,小织田8岁,小丰臣6岁;比他两长寿,活了75岁。有人用一句通俗的'比喻讲:如果说日本的统一和太平盛世是个白面馒头的话,那么,织田信长是种麦之人,丰臣秀吉是磨面和蒸馒头之人,德川家康是享用热气腾腾的白面馒头之人。这样讲来,德川家康比前二位更有福气,大受幸运女神的眷顾。这有点类似司马昭或朱元璋得江山的历程。

日本的战国乱世,是袖珍版的《三国演义》,且比“三国”乱的时间长,整整乱了148年。德川家康亲历了其中的下半叶时光。德川家康亲眼看到乱世之中的芸芸众生如何命贱草芥,生灵涂炭;众多大名之间征战不断,滥杀无辜,豺狼当道,强梁横行;当权者草菅人命,老百姓生不如死。充满罪孽和血腥的人世间如同人间地狱一般。再加上,德川家康本人自出生起,命运多舛,忧患重重。3岁便与母亲分离,6岁就被送出去做人质,途中又被劫持到敌方,随时都可能被砍头,在生死之间的炼狱中一呆就是2年,期间父亲又不明不白被杀,自己成了孤儿。刚在一个地方呆习惯,又被作为人质交换到另一方。这回呆的时间更长,度过了整整青少年时代的10年时光。在幼小的心灵里,深深感知世态炎凉和生活的艰辛。对于老百姓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的苦难,感同身受。这是从小养尊处优的其他大名所不能及的。在他身上正应了孟子的一句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伐其身行,行弗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他从小立志要结束这魑魅魍魉群魔乱舞的战国乱世,开创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的太平盛世,还老百姓以康乐的生活。其立志弘远,心雄万夫,足智多谋,胸襟沉毅坦然,气宇轩昂;又忍常人难忍之事(德川家康讲百忍成精,千忍成神,万忍成佛),吃常人难吃之苦;且能等待天时,用时间来消耗对手;充满权谋机变,以活人之法去杀人,虽杀不怨;为人稳重宽厚,思维慎密深刻;对人性之思考透彻骨髓,参透人情世故;在四方征战中,关心民生大计,注重休养生息;服人以德,不唯力取胜。德川家康是一个乱世之中的有德战神,他清楚王和霸的区别,也明白胜和败的辩证,更通晓进与退的微妙。就是这个人把日本打点得安安静静,妥妥帖贴之后,毫不拖泥带水地离去,正说明他乃天命所归,肩负使命并完成之。日本有今日的繁荣,与他结束乱世,让老百姓休养生息有很大的关系。在德川幕府时期,日本的人口由1600年的1200万,增长到1700年的3000万,到江户末期的1868年,日本人口达3300万;这种速度的人口增长对于日本孤岛,山地占80%的现实状况,颇能说明问题。

诚然,他所建立的德川幕府政权并不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文明开放的;相反,还有些闭关锁国和*策。但有德川幕府作为前奏,才使得日本今日的君主立宪制完善、公正、稳定,为全日本人民所认同。日本的君主立宪制和英国的相类似,都是封建势力和新生的资本势力相互妥协求同存异的结果。这种妥协在中国就难以变为现实,中国人的要么好上天,要么坏透顶的成王败寇之习惯思维,一定是一个王朝推翻并赶尽杀绝另一个王朝,一定是不共戴天。德川幕府还有一个贡献,就是开发建立了江户城,即今天的东京。东京有今日的繁华富足,全拜德川氏所赐。

《家》读后感 篇2

《家》是一代文学巨匠巴金写的一3部关于批判迷信,旧制度,旧礼教,鼓舞人们勇敢地向腐朽与落寞作斗争的影响深刻的小说。书中大胆地刻画了鸣凤,琴,梅,瑞珏,许倩如等诸位性情迥异的女性形象,在这几位女性中作者又用独运的笔端让鸣凤,梅,瑞珏以及其揪心的悲剧收场,在其中我对鸣凤这个人物形象印象极深。

从第二回鸣凤出场到二十九回为止,作者比较细致地刻画鸣凤的笔墨不过十三处,但这仅有的十三处笔墨却让我合上书久久也不能忘却鸣凤及和鸣凤类似的这些女子们,下面重点围绕作者的笔墨展开我眼中鸣凤人物形象之剖析……

一、鸣凤出场

在第二回里作者就安排鸣凤出场,在此之前仅交待了觉民觉慧二人。鸣凤在觉民觉慧下课后喊他二人去吃饭,作者接着就来个人物肖像描写。“瓜子脸庞”,“苗条的身子”,“明亮的眼睛”,“脸颊上的两个酒窝”。简单几句就刻画出了一个纯情少女的形象,接下来,作者又加了句“觉慧笑了笑,看见她的背影在上房里消失了,才走进自己的房间”这是作者的暗示手法,上来就给读者一个提示,提示觉慧与这位婢女的不同寻常。

鸣凤第二次出场是在这天夜里,琴和觉民在房间里谈心,觉慧在堂屋里自我发泄,他不自觉地叫鸣凤去倒茶,然后在鸣凤端茶前后就有了二人精彩的相遇。觉慧在鸣凤出门时故意将两只脚放开站在门中央堵住她的路,“三少爷,让我过去”“三少爷,太太要我去做事,去晏了要骂的”鸣凤低声说。“你告诉太太你在我这里有事要做”觉慧笑着淡淡说。“笑”字在这里用的太妙了,一位三少爷为何要对一位普通的婢女言笑,为何又逗她开心?为何为了安慰恐惧的婢女用了“淡淡地”一词?作者经过两次出场,一次暗示,几句细节描写已经向读者坦白:三少爷喜欢上了婢女鸣凤!

三少爷喜欢上了鸣凤,那鸣凤是什么态度那?是欣喜,是恐惧,还是什么?接着读下去,作者又安排第四回用全篇的笔墨采用鸣凤自述身世和精细的心理细节描写又向读者进一步描绘出她的善良,她对主人的忠心,甚至她的屈从,还有她迷人的身体,加之她对自己的担忧。到此回结束时鸣凤又想起了觉慧,她一想到他心灵就舒展开来,内心也感到了一丝温暖,她甚至在盼望觉慧向她伸手,但她似乎又意识到有些不太现实,她意识到她的婢女身份,她有些退缩,但毕竟是她也已经喜欢上了三少爷了!

二、花园折梅

作者第十回之安排之描写是最浪漫最精彩的部分,作者十分巧合地让觉慧和鸣凤在早晨的花园里相遇,又巧妙的只安排他二人相遇,于是最令人动情和羡慕的情景戏剧般的到来了:觉慧先是凑上去帮她折梅花,在鸣凤将要离去时觉慧鼓足了勇气把她叫住,接着鸣凤十分羞涩乖巧的跟着他到了不受外人打扰的花园的山洞里,他们开始面对面坐着只用眼睛望着彼此,鸣凤因恐惧被人发现而意欲离去,觉慧大胆地抓住她的左臂使她坐下,并说“我不让你走”,他接着说“是不是现在你不喜欢我了?”后来鸣凤伤心地哭了起来,且边哭别说自己的心里话说给觉慧听,觉慧把她的手拿到自己的膝上人抚摩……这些都是作者独到的细节描写,觉慧爱上了鸣凤,觉慧为了表示自己的真心也说了下面的.话“我有办法,我要太太照我的话做,我会告诉她说我要接你做三少奶……”太精彩了,这是两人爱的宣言,这是两颗热烈的心碰撞的击鸣。我感叹作者有如此细腻之笔端,运笔安排之神力,在此时或许只有淙淙的山洞溪流在静静的为他们作证吧,读到这里不禁拍手叫好!鸣凤又说了一些,所有这些都是她为了三少爷的一个承诺,为了她的那份期待已久的爱情。鸣凤已经深深深深的陷进去了……她认为只有他可以救他,她认为他可以接她去做三少奶……她美丽背后还带着些许的单纯……

三、窗前立誓

再有对鸣凤比较细致的描绘时已经是第十六回了,晚上鸣凤听婉儿说要在她俩中间挑一个去给冯老太爷做姨太太,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在房间里探讨起来了,恰巧觉慧经过鸣凤窗下时给听到了这件事情,觉慧按捺不住内心的冲动想问个究竟,就在跪在鸣凤窗下的椅子上小声的跟鸣凤探讨起来。觉慧激动的问“假使有一天人家当真把你选去了,那又怎么办?”觉慧想要鸣凤的一个誓言,看作者是怎么写的“鸣凤痴痴地望着她,半晌不说话,忽然眼里淌下泪来,她也不去擦它们,却把心一横,十分坚决地说道:我不去!我决不去跟别人。我向你赌咒!”

呜呼,这就是我们善良的鸣凤,淳朴的鸣凤,她已经抱定要和觉慧永远在一起的信念了,她已经可以为了爱情大胆的说不了,她在那夜给了觉慧这么一个承诺,这轻轻的一诺,包含了这个柔弱的女子多少的勇气和爱恋,包含了这个多情单纯的女子多大的信心和意念……真为之动情……

四、投湖殉爱

当作者的笔勾勒到第二十六回,我知道悲剧终于要来临了。她被周氏给唤去并被告之她被老太爷选中了要去给冯乐山做小老婆去了,鸣凤伤心地哭,绝望的哀求周氏希望能放过她。周氏同情她但又帮不了她,因为周氏也是老太爷的一颗棋子而已。到最后鸣凤不哭了,她累了,她无力去哭了,她希望平时待她可以的周氏可以救她,但她失望了,这是她求助的第一次破灭。

她从周氏那出来,又燃起了第二次求助的欲望,她要去找曾给她许诺的觉慧,她要去找她最爱的男人去救救她,她想进他的房里跟他说求他救她,但刚要跑进去的瞬间觉慧房里的灯熄灭了,她的求助第二次破灭了。

她回到自己的房里,痛苦的哭着,伤心地哭着,这么一个弱女子这么一件巨石自己一个人扛着扛着。就这样她过了一夜。第二天她又想到了那个曾许诺给她幸福和家庭的男人,她必须要对他说,因为明天她就要去给别人做小老婆去了……她鼓足勇气冲进他的房间,他在忙在写他的文章,他没有时间搭理她,他打断了她的话,他还贪婪的夺走了她的初吻,后来觉民回来了,鸣凤还没来的及说觉民就回来了。她的求助欲望第三次破灭了。

她带着觉慧给她的一个吻绝望的朝着花园深处走去,她站在湖边回想她受过的苦,她流过的泪,她想她那场朦胧的爱情她的男人曾给她的承诺,她的卑微的身份又必须去给人家去做小老婆让一个老头子吞噬自己的身体而没有一个人去救救她,爱她的男人也不能!她绝望了,她听到有人在呼唤她,但接着又消失了,这是她幻想的第四次破灭。

她彻底绝望了……她懒洋洋的站着,纵深一跳。凄惨的叫了两声“三少爷,觉慧”。她去了,在这个无边的黑夜里……她殉情了……

作者用四次情节的起伏安排最终使她选择了冰冷的湖水……

五、鸣凤鸣凤

刚烈的鸣凤走了,但她只成了一个牺牲品,那个公馆里就像任何事情没有发生过一样。就连以前喊着要让她做三少奶的觉慧似乎也淡忘了她,他是内疚的,他保护不了心爱的女人,他是应当受到谴责的。第二十八回中觉慧又在梦中梦见她,他俩在枪林弹雨中私奔他俩向着自由逃跑————-但这有何用处?纯情的鸣凤宁愿以死殉情也不愿给别人做小,她的刚烈令我折服。

作者想借鸣凤的盛开陨落来控诉吃人社会的残酷。但我转念又想,鸣凤的死于她而言是毫无意义的,于她身边的人也是意义不大的,她的纵身一跳只是让这条无休止的道路上又多了几滴鲜血,她没有明白生命的意义,她不知道她生存着应当勇敢的斗争,她不知道她生而不是奴隶的,她不知道她可以选择活的方式要比她选择死得到的意义要多些……悲夫,吃人的社会逼死了我们的鸣凤……

一如鸣凤,自序中作者提到的不堪忍受生活的重负和玩弄而饮毒而终的他的大哥觉新,因旧的婚姻观念而被逼死的美貌善良的梅,因抗不过迷信观念,难产而亡的大嫂瑞珏,还有那许许多多的未知名的冤魂————

鸣凤啊鸣凤,今夜你还在梦中哭泣吗?当时的你并非无路可走啊,你才十七岁便选择了陨落啊,你让后来人如何去面对你一脸的困惑。作文

《家》读后感 篇3

众所周知,以宗法制为框架,以分封制为基础的政治结构是西周王朝最显著的特征。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家与国等同、血缘与地缘合一的特色政治模式。该模式在很长时间内维护了西周王朝社会和政权的稳定。

西周末年,国家衰败,王朝颓势已不可逆转,而周幽王为了搏褒姒一笑,不仅搞出了“烽火戏诸侯”的闹剧,更废除了太子姬宜臼,从而引来了犬戎的进犯,最终国破身死。姬宜臼即位,号平王,迁都洛邑,我国历史开始进入的春秋时代。

春秋时代的突出特征就是以周天子为代表的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崛起,并相互征伐、兼并以扩大势力范围。这一特征的最大影响就是破坏了原有的社会结构,使得“征伐自天子出”变为“征伐自诸侯出”。这是政权下移的体现,也是战国初年卿族夺取政权的背景之一。

当然,王室的衰微仅仅是卿族夺取政权的大背景,而卿族政治的出现和原公族的内乱斗争才是卿族夺取政权的诱因。

晋国,作为春秋称霸时间最长,国力最为雄厚的诸侯国,自晋献公起,就出现了卿族政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卿族政治非但没有被削弱,反而不断增强,最终将晋君完全架空,出现了“三家分晋”的悲剧。相比于鲁国“三季之乱”和齐国“田氏代齐”,晋国的卿族政治又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本文将对晋国卿族政治的发展来分析三家分晋的必然性。

晋国卿族的壮大,总的来说是政权下移的体现,而晋国政权下移的根源,却是公族内斗和卿族政治出现的'结果。

一、曲沃代翼及公族的衰败

晋国的公族的内斗很早就出现端倪。公元前785年晋穆侯死,其弟殇叔夺取了君位,首破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制。但四年后的公元前781年,晋穆侯太子仇杀殇叔夺回君位,称晋文侯。前745年,晋文侯逝世,公子伯继位,称为晋昭侯。

同年晋昭侯把曲沃封给穆候之子,文候之弟成师,是为曲沃桓叔。这本是维系以“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为框架的宗法制度的正常举措。但将成师封在距离晋都翼很近,比翼更大的曲沃,却为之后的公族内乱埋下了隐患。

公元前739年潘父杀昭侯于晋都翼,成师妄图以小宗公族代大宗公室即位为君。受到大宗公室的武力反对,从此揭开曲沃代翼的序幕。自公元前745年—公

元前679年的67年间,姬仇一脉的大宗公室与姬成师一脉的小宗公族为夺取晋国政权长期征战。最后,桓叔之孙武公俘获晋哀侯,彻底掌握了晋国政权,称为晋武公。

曲沃代翼对晋国的最大破坏不是宗法制度的破坏,而是公族的衰落,按理说,无论是大宗还是小宗,只要是公族执掌政权,按宗法制原则应该维护公族政权的利益。但以小宗公族取代大宗公室的成师一脉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并未维护公族的利益,反而采取一系列措施来根绝公族对公室的威胁。

根据《左传.庄公二十三年》的记载“晋桓、庄之族福,献公患之。士蔫曰:去富子,则群公子无谋也已。公曰:尔试其事。士蔫与群公子谋,潜富子而去之。次年,士蔫又煽动群公子,使杀游氏二子。冬,晋侯围聚,尽杀群公子。

自此,晋国公族一脉被杀戮殆尽。

然而不幸的是,本发生在公族身上的惨剧竟然又通过“骊姬之乱”发生在公室身上。其结果就是太子申生自尽、重耳和夷吾逃亡他国,而骊姬之子奚齐和其弟卓子即位不久也被大臣杀死,

自此晋国的公室也被沉重打击,一蹶不振。真可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二、晋文、成公时期卿族大发展

由于公族和公室受到晋君重创,而原来公族执掌、协助国君执政的卿大夫便空缺了下来,故而晋献公提拔了一批异姓卿族,如荀息、里克、赵夙等来辅佐统治。同时对这样的卿族,晋献公依旧采取分封制的方法来治理,使得受封的卿族在采邑内聚居,从而为卿族取代公族成为晋国新兴的政治势力拉开序幕。卿族的发展,使得以宗法制维系的君臣关系演变为普通的君臣隶属关系,晋国的宗法制亦基本被破坏殆尽。

晋文公即位后,为了安抚已经壮大的卿族势力,实行了大规模的分封,以满足卿族对土地、财富的需求,减少君主与卿族的矛盾。如《春秋左传注,隐公八年》记载,先转食邑于原,因称原轮;先且居封于霍,称霍伯;毕万封于魏,以魏为氏;荀氏食邑于荀,以荀为氏;狐射姑封于贾,因称贾季;韩万食邑于韩,以韩为氏……这种异姓的分封制与周王朝的异姓诸侯分封有异曲同工之妙,使得异姓卿族掌握了大量的晋国土地,增强了卿族的经济实力,削弱了公室的实力。

此外,晋文公还大封官职以提升卿族地位,如《国语.晋语四》记载,昭旧族,爱亲戚,明贤良,尊贵宠,赏功劳,事肴老,礼宾旅,友故旧,青、籍、狐、箕、栗、都、柏、先、羊舌、董、韩,是掌近官。诸姬之良,掌其中官。异姓之能,掌其远官。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大批异姓卿族取代公族成为君主执政的近臣,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许多公室的远亲还是可以通过任中官(宫廷事务官)来限制卿族对君权的影响。

晋文公、襄公之后,是晋灵公,由于灵公即位时尚还年幼,故而由卿族赵盾辅政,灵公年长后,与赵盾矛盾频发,最终灵公被赵穿杀死,赵盾迎立晋成公。成公即位后,为了缓和公室与卿族的矛盾,将部分卿族提升为公族(本文之后仍称其为卿族)。此方法虽暂时缓和晋君和卿族的矛盾,却也促成了卿族政治的确立,从长远来看却是有害的。为什么呢?有以下2点

1、晋君失去对卿族官职的任免权:众所周知,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公室公族享有卿大夫、宫廷内卫、宫廷内官的继承权。相反的,作为异姓的卿族是没有这些权利的。但自从卿族提升为公族后,这些卿族也具有同样的继承权,这就使得晋君不容易撼动卿族政治势力;

2、卿族的权力进一步扩张:根据文公之制,“诸姬之良,掌其中官”。而变成公族的卿族也就拥有了成为宫廷内官的权力,卿族的权力则进一步扩大。而公族又进一步被排斥在上层政权之外,其的权力和影响力进一步衰落。

综上所述,自文公一来不断发展的卿族势力,经过襄公、灵公、成公三代君主,最终摆脱晋君的控制,晋国的政权下移速度愈加明显了。

三、六卿制度对卿族政治的最终巩固

尽管卿族政治在此期间有了快速发展,但最终使得卿族政治控制晋国军政大权还是在于文公开始的六卿制度。

所谓的六卿就是晋文公初期扩张的上、中、下三军的的将佐,每军设一将一佐,总共六名将佐,由于这些将佐也是卿,所以习惯称之为六卿。

晋国军权在此之前是掌握在公室手中,如晋献公时期,晋国只有上下二军,由晋献公掌上军、公子申生掌下军,从而实现晋君对军队的有效控制。但六卿设置以后,六卿成为军队的统帅,加之军队的主力是由卿族子弟组成,因此变相的将国家性质的军队转化成卿族的私兵,六卿掌控军权也使得晋君失去了军队的控

制权,以晋君为首的公室公族被进一步削弱。相反的,以六卿为代表的卿族控制了晋国军政大权。尽管不同的卿族间存在的利益纠纷,但在削弱晋君权力的问题上,其立场是统一的,使得六卿成为当时晋国最强大的政治力量。

卿族政治确立后,为了进一步控制晋国军政,卿族开始向旧公族下手,所谓的旧公族就是公室有血缘关系,但却十分疏远的公族。自文公起,如栾、祁、羊舌等旧公族同卿族一起被重用而发展,进而成为可以抗衡卿族的唯一力量。但到了晋平公时期,这些旧公族也基本被赵、中行、范氏等卿族诛灭,晋国的公族力量基本消灭殆尽,出现了“公室卑,六卿强”的现象。。而瓜分了这些旧公族财产的卿族则实力更加壮大,形成了以范、中行、智、韩、赵、魏为基础的六卿制度。

六卿制度稳定后,六卿在各自采邑实行独立统治,自行任免官吏,招募军队,从基层瓦解了晋君的统治,这时候的六卿已经从晋卿转化为各自采邑的君主,名义上与晋君保持着君臣名分。而随着六卿的发展不同,实力差距的拉大,新的兼并战争也不可避免,最终剩下赵、魏、韩三氏,,三家分晋的态势最终形成。

《家》读后感 篇4

觉新是巴金先生笔下的《家》中十分重要的人物,也是一个个性极其鲜明的人物,家读后感。巴金先生也曾说:"我应当在觉新身上花费更多的笔墨。"可见,觉新这一人物在作者心中的分量以及其举足轻重的地位。

可以简单分析一下觉新这一人物形象。觉新这个人物可以分作两个阶段来看。第一阶段是他从小直至中学毕业。这一阶段的觉新,还没有感受到命运的残酷,而且又是那样的出众。"他生来相貌清秀,自小就很聪颖,在家里得着双亲的锺爱,在私塾得着先生的赞美…他在爱的环境中渐渐地长成…在中学里他是一个成绩优良的学生…他对于化学很感到兴趣,打算毕业以后再到上海或北京的有名的大学里去继续研究,他还想到德国去留学。"他在一番顺境中成长,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正如书里所写:"他的脑子里充满了许多美丽的幻想。在那个时期中他是为一般同学所最羡慕的人。"如果没有大的变故,觉民将一步步朝着自己的理想迈进,走上人生的坦途。

可是命运却在此时跟她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他的未来从此改变。从中学毕业开始,觉新步入了他人生的第二阶段。仅仅因为长辈间在麻将桌上的矛盾,他痛失了青梅竹马的爱人,与一个不相识的女子结婚。而这段婚姻竟是由抓阄来决定的,如此荒唐的做法改变了他的一生。出国留学也随之化为泡影。接着他在父亲的安排下过上了大少爷应有的生活,也开始承担起了大少爷应负的责任。他不是只知道吃喝享乐的花花公子,而是在父亲去世后努力撑起这个家,虽然他的肩膀还是那样稚嫩,可是他已被剥夺了青春。他必须要面对的大家族里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许多有形和无形的箭便开始向他射来。""在和平的、爱的表面下,他看见了仇恨和斗争,而且他自己也就成了人们攻击的目标。"开始的他并没有选择沉默,"他愤怒,他奋斗,他以为他的行为是正当的。然而奋斗的结果只给他招来了更多的烦恼和更多的敌人。"他的斗争毫无结果,反而会把他拖得更加疲惫。于是他选择敷衍家人,"他牺牲了一部分时间去讨她们欢心,只是为了想过几天安静的生活,读后感《家读后感》。"他苟且度日,把曾经的梦想抛弃,直到有了孩子,他才看到了希望,看到了自己的未来。可是,无法回避的是,他还要在那个大家族内周旋。他采取"作揖主义""无抵抗主义",其实这并非他的初衷,而是他在复杂的家族斗争中所作出的无奈之举。而觉新的悲剧正是在这种种无奈中展开。觉新的悲剧不是他一个人造成的,而是由整个家族和社会造成的。

首先,觉新的自身原因。他在面对事情时过多地选择了逃避、忍耐、顺从。即使是牺牲自己和所爱的人,也要去遵从旧传统。为此,他出国留学的梦想破灭了,他心爱的梅嫁与他人,最终他深爱的妻子也因此惨死郊外,连在她临死前二人都没能见上最后一面。觉新曾感叹:"我们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只有牺牲的资格。"可是,他那毫无原则的苟且顺从,牺牲的不只是他自己的幸福,更有别人的幸福甚至性命。这完全是懦弱的表现。"他不说一句反抗的话",如果说是出于无奈,那么"没有反抗的意思"则完全是因为他性格的懦弱,懦弱到毫无疑义的听从着家人的摆布。觉新的悲剧,他自己的懦弱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其次,家族原因。第一,觉新的家族地位。他是家里的长房长孙,他从一出生便注定要承担起整个家庭的重任。他是整个家族的未来,他承载着家人的希望。家庭就是他整个生活的中心,他的一切都要以家族为重。因此,他很难把视野投向整个社会,也就不会针对社会弊端做出抗争。这一特殊地位注定了他不能像觉慧那样激进,不能勇敢地做出反抗。第二,觉新的思想根源。这一点是由第一点衍生而来的。作为一个封建大家庭的长子长孙,他自然被寄予了厚望,接受良好的教育,当然这教育也是封建伦理的教育。儒家思想的孝悌观念自然早已融入了他的血液里。这也在思想上给他戴上了沉重的枷锁。在他的思想里他已不是简单的为自己而活,他活着就是为了整个家族。它完全是封建礼教的奴隶。恪守着长房长孙的规矩。他完全成了一个傀儡,被人玩弄,任人摆布,没有思想也没有灵魂。

最后,社会原因。在封建社会日趋瓦解的时代,像高家这样的封建大家族也注定走向腐朽和堕落。家族的逐渐腐化令觉新认识到它所严格遵守的旧传统再也无力支撑起这个家,现实的巨大压力使觉新变得迷茫不知所措。他始终认为封建秩序是不可动摇的,因而在纷乱的境况中他只有选择墨守。

觉新是处在新旧制度之间的人,矛盾的境遇也造成了他矛盾的人格。

觉新从小接受的是传统封建礼教的思想,是完全从他的祖父、父亲身上继承下来的。同时他又处在社会转型的时期,与弟弟们一起如饥似渴的阅读进步刊物。"每天晚上,他和两个兄弟轮流的读这些书报,连通讯栏也不肯轻易放过。他们有时候还讨论这些书报中所论到的`各种问题。"他的思想虽不如觉民觉慧激进,被称作"刘半农的'作揖主义'的拥护者",也常说自己"喜欢托尔斯泰的'无抵抗主义'",可他的思想毕竟超越了封建礼教的范围,是一大进步。而且他这样又能够"把《新青年》的理论和他们这个大家庭的现实毫不冲突地结合起来。它给了他以安慰,使他一方面信服新的理论,一方面又顺应着旧的环境生活下去,自己并不觉得矛盾。"他正是在这种矛盾当中寻找理想与现实的交叉点。或许只有在这时他才能找回那颗年轻的心,自己才不至过早的老去。

觉新最大的悲痛莫过于两位至爱的人的离去。

当他来到梅的床前,看着她"安静地躺在床上,眼睛微微闭着,头发飘散在枕畔,瘦削的脸像纸一样地白",他心中会是怎样的滋味?悲哀?悔恨?痛心?可这所有的一切都无济于事,无论什么都已无法挽回那陨落了的年轻的生命。寂寞的荒庙中又有谁能陪伴那孤独的生命?

当瑞珏的声声苦叫从窗里飞出,闯进他的耳朵,他又是怎样的心情?一扇破旧的木门最终使他们阴阳两隔,至死都没能见上一面,在门外狂吼的他又是怎样的痛苦?那两扇破旧的木门最终"拦住了最后的爱"。

直到此时,觉新才悔悟到:"真正夺去了他的妻子的还是另一种东西,是整个制度,整个礼教,整个迷信。这一切全压在他的肩上,把他压了这许多年,给他夺去了青春,夺去了幸福,夺去了前途,夺去了他所爱的两个女人。他现在开始觉得这个担子太重了。他想把它摔掉。他在挣扎。"这如果说算作思想上的觉悟的话,那么他帮助觉慧离家便可称作是将这一觉悟付诸实践。他是真切的感觉"这个家需要一个叛徒",真切希望这个腐朽家族的改变。

觉民这一典型形象揭示的是懦弱的个人在封建礼教的压迫下饱受煎熬和摧残,最终葬送自己及他人的幸福的悲剧。他与觉慧构成鲜明的对比,也让人们看到了在新旧时代交替的背景下人们内心深处的一种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