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教学教案 > 正文

八年级物理教案《光的传播》

2025/08/19教学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八年级物理教案《光的传播》(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八年级物理教案《光的传播》 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媒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2、知道光的直线传播的一些典型事例(如小孔成像、日月蚀等)。

3、记住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不要求知道光速的测量方法。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环节

现在我们学习光学知识,在初中我们学习过,请同学们思考如下问题:

1、什么叫光源,生活中有哪些物体是光源?

2、光线如何表示?

3、小孔成像说明了什么?

(二)新授环节

1、光源:

(l)光源:(自身)发光的物体、如:太阳、蜡烛的光焰等。(charutupian)

注意:月亮不是光源,因为月亮本身不发光,而是反射的太阳光。

在研究光现象时,为了方便研究,我们通常研究点光源的关学现象,所谓点光源,就是可忽略自身尺寸的光源,象质点、点电荷、理想气体一样,是理想化的物理模型。当光源的尺寸远小于它到观提点的距离时就可看作点光源。

(2)光源发光的过程是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光能的过程,光照到物体上,光能又可转化为其它形式的能。光束射入人眼才能引起人的视觉。

光能:光具有的能量,包含在光束中。

分类:

1)、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A、太阳等恒星都是天然光源(火星不是恒星)。

B、白炽灯、水银灯、荧光灯和蜡烛等是人造光源。

2)、按光的激发方式分:冷光源和热光源。

A、热光源:利用热能激发的光源(白炽灯、弧光灯等)。

B、冷光源:利用化学能、电能激发的光源(萤火虫、霓虹灯等)。

3)、按光线特点分:点光源、线光源、面光源和体光源。(着重介绍点光源)

A、定义:凡是光源本身的大小与它被照到的物体间的距离相比可以忽略不计时,这样的光源都可以看作是“点光源”。

B、点光源是一种理想模型。点光源并非数学上的点,而是物理意义上的点,即光源本身有一定线度。

2、光的直线传播

(1)光线:表示光传播方向和路径的几何线叫做光线。在光线上标明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2)介质:光能够在其中传播的物质、如:空气、水、玻璃等。

注意:光能在真空中传播,说明光的传播并不依靠介质。

(3)光直线传播的条件:同一种均匀介质中。

光直线传播产生的光现象有:小孔成像、影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光的传播过程,也是能量传递的过程。

3、影:

(l)点光源的影

点光源发出的光,照到不透明的物体上,物体向光的表面被照明,在背光面的后方形成一个光线照不到的黑暗区域。

(2)较大发光面的本影和半影。

完全不会受到光的照射的范围是本影,本影周围还有一个能受到光源发出的一部分光照射的区域,是半影,比较以上两图,光源的发光面积极大,本影区越小,无影灯就是根据此原理设计的。

注意强调: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光源发出的光可用光线表示,但光线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光在同一种约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正因如此,才能在障碍物的背面留下影子。

4、关于证明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很多,例如日食月食现象:

(1)日食:发生日食时,太阳、月球、地球在同一条直线上,月球在中间,在地球上月球本影里的人看不到太阳的整个发光表面,这就是日全食,如a区。在月球半影里的人看不到太阳某一侧的发光表面,这就是日偏食如b区,在月球本影延长的空间里的人看不到太阳发光表面的中部,能看到太阳周围的发光环形面,这就是日环食,如c区。

(2)、月食:发生月食时,太阳、月球、地球同在一条直线上,地球在中间,如图所示,当月球全部进入地球本影区域时形成月全食,如图a区;当月球有一部分进人地球本影区域时形成月偏食,如图b区;但要注意,当月球整体在c区时并不发生月偏食。

5、光速:光的传播速度。

1)、真空中的光速:各种不同频率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都相同,均为:

C=3.0×105km/s=3.0×108m/s。

2)、光在空气中的速度近似等C=3.0×105km/s=3.0×108m/s。

3)、光在其它媒质中的速度都小于C,其大小除了与媒质性质有关外,还与光的频率有关(这一点与机械波不同,机械波的波速仅由媒质的性质即密度、弹性和温度等决定)

6、光年:

1)、定义:光在真空中一年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光年。

注意:光年不是时间单位,而是长度单位。

2)、大小:1光年=Ct=3.0×108m/s×365×24×3600s=9.46×1015m。

八年级物理教案《光的传播》 篇2

教学目的、要求

1、通过本教学,使学生知道: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初步学会做小孔成像的实验和说明光是直线传播的对比实验,归纳推理能力(根据光传播的一些个别现象,推想光传播的一般规律),动手能力(制作小孔成像实验装置)

3、通过制作小孔成像实验盒,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科学态度。

教具准备

1、分组实验材料——电灯(或其他光源),细、直、能弯曲的塑料管(或纸管),蜡烛,火柴,半透明的白纸,胶水。挂图或投影片——光源、从密林缝隙通过的光。

2、学生准备:两个大小差不多、能套在一起的纸盒,剪刀,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谈话:光是一种自然现象,关于光你们有什么问题?

2、讲述: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些关于光的知识:什么物体能发光,光是怎样传播的。

学习新课

l、指导学生认识光源

(1)谈话:说一说,哪些物体能发光?

(2)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光源。

(3)讲解:在我们周围,有很多物体能发光:有的是燃烧发光,例如蜡烛、松明(点燃后用于照明的松枝)、火柴、煤等;有的是靠电能发光,例如手电筒、各种各样的电灯;有的是靠生物体内部变化发光,如萤火虫发出的荧光;有的是靠天体内部变化发光,例如太阳光,星光。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4)讨论:镜子是不是光源?月球是不是光源?为什么?

2、指导学生认识光的传播

(1)讲述:光源发出的光是怎样向周围传播的呢?让我们来看一看光传播的方向。

(2)谈话:

①从门窗或密林缝隙中通过来的阳光是什么样的?

(学生发言后再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加深学生的印象。)

②手电筒或汽车灯射出的光是什么样的?

(3)讨论:以上现象说明光是沿什么方向传播的?

(通过讨论,得出"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假设。)

(4)实验:

①讲述:为了证明光是否沿直线传播,我们来做个实验。实验的材料是这盏开着的电灯和一根细而直的塑料管。

②讨论:如果光是沿直线传播的,通过这根直管能看见电灯光吗?如果将直管弄弯,还能看见电灯光吗?为什么?

③学生分组实验。

④汇报实验结果:在实验中看到了什么现象?

(5)讨论:以上现象证明什么?

(6)教师:通过以上讨论及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我们可以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还可以补充:光源发出的光,可以沿着直线向四面八方传播。)

(7)指导学生填写课文中这个问题的空白。

3、指导学生做小孔成像实验

(1)讲述:下面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各组都带来些纸盒,选两个能套在一起的盒;在大盒底部正中扎一个小孔;去掉小盒的底,在底口粘一张半透明纸;然后把两个纸盒套在一起。(以上方法需边讲解边演示)

(2)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视指导帮助)

(3)讲述:下面,我们就用制作的这个器材实验。将蜡烛点燃,立在桌上;将盒子扎有小孔的那面对着蜡烛。推一推或拉一拉大纸盒,看到什么现象?

(4)学生分组实验。

(5)汇报实验结果:看到了什么现象?(蜡烛火焰的像)在什么地方?(白纸做的屏幕上)像是什么样的?(倒立的)

(6)讨论:

①你怎样解释这种现象?

②蜡烛的像为什么是倒的?这与什么有关系?

(7)教师:合用纸盒的小孔对着点燃的蜡烛的时候,蜡烛光就会小孔射入盒内,照在纸屏上。

因为孔很小,光是沿着直线传播的,所以蜡烛火焰上部的光通过小孔后照到纸屏的下部(画图说明),蜡烛火焰下部的光通过小孔后照到纸屏的上部。这样,在纸屏上出现与蜡烛的火焰形状相似、倒立的像。

这种现象叫做小孔成像,利用这种原理可以制成照相机,如果在纸盒后面粘的不是纸屏,而是照相的底片,在底片上就会出现物体的倒像。最早的照相机就是应用小孔成像原理制成的。

巩固应用

l、讲述:这节课我们重点认识了什么是光源和光的传播方向。

2、提问:

(1)什么是光源?举例说明。

(2)光是沿什么方向传播的?

讨论:光的直线传播与影子的形成有没有关系?假如光是可以转弯的,还会有影子吗?

布置作业:用小孔成像盒给室外的景色“照相”,观察像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彩色?

八年级物理教案《光的传播》 篇3

【授课地点】

多媒体教室

【授课时间】

1课时

【仪器材料】

(1)教师演示实验的器材:激光演示仪(平面镜、平行玻璃砖);酒精灯;光具座;清水;密度均匀的糖水

(2)学生实验的器材:蜡烛、自制的小孔成像仪等;

(3)多媒体设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光线。

(2)知道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并了解其应用。

(3)知道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认识光沿直线传播是有条件的。

(2)通过观察与实验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让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3)通过介绍墨子在光学中的贡献,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历史责任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学生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体验,并在体验中归纳总结出结论。

【教学难点】

通过学生设计实验、并大胆尝试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课前利用课间休息,滚动播放一组与光现象紧密联系的优美图片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影、倒影、霞光万道、晨曦中穿透树林的道道阳光、节日夜空中的多彩的激光、城市多彩的夜景……让学生欣赏绚丽天象的同时认识到大自然中有许多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进入这节课的学习。

二、新课教学

1、介绍表示光的方法---------光线。出示四幅优美的跟光有关的图片,能看出图片上的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

[问题一]我们怎样将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表示出来?

[实验探究一]将激光射入空气中,可以看到光在空气中的路径是直线。我们可以用直线表示出光的传播路径,同时带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这根带箭头的直线就叫光线。这是一种新的方法来表示物质,叫建立模型法。(教师在黑板上画光线,同时提醒学生规范作图)引导学生比较光和光线的联系和区别。

2、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

[问题二]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吗?

[实验探究二]光在空气的传播过程中遇到平面镜。

[实验探究三]光在空气的传播过程中遇到透明的玻璃砖。学生观察并回答出光的反射及折射现象,引导学生尽管光遇到不同的物体会在界面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这两个现象说明光必须在同种介质中才沿直线传播,但光在同种介质中光就一定沿直线传播吗?

[问题三]光在同种物质中传播,如果物体的稀密度发生改变,传播方向会怎样?

[实验探究四]演示光在被酒精灯加热的空气中、非均匀糖水中传播的实验。得出光在同种非均匀介质中路径发生弯曲。引导学生归纳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3、应用:解释自然现象

①影子的形成

[设问一]请同学们想想;如果电灯的光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了不透光的障碍物,在障碍物后边会有什么东西形成?演示:教师将手挡住投影仪的光,屏幕上出现黑影。

②日食、月食

[设问二]太阳也是一个发光体,如果有一个很大的不透明的物体将太阳光挡住,将会发生什么现象?播放视频:日食。由日食自然过渡月食并解释怎样才能看见月亮。

③小孔成像

[设问三]如果我们将挡光的物体弄个小洞,会在小洞后的光屏上出现什么现象?学生实验:小孔成像引导学生分析出小孔成像的原理并作图,介绍我国古代对光沿直线传播的记载,《墨经》中记述了一种叫“小孔成像”的现象,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历史责任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播放视频:引导学生小孔成像解释树荫下地面的光斑。

三、小结

请同学们回想一下,这节课你收获了什么?研究光的直线传播我们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

四、课堂延伸

小孔成像像的大小、多少、清晰度,光源的多少、小孔的形状等对象的影响等等问题需要课后继续完成,你在实验中还会发现问题,再研究…

五、作业

①请再次完成小孔成像实验。②试完成能效作业本上的作业。

八年级物理教案《光的传播》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可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过程与方法

1.观察并体验光在空气中、水中、玻璃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2.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实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今后的学习奠定基础。

3.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学情分析

学生刚开始接触物理学科,大部分同学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想去探索神秘的物理世界.

重点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光的传播特点

光沿直线传播的应用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光源

多媒体出示迷人的城市夜景图片。同学们,是什么把我们夜晚城市打扮的如此美丽,如此迷人……

是的,对人类来说,光的意义远不止这些,那么,它是如何为人类服务的,那就让我们带着问题与思考去探索光的神奇与奥密吧。

观察、思考

回答、谈感受

进行新课

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四幅图片,请同学们观察它们有一个什么共同点?

我们把这些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板书:光源:能够发光的物体

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吗?

很好,刚才同学们说出了好多本身能够发光的物体,那么,月亮、钻石是光源吗?

我们说的这些光源,同学们能够根据它们之间的联系简单的归一下类吗?板书:

能够自然发光的物体,叫“天然光源”;

由人类制造的发光物体,叫“人造光源”。

请同学们说说刚才说过的这些光源中哪些是“天然光源”,哪些是“人造光源”?

我们知道了光是由光源发出的,那光是沿什么样的路径从光源向远处传播的呢?播放两副图片,请同学们猜想光是如何传播的?

同学们都猜想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可科学是严谨的,仅仅靠猜想是不够的,怎样检验我们的猜想的正确性呢?需要用实验去检验。

首先,请一名同学来和我一起来验证光在空气中是不是沿直线传播。

下面,同学们亲自利用桌上的器材看看光在水中是如何传播的。

最后,我们来观察一下光在玻璃中的传播路线又是怎样的

同学们能总结光的传播特点了吗?

(板书:)光沿直线传播;

为了形象的描述光的传播情况,(边说边板书)用一根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光线。(告诉学生实际生活中光是存在的,光线并不存在,它只是物理中的理想模型。)

利用光的直线传播我们可以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谁能说一说?

下面我们先来分析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的影子,谁能解释影子的形成呢?(边说边播放课件给学生以启发。)

总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且光不能穿过不透明物体,所以光射到不透明物体上后,在这个物体的一侧就会有一个光照射不到的区域,这就是影子.

好了,下面请同学们来欣赏一段有趣的手影游戏,来轻松一下,可要记住它形成的原因哟!

我们利用手中的材料自己动手做个小制作,看看你能观察到什么?(注意引导,提醒注意安全)

为什么烛焰的像是倒立的呢!(引导思考)你能画出光行进的径迹吗?试试看!

(用课件演示光的传播径迹)这就是小孔成像,早在春秋战国时《墨经》中已记载了小孔成像的实验,并准确的指出了小孔成倒像的根本原因。我们看到的密林中地面上的光斑就是太阳的像。

利用光的直线传播我们还可以解释很多现象,日食和月食的形成留作课下思考题。

我们知道了光是沿直线传播的,同学们能举例说明哪些用到了光的直线传播吗?

光速

打雷时,雷声和闪电在同时同地发生,但是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见雷声。这是为什么呢!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本36页,读完之后能告诉老师什么呢?

(板书)光速: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在水中的传播速度约为在真空中的3/4,在玻璃中的传播速度约为真空中的2/3。

同学们都说的很好。既然光速如此之快,科学家们是怎样测出来的呢?这个问题我想留给同学们,感兴趣的话可以上网查询。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我们学到了光的什么知识?

讨论总结

课堂训练

用我们学到的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出示课堂训练)

作业设计

阅读科学世界《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

课后反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继续讨论了在烈日下如何防晒,如何爱护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