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枝的学问教案
微文呈现整理的剪枝的学问教案(精选5篇),汇集精品内容供参考,请您欣赏。
剪枝的学问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 通过学问,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的桃子。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的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上课之前,老师想和同学们了解一件事情。谁看过别人培养花草树木?看过的或家中有人养花的请举手。
2、 他们是不是经常拿把剪刀给小树修修剪剪?
3、 你知道为什么吗?
4、 修剪枝条还有这么多作用。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跟修剪枝条有关的文章,题目就是“剪枝的学问”。
5、 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指导
1、 自学生字词。
(1)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会读田字格上面的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剪枝减少影响远近闻名疯长增加挥舞仿佛又惊又喜
2、 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略)
(2)指明逐行读。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词语的意思。
(4)齐读生字词。
(5)理解脉络。
三、精读训练
1、 直奔中心,引发前文。“我”认为什么里面还真有道理?“减少”是为了“增加”是从哪件事情中得知的?
2、 齐读第5自然段。
3、 牵动导读第1、2自然段。
(1)“我”是不是一开始就有这样的认识?一开始“我”的心情怎样?“不解”(板书?
(3)什么原因使我不解?(4)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4)指导朗读第1、2自然段。过渡:一个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为什么要剪掉那么多的枝条,还能结桃子吗?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布置作业。
用钢笔描红,并在田字格上仿写两遍。第二课时一听写生字词二、继续精读训练
1、导读第3自然段。
(1)指名读。
(2) 从王大伯的说明中可以看出:他剪掉的是什么枝条?为什么要剪掉它?留下的什么枝条?对留下的枝条是怎么做的,怎么想
(3) 王大伯对不能结桃子的枝条“ 喀嚓喀嚓”地剪去,对能结桃子的枝条“ 抚摩着”“充满信心的说”,这是为了什么?(4) “我”听 王大伯的解释,有什么表现? 什么叫“将信将疑”?我还有怀疑什么?(5) 知道朗读第3自然段。
2、 导读第四自然段。
(1) 指名读。
(2) 春天到了,桃花开得怎么样?从哪里可以看出?
(3) 齐读“春天到了……飞舞“这三句话。
(4) 在桃园里和小伙伴嬉戏的“我”盼望什么?
(5) 指导朗读第四自然段。
3、 导读第五自然段。
(1) 指名读。
(2) 王大伯的桃园里结的桃子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
(3) 为什么“我”看到又多又大的桃子会又惊又喜,喜的是什么?惊的是什么?
(4) 那么剪枝的学问到底是什么?
(5) 齐读第五自然段。
三、 总结全文
1、 分组分段朗读全文,说说剪枝的学问是什么?
2、 教师小结:剪枝的学问告诉我们生活就是一本教科书。到处有学问,只要我们平时注意观察,善于思考,就能在生活中找到规律,更好的生活。
教学要求:
1、 能读懂例文,了解这个童话是怎么编出来的!
2、 能编写一个帮助小朋友挑实害处的童话。
教学过程:
一、 启发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上学期已经练习过组合玩具来编写童话故事了!今天我们再来编童话故事,虽然比上一次难了一些,但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编写有趣的童话故事。
二、 阅读例文,了解写法。1、 学生轻声自读例文。
思考:
(1)这个故事主要说了什么?
(2)这个童话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3)学生再读例文,想一想:不讲卫生的小朋友听了这个童话故事后会改正吗?
三、 根据要求,自编童话
1、 引导学生明确要求帮助挑食的小朋友。
2、 引导学生根据要求想象故事的主体情节---挑食的结果是不能健康的成长,体质差,甚至畸形。
3、 指导学生将故事说的具体一些。
4、 同桌互听,相互帮助修改。
四、 交流评议,动笔协作。
1、各组推选教好的向全班编讲童话故事。
2、边集体评议、修改。
3、 学生动笔将童话故事写下来,教师巡回指导。
剪枝的学问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本文记叙了“我”在桃园看剪枝并了解剪枝的原因,启示我们:“减少”是为了“增加”;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全文共分五个自然段。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以“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的心理变化为线索,以轻松活泼的笔调娓娓道来。最后,“我”的感悟写得含蓄蕴藉,虽未一语道破,但读者心中自明。
学情分析:
学生对剪枝及剪枝的学问不甚了解。课文又是通过人物对话来揭示“剪枝的学问”,教学时,放手让学生在反复的诵读过程中去琢磨,去感悟,注意引导学生去认真体会“我”的心理变化,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深入进去,反复朗读体会,把自己的体会交流出来。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剪枝是为了来年能收获更大的果子,明白“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4.明白剪枝的学问,体会“我”的心理变化。
教学重、难点:把握我的心理变化,体会剪枝的学问,从中受到启发。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说:“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阅读教学应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活动。本课教学体现学生主体在阅读实践中有自读、精思、感悟、鉴赏、吸纳,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自主探究中感知、感悟。
1.以情为基点,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语文的重要特点是“情”,注重情感体验是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教学从情入手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教师全情感染下,学生切己体察、感同身受地与文本对话。
2.以读为主线,打开学生情感的闸门。本文字里行间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情感。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心理变化知道“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3.以悟为强音,加深学生认知的深度。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感悟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课堂行为,并影响和改变学习的质量。因此,教学中教师通过文字信息“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等让学生从材料中去接收、挖掘、内化,在感悟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出文字的含义,品味出字里行间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质疑问难。
1.板:剪枝。(指读)同学们,你知道什么是剪枝呀?(生自由说)
师介绍:为保证果树正常开花、结果或为了保持树形,对花木的枝条定期进行修剪。它一般在秋冬或冬春交接时进行。
2.其实,剪枝还有好多学问呢?板:的学问。指读,齐读课题。
3.引导提问: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呀?
(生提问,师帮助整理:谁剪枝?为什么剪枝?怎样剪枝?剪枝有什么学问?给我们怎样的启示?相机在课题上打问号。)
[这一过程,让学生在开放的氛围中积极思考,大胆提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学习、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二、初读感知,自主探究。
1.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给自然段标序号。
2.检查初读。
(1)检查生字新词。(课件出示)指名读,跟读。师相机点拨。
(2)检查课文朗读。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其余同学重点听听字音是否读准确,句子是否读通顺了。
3.师:通过读课文,你能解决哪些问题了?(生自由答,相机去掉谁剪枝、为什么剪枝、怎样剪枝的小问号)
三、自主交流,走近王大伯。
1.师:通过初读,同学们就已经有了这些理解,真了不起。我们知道文章主要讲了王大伯剪枝,王大伯是个怎样的人呢?(板:种桃能手)理解能手。(只有多年的实践和思考,才能得到丰富的经验和理想的结果。)什么样的人是种桃能手?就让我们走近王大伯,去好好了解他。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直线划出能够表现王大伯是个种桃能手的句子。
2.讨论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现五个句子)
(1)出示第一自然段
A.指读。说说你从哪里看出王大伯是个种桃能手?
(圈点:远近闻名。理解,换词。抓住“远近闻名,总是那:么大,那么甜”这几个词指导学生读好,读出对王大伯的敬佩之情。指读) 出示:王大伯真是个种桃能手!
B.齐读第一自然段。
(2)出示第二自然段。划出:去年冬季的一天……一根根枝条被剪了下来。
A.说说你的理解。点:挥舞。(指名做动作)
B.对呀,王大伯剪枝动作非常熟练。真不愧是个种桃能手。出示:王大伯真是个种桃能手!谁来读好这句话。(指读1.2)
(3)出示:第三自然段。直线划出:看我一脸疑惑的样子,……来年就靠它们结桃子啰!
A.你从哪里看出王大伯是个种桃能手的?点:别看 其实
(他能一眼就区分出“有用枝”和“无用枝”真是慧眼识枝,经验丰富,真是个种桃能手。)出示:王大伯真是个种桃能手!
B.自己读了这段话,你还读懂了什么?(王大伯为什么要剪枝?)
C.剪掉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别看…其实…”这些都是王大伯的经验。出示:王大伯真是个种桃能手!指读。齐读。
(4)出示第四自然段。直线划出:春天到了,桃花开了……花间飞舞。
A.这里是写的桃花开得灿烂,怎么就看出王大伯是种桃能手呢?(指答)
B.经你这么一说,我觉得桃花开得更灿烂了。(看图、欣赏桃园美景)。
C.这么绚丽,这么芬芳,把小蜜蜂和小朋友都吸引来了,谁来读一读?(配乐指读)从桃园的美丽景致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出示:王大伯真是个种桃能手!
D.看着满树的桃花好象已经看到又大又甜的桃子了,心里多高兴啊,引读:我和小伙伴们……早日变成又大又甜的桃子。(配乐读好第四自然段。)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在这一环节中充分尊重学生,“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通过边读边思、读后批注、进一步贴近文字,与文本对话,加深对文本的感悟。]
(5)出示第五自然段。直线划出:啊,只见一棵棵桃树上挂满了桃子。桃子成熟了,一个个光鲜红润,仿佛胖娃娃的脸蛋。
A.说感受。随机点出“一棵棵”“挂满”:桃子多;“光鲜红润”“胖娃娃的脸蛋”:桃子好。出示:王大伯真是个种桃能手!
B. 指导朗读。
[让学生在自我阅读后获得独立感悟,在此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交流,促进师生在彼此的聆听和诉说中进行心灵的对话、思维的碰撞,从而获得深层次的感悟。]
四、研读文本,体会心理变化
1.刚才我们一直把注意力集中在王大伯身上,现在我们转移一下目光,看一看文中的“我”,他一直对王大伯充满信心的吗?读一读课文,用曲线划出表示“我”心理变化的词句。
2.指名说,相机出示:
去年冬天……只见王大伯和几位叔叔正忙着剪枝。
看我一脸疑惑的样子,王大伯拿起一根剪下的枝条,笑了笑,对我说……
我将信将疑:剪去这些枝条,来年真的能长出更多更大的桃子吗?
我又惊又喜,不禁想起王大伯去年剪枝时说的那番话,还真有道理呢!
(1)自由读读这些话,说说我在怎样的情况下有这些心理变化的?(板:满怀好奇 一脸疑惑 将信将疑 又惊又喜)(指答,回忆课文内容。)
(2)指导读出心理变化。指读,齐读。
3.你能将“我”心理变化的词语连起来说一说吗?指名说。
[引导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的朗读、品析,加深对人物心理变化的了解,激励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五、合作探究,总结延伸。
1.(结合板书)同学们,学到这儿,我们明白了王大伯真不愧是个种桃能手!书中的小朋友由“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 、又惊又喜”,明白了王大伯说的那番话的道理,现在你们知道剪枝的学问了吗?
(1)指名说。
(2)出示第三自然段。指说。
A.四人小组围绕主要问题“王大伯剪枝的学问是什么?”展开讨论;师巡视,下到各小组倾听。组织学生汇报,引导交流。
B.师:王大伯剪去的是什么枝条?留下的是什么枝条?
C.师:王大伯对这两种枝条的态度怎样?联系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说。
D.师:看来,剪枝真是有学问啊!你读懂了吗? (“减少”是为了“增加”;去“伪”存“真”,去“杂”存“精”;有所失也会有所得……)
2.说得真好!其实这个道理不仅用于植物生长,还可以运用到生活中去,谁能联系生活说一说?(指说)
3.学了这篇课文,你还有什么感受?(有道理即可)
(生活处处皆学问,要勤学好问;看一样事物不能只看外表等)
[引导学生抓住分散在课文中的能够表情达意的词句进行研读,促进学生在回味品析中领悟到课文内容中蕴含的道理;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去思考、发现和探索,更好地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六、 联系实际,拓展作业:
俗话说:生活处处皆学问,如果你也能和小作者一样对任何事情都充满好奇心,并能去实践,打破沙锅问到底,那你也肯定能获得更多的学问。
课后,请同学们留心观察生活中,哪些事情,哪些现象隐含着学问,以“ 的学问”为题写一篇日记。
[板书设计]
26.剪枝的学问——减少为了增加
王大伯 种桃能手
满怀好奇
“我” 一脸疑惑
将信将疑
又惊又喜
剪枝的学问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了解剪枝是为了得到更多更大的的桃子,懂得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教学准备
投影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指名读。
2、上节课,我们围绕课题提了许多问题,还记得吗?(学生回忆问题)(谁剪枝?为什么剪枝?怎样剪枝?剪枝后结果怎样?)
3、今天,我们就围绕这几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1—2自然段
放声自读这两个自然段,看看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1、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1)出示能手,齐读,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能手?(指导说话)
(2)从哪儿可以看出王大伯是种桃能手?
2、出示句子:
(1)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
(2)他家树上结的桃子总是那么大那么甜。
指名读、男女生分组读、齐读
3、王大伯和几位叔叔是怎样剪枝的?(指名做手势)
4、过渡:看着一根根枝条被剪下,作者产生了什么疑问?
出示句子:我着急地问:王大伯,您怎么啦?干吗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指名朗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王大伯看我有疑惑,怎样对我说?
1、自读第三自然段,划出王大伯说的话。圈出你以为与剪枝有关的词句。
2、谁来读一下王大伯说的话。
3、用因为……所以……来介绍为什么剪枝?(指名练说)
4、齐读王大伯的话。
5、作者对王大伯的话是相信还是怀疑?(书上哪个词语是这个意思?)
(1)出示将信将疑,作者怀疑什么呢?
(2)指名交流,板书:
减少——枝条增加——产量?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师:春天到了,桃园里很美,也很热闹,想不想去看一下。好,老师这就带你们去。
1、教师范读,学生闭眼,边听边想象。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名交流)
3、自己读,挑最喜欢的句子有滋有味地读。
4、指名读最喜欢的句子,谈谈体会。
5、试背,评议。
五、学习第五自然段
暑假里,作者又一次走进王大伯的桃园,他看见了什么?
1、口头填空:一棵棵桃树上挂满了()的桃子。
一个个桃子仿佛()。
2、怎样写的,我们一起读一下。(齐读)
3、此时,作者心里又惊又喜,他明白了什么?
4、出示句子:噢,减少是为了增加,还真是这么个道理。
板书:减少——增加
5、减少什么?增加什么?我们再来读一下王大伯说的话。(齐读)
6、指名回答,板书:(擦掉?)(减少的那些枝条对桃树来说是不利的因素)
7、你能举一些生活学习中常见的减少是为了增加的例子吗?(指名举例)
如:(1)小明背英语单词,每天背100个,十天下来,他只记住了50个。后来他改变方法啊,每天背10个,10天后,他记住了100个。
六、布置作业
1、挑选喜欢的句子抄在作业本上。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减少——枝条——不利因素
剪枝的学问
增加——产量——进步和成功
剪枝的学问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以“我”的心理变化为主线,抓住带有“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这四个词语的句子,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体会“我的心理变化”。
2.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剪枝的学问,揭示“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懂得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
教学重点:朗读感悟,体会“我”的心理变化
教学难点:明白剪枝的学问,揭示“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教学准备:制作幻灯片。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引领导入,直奔心理变化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剪枝的学问》。
2.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第一自然段,知道王大伯是一位——种桃能手,他家树上结的桃子——总是那么大,那么甜。
3.为了探寻其中的秘密,“我”三进桃园,第一次是在——去年冬季的一天,第二次是在——春天,第三次是在——暑假。每次去,我的心理都在发生着变化。
4.请大家读读课文,把带有“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这四个词语的句子划出来,再读一读,体会“我”的心理变化。
5.交流划出的句子,相机板书: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
6.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心理变化呢?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去桃园体验一下吧!
二、学习二、三自然段,探寻桃子又多又大之疑
1.请大家读读第2自然段,把你到桃园看到的情景告诉大家。
2.学生自读后交流。
师随机引导:△“我”是带着怎样的好奇心理走进桃园的?
△从“挥舞” 中体会到剪枝技术的熟练,从“一根根”中体会枝条剪掉得很多。
3.换作是你,看到这情景,会怎么想呢?(很着急、很疑惑……)
4.出示“我”的问话,指导朗读,体会着急、疑惑的心理。指名表演“一脸疑惑”的样子。
5.出示王大伯说的话,指导朗读,理解意思。(剪去的是只吸收营养,不结果实的枝条;如果不剪去这种枝条,就会影响其他枝条开花结果。)
6.分角色练习对话。
7.对那些留下的枝条王大伯又是什么态度,他是怎么认为的呢?(围绕“抚摸”“充满信心”进行理解感悟,指导朗读。)
8.听了王大伯的话,我是怎么想的呢?
理解“将信将疑”,指导读出语气,指导学生把“这些”说具体,让句子更加具体明白。
9.体会着“我”“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这些心理变化,读读第2、3自然段,再看看插图,图文对照,你能发现图文有什么不吻合的地方吗?
10.鼓励学生说说插图与课文不相吻合的地方,并告诉学生学习要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这样才是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三、学习第四自然段,感受桃花又多又美之乐 (出示课文,配乐)
1.春天到了,桃树上的桃花开得怎样呢?请大家读读第四自然段。
2.读后交流:你感受到了什么?说说你是从哪些词语、句子中体会到的?
结合学生交流,指导朗读句子,抓住“红云片片”“满树”体会桃花很多很美,抓住“欢天喜地”、“奔跑、嬉戏”等体会“欢”。
3.课件出示“满园的桃花”“满树的桃花”,感受桃花的旺盛,指导学生带着满心的期盼,读好最后一句话。
四、学习第五自然段,领悟桃子又多又大之喜
1.桃子究竟长得如何呢?自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2.读后交流,感受到桃子的“多”“大”,照应前文的“那么大,那么甜”“更多更大”。
3.体会作者的“又惊又喜”。
4.哪个字最能表达出作者“又惊又喜”的心理?
5.这惊,这喜,哪个字最能体现?请你大声地表达出心中的惊喜。(指导读好“啊”,由衷地发出感叹,指导读好描写桃子的句子。)
6.我又惊又喜,不禁想起——那番话——哪番话?谁来读一读。(出示句子)
7.现在还怀疑吗?
出示句子:我将信将疑:剪去这些枝条,来年真的能长出更多更大的桃子吗?
谁来把这句句子改一改,表达心中的确信无疑。
五、揭示道理,拓展知延伸
1.学习了课文,你一定明白了剪枝的学问是什么,请同桌先交流一下。
2.全班交流,相机板书:减少 增加
3.种桃的秘诀不仅仅是剪枝,老师给大家看一段录像(录像内容:果农摘去桃花、摘去小桃子),你一定又发现了什么。(减少为了增加)
4.赠言:只要你留心观察,做个有心人,你会发现生活处处有学问。(出示句子: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
5.师生对话: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发现还有哪些事例也包含着“减少为了增加”的道理?
例:农民给棉花剥去雄枝,让其他的枝条结出更多的棉桃。
例:给月季花剪枝,来年长出更多的枝条,结出更多的花蕾。
例:比如我们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三项规定后,我们不再整班留下来补课了,我们的书包轻了,我们重复机械的作业少了,但我们的校园生活更丰富了,同学们参加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学得更有兴趣,发展更加全面了。
板书: 26 剪枝的学问
减少( )
种桃能手
增加( )
剪枝的学问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以“我”的心理变化“满怀好奇、一脸疑惑、将信将疑、又惊又喜”为主线,联系上下文,反复朗读体会。
3.理解课文内容,明白剪枝的学问,揭示“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懂得生活处处有学问,我们要做有心人。
教学重点:明白剪枝的学问,揭示“减少”是为了“增加”的道理。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6课《剪枝的学问》,生齐读课题。
2、师:老师先检查一下上节课同学们的生字掌握情况:【一组一组出示,分别请三位学生读】
远近闻名 挥舞 抚摸 充满信心
满怀好奇 一脸疑惑 将信将疑 又惊又喜
指名读,评价:两个层次(读正确,读出意思)
【评价:
①字音读得多准啊!
②你不但读准了字音,而且还读出了词语的意思!
③原来读词语我们不但能读准字音,而且能读出意思来。一起读】
师:聪明的你有没有发现第二行这四个词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这四个词语都和心理活动有关】
3、师:你能用上面的词语填空吗?(练说。指名说)
王大伯是()的种桃能手,有一天,我()地走进桃园,看见王大伯和几位叔叔()着剪刀,剪下了一根根枝条,我(),王大伯()着那些留下的枝条,()。对此,我()。暑假里,我看到桃园丰收的景象,()。
4、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起随着小作者走进桃园,走近王大伯,体会剪枝的学问。(指黑板)
(三)、对课文第一段进行复习:
师过渡:课文中同学们多次提到王大伯,王大伯是谁呀?你能用书上的话来告诉我吗?
【幻灯片出示第一段】
王大伯是远近闻名的种桃能手,他家树上结的桃子总是那么大,那么甜。
【生: 王大伯是是种桃能手】
1、师接着说:对,而且他的名气可大了,所以他家树上结的桃子总是那么大,那么甜。我们一起把第一段读一读:
2、师过渡:这是什么原因呢?老师和同学们一样也是满怀好奇,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王大伯的院子去看个究竟吧。
二、精读课文2—5自然段:
(一)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感悟王大伯剪枝动作的熟练,进一步理解“能手”:
A、师:走进桃园,你看到了什么?直接把你看到的读出来。
只见王大伯和几位叔叔正忙着剪枝。 “咔嚓、咔嚓”,随着剪刀挥舞,一根根枝条被剪了下来。
B、师:从中你读懂了什么? 【自信、经验非常丰富、动作熟练、剪下的枝条多】
①生:我读出王大伯剪枝剪得特别快。
②生:我读出了被剪掉的枝条很多。“一根根的”。
C、师小结:哟,他动作真快,不愧是个能手,请同学带着这样的感受来读一读句子。
2、研究“一脸疑惑”,明白王大伯为什么要剪枝:
A、师过渡:哎呀,我看见这么多枝条剪下来,说了什么?请同学们读一读我说的话:我着急地问:“王大伯,您怎么啦?干嘛要把这些好好的枝条剪掉呢?”
指导朗读,体会着急、疑惑的心理。指名读。评价指导:读出着急、读出疑惑。
(评价:①好象不怎么着急!②有点着急了!③老师听出来你真的是十分着急!④你不光读出了着急,还读出了疑惑!⑤老师看到了你一脸的疑惑!)
5、看到我一脸疑惑,王大伯又是怎么说的呢?【出示王大伯说的话,指导朗读】
(1)什么是“疯长” ?(疯狂地长、不停地长、拼命地长,只长枝条。)
(2)枝条疯长了,会产生什么后果?
⑶⑶你能用上出示“因为这些枝条……所以……”来说说王大伯剪枝的原因吗?
6、王大伯真不愧是一一种桃能手,一眼就能判断出这些枝条哪些该留,哪些该剪,又该怎么剪,谁再来当一当王大伯的话,指名读,这可是他的经验之谈啊! 一起读!
(2)对那些留下的枝条王大伯又是什么态度,他是怎么认为的呢?【围绕“抚摸”“充满信心”进行理解感悟,指导朗读。】【评价:信心还不够!真是信心十足!】
8、过渡:而小作者呢?他由一脸疑惑,变成了一【板书:将信将疑】
“将信将疑”的意思是:(用我们学过的一个词来说,就是——半信半疑)
A、他相信什么?【回想一下,王大伯可是种桃能手,他不会做不利于桃子丰收的事】【王大伯是种桃能手,经验丰富,他的话不会错的;
B、怀疑的是什么?〔剪掉了粗壮的枝条,桃子不就少了吗?】
C、你能读出将信将疑的语气来吗?出示句子,指读,齐读。
9、小结:刚才我们学习了作者第一次进桃园的经历,我请女同学读“我”的话,男同学读王大伯的话,其余的一起读。让我们再来感受“我”的心情。
(二)、学习第四段,欣赏春天桃园美景:
1、读第四段,知道“我”看到了什么。
师过渡:这是冬天发生的事情。到了第二年春天,我再次来到王大伯家,你看见了什么【生自由读课文】
2、学生交流看到的景色:【生:看到了满眼的桃花,蜜蜂嗡嗡地叫着在花上采蜜,还有小伙伴们在桃园里奔跑、玩耍。】
3、指导朗读:
师指导:呀!真是热闹【或真是很美!】请你来读一读。其他同学听听从他的朗读,你还感受到了什么?说说你体会到什么?从哪些词看出来?【抓住“红云片片”“满树”体会桃花很多很美,抓住“欢天喜地”、“奔跑、嬉戏”等体会“欢” 】
4、出示图片,深入感悟:
[图片出示桃园美景]
A师:我们还可以用那些词语来形容春天的桃园美景?【花团锦簇、花满枝头、美不胜收、春意盎然…】
B看到这么美的情景,老师也想来读一读。【师朗读]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们想说些什么?【我也真想现在就去桃园看看,桃园真美呀;桃花开的这么美,桃子肯定很好吃,我真想马上能品尝到又大又甜的桃子呀。]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明白剪枝的学问:
盼望着,盼望着,夏天终于到了,桃园里的桃子到底怎样了呢?让我们赶快去瞧一瞧!出示第五段,自由朗读。
⑴用一个词来说说你此时的心情!板书:又惊又喜
(2)指导朗读:谁能用朗读的方式把这份丰收的惊喜表达出来?先自己读读。(出示文字)
啊,只见一棵棵桃树上挂满了桃子。桃子成熟了,一个个光鲜红润,仿佛胖娃娃的脸蛋。
(3)王大伯桃园里结的桃子有什么特点?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来的?(“啊”惊讶;“挂满”桃子多;“光鲜红润”颜色鲜艳,红而滋润,长得好;“胖娃娃的脸”长的好饱满、水淋、鲜嫩、可爱〕
谁来读?读好“啊”这个语气词中代表的感情,再读我看到的景象。
指名读 (评价:①桃子真多呀!②“光鲜红润”多么可爱,多么诱人!③真的是又惊又喜呀)
师:此时,“我”惊得是什么,喜欢的又是什么呢?【惊的是王大伯的话真的有道理;喜的是看到这么大这么甜的桃子,作者特别高兴。】
C、如果你见到王大伯,会对他说些什么呢?出示屏幕
(1)学生动笔练写(2)指名回答
三、小结 :生活就是一本书,到处有学问,只要我们处处留心生活,善于观察思考,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就能成为生活中有学问的人。
四、 作业:在生活中,你通过观察、探索学到了哪些学问,请把它写下来和同学们交流。
五、板书设计:
26、 剪 枝 的 学 问
满怀好奇
一脸疑惑
将信将疑
又惊又喜
要做生活的有心人