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教学反思
微文呈现整理的《春望》教学反思(精选4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春望》教学反思 篇1
通过这首诗歌的教学,收获良多。
一、课堂教学的时间很宝贵,教师要争取把力用在刀刃上。
我的设想是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尽量多读,并达到当堂背诵的目的。在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思,以读带学,课堂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思路是正确的。
二、让学生多思考,主动学习。
在教学中,老师多提问,少讲解,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会分析问题,总结问题。所以我设计了很多思考题目,目的就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
三、课后作业既紧扣课文,又让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
布置的扩写题目,老师可以示范性的先写开头,以达到开拓学生思维的效果。
《春望》教学反思 篇2
静下心来仔细想想上这节课的前前后后,感慨万端,梳理如下:
一、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我常常挂在嘴上,却不能常常落实到行动中。
平时也读书,但往往没有目的,随意性很大,而且依着兴趣,不喜欢的书不读。我不喜欢历史题材、战争题材的作品,总觉得用那么多人的生命和鲜血换来荣耀,很血腥,也很残忍。所以选择了《春望》后,就捉襟见肘了,只好临时抱抱如来的大腿。我用了一个周的时间,先复习了整个唐代的历史,阅读了各个时期诗歌代表作品;又把《唐诗鉴赏辞典》和《唐诗三百首》中杜甫的作品读了一遍,感受了作者思想的变化和作品风格的变化;还上网搜集了教学视频和朗诵视频,学习朗诵诗歌。
最后,才依照学校的“导学互助”教学模式开始备课。借着这个反思的机会,我要告诫自己,读书要有计划,读书笔记要真写,不能只在电脑里收藏。多练练写作,把读到的东西认真消化,这样备课时才不会慌乱。对教学内容更要细细涵咏,正如于永正先生说过的:“教学的艺术就是钻研教材。对于一篇课文,只有通过仔细地阅读,从容地咀嚼,才能探其精微,对文章的一词、一句、一字甚至一个标点都要细加揣摩,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对作品还要有自己正确而独到感悟和见解,以期和学生的见解相互交流、碰撞。
二、绝知此事要躬行
常常搜集观看名师课堂教学的.视频,私下以为,有些人天生为教学而生,一如有天赋的演员,生来就是会讲课的。而走进名师的博客,却发现,名师之所以为名师,是因为积淀丰厚,阅历丰富,经验丰盈。我惊悟:自身素质的提高,势在必行。
1、要充分借助最美丽的集体智慧每一次参加这样大型的课堂展示活动,我都感受到教研组集体有无穷的威力,可能这也是我们采用“互助”的原因吧。一节展示课,基本上凝聚了全校语文教师的智慧。从设计思路,到重点难点突破,到课堂上的言行神态,老师们各有自己的“绝招儿”,采众家之长,丰富自己的教学技艺,快哉!
2、要主动磨炼授课的技艺平时工作中,要特意地请老师们评价教学设计,邀请老师们进课堂来听课、评课。主动去听老师们的课,无论是哪个学科的,只要是课堂,都有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还要关注自己的课堂掌控能力,用心设计课堂仪态、导入语、过渡语、评价语,总结语等,我想只要用心,都有所提高。
3、要看到孩子们无穷的潜力每节课前,我们都有一种渴求感,希望学生好好和你配合,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好好钻研学生。学生想到的,你要提前想到;学生没想到的,你要怎样引导他想到。所以我们要认真研究学生,看到孩子们无穷的潜力,根据学生知识水平的高低,将学习的内容进行选择、设计、创意、改造,以有效激发孩子们的潜能,使孩子们在他们所渴望的气氛中学到知识,增强能力。时光总是匆匆的,匆匆的时光只是带走了白天和黑夜,常常回首,我们会发现,那些美好的记忆犹然心田。只要有积极进取的决心和行动,总会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在语文教学中学会“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让语文植根于学生的心灵世界,给学生的生命铺上一层温暖、纯净的底色。
《春望》教学反思 篇3
首先,在“导入”环节,我利用多媒体放映“成都杜甫草堂”的图片及朱德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目的想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检查学生对杜甫的了解情况。
在“朗读诗歌,把握内容”环节,多媒体播放配乐朗读录音,将学生带到诗歌的情境中,更容易感受诗歌的意境。在听配乐朗读之后,采用齐读、男女生比赛朗读的方法,调动学生的读书兴趣,接着让学生将难写的字在练习本上书写加以巩固,并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字词,注重引导学生要重视课文注释,为解读诗歌内容排除障碍。同时,借助多媒体标注诗歌中的疑难字词的注音和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语文难点,以便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为了让学生读懂诗歌的内容,我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两两交换互读,听者闭眼想象画面,然后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然后说说画面特点。这其实是让学生通过诗歌的意象,感受诗歌的意境。
在“品味语言,体悟情感”环节,重点让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合作探究的方式品味诗歌的颔联和颈联的诗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体会情感。在这一环节,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鼓励学生有不同的见解。最后,在学习整首诗之后,不仅让学生尝试背诵,还动笔默写,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
最后进行“课堂小结、背诵默写”,当堂检测学生的学习效率。并布置拓展作业,让学生运用课堂学习赏读诗歌的方法进行自主阅读,更深刻体会杜甫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同时也拓宽阅读面,提高语文素养。
但这节课跟以往的课不的是运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实施教学。
传统的多媒体教学一般只能应用做到放映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课件,教师在授课时容易受到课件的牵制,而容易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
而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可以更有效地整合教学内容,不仅可以展示图文,播放影音文件,还可以进行编辑、录音、保存文件等。这样,教师可以利用白板的注释功能,对教学重点内容进行圈点批注,提醒学生注意。还可以交互使用实物展示台,将学生在课堂上完成的练习进行展示讲评。本节课上,利用了白板注释功能对学生提出的疑难字词进行圈注,提醒学生注意。并且在进行课堂小结时运用白板书写功能,小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这一次课之后,我经过反思发现,在本节诗歌赏读课中,我还可以充分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功能来提高我的教学效率。比如,在学生默写环节,我只是让学生在两边的黑板上默写,然后进行修改。没有运用电子白板,其实,可以放手让学生在电子白板上默写,教师再运用白板的注释功能对学生默写的诗歌进行批改、纠正。同时,还可以交互使用实物展示台,将各小组同学默写得100分的练习展示出来,一来可以让同学们看看大家默写时的书写是否规范;二来,可以对学生起到激励性作用。
《春望》教学反思 篇4
对杜甫《春望》一诗耳熟能详倒背如流的人一定是太多太多,而因囿于传统解读对《春望》之“望”究竟应为何意而进行思考的人恐怕甚为寥寥。传统解读中,人们总把“望”解释成“远望”、“遥望”,有一些人还把“望”在本诗中解释成其他意思:盼望、渴望、希望、期望……等,但本人总感觉这些解释都流于肤浅,未能弄清楚杜甫《春望》之“望”的真正含意,因而对《春望》一诗的总体解读也就失之偏颇。《春望》之“望”,作为统领全诗内容的关键词,也是一个被人称之为“诗眼”的词,在全诗中的意义和作用,本应一以贯之,但在传统的解读中,把“望”字理解成“遥望”、“盼望”等,实在是难于一统到底,给人的感觉甚是不爽。直截了当地讲,如果说第一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还姑且可以一“望”的话,以后的内容便没法“望”下去了。试问,“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句中因感慨时势而落泪,因怨恨离别而惊心,完全是一种心情,怎么“望”?“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一般陈述或评论,又怎么“望”?抑或解释为“盼望”、“渴望”?那这与第一句之“望”字之意显然已经不是一个概念。如此一首短诗,一个题目当中的中心词、关键词的词义不能一以贯之,不能坚持始终,实在叫人难以接受。而“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则是更加的没法去“望”了。请问,哪位能“望”到自己头顶稀疏的白发?或者头发再长一点的话,那与自己也不过是近在咫尺的距离,也需要一“望”吗?老杜的创作思路应该是没有问题的。那传统的解读为什么让人感觉如此别扭呢?究其原因,本人认为,传统的解读者还是未能结合诗人的创作背景并深入到诗人的情感世界里去进行品读,从而造成对该诗全面理解把握的失当。相反,如果我们能够结合诗人的创作背景并深入到诗人的情感世界里去进行品读的话,也许对该诗的理解会更接近本人抒情言志的初衷。
纵观杜甫之仕途,可谓极不顺利。先是考取进士落第,受困长安,继则投诗献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得一小官。安史之乱,长安陷落,玄宗入蜀。本欲北投肃宗,却陷于贼手,羁縻半载。好不容易冒死逃归获左拾遗,又因房案私情,犯颜直谏,几近一死。长安收复以后,虽然官复原职,而旋即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不久关中饥荒,杜甫遂弃官携家随民加入逃难之列。此后在好友严武处(成都)稍有短暂的安定生活(就是感慨“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的那段时间,这两句恐怕也并不仅仅是感慨诸葛武侯吧?),但随着严武之死,再落漂泊不定,直至病死在湘江之上。
杜甫胸怀远大志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却不能脚踏实地(“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喜欢做官(“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却又有失约束、满腹牢骚(“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喜欢关心天下大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而又高谈阔论不切实际,他甚至是一个连自己的'老婆孩子都养活不了的人(“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这样的人必然会在现实中到处碰壁不为所容,而终将一无所成(“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从而酝酿出《离骚》式的满腔“怨恨”情绪。人们把杜甫的诗歌风格概括为“沉郁钝挫”,其“沉郁”之风恰恰道出其作品内容及主题的深沉厚重、所抒情感的压抑郁闷。读他的诗歌作品,随处都可以感受到这种深切的“怨恨”。可以说,“怨恨”已经成为老杜解不开的终身情结。
据此,我们可以这样认为,“春望”这个标题的意思绝不是指“在春天里“望”(看)到什么”,而应理解为“春天里的怨恨”。这个“望”字便是杜甫发自肺腑的强烈的“怨恨”之情!这个题目的语法结构可在王昌龄《闺怨》一诗的题目中找到印证!
在唐代其他诗歌中也可找到关于“望”字作为“埋怨、怨恨”义项的印证,而且常常与“怅”连用,组合为“怅望”一词(本人认为,这个“望”实在与眼睛没有什么关系)。如: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一诗“荷叶生时春恨生,荷叶枯时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中,江水之“声”肯定是不可以“望”(远看)的,“惆怅怨恨”于江边的“江水声”才符合李商隐“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春恨”“秋恨”!再如:徐凝《七夕》一诗“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中,前两句为写景,后两句为抒情,其中“怅望不如河鼓星”句,很明显是感慨“河鼓星”(牛郎星)尚有一年一度的鹊桥相会,“惆怅怨恨”自己还不如牛郎那样可以在每年七夕,“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相会有时,而不是“遥望”“河鼓星”的问题。再如谢朓(南朝齐)《新亭渚别范零陵云》:“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云去苍梧野,水还江汉流。停骖我怅望,辍棹子夷犹。广平听方籍,茂陵将见求。心事俱己矣,江上徒离忧”中“怅望”和“夷犹”都是写内里的心情,而不是写外部的动作,送行的人充满了“怅惘怨恨”,被送的人则显得犹豫不决。还有把“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中的“望”解释为“在风烟中遥望五个渡口”实在是牵强附会,免为其难。我真不知道诗人身处三秦之地拱卫之中的长安城宫阙,隔着“危呼高哉”的秦岭蜀道,对远在“蜀州”且在“风烟”当中的“五津”怎么“遥望”!其实,这个“望”正是王勃面对自己的好友“知己”即将远赴蜀州上任而对“五津”所产生的一种不情之“望”(怨恨)!正因为朋友间的离别充满了离愁别恨(“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所以送行者才对即将远去的朋友进行宽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依照以上几个方面的阐述,对《春望》一诗应作如下解释: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从大自然之面貌上看,山河依旧,但国都却早已沦陷破败,物是人非,所谓“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从时令上看,虽然已是春暖花开,然而故国城池却杂草丛生,林木苍苍,“废池乔木,犹厌言兵”。一个“破”字,使人顿觉满目疮痍,倍感国乱之痛;一个“深”字,托出满目萧然之景,黍离之悲油然而生。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面对“安史之乱”后的第一个春天,怎能不让踌躇满志而丢失用武之地的杜甫顿生“怨望”之情?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感恨时事,伤怀离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物犹如此,人何以堪!这句表面上是写花鸟,实则写杜之本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此时之见,却让堕泪惊心。诗人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怨望”之情得到了进一步的表达。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此句因为写出了在战争动荡的岁月里“消息隔绝久盼亲人音讯而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都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会使人心产生广泛的共鸣,故成为千古传诵之名句。自从“安史之乱”以来,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然连续不断,“自经丧乱少睡眠”,“烽火苦教乡信断”!多么盼望一封胜过“万金”的家信能够带来家中亲人的消息啊!但仅仅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心愿,在这样特殊的时期竟然不能实现!“怨望”之情在此向亲人故友方向进行了纵深扩展。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书不见。近观面前的颓败之景,遥断远方亲人的惨戚之象,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猛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头”为愁所致,“搔”则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之程度。这样,在深受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再加之年迈体衰、日暮途穷之感,还有什么比这种情境更让人倍感无奈呢?此情此景,能无怨乎?“怨望”之情达到了极致!
至此,本人认为:只有把“望”理解为“怨恨、埋怨、责怪、怅恨”等一种情感郁积,才能准确解读《春望》全诗,才能更加贴近或合乎杜甫“春望”之创作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