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微文呈现 > 短文 > 心得体会 > 正文

读《生命与教育》有感

2025/08/19心得体会

微文呈现整理的读《生命与教育》有感(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读《生命与教育》有感 篇1

在《生命与教育》的《生命、教育的原点》中,我体会到冯教授以“人”的方式来认识人,指出人具有种生命与人类生命的双层性。种生命是自由生命,是自在的;而类生命是价值生命,是自为的。所谓自为,就是自己做主,自己有所为。要实现自为的境界,达到种生命向类生命的超越,无疑教育是关键。因为教育对人的生命来说确实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冯教授又归纳出生命化教育的四个特征:敬畏生命、解放儿童、融入生活、充满人文关怀。这每一个特征,都值得教育者去身体力行。同时,他还举例了关怀生命的研究方法,其中的叙事研究、行动研究和个案研究,是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使用得比较多的方法,也是走进个体,关注生命成长,倾听生命律动,记录生命足迹的最佳方法。因此,我们的教育者首先应该关注儿童。

(一)把握儿童的今天

有一个诗人说过每个人只有三天:昨天、今天、明天。要把握儿童的今天,因为昨天的明天就是今天,明天的昨天就是今天,把握儿童的今天就是把握儿童的未来。北师大教授康健说:“我们现在太多地把儿童看做是明天,其实教育的`第一位问题是提高人们现实生活的价值,是让孩子拥有一个幸福快乐、健康成长的童年。”这就是教育的首要目的。

(二)今天的学生学什么更重要

1、学会做人比学会在学问更重要

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和珅的学问不可谓不深,希特勒的本领不可谓不大,那些电脑黑客技术不可谓不精,但是,他们对社会的进步不但没有产生积极作用,反而给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所以我们说德育为先、智育为重。陶行知曾经说过:“千教万教,教人为真;千学万学,学会做人”。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一味的抱着慈悲心肠为子女牺牲一切的父母,可以算得上最坏的教育者。”作为教师的我们应如何使学生成长为一个适应社会的人呢?

2、学会学习方法比学会知识更重要

著名的数学家高斯体会到了学习的真正喜悦,他在这方面归纳为三条:不是知道,而是学会;不是所有,而是获得;不是存在,而是到达。老师不是教给孩子知识,而是指导孩子掌握获得和运用知识的方法。

3、学会创新

知识是经过经验总结的记录,创新是知识航船驶向未来的发动机。昨天的创造就是今天的知识,今天的创造就是明天的知识,所以,我们传授学生知识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创造性的培养,长久一来,我们的教育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承,而忽视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那么教师应如何面对呢?

(三)自我认识,作一名创新型的教师

我认为:教师是职业,不求功名,但求无过;教育是事业,教师应不断开拓创新,为此奉献终身。

因此教师应: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宽容、学会选择、学会合作、学会创新。

(四)教师应拓宽视野,扩大知识面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

首先要提高工作效率,一叠叠的作业本把教师学习的时间都给耗掉了,教师们可各显神通:培养学生小干部;当堂完成同桌互改;挑选易错题批改,个别学生面批等。其次应多看报纸、看电视、多上网。此外教师应培养兴趣爱好,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教师的兴趣爱好不知不觉地渗透到教学中慢慢地熏陶着学生的情感。因为音乐、美术、体育等能给人们灵魂的震撼,而艺术是相通的,美好的事物总是用自己的精神感染和熏陶着人们的。

(五)反思自身的教学

教师应每天读一点教育论着作;每天写一点教学日记;每天想一点教学反思。而经常反思一下自身的教学尤其重要。

(六)关注生命化教育

教育是技艺,更是哲学,是艺术,是诗篇,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心灵与心灵的交流,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教育需要我们用热情和生命去拥抱。

1、教师要有生命意识

生命是无价的,生命是不可逆的;生命是尤其独特的,每个人的生命都运行于特定的轨道,都有自己的特性。

2、给知识注入生命,使知识变得鲜活起来

用经验来激活知识;用思维来建构知识;用情感来丰富知识;用心灵来感悟知识;用想像来拓宽知识。正如冯建军教授所说的:“诗意的教育使对话的双方走进”我“与”你“,用心交流,用心感受,自由地展现各自的情感与理性、直觉与思维、意义和知识,创造精神领域的共识和共在。”

书,每一次读都有新的体会,我将继续阅读,继续体会。

读《生命与教育》有感 篇2

“生命化教育要追求教师生命的幸福”,“生命需要一种张力”,“教育是慢的艺术”,“细节决定成败”,“学习的过程是生命的历程”,“好的教师总是对课堂的未知性充满期待”,“好教师一定是在课堂上要比平时显得更美的人,那怕是相貌平凡,一到课堂上就有一种容光焕发的精神气”,“好教师肯定是比他的实际年龄显得年轻,显得天真,显得还要质朴的这样的一种人”,“好的教师有各自的方式,但要带着生命来上课,带着对生命的尊重来上课”“让爱心、宽容、期待、善待成为教育的起点”……这些全新的关于教育的释义,没有高调的说教,没有深入的阐述,却已将抽象的“生命化教育”解析得细致入微,一切是那么自然、贴切。

一、教师因走进学生的心灵而精彩。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任务首先是了解孩子,而为了了解孩子,就应该不断地观察、研究。不了解孩子,不深刻注意发生在他们内心深处的复杂活动,我们的教育就是盲目的,因此也就是没有意义的。”作为教师要用自己的心灵呼应学生的心灵,用自己的灵魂塑造学生的灵魂,用自己的人格塑造学生的`人格。以自己的青春谱写着辉煌的教育诗篇,以自己的忠诚和执著维系着绵长的文化繁衍,以自己的希冀和神往描绘着斑斓的成长手记,以自己的理念和憧憬铸造着坚强的未来人杰……教师首要的任务是塑造青少年美好的心灵,让青少年“成人”。要完成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必须走进学生的心灵。确实有那么一些精神品质,一个缺少了它们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教育者,而其中首要的便是深入儿童精神世界的本领。只有那些始终不忘自己也曾是一个孩子的人,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他还告诫说:“别让任何一次心灵振荡不知不觉地从您身边掠过。要成为学生雪中送炭的帮助者,心灵创伤的医治者。”

教师注定一辈子平平凡凡、默默无闻、为人作嫁,但教师关注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是青少年的心灵,是宇宙万物最神圣、最神秘、最具活力的对象。教师的劳动成就了学生,他“使自卑的心灵自信起来,使懦弱的体魄强壮起来,使狭隘的心胸开阔起来,使迷茫的眼睛明亮起来,他让愚昧走向智慧,让弱小走向强大”……培养青少年求真向善趋美的心灵,引导青少年的生命健康茁壮地成长,这既是教师的责任,更是教师的幸福。人的心灵是一个极其宽广、复杂、多变的世界。面对几十个性格各异、不断变化发展的孩子,怎样走进他们的心灵世界,找到属于他们的那片沃土,播下适宜他们成长的那粒种子,这是至关重要的。

二、教师要讲求工作艺术性.

由于教师所面临的教育对象千差万别,教师所面临的教育情境千姿百态、教师所面向的教育内容千变万化,因而教师成为特殊形式的艺术家。他必根据具体的教育对象、教育情境和教育内容因人而宜、因地而宜、因时而宜,创造出适宜的教育方法。教师在教育中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套用,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可以照搬,它需要每一位教师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工作。生命化的教育,赋予了教师自主、创造的权利。因为教学的过程不再是教师传授“死”知识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对待教学资源的理解生成的过程。教师在和学生的对话中,生成自己对文本的认识,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和思想,并且以平等对话的方式向学生敞开。这样,教学中的所有的知识都取决于师生的互动及其共同构建,师生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复制者,而是知识的构建者。

三、尊重个体差异,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随着社会的变迁,我们对青少年的教育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挑战和问题,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完善学校德育的内容,我们让孩子们从小树立社会主义的荣辱观,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美,什么是丑。对于基本的一个标准。情感层面上有两个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这个层次上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来熏陶他们。在更高的层次上就是远大志向。有知识基础之上,培养学生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怎么处理好。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直接影响到我们国家下一代的发展,保证他们健康成长是我们一项非常重要的责任。身心健康包括了身体和精神这两个方面,学校要从维护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保障未成年人人格尊严的权利不受侵害等等这些方面来努力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不仅要具备知识、能力和道德,还要对教育、对生命有独特的体验、感悟、关怀和追求。在教学中,既要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通过创造性的教育劳动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完善,充实自己的人生。全心全意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一步一步引领学生成长!

读《生命与教育》有感 篇3

步履匆匆,登上讲台22年,从事这份职业,让我倍感欣慰,因为这样可以和孩子们一起享受着童年的快乐,体验着成长的幸福,孩子成长,我更是从一个一无所知的学生到一个中年教师,一步步走来,快乐幸福着。读《做有生命的教育者》这本书,更是找到了共鸣,找到了心灵的安慰和支持。

在每天流动着的课堂里,我们看到的只是知识、方法、技术,在教师创作的大量教例和课例中,寻觅不到生命的跳动和呼吸,处处发现的仍然是如何上课的各种技巧和方法;在每天都在诞生的庞大的教育论文中,依然看不到生命的气息和光华,除了概念、术语,就是推理和演绎:从一本书到另一本书,从一篇文章到另一篇文章,把前人的文章变成自己的文章,把外国人的文章变成自己的文章。生命创造的光影就在如此这般的推演中遁入黑夜。

正因为如此,叶澜教授才会呐喊疾呼: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然而,不是所有的教育者都有这样的生命感。有的教师看到了生命,但他想到的只是书本和各种符号如何化为自己的教案和话语,但对学生的生命本身却视而不见了。这时的教育者看到的.只是知识,他的眼中没有生命,他的生活只是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机械辗转于教材与教室之间。有的教师看到了生命,他以一颗敏感、敏锐和细腻的心,捕捉着学生的每一句话语、每一次欢笑和哭泣、每一声叹息、每一次皱眉。这样的教师敬畏学生的生命,却未必尊重自己的生命,所以教师的生命感也是不完整的。只有把生命放在生命里,努力将自己的生命与学生生命的成长建立起内在的关联:受教育者的生命成长就是教育者自我的生命成长,他希望彼此的生命能通过教育之树而成功地实现相互嫁接和疏通,在同一棵树上绽放花朵。

有着生命感的教育者,都是有时间感的教育者,时间感不断撞击着他的心灵,他的手和灵魂都充满了时间,他知道每一个生命的教育,都需要时间,都有着内在的时间节奏和韵律,在教育中,生命何时开花,何时结果,都有定期。他与受教育者一起守候时间,让石头在时间中开花,让心脏为每一次绽放而激动。

有生命感的教育者,需要把教育的实践当作一门学问来钻研,当作一门生命的学问来贯穿一生。把生命放在生命里的含义是:教育者只有把教育的学问变成自己的学问,把学生的生命落在自我生命的核心里,同时又把自我的生命化进学生的生命里,成为其今后生命成长中的核心资源,教育者才将是一个有学问的人,而且是一个有真学问的人。这个学问就是一种以生命感为基础的,关于生命成长的学问。其内核是:让每一次教育的过程,都变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回家的过程,即回到生命之家的过程。

每一个人的生命,本身就是一个迷宫。开掘人性,让人性生动起来,丰厚起来,高尚起来,博大起来,让人的生命富有人的意义和价值,是教育者的使命之一。走出迷宫的方法是:倾听和对话。

李政道教授将教师分成四种类型。一是匠师。无论匠师的技术如何高超,始终缺乏两样东西:思想和激情。而我们希望的教育,是有思想的技术和有技术的思想。二是艺师。艺师把教学艺术化,甚至浪漫化。艺师的课堂很活跃,很生动,但有时会失之于随意和散漫。三是儒师。儒师具备传统的知识分子风范,有强烈的使命责任感,充满了对教育的热爱和对孩子的温情,且富有牺牲精神。他是本学科的专家,他的视野始终是在自己的学科世界里,对自我的形象定位依然是蜡烛,是奉献者和牺牲者。四是哲师。哲师不满足于只做一个牺牲者,他试图把教育的过程变成一个创造的过程,在创造孩子的精神世界的同时,也创造着自身的精神世界。他还是一个超越者,超越已有的经验、已有的视角和思维方式,甚至超越已有的生存方式。最理想的教师,是将上述四种类型的教师特征融为一身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将从优秀教师走向卓越教师。他将拥有三种东西:教育中的大智慧、大爱心、大境界。

读过这本书以后,才发觉自己永远走不出自己划的教书匠这个圈。教育本身就是背负重轭。我们将重负背在肩上,用手中的刀雕刻它们,刻出生命的神采,挽留轻飘而逝的时光,实现自我生命的创造性价值。教育要发展,理念得更新,追寻的路上,我们会一直都在!

读《生命与教育》有感 篇4

暑假期间,我读完了《生命生命》这篇文章,真正的体会到了生命的意义。

文章主要讲了作者杏林子通过飞蛾被捉奋力求生,种子在黑暗中仍顽强生长的故事而对生命的感悟。文章中有一句话最让我震撼:“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跳动,给我极大的震撼,这就是我的生命,单单属于我的。”读到这里,我会情不自禁地用手摸着左手手腕上的脉搏,也静听着那稳定的跳动。这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不幸的杏林子,听到了她平稳又有规律的心跳,感受到了他对生命的渴望。作者杏林子12岁因得了类风湿关节炎而辍学,虽然她身患重病可还是不肯放弃写作。她的作品写出了生命的价值。她在世61年,写了80多部作品,多么令人佩服、震撼!

以后的时间里,我不会再浪费时间,让自己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学到更多的知识。自然界有许多相同的东西,但是生命却是唯一的。如果失去生命一次,它便不会再回来。让我们珍惜宝贵的生命吧。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你有没有去拼搏、奉献。正如那句话说得一样:“你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却可以控制它的.宽度。”

前几天,老师上了《生命 生命》这一课,读了本篇课文,使我深受启发。

这篇课文讲了:夜晚,我在写稿子,一只飞蛾在我头上飞来飞去,骚扰着我,我把它捉住了飞蛾明知自己逃不掉,可还是鼓动双翅,挣扎着,我放了它。砖缝中掉进一粒小瓜子,过了几天竟然长出了一个小瓜苗,多么强的生命力,即使它只活了几天。我用医生的听诊器倾听自己的心跳,那一声声的心跳,使我知道了这就是我的生命我可以好好地珍惜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生命是自己的,我们可以让它有价值,也可以让它黯淡无光。所以,我们要对自己负责。我们应好好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造出无限的辉煌!我们作为一个小学生,作为一个五官健全的人,更应该珍惜时光,把握生命的恩赐。在学习上,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种种困难,比如,班干部落选,考试成绩不理想比赛失败等,这些和杏林子、海伦·凯勒她们所遭遇的困难比,我们的困难算什么!所以,我们更应该怀着积极向上的态度,去迎接挑战,战胜困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成长道路上走向那辉煌的前路。

读完了《生命生命》这篇课文我的感悟很深,作者杏林子在12岁的时候不幸患了中风。但她写了在渺小的飞蛾求生、砖缝瓜苗、还有“我”用的一个不起眼的听诊器来聆听心跳。写了这三件事情来感悟生命的力量!生命的强大!

虽然我们的生活中,经常看见一些不起眼的渺小的飞蛾。但是,杏林子却从这些不起眼的小东西里,从中明白什么是生命。如果我们见了飞蛾会抓住他,并且马上按掉这恶心的东西。

如果,一个香瓜子掉进了墙缝。几乎没有人能觉着香瓜子能长出瓜苗来,更没有人认为香瓜子能活上几天。但是香瓜子活下来了。虽然只是活了几天。但,它还是活下来了。

杏林子还有听诊器听着自己的心脏“扑通”“扑通”的跳着。如果我们正常人认为听着自己的脉搏一跳一跳的没有什么好稀奇的。但是对于一个残疾人来说,这就是生命。我们活在世界上的人,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生命。都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