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昆虫记》有感

2025/08/19读后感

微文呈现整理的读《昆虫记》有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读《昆虫记》有感 篇1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叫《法布尔昆虫记》。它的作者是来自法国的著名作家法布尔。这整套书写的是虫子的生活,我看的这本是写圣甲虫的。

圣甲虫被人们称为“道路清洁工”,因为它们喜欢吃粪便,它会把粪便撮成一个个粪球,推回家慢慢享用。

它的成长过程也很特别:圣甲虫妈妈把卵产在粪球里,过几天,圣甲虫卵就变成了幼虫。幼虫在里面吃着粪便,然后,它会化蛹,变成圣甲虫成虫。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虫子王国是多么有趣。我多么希望多读几本《法布尔昆虫记》,让我知道更多的知识。

读《昆虫记》有感 篇2

当我读完《昆虫记》这本书后,有了一个很大的感想——实践出真知。

《昆虫记》这本书主要记载了法国昆虫学家让·亨利·卡西米尔·法布尔自己对昆虫的研究。作者法布尔通过亲自的实践,揭开了昆虫世界的许多奥秘。

书中作者验证松毛虫是通过它们沿路吐丝所织成的丝带引导自己回到窝里时,他是通过实践去探究的。最后,他得出了结论:松毛虫是靠沿路吐的丝来回到窝的。书中说到“昆虫的‘自杀’”时,作者通过实践去检验了“蝎子自杀”这一说法。结果发现,蝎子并不知道自杀,人们被它那只是突然失去生命力的假象蒙骗了。

是的,实际上很多事情并不是像我们想像中的那样。比如古人看见日月星辰东升西落,以为它们都是围绕地球转的,后来还出现了“地心说”。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很多时候我们会被问题的假象所迷惑,得出错误的结论。所以,实践才能告诉我们真正的答案!

在生活中,我也遇到过很多令我疑惑不解的问题、不知真假的说法等。其中,有很多我也是通过实践去得出结论的。比如我之前做物理作业时遇到一道题不会做,我便寻找材料,通过实验得出了答案。后来评讲时,我的答案真的是正确的!所以,实践真的能出真知!

是的,40年前,历史也告诉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读了这本书,我更懂得了:我们应该多动手,多实践,并分析实践结果,从而得出结论。这样不但能让我们知道结论,而且这样的结论才是具有权威性的!

读《昆虫记》有感 篇3

从现今小学生写的读后感来看,很容易陷入模式化,比如总是先介绍一下读该书的背景,接着介绍该书的主要内容,最后谈几句读书之后的感想。这样的读后感充其量不过是“主要内容简介”而已,从中,看不到阅读者如何在阅读中引发共鸣,如何在阅读中生发感情,一句话,没有引发对话。

首先,文化认同是儿童作文的对话立场。儿童生活在社会生活之中,经历着文化的熏陶与习染,儿童也在作文的过程中,与世界发生;中突、融合,因此,儿童是在与世界对话也就是作文的过程中建构自我的文化身份,认同自我的这种文化身份,是儿童在习作对话中成长应当持有的立场。

在这篇读后感中,一开始小作者就表明自己对于昆虫并不怎么喜欢,但是通过阅读《昆虫记》之后,她却能发自内心地对昆虫充满敬意。这种态度转变的原因是作者有了自己对昆虫世界的一种感悟,那就是”天下虫虫都可怜”,具有独特的打动人的力量。由此可见,作者是把昆虫作为一种“生命”来看待,把昆虫的生命与人类的生命放置于一个同等的文化地位上。这种对自我文化身份的认同正是法布尔在《昆虫记》中持有的立场,从这个角度也可以说作者是真正进入了《昆虫记》的世界。

其次,自我故事是儿童作文的对话起点。写作作为一种对话,是需要写作者敞开自我,与世界建立起“我一你”关系的。所以从本质上讲,任何人的真正的作文其实都是在讲述自我故事,也只有讲出了自己的故事,对话才有可能产生。因此,儿童作文应当学会从讲述自我故事出发。

作者一开始就讲述自己的故事,在故事中展现自己与昆虫的故事。作者从小害怕昆虫,“莫名的紧张”和“起一身鸡皮疙瘩”点明了自己的害怕,同时,作者又说自己喜欢蚕,却不喜欢蛾子,这又使得故事的讲述很有戏剧性。

接下去,作者便把《昆虫记》中令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个故事转述了一遍,这就突破一般读书笔记的写法。一般的读书笔记会用“概述”的方式把全书的基本面貌展现给读者,这样的写法有利于展现全书,但是可读性不强,其原因就在于失去故事性。而本文作者则以书中一个故事作为讲述的重点,既降低了写作的难度,又使笔墨集中于一个故事,使文章的可读性与感染力大为增强。

因此,好的故事是儿童作文的对话起点。

再次,心路历程是儿童作文的对话呈现。作文需要袒露心迹,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给读者,但文章贵在含蓄,表达感情贵在曲折,所以在许多时候,这种心路历程的表达需要蕴含于故事之中,并不是直接表白。而这种心路历程,又恰恰是儿童作文与世界对话“成果”的一种呈现。

文章从一开始表达的对昆虫的“厌恶”到读到《昆虫记》时感受到的“震撼与惊讶”以及最后作者的“敬佩”,均是对话成果的一种呈现。先说“厌恶”,儿童对于昆虫的“厌恶”感,很有可能来自于生活体验,例如蚊子会吸食人血,蜜蜂会蜇人,有的昆虫有很怪的气味等,这些生活体验导致了作者对昆虫的“厌恶“;当然也有可能来自于成人世界的影响,成人对昆虫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儿童的态度,这两种情况恰恰是儿童与生活世界对话的结果;然而儿童与生活世界的对话毕竟不能深入到生活的内部,直至作者读到《昆虫记》,这部基于研究的作品展现的昆虫世界突破了儿童的已有经验,细致深入的描绘令儿童看到了超越经验的世界,因此,“震撼与惊讶”就产生了。而“敬佩”感的产生,则与儿童对昆虫产生了新的理解有关。作者写道:“它们来到这个世界多么不容易啊,它们的爸爸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从这句话中可以窥见,作者是以人类的亲情的视角来看待昆虫世界的现象,可以说,此时,对话已然形成,视界得以融合。

最后,建构理想是儿童作文的对话指向。对话为何展开,何以需要有对话?实际上,对话都指向理想生活的建构,都基于对未来的理解与畅想。失去了理想的支撑的对话是无法想象的。对于儿童尤其如此,他们对未知充满好奇,对未来充满渴求,他们天然地具有“理想气质”。因此,真正的儿童作文会表现出儿童对理想的向往。在本篇中,最突出的让文章具有“理想气质”的是作者从金步甲虫的故事引发出对昆虫的怜爱之情,从一个故事引申出对昆虫的爱,对于小动物的怜悯,这是一种由此及彼式的人文关怀的萌芽,这使得文章获得更为广大的境界。

读《昆虫记》有感 篇4

有这样一个人,30多年呕心沥血,只为一部名著。追求自己心中的梦想,在“荒石园”中度过大量的时间。

他,就是“昆虫界的荷马”——法布尔。

翻书,细思。我们是否真正研究过一种昆虫?我们是否曾停下奋进的脚步,去倾听自然界独特的声音?我们常常只顾着前进,而忽视了那么多身边的美。而这一本书,却将大自然的独特,以清新的语言记录成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在我们面前。

《昆虫记》,“昆虫的史诗”,不朽的巨著。

品读,细想。自然界中,我们究竟遗漏了多少精彩?圆网蛛的织出的网,蟋蟀从不随遇而安的性格,螳螂修女般具有迷惑性的外表,蝉短暂的歌唱。若不读这本书,我又会了解多少呢?这的确是一本神奇的书啊。它包容了自然界中蚂蚁、萤火虫等熟悉而又陌生的'动物,展现出自然界独一无二的魅力。

《昆虫记》在不经意间,打动我。

读罢,细品。在法布尔朴素的笔下,这一本巨著变得独特,它没有像普通的科普名著那么枯燥,而是充满了活力与诗意。似美文,如诗歌。一书读罢,那旖旎的墨香氤氲在空中,我心中也漾起了点点波纹……

《昆虫记》,一本科学巨著,亦是文学著作。

品读着圣甲虫爬坡时反复跌倒的情景,我仿佛看到了他在不断失望后又振作的样子,仿佛听到了他内心中坚定的呐喊。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这是圣甲虫永不言败的精神;阅读者昆虫驱赶蝉,想要霸占“清泉”时的样子,我仿佛看到了那群昆虫贪婪的面目,仿佛感受到了蝉乐善好施的品质;品味者圆网蛛织网时的文字,我仿佛看到了它织网时灵活的转动,仿佛看到了那天衣无缝的网。此刻,我不得不为他们的精神而赞叹,不得不为大自然的奇妙而惊讶。

读《昆虫记》,随法布尔在园中欣赏昆虫之举,欣赏自然,欣赏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